信息过滤器:社交领域的下一个风口
信息爆炸时代,基于优质内容推荐的信息过滤器,是社交发展的核心技术
做事拖沓,手机依赖,空想主义……当这些描述用在一个人身上时,我们通常会联想到一个词汇——拖延症。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对信息量的获取快速增长,拖延状况却愈加严重。当我们拿着手机一次又一次地进入微信,一遍又一遍地刷新微博,时间在信息获取过剩的情况下悄然流逝,我们在不自觉中成为手机的奴隶。据调查显示,大约7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有时拖延,50%认为自己一直拖延。
如今全球信息量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我们在无法逃避大量信息流干扰的同时,拖延症变得更加严重,因此适度的信息筛选及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就像谷歌、百度根据大量用户的搜索频次推出关键词联想,网易云音乐会根据用户的听歌偏好来推荐相似曲风的歌曲,亚马逊、淘宝也已在他们的网站上向买家推荐可能喜欢的产品。
但互联网社交领域更加庞杂多变,仅仅基于行业、兴趣、地域等垂直分类的粗放式筛选,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社交信息过滤的需求。我们认为,从注意力、系统化和信息熔断这三个方面,来深化社交产品的信息过滤,或许能在短时间帮助人们快速筛选出充足的优质信息,实现人们内心的期许。
注意力
在社交平台上获取信息时,我们很容易被庞杂无序的信息所干扰,这不但提高了人们的筛选成本,也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使得我们无法集中精力去专注于某一件事情,从而加剧了我们的拖延心理。
由此可见,信息过滤器不仅仅帮助我们获取有效信息,更是起到屏蔽干扰信息的作用。就像脸谱网上每个用户平均有200个关注的朋友,这些朋友会发布状态,更新大量信息流,以至于脸谱网认为这些信息需要进行剪辑、编辑以及收藏,并且将你收到的信息进行过滤,达到一个更加容易管理的状态。因此你并不会看到你的朋友发布出的所有信息,而将注意力更加集中到过滤后的优质信息上。
系统化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这是两千年前庄子的感慨,也是我们无涯的道路。我们似乎被互联网中“快速更迭”的概念洗了脑,生怕自己错过了某些信息而落伍。但这样一把抓的杂乱信息,是我们的真需求吗?
真正有效的信息,它能快速转化为你的知识;真正受用的知识,它是人在脑海中搭建系统化知识体系后的产物。因此,我们需要在内容过滤后,看到符合自身知识体系与逻辑的内容推荐,它可以是通过更多维度,对你想要了解的知识内容进行补充,也可以是还原该内容在不同时间点上的状态,让你看到事物的发展脉络。在信息过滤器将内容转化为平台的系统化推荐后,我们会有一种充分吸收知识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也将极大地降低其他内容的干扰。
信息熔断
在提倡“互联网+”概念的加法年代,尝试做些减法的你将会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让自己休息或放空一段时间,你将会有更加清晰的思路去进行思考。当你的时间处在被管理的状态时,你的效率将大有提升,同时你的焦虑感会降低很多……当然,这样的减法需要信息过滤器的帮助。
在有限的时间内,一个人的阅读量也是有限的。但我们总是贪婪更多,总希望自己扫过的内容可以立刻派上用场。实际上,那些因焦虑而产生的阅读是过剩的,也是低效的。因此信息过滤器可以帮助我们控制好每一天的信息阅读量。如果说普通的过滤器是在信息流中不断做减法与筛选的过程,那么社交平台的信息过滤器,需要在各种条件的配合下得出零的结果,展现其自动熔断功能。
熔断功能的开启,可以预警信息过剩,并强行切断人与信息源的联系,这样拖延症患者就有了完成任务的感受,减轻此前因拖延而产生的自责或负罪感,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
最后
从人类视角看,信息过滤器关注的是内容。但如果反过来从内容的视角看,信息过滤器关注的是人类微小的情绪,是那些人们背后的焦虑与不安。
设想一下,未来我们将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那些精心制作的电影、书籍以及歌曲,都像是过滤器再加工后的“免费蛋糕”,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毫不犹豫地去品尝这精华中的精华。面对现在市面上如此繁多的社交应用,谁能拥有更为强大的信息过滤器,谁将会成为抢占下一个风口的社交领跑者。
本文系@人言(公众号:renyanapp)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规则是死的,人是活的。
新闻类APP可以让用户选择兴趣标签,来整合推送用户“大致”感兴趣的方向的新闻,然而用户依旧不会满意,因为人的需求差异化是不可控的,左右因素太多,这些因素是固定的机械规则无法揣摩的。
再说到社交领域,社交从来不是一个为了获取特定信息而存在的平台,想看好文章的,会去文摘平台,想看新闻的,会去新闻平台。社交平台的信息本身就是一种轻分享。
几行字,几张照片,用户主观的筛选成本本身就不高。并且社交用户的信息需求是不可控的,目前的用户习惯就不是带着目的性的浏览社交平台信息的,有多少用户会说我打开朋友圈是为了看到XXX而打开的么?如果加以规则筛选,反而会让社交平台变得严肃,有可能过滤掉用户有需求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