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唯有偷懒,才能成就知识付费?

0 评论 5144 浏览 16 收藏 13 分钟

“焦虑不是关键,懒才是卖点!”互联网时代快节奏以及信息冗杂,催生了“知识付费”,归根结底我们可以发现,知识付费其实就是一种“懒人”生意。

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时,正好碰到“互联网女皇”玛丽·米克尔一年一度的发布她的互联网趋势报告。

话说,一个人坚持一两年不是难事,坚持二十多年干着一件事,怎么都让人敬佩。

然后,这件事非常正常地启动了刷屏模式。

诸如一张图看懂、十分钟搞清、三句半妙解之类的前缀出现在各路自媒体的解读文章之上。最让人眼前一亮的,则是一篇冠以“懒得看女皇300页PPT,我们为你速读”这样标题的文章。

都是一个懒字闹得,解读的好不好,不清楚,反正既然都懒了,不如懒到底。而有意义的还是这个“懒”字,没有它,也就没有了所谓的知识付费潮起潮落。

焦虑不是关键,懒才是卖点

知识付费被很多人视作是在售卖焦虑。或许,这只是一种外在的表现。

真正意义上,目前的知识付费正如罗胖所说,是在扮演一个伴读小书童,陪伴着懒散的读书人。

我身边很多为知识付费的人,并不认可懒散二字。每天上班路上,用45分钟听一段知识;中午活动下在电脑前麻木的老腰,走进商场散步的过程里,再听45分钟;下班时再来一课……

懒散吗?

绝对算不上懒散,但知识付费本就不是要身体懒散,只是让脑子懒散。

简言之,通过各种拆书的方式,让人在短短一节课时间里,或许就掌握了一本书或一门技能的起手式。和十分钟看完一部电影、一张图搞清300页PPT并无二致。

在最短的时间内打通知识新蓝海,听着就让人激动。很多言之凿凿者认为:这一模式其实就是中小学教育里最常见的中心思想提炼,就和故事大纲、剧情简介并无二致。

似乎如此一来,就可以名正言顺堂而皇之的行使为教学者以报酬之意。殊不知,这依然是在偷换概念。

即使在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大行其道的中小学教育中,所概括的中心思想,也不过是熟读课文的一个环节。

从未有一篇需要3天学完的课程,只要10分钟提炼下中心思想就能打通任督二脉、学成毕业者。

一言以蔽之,还是给懒找理由。

举个例子:早前在解读大数据时,许多人好用沃尔玛的纸尿片与啤酒的故事来做解读。然后似乎如此一来,大数据的神奇也就明晰了。而动辄二三十万字的大数据书籍也全然没有继续阅读的必要。

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解读蓝海战略时,就是一个他人没有进击的市场缝隙和跨界打劫;谈到一万小时定律,则是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

听起来好有道理,又能偷懒又能学习,果然罗振宇所谓古代有人雇人给自己读书这档子事,好舒服。

于是,知识付费的风口形成了。只是它从来不自称自己是懒人经济,就好像自称做懒人生意的外卖,本质上却是在做没有空闲时间做饭菜的白领们的“忙人经济”一样。

知识付费: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但这样的偷换概念,并不长久。就好像小时候背公式、定律,一分钟就能速成,但要灵活掌握,却需要大量的练习题和老师辅导讲解才能达成的。真能无师自通的那种人,毕竟不常见。

于是乎,许多为知识付费的人窃喜:别人花时间啃大部头书,自己只要一小会就能掌握真相,且只是通过碎片化时间。

于是乎,许多为知识付费的人质疑:就这么简单的一个浅显道理,那些作者为何还要花上一整本书几十万字的篇幅,反复去谈,仅仅为了增加书本的厚度吗?

于是乎,很多谬误和漏洞就在这种不求甚解的偷懒中显现出来,比如:一万小时定律,就常被人质疑说抡大锤一万小时也没成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霸王、用筷子一万小时咋就没成为筷子兄弟呢?一笑!

为知识付费者由此焦虑了,学到的听着都很有道理,用起来却处处被动,咋回事。

知识付费的内容创作者也焦虑了,明明中心思想已经说清楚了的事情,咋越来越多人不信,自己又难以自圆其说,咋整?

原因还是在于懒,一本书论证一个道理,除了开头形象生动地例子或寓言外,更多的时候是针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漏洞和偏差进行观点论证和进一步例证。

光看个前言,知道《红楼梦》是讲宝黛爱情,却不谈贾雨村言,总归只是知道点皮毛。这样的速成,哪里来的效果。何况,可能只是知道了点毛,连皮都不清楚是什么质地,更谈不上对骨子里的精髓有什么认知了。

知识付费咋就越走越“宅”了

知识付费依然是一个好东西,只是路走偏了。

其实知识付费目前走的大多是过去出版业的畅销书的路数,社会上关心什么就说啥。只不过,过去是印在纸上,现在是用音频的方式收钱。

市场也同样不容小觑,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18中国在线教育行业白皮书》预测知识付费市场规模,到2020年将达到235亿元。仅一个得到App在5月末发布的数据,则显示3年时间,就攒了2963万用户。

然而,知识付费却在如日中天的表象下,走起了下坡路。在得到3周年之际,其第一个订阅专栏产品“李翔知识内参团队”正式宣布解散。

在更多平台上,一些名人的付费课程销量并不太好,比如:诗词的蒋勋,其《中国文学之美》上线3个多月,也仅仅卖出了500多份,与他热卖的各种图书形成鲜明对比。

为何会如此?

恰恰是速成造成的机会主义蝗虫疯狂袭击。

走畅销书路线,短平快的输出一些所谓的秘笈。套路很简单,就是“8分钟”模式,让你“8分饱”。

如:一个月收获10万粉、每天打造10万加爆文、如何篇篇拿到各种在线征文奖、月收入破万只是起手式之类的标题,泛滥在各种付费专栏中,要输出的价值就一个——快速成名、快速致富有诀窍。

结果这类功利化的东西,用最吸引眼球和勾搭欲望的让创作者自身有机会达成他们标题上的目标,仅此而已。

结果,劣币驱逐良币,更多真正想要传授知识的人,被挤压出了市场,要么宅回去了,要么被狭窄的功利化跑道给同化。

切莫忘了《师说》的教导

毫无疑问,机会主义的蝗虫也就肆掠一段时间,知识付费最终会正本清源,但跑道依然还是混乱。

究其所以,还是忘记了一个古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中小学模式的中心思想提炼,是一种传道授业,但如果过度提纯,而不是真正去把全盘知识啃下来,就达不到真正解惑的目的。

而更高端的一批拆书人,是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然后用平实的方式解答给受众听,颇为类似大学教授的观点传授。

然则,此处依然要有基础。尽管咀嚼过的知识,更容易被消化,但也可能由于拆书人自己的误读而导向偏差。尽管咀嚼过的知识,加上有效地分析,更容易达成“速度”,但要真正质变,本身还要受众自身已经到达量变的边缘。

否则,依然无法解惑。其结果不过是一知半解罢了。

甚至于那些动辄用“8分钟”模式来刺激一次性购买欲的创作者,未必没有干货、未必没有绝招。但他有积累积淀才能用的出降龙十八掌。一个路人甲,没有郭靖十多年被江南七怪的各种练功“折磨”,就算遇到洪七公,拿到秘笈也是白搭。

如何破?

要求受众的素质整齐划一,那是不可能的任务;要求事先预习、课后复习,对于本来追求速成的用户来说,那也是不大乐意去做的事。

无法解惑,只是只言片语的传道授业,就无法真正达成知识的堆积,自然也就最终难以刺激持续付费的渴望。

一切还是要摆脱互联网所谓的“快”,而是走进“慢”的状态。就好像线下各种培训班一般,作为一种付费教育,不是长尾状态下对任何人都适用、任何有兴趣来的人都能听的讲座和公开课,而是分层级分积淀程度来因材施教。

此外,即使为了收益最大化,难以分层传道授业。至少,互联网所能达成的互动,能够更好的为解惑这一终极目标达成增加助力。

只是,目前看来,大多数知识付费依然是单项式授课、发射后不管,除了更方便以外,连课堂教学的那种常规交流都几乎没有……

于是,类似各大平台玩烂了也没玩出名堂的付费问答,为何不能和知识付费的大课堂融为一炉,上课传道(音频)、下课授业(作业)、闲时解惑(问答),变成一个“压缩包”,或许更有意义。

只是苦了那些机会主义蝗虫,要么肚里没货解不了惑、要么一心奔着快钱和讲课费来的、沉不下心来折腾,只能黯然离去了。

#专栏作家#

张书乐,微信公众号:zsl13973399819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关注互联网和游戏产业,专注产业分析与网络营销,著有《实战网络营销》《榜样魔兽》等书。

本文由@张书乐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alsh, 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