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类应用遭遇生存难题:从免费走向付费,与钉钉、企业微信对垒

1 评论 6901 浏览 31 收藏 14 分钟

作为工具类应用,笔记类产品一直面临着变现难题,而光靠广告变现又势必牺牲用户体验,进而影响用户留存。那笔记类产品的变现之路究竟该怎么走呢?我们期待这类应用给出一个满意的答案。

最近,印象笔记刚刚举办了7周年发布会,新浪微博上“印象笔记7周年”话题的阅读量达1394.6万,讨论量为7722条。有道云笔记则简单的多,仅仅发布了一条有道云笔记8周年的Vlog。

除有道云笔记、印象笔记外,常见的笔记类应用还有石墨文档、青橙日记、为知笔记、Notebook等。

笔记类应用是典型的工具型应用,这类应用的优势是,能够在用户层面获得非常好的口碑,并且在不太需要大幅度推广的情况下,依然能获得大量用户。

有道云笔记上线仅14个月,用户量就突破了500万,日活跃用户达30万。2018年11月,有道云笔记便宣布平台上的8000万用户一共创造的笔记总数超50亿条。

印象笔记并未公布其具体用户数,不过在7周年发布会上,印象笔记CEO唐毅提到了未来的“小目标”:“成为中国3亿人的首屏应用”。唐毅透露,自从去年6月份印象笔记重组后,印象笔记的人员增长了三四倍,与此同时收入及活跃用户数也实现了至少双倍加速。印象笔记国际版App介绍里提到称,“超1亿5千万人热爱的笔记应用”。

然而,工具型应用的短板也很明显——商业化难题。不像有些应用天然具有灵活的商业化路径,如社交、电商、视频、音乐等,工具型应用能够变现的模式非常稀缺,即使是互联网行业最容易实现的广告变现模式,在工具型应用这里也会遇到弊病,用户体验和广告之间会产生冲突,一旦广告过多,用户体验就急剧下降,而如果过于关注用户体验,广告营收就上不来。

如今,笔记类应用显然也遇到了工具型应用的通病,即生存难题,在生存问题面前,笔记类应用不得不往赚钱上靠拢,其原先推崇的免费模式,逐渐被抛弃,收费成为行业的主流。

笔记类应用正在转向付费模式

互联网能走到今天的规模,免费模式立下了汗马功劳,以往,用户如果想要看新闻的话,只能通过购买杂志、报纸来获取,而报纸、杂志都是收费的,哪怕费用很低。但是在互联网上,用谷歌或其他新闻网站、Facebook、Twitter等都能够免费浏览各种新闻。早期互联网对于内容版权重视度并不高,用户看视频、听音乐、看小说、玩游戏等几乎都是免费试用。

随着智能手机终端和通信网络的门槛越来越低,使用互联网服务的门槛却变得越来越高,要想使用优质的互联网服务就必须向运营方付费。网购需要购买会员、视频需要购买会员、小说需要会员、听歌也需要购买版权,如果想要观看国内当前主流的视频内容,在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三大平台上的综合花费需要300多元。

越来越多的互联网服务在走向付费,笔记类应用也走上了这条道路。

据郭静的互联网圈观察,有道云笔记、印象笔记等笔记类应用,目前都在转向付费模式。

印象笔记的免费用户能够使用的跨设备同步数量只有2台,每月能上传的储存空间仅有60MB,要想提升跨设备数量/储存空间就需要付费升级成标准用户/高级用户,标准账户的费用为12元/月或98元/年。

有道云笔记的免费空间为3GB,不过其首屏内会有广告,“我的”频道页面也有广告区域。须知,笔记类应用是一款非常私密的应用,用户使用它就是为了存储信息的,这种私密应用中出现广告的体验并不佳,而去广告是会员才有的特权,会员费用为18元/月或198元/年。

为知笔记早在2016年12月8日就调整了运营策略,个人用户有100天免费试用期,试用期过后,用户需要升级成VIP用户,费用为60元/年。

石墨文档、青橙日记也都推出了类似的付费模式。

综上来看,尽管用户可以在有道云笔记、印象笔记上免费注册使用,但如果想成为深度用户,想要有更好的用户体验,就必须成为付费用户。并不是说笔记类应用的付费模式不好,而是他们一定程度上是在迫使用户付费,用功能、用户体验的依仗,让用户变成付费用户,而不是用户主动付费。

为什么要走向付费模式?

从免费到付费,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视频、音乐、网络小说等如果一开始就走很严格的付费模式,其发展规模绝对到不了今天的地步。当下互联网服务纷纷走向付费模式,看起来有点儿背离互联网的初衷。笔记类应用最初能获得用户们的青睐,除了具有“小清新”风格标签外,免费也是重要因素,可为什么笔记类应用要从免费走向付费呢?

首先,互联网行业付费模式带来的示范效应

如果是在10年前,工具型产品要想靠用户付费无异于天方夜谭,一方面,用户没有付费习惯,另一方面,第三方支付远没有现在这么发达。

当下的支付效率已经大大提升,若不支持手机支付的话,连卖菜小店可能都开不下去。《2018年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报告》显示:中国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达6亿。2019年1月,支付宝宣布全球用户量突破10亿。第三方支付效率的提升,让用户付费的效率也大大增加。2018年Q3季度,爱奇艺的付费会员收入甚至超过了广告营收。

当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应用开始推出付费模式,用户对于付费就不再感到陌生和稀奇,在这种示范效应下,笔记类应用也做用户付费也就不稀奇了。

其次,来自企业级市场的需求

比如印象笔记和石墨文档,都有企业版。相比较向用户付费,企业级用户付费的概率大大提升。笔记类应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企业解决生产效率的问题,比如,在线文档共享、思维导图等。笔记类应用的企业版能够在群体化协作方面表现出一定的优势,这种情况下,企业自然愿意为之付费。

2019年1月,石墨文档便宣布拥有17万企业用户,距离12万企业用户才刚刚过8个月而已。

市场需求能够提升笔记类应用在付费模式的自信心,有人愿意买单,它们自然乐意为之。

由免费走向付费模式,最重要的原因,还是生存原因。开公司不是做慈善,哪怕工具做的再好看,粉丝再多,不赚钱肯定不行,笔记类产品能够在早期主推免费模式,不代表能够在七八年后还继续免费,人力、物力、财力等各项成本也是巨大的支出,总归要考虑盈利问题。

同样是工具型应用,百度网盘坐拥6亿用户,但百度网盘也在为生存问题不得不做出一些措施。2019年6月,百度网盘回应称,“如果百度网盘将下载速度完全开放将会有更大的带宽成本支出,所以我们将这项对非会员做了限制,是为了控制整个产品的运营成本,帮助产品更长久的活下去。”

笔记类应用的强劲对手

免费版的笔记类应用,并不会对外界造成太大影响,但是笔记类应用若将触手伸到企业级市场的盘子里,那自然会遭遇更多的竞争对手。

一类是企业级服务软件,比如企业微信和阿里钉钉,对于后者来说,群体化协作、文档共享、思维导图等只是很细微的功能之一,但两者的客户存在一定重叠度,企业微信、阿里钉钉自然不愿意看到有人将手伸向他们的地盘。

在企业级服务市场,笔记类应用如果想跟阿里钉钉和企业微信掰手腕的话,压力会非常大。短期来看,石墨文档、印象笔记等产品能够获取到数量不少的用户,但阿里钉钉、企业微信的扩张速度远不是他们能比拟的。仅仅用了4年多时间,阿里钉钉的企业组织数就达到了700万家。企业微信用了三年时间就发展了17000家合作伙伴,有超过450万个应用系统被接入了企业微信。

第二类是网盘类产品,百度网盘10.0版本中就新增了笔记功能。百度网盘企业版、360云盘、微云、115云等企业版产品的不少功能都与笔记类应用存在冲突,只不过两者在知名度、产品调性等方面存在差异,可功能上却很相似。

无论是阿里钉钉、企业微信,还是百度网盘、微云、115等,其用户规模和背后实力都比当下的笔记类应用要强不少。笔记类应用想插足B端市场的蛋糕,怕是不易。唐毅提到的3亿“小目标”,看起来并不小,这3亿用户看起来更像是潜在用户,一方面,用户习惯是个问题,另一方面,付费规模也是个大问题,6亿用户的百度网盘付费用户规模也才千万级别。印象笔记知名度和用户量远远不足,“小目标”真没那么容易实现。

由免费走向收费,一定程度上会将市场做窄,免费才能波及更多的用户,付费只会筛选出高精准用户,真正的高精准用户哪有那么多?印象笔记给笔记类应用提了个好概念——第二大脑,它最理想化的状态,就是成为用户的个人数字资产存储、处理设备,这跟当前流行的个人网盘理念完全一致,可以看出来:印象笔记倒是想走出“小而美”市场,变成网盘这种“大而全”的产品,但它走付费模式,却让它又退回到了“小而美”模式。

从笔记类应用走向付费模式来看,工具型应用已经越来越注重生存问题,免费市场的红利,他们已经等不起了,“羊毛出在猪身上,狗来买单”的故事只会越来越罕见,闹钟、铃声、壁纸、日历、记账等工具型应用,会跟笔记类应用一样,走向收费模式吗?

互联网世界不再“小清新”。

#专栏作家#

郭静,微信公众号:郭静的互联网圈。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自媒体人,百度百家作者,搜狐科技自媒体成员,钛媒体专栏作者,网易科技专栏作者。同时为多家杂志长期供稿。关注互联网,关注TMT,用心做一个互联网领域的原创狗。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呵呵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