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蒙系统,不止是备胎

3 评论 9219 浏览 19 收藏 29 分钟

文章对操作系统的发展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希望通过此文能够加深你对鸿蒙系统的认识。

如果说中国的芯片研发史还只是一路的筚路蓝缕,那么中国的手机系统研发史这一路就是绝地求生。

当1984年苹果一锤砸蒙蓝巨人带来个人计算机革命,彼时成立的联想还是创新性的代名词:从汉卡到一键上网,96年后联想电脑销量多年蝉联中国国内市场首位,并于2005、2014、2018分别完成对IBM个人电脑、摩托罗拉和卢森堡国际银行的收购;但在国际市场翻云覆雨的联想却因为所谓的“风险”在“缺芯之路”越走越远。

而这一路,中国互联网企业面对的无非是欧美互联网软硬兼施的“糖衣炮弹”:当我们用海外芯片在沙滩之上建立互联网的“梦幻国度”中沾沾自喜;BAT我们与有荣焉,社交网络和无人支付我们更是青出于蓝。

当我们用海外系统在人家或授权、或抽成的“生态殖民”中洋洋自得:TikTok远销海外,国内的App生态和电子商务更是自成一极。殊不知洋装常穿在身的我们已然失去了“联想”。

直到2018年4月,美国封杀中兴,不少人才如梦方醒。

我们第一次意识到:在核心技术上中国互联网不能受制于人。

当国内同胞开始深刻反省“为什么我们50年前就拥有两弹一星,可至今依旧没有芯片和系统”的时候;联想却没有曾经作为中国互联网公司领头羊的觉悟,杨元庆在风口浪尖声称:技术没有国界。而后,进一步打补丁“联想没必要做芯片和操作系统”。

且不谈联想发言人各种“表达错误”,几次声明“越抹越黑”。好在87年的华为,用行动扛起了联想“扛不起”的责任。

作为中兴的直接对手它气度非凡:严禁对中兴落井下石,不许去搬迁中兴的设备,不许挖中兴的人。就算美国从假想敌变成了“欺行霸市”的宿敌,华为也一样不惧。

2018年12月,美国又一次故技重施要求加拿大政府逮捕孟晚舟,但孟晚舟不是皮耶鲁齐、华为也不是阿尔斯通;此后,华为表现出迥异于中兴和联想的顽强和韧劲。

2019年5月15日,美国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实体清单、ARM 芯片断供、Google 暂停部分业务、IEEE 禁止华为员工参与对华为展开全方位围剿。

但华为却并没有因此胆怯,反倒凭借自家过硬的技术和产品攻城拔寨,并以强大的人格魅力把美国政商施压转化为国际势能。

而这之后的5月21日更是直接亮剑,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回应,华为正在研发下一代操作系统,最快将于今年秋天、最晚将于明年春天面市。

此后,关于鸿蒙的各种消息就从未断过。

8月9日,鸿蒙如约而至。

不知道大家对于鸿蒙处女秀的感官如何?虽然它主动避开了Android,但这不代表它的战斗力薄弱。

而这也成为不少人赞誉、捧杀、质疑、攻讦与抹黑鸿蒙这只“备胎”的主要把柄。

既是“备胎”,自然有“正宫”,在此之前我们不妨一起来看看手机系统这些年到底宠幸过怎样一座“三宫六院”?

一、操作系统简史

1965年,贝尔实验室加入一项由通用电气和麻省理工学院的合作计划,打算建立一套多使用者、多任务、多层次的MULTICS操作系统,由于工作进度太慢,1969年被终止;但贝尔实验室的两名员工Ken Thompson和Dernis Ritchie因为想在MULTICS的实验主机PDP-7上打游戏,写了一套操作系统,这就是后来的Unix。

不过直到1971年,Ken Thompson申请到一台PDP-11/24的机器,Unix第一版才正式上线。

但Unix系统的“出身”不像三极管那样具有使命性,AT&T最初没当回事,就把Unix系统和源代码免费公布。

1974年,施乐旗下Palo Alto研究中心第一款专门为个人设计的电脑Xerox Alto研究成功:Alto通过网络可以发送和接收电子邮件;它也带来第一个现代图形用户接口 :Smalltalk。

1981年,微软公司为IBM个人电脑开发出一款单用户单任务的操作系统MS-DOS。

1984年,Apple Macintosh发布,该电脑配有全新的、具有革命性的操作系统SystemSoftware(7.5.1改名为Mac OS),成为计算机工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90年代初,Unix在大学成为宠儿,并在超级计算机和服务器上衍生出诸多版本;此时,AT&T开始眼红Unix的商业价值,Andrew S. Tanenbaum教授决定不使用T&T源代码自行开发与UNIX兼容的操作系统。

1987年,MINIX发布,开放全部源代码给大学教学和研究工作;并于2000年由BSD授权成为自由和开放源码软件。

1989年,Psion公司推出EPOC操作系统,它支持信息传送、网页浏览、办公室作业、公用事业以及个人信息管理的应用,也有软件可以和个人计算机与服务器作同步的沟通。

1991年,Linus Torvalds从Minix得到灵感,开发出Linux0.01系统;它支持多种平台,拥有较好的跨平台适应性;而其开源、免费和兼容等属性,再加上Unix自乱阵脚“通敌”为Linux带来大量拥趸。

1994年,经过全球黑客的共同努力Linux系统1.0版本在林纳斯的母校赫尔辛基大学发布。

1995年,微软发布Windows95,它带来了更强大的、更稳定、更实用的桌面图形用户界面,并在发行的一两年内,成为有史以来最成功的操作系统之一。

1996年,微软发布Windows CE操作系统,它可以从一系列软件模式中做出选择,从而使产品得到定制。

1996年,Palm第一个版本PalmPilot1000上市,标志着Palm时代的正式开始,其搭载Palm OS 1.0。

1999年,黑莓RIM 850诞生,它通过AT&T的前身支持了广域网下的Email访问,做到了“永不关机,永久在线”;之后,RIM 857的面世,基本奠定了之后黑莓产品的造型。

2000年,塞班公司(1998年,由Psion与爱立信、诺基亚、摩托罗拉联合成立)发布全球第一款Symbian系统手机:爱立信R380。

2005年,诺基亚基于GNU/Linux 操作系统和GNOME桌面技术,推出为移动手持终端提供应用和创新技术的操作系统maemo。

2007年1月,苹果在Macworld 大会上推出类Unix的商业操作系统iOS。

2007年7月,Intel公司推出基于Linux核心最初主要集中于开发MID软件的操作系统Moblin。

2008年,谷歌组建开放手机联盟共同研发改良的Android系统正式在HTC G1上线。推出基于Linux的自由及开放源代码的开源操作系统Android。

2009年6月,Palm以Linux内核为主体并加上部份公司开发的专有软件,推出嵌入式操作系统Palm webOS。

2009年11月,韩国三星电子自行开发的智能手机平台,底层为Linux核心的操作系统bada。

2010年2月,作为开放源码的Linux项目,结合Moblin和Maemo诺基亚与英特尔推出操作系统MeeGo。

2010年10月,基于Windows CE内核,微软发布自家的操作系统Windows Phone(简称为WP)。

2010年12月,谷歌基于Linux的开源操作系统推出Chrome OS。

2011年,两大Linux联盟LiMo Foundation和 Linux Foundation 整合资源优势,携手英特尔和三星电子,共同开发针对手机和其它设备的新操作系统Tizen。

2012年7月,谋智公司采用Linux核心、开放网络技术和HTML5开发,推出主导研发的开放源代码移动操作系统Firefox OS。

2012年11月,诺基亚前员工组成的芬兰Jolla公司基于MeeGo开发,首度演示了手机操作系统Sailfish OS。

2016年,全球知名的开发者社区GitHub上悄然上出现了一个新项目Fuchsia。

2017年,Firefox OS经过一系列优化和改进,变成主打低端功能机市场的KaiOS。

它们有的自视甚高,却把江山拱手让人,比如Unix和Linux;

它们有的反应迟钝,一手好牌打得稀烂,比如施乐的Smalltalk和苹果、微软;

它们有的独具慧眼,一个支点撬动天下,比如DOS(微软以五万美元从西雅图收购);

它们还有的煊赫一时,但终究雨打风吹去,比如EPOC(Symbian)、Palm OS(WebOS)和Blackberry OS。

随着2007年iOS、Android闯入市场,它们彼此敌对、互补,逐渐以绝对碾压的姿态构成了iOS生态帝国和Android开源联盟:iOS横行霸道、Android笑里藏刀。

而在这漫长的半个世纪中国操作系统也不是一片空白,但即便是被抱以厚望的红旗、深度和麒麟也不曾煽动那只蝴蝶的翅膀。

至于,那些基于Android系统之上的系统;只能说,你们的努力我们看见了。

二、从Unix到iOS

从山重水复疑无路到柳暗花明又一村,Unix没有带着使命而生,却再现了程序员原始的浪漫。

我们无意谴责Unix的代码私有化,只是感谢AT&T在Unix最脆弱的时候随手种下了一粒种子,但就是这颗种子开出了Linux和安卓盛世。

而苹果这边却是Unix的另一个极端,它借着iOS这阵东风开创了触屏时代。

1. Unix的偶然和必然

贝尔实验室发生过多少偶然和必然,我们无从知晓;但Unix的诞生我们却耳熟能详。

它在正规工作流程上腰折,却因为游戏“再续前缘”,又因为AT&T的不在意让它流落在外生根发芽,等AT&T开始眼红的时候,却已然难以收回成命,并因此而分化出Unix嫡系AT&T的Unix和Unix和旁支Berkeley的BSD UNIX。

AT&T在随后的几年发布Unix System V的第一版,最终造就了IBM的AIX和HP的HP-UX,以及Apple Unix——A/UX(以SysV 2.2版为基础,同时使用SysV 3、SysV 4、BSD 4.2、BSD 4.3等的传统特色,遵循POSIX规范及SVID规范;它兼容了AT&T和BSD两个版本Unix的特性),而这就是最初的Mac OS和iOS。

而BSD UNIX也既是MINIX不断衍生出Linux,MINIX本身也在2006年后的英特尔处理器中大行其道,而且,基于Linux更是演化出偌大的Android生态。

2. iOS的傲慢和偏见

很难说iOS一身的傲气没有受到AT&T Unix的影响,AT&T“出尔反尔”将Unix私有化,虽然有过不少波折,但IBM、HP和Apple这几号铁杆盟友也足见Unix抛弃个人用户转向高端路线的成功。

而iOS更是一开始就笃定了自家的高昂定价和封闭生态,不仅继承了上一代智能手机的全部优势将可触摸宽屏、网页浏览、手机游戏、手机地图融汇一炉,还创新性的完美、甚至是超额复制了iPod上iTunes的成功,用App Store服务的逻辑摊开了iPhone封闭生态的大饼。

iPhone划时代的成功,更是一度把黑莓、塞班和Windows手机推下山头。

iOS的优秀是毋庸置疑的,它的安全性、软硬件整合度、屏幕反应优先级、墓碑后台都是Android不具备的。

但iOS也并非完美无缺,它的系统封闭、权限控制严格、用户受限太多。

以前是没得选,随着Android系知耻而后勇,iOS与生俱来的优势正在加速剥离。

虽然说Apple Store的诞生定义了移动互联时代的应用规则,看似是苹果、开发者和用户三赢的局面,但苹果同时向应用和订阅收费的逻辑确实有点迷。

三、从Linux到Android

从Unix到Linux,我们用了20年。但从iOS到Android,却不到20个月。

1. Linux的开源和开放

就像Unix的诞生是因为兴趣,Linux的诞生也同样是因为兴趣。

只不过相比于Unix想要在PDP-7有限的存储空间上打游戏,Linux的初衷就纯粹了许多。

因为宅,又嫌弃Minix不好用,林纳斯在一套Minix版本的Unix操作系统上,从裸机开始重新开发操作系统;开发到文件系统驱动环节时,林纳斯差点放弃。

Linux的开源和开放也就不难解释:Linux浸泡在Minix的开发环境之中,而他本身又是一个黑客,几乎没有商业意识驱动。

2. Android的逆袭和告急

2008年10月 ,彼时的微软对于刚刚诞生的Android不屑一顾。

但十年后,Android在当下的移动操作市场中占比高达85.9%,与iOS的14%独霸天下。

2019年6月,盖茨感慨Android本该是微软的Android,他犯下了一个4000亿美元的错误。

Android操作系统最初由Andy Rubin开发,主要支持手机;2005年8月由Google收购注资,2008年9月正式上线。

当时的iPhone 3G市场反应良好,HTC G1却显得相当青涩;但在HTC G1诞生后的两年里,Android已经不动声色跃居美国和国际市场最大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

此后,摩托罗拉也转投Android阵营,在Android和iOS多次交锋的过程中拉拢LG、三星和Acer ,终于成为智能手机市场上不可小觑的玩家。

成也开放性,败也开放性;Android的“开放性”一度让Google失控,app的发展逐渐威胁到他们的搜索业务,Google便开始弱化对于Android的开放性宣传,并于2016年起秘密研发全新的操作系统Fuchsia,其终极目的就是为了取代Android。

据了解,Fuchsia操作系统并不是像Android和Chrome OS一样使用Linux内核,而是使用一种名为“Zircon”的内核,这是一个专为嵌入式设备设计的小型内核;而它最大的优势是可以作为一款融合Android和Chrome OS的跨设备操作系统出现,即根据硬件的不同,将操作系统分成两个单独的用户界面。

而这就是Google从移动互联网向万物互联时代的过渡。

四、从BlackBerry OS到HarmonyOS

鸿蒙,作为这场系统战终局的参与者,如果一定要有一个对标,不是iOS也不是Android,它们太成功了;也不会是Smalltalk、Symbian和Palm,它们是被时代抛弃的;而BlackberryOS或可一试,它虽然在手机系统上失败了,但却有着移植汽车和医疗领域的战斗力。

对于黑莓来说,它们围绕着一个微内核系统——QNX打造了手机系统BlackberryOS、汽车系统BlackBerry QNX以及医疗系统QNX OS for Medical 2.0。

1. BlackBerry的荣耀和毁灭

作为第一部“情怀机”,黑莓的QWERTY键盘可谓经典,在英文输入上有着独一无二的优势。

不过让黑莓手机闻名于世的是它安全的操作系统和快捷的及时通讯技术;911事件后,更是一跃成为政商界的标配,从某种程度上可谓“出道即巅峰”。

2010年,在Android卫冕市场双冠的时候,BlackBerry OS也一度超越称霸逾十年的诺基亚,仅次于Google操作系统Android、苹果公司操作系统iOS和微软公司windows phone操作系统,成为全球第四大智慧型手机操作系统。

黑莓也是在这一年正式登陆中国。

2011年,黑莓被谷歌断供Gmail后,又遭《财富》500强公司弃用;全球市场份额不断被iOS和Android蚕食。

2012年,黑莓推出新机Dev Alpha B,其系统Blackberry 10第一次兼容安卓软件,但效果并不好。

2016年,BlackBerry官宣,内部将停止开发智能手机。

2017年底,外媒报道,黑莓对其遗产软件及服务作出了安排:BlackBerry World应用商店将于2019年12月31日关闭,BlackBerry Travel网站将于2018年2月份关闭,Playbook视频呼叫服务也将于2018年3月份终止。

但在2019年,黑莓又突然宣布推出医疗版的QNX 2.0操作系统:一款可靠、多核,实时的操作系统(RTOS),符合POSIX标准,适用于关键安全,用于医疗市场的嵌入式系统,经过现场验证的开发工具,功能丰富的中间件和专业服务。

2. Harmony的远见和胆色

2012年,任正非对于Android就充满了危机意识,“如果他们突然断了我们的粮食,Android 系统不给我用了,Windows Phone 8系统也不给我用了,我们是不是就傻了?”

一语成谶,2019年5月,谷歌宣布暂停与华为在安卓领域的部分技术合作。

2019年8月9日,华为消费者业务在其全球开发者大会上正式向全球发布其全新的基于微内核的面向全场景的分布式操作系统——鸿蒙OS:

  1. 分布式架构首次用于终端OS,实现跨终端无缝协同体验;
  2. 确定时延引擎和高性能IPC技术实现系统天生流畅;
  3.  基于微内核架构重塑终端设备可信安全;
  4. 通过统一IDE支撑一次开发,多端部署,实现跨终端生态共享。

是不是有一种BlackBerry QNX“究极进化版”的错觉?

言归正传,从2017年鸿蒙内核1.0、2018年鸿蒙内核2.0到2019年的鸿蒙OS 1.0并用于智慧屏,它有点“早熟”。

而这,就是鸿蒙最大的问题,它是被逼出来的,而华为本身习惯的是“水到渠成”。

虽然身处风口浪尖对于鸿蒙在舆论上有利,但这却无法给鸿蒙更多的时间,鸿蒙只能在这个关键时刻选择和华为迥异的策略,对于Android用上了“怀柔”政策:承诺优先使用安卓,把自己变成备胎。

既然在手机系统上无法取代安卓,那就和它和解,越过它开辟新的战场。

这样虽然有点“窝囊”,但既避免了和iOS、Android开战(iOS肯定是对手,但Android却有机会成为朋友);而且,不表示出攻击性鸿蒙还能“借助”Android生态最原始的用户资产给鸿蒙OS“挤出”一些开发时间;这是它的“气量”。

当然,对于华为来说,鸿蒙只是一个提前引爆的“按钮”;这些年华为的品牌价值逐渐溢出、再加上5G设备和iOT领域的布局,它的全线设备已然形成规模,这才是鸿蒙的“胆魄”。

最重要的是,鸿蒙在危难和机遇面前,对自己的定位足够清晰。

就像余承东说的:华为不是在做另外一个安卓,另外一个Linux,另外一个iOS,而是面向下一代的操作系统。

五、鸿蒙最大的机会——智能硬件大爆发

早在七月底,我们就解析过5G的机遇和隐患:它会带来智能穿戴、智能家居、智慧出行、智慧城市和智慧医疗的突飞猛进;而且在可见的领域,它们在XR技术、脑机接口和人脑模拟上也会有这突破性的进展;

而这一切都围绕着万物互联时代的三大特色:随处可见的屏幕、无孔不入的交互以及触手可及的云端。

而鸿蒙想要做的、正在做的就是为今后的万物互联设备打造一套基于微内核的分布式系统,它有着极高的安全性和跨终端协同体验。

这不就是万物互联最需要的么?

考虑到万物互联的爆发性和必然性,鸿蒙的诞生有可能会给智能硬件带来下一个“奇点”,然后迅速“增殖”跑马圈地。

由此,我们预估市场上iOT的发展大概会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单品爆款

由于当前iOT产品还处于最原始的阶段,我们需要像是iMac、iPod、iPhone、iPad这样重新定义一个时代的爆款来引爆市场,作为万物互联时代的“桥头堡”。

第二阶段:场景闭环

接着我们可以基于以上单品爆款逐渐完善打造生态闭环,从单品爆款的用户入口切入逐渐占据用户更多的注意力,直到用户离不开多产品打造的生态闭环。

第三阶段:生态移民

最后,我们可以对场景闭环内的爆款产品迭代更新,等用户适应这样的体验场景之后我们黏住用户的就不再是硬件而是服务和内容,可以方便进行迁徙。

如果说单品爆款是点、场景闭环是线,那么生态移民就是面,就这样一步步我们完成了对用户的吸引、捆绑和左右。

六、鸿蒙最大的挑战——顶层话语权

往前一步,鸿蒙固然让人遐想。但一步踏错,鸿蒙面对的将是悬崖万丈。

而更大的问题在于,鸿蒙在这条路上“无路可退”。

因为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互联网在操作系统这条路上无人生还。

华为就是中国互联网最后拿出来的“觉悟和野望”,在贸易战背景下,随着国人对国产系统呼声越来越强,鸿蒙OS是鸿蒙、华为,乃至于中国互联网都无法承受的一次对赌。

相比于鸿蒙未来的经济效益和生态畅享,它最大的价值其实是它的战略意义:它意味着中国科技产业是否能够爬到了食物链的顶端,开始掌控顶层核心环节的话语权。

而在即将到来的万物互联时代,基于智能穿戴、智能家居、智慧出行、智慧城市和智慧医疗给我们的想象力,未来的内容和服务不只能够跨终端,更有可能横跨地域、肤色和文化,而这就需要我们的系统话语权进一步输出。

这也决定了鸿蒙每一步都必须“小心谨慎”不能浪。

但就算是这样,鸿蒙避开强敌环伺的移动互联网进入万物互联的“黑暗森林”,它面对不只是未来的不确定性、猎人的黑枪、还有不少黑粉的冷嘲热讽带节奏。

我们其实很难理解,在如今民粹主义抬头、互联网不再中立、美国更是带头破坏国际规则的现在,却依旧有人对“国外品牌”抱有纯粹的幻想;他们甚至为了维护自己的“幻想”而对中国制造“恶语中伤”。

要知道,现在的鸿蒙还只是一颗“种子”,它不可能一出生就全知全能,我们需要给它一点时间,而它也需要时间来认识我们每一个人。

最后,对于备胎这件事,其实也没必要钻牛角尖,我们换一个角度:与其说鸿蒙是安卓的备胎,不如说它是整个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备胎,也是我们从移动互联网时代进入万物互联时代的“诺亚方舟”。

这样一想,作为备胎的鸿蒙是不是变得更加“高大上”了。

PS:部分素材来自于@虎嗅 @知乎

#专栏作家#

幻梦邪魂,微信公众号:wanyidongxi;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每一次输出至少都有一次有价值的思考。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希望中华有为吧

    来自湖南 回复
  2. 潜水这么多年,在这里看到如此具有价值的文章,特意登录回复,点赞。
    鸿蒙是一颗种子,就要看怎么浇灌,给他时间方能成为参天大树。
    我虽是Apple忠实用户,但国产要是能崛起,我会毫不犹豫的迁移。

    来自四川 回复
  3. 难得的好文章,一看作者就是读历史的人

    来自浙江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