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C的爆发,加剧UGC内容快速生长
互联网内容的厚度每天都在以数亿字节的数据在增加,放到传统媒介上来,这是不可思议的,纸媒、电视台内容,都无法和互联网媲美。互联网的内容增长,和几个方面有关,一个是官方内容的主动增加,如企业网站、新闻门户网站等,一个是PGC(专业生产内容),还有一个是UGC(用户生成内容)。
群体智慧在互联网上得到了最大的释放(作者微信公众号:郭静的互联网圈),而且很多都是无需智慧的,用户敲出的任何字节,点击的任何表情,参与某话题的投票,都在直接/间接的为互联网内容做贡献。然,网络视频、网络音频以及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内容型平台的历史发展经验显示,PGC模式才是平台在用户数量达到一定规模后的重点发展对象,用户生成的内容固然数量庞大,但内容的质量才是用户最终看中的部分,随着用户自身获取的信息量越来越大,用户也需要更高质量的内容,而这个,依靠纯UGC是无法达成的。
一路飞涨的PGC开始爆发
微信公众号的数量以燎原之势迅速提升,各大内容平台也开始眼红,特别是原创类型的内容,网易、搜狐、腾讯、凤凰、百度等,吸收PGC内容的平台短期内达到了二三十个,原有的传统媒体记者们也开始往这些平台上转移,这也不失为一条新的出路,记者的加入,让PGC的人数得到了增加,百家最初的作者不到100名,现在仅互联网类的作者人数就达到了400多名,其他如钛媒体、今日头条等作者的数量也开始大大增加,尽管这些用户是UGC的模式,但并非普通用户就能够在平台上发表内容,本质上还是PGC模式。
很多人认为当下众多的PGC内容,和早期的博客、论坛模式非常像,早期的博客时代、论坛时代也如当下般繁花似锦,玩的人也一样多,但当下和历史有几个方面不同:
- 用户基数不同。CNNIC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06年12月,全国上网计算机总数为5940万台,网民总数为1.37亿。而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当时的互联网用户基数比当下的互联网基数差之甚远,基数不同,影响力也不相同。
- 内容属性不同。博客时期的代表是韩寒、木子美这些,更多的是以娱乐等为主,而当下的PGC内容属性则要丰富的多,汽车、科技、财经、历史等应有尽有,早期的博客时期还是信息匮乏时期,用户的基数又不高,很难让更多的内容形态出现。
- 平台多元化。早期的博客时代,有两种形态,一种是新浪、网易、搜狐等平台的博客,一种是独立的个人网站形式的博客,而当下的平台既有微信公众号这类大众属性的平台,又有今日头条、搜狐新闻、网易新闻这类媒体属性的平台,用户能够选择的机会要多的多,这也给更多的内容由突出的机会,而且平台的流量足够大,足够给到PGC内容更多的流量。
- 内容制作人群不同。早期的博客时代,全职做博客的人少之又少,而当下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全职做PGC的内容,能够让原创者生存的模式也比较多,某个领域的专家、观察者、媒体记者等,成为当下PGC里的主力军。
- 内容数量不同。电脑早就不是稀罕物,越来越多的人可以使用电脑制造内容,还有智能手机,现在的内容数量远比当时恐怖的多。数据显示,截止到2006年7月,全球创立的博客总数已达5000万,国内博客最疯狂的时候,也有数百万计。微信公众号的数量在几年内就突破了千万级别,而像今日头条、百度百家等媒体平台,每天PGC所制造的内容量也呈曲线上升趋势,信息大爆炸里,PGC的作用非常明显。
硬件的普及以及网民数量的提升,都让PGC突飞猛涨,就连浏览器、清理大师、应用分发助手,都开始吸收PGC内容。
UGC内容的伴生
PGC的内容虽然足够多,但UGC的用户基数显然更广,微信的用户量是6亿,而微信公众号的数量才千万级别,再减去其中的死账号,还有一些是转载号(俗称搬运工),里面的优质账号显然不多。
千万不能忽视群体智慧的力量,哪怕是很低级的投票行为,更何况一个人的力量如何比得上一群人的力量。
伴生的UGC内容在各个PGC的内容后面展现,互联网很经典的一句话是“评论比内容好看”,网易的神跟帖也很出名。早期的钛媒体等科技媒体上,还专门突出了评论区,将优质评论内容展现出来。自媒体人之所以觉得今日头条等平台好,是因为平台不仅有流量,还有更庞大的UGC评论内容,这部分内容本身并不属PGC,但庞大的UGC内容,完全可以和原有的PGC内容相媲美,尽管评论区的内容并不能很好的得到展现,但这些互动显然呈现出了内容的价值,这一点,很多自媒体人都非常看重。
手机浏览器的搜索引擎页,用户点击下面的热门新闻区,都可以在底部看到其中的UGC类内容。微信公众号的留言区,也通常可以看到N多的UGC内容,有很大一部分都非常精彩。由PGC作为内容引爆点,大量用户贡献UGC内容,这造就了一个新的内容共同体,PGC的内容越多,UGC的内容也会随着增长,已经有很多人,开始将UGC的内容整合,重新生成新的PGC类内容。
尽管很多人都在喊信息大爆炸,但我们每个人都无时无刻不在默默的制造着PGC、UGC内容,每一次浏览或参与,都会生成新的内容,内容,则会被平台和其他机构利用,间接让互联网多元化。
内容存量越多,但像大海捞针一样在信息海洋里捞内容,则会让内容越来越少,这是因为,随着用户“智商”的增长,普通的内容已经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用户需要的是更多更好的优质内容,而这,不容易。
#专栏作家#
郭静,微信公众号:郭静的互联网圈。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自媒体人,百度百家作者,搜狐科技自媒体成员,钛媒体专栏作者,网易科技专栏作者。同时为多家杂志长期供稿。关注互联网,关注TMT。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