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字」的设计思考
信息数字化时代,对产品的一大好处是很多信息能够以数字信息的形态直观展示出来。「数字」在产品设计中随处可见,你很难找到一个几乎不显示一丁点数据的数字产品,软件、硬件莫不如是。
数字是一种特别神奇的东西,人大脑来对数字信息非常敏感,数字清晰直接,非常好接收和理解。设计者更喜欢数字,一数胜千言,尤其在交互空间更惜贵的移动设备上。
有很多典型场景,数字在其中发挥巨大作用,随便列举一些。
1.支持消费决策
消费类产品中,数字是最重要的内容信息,围绕商品,价格、库存、尺码、销量、评价…一个交互流程中几乎每一步都是数字在起到推动作用。组织好数字在这里面的角色,利用好了数字,对销量是显而易见的影响。
一个典型应用,原价、打折价、节省三个数字组合,配合视觉设计,把优惠突出、折扣力度大的感觉营造出来,一组数字就能大大刺激用户的购买冲动。
还有总评价、好评数的对比显示,高销量、低库存的对比显示等等伎俩。粗鲁点说,做其他产品是在体验上精雕细琢话,做电商产品则是粗暴的玩数字游戏。
2.辅助筛选
资讯媒体类产品中,标题、导语信息可以让用户初窥面貌,但面对海量的资讯,如果不是这部分文字信息极具看点,用户往往会无从下手,不知道该不该点进去,有一个心理上的选择成本。而加上数字以后,多少次阅读、多少人阅读、多少人收藏、多少次评论,一下子把一个对象的可看性转化到一个更清晰的角度,这些数字代表的「热度」「受欢迎程度」「争议程度」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水平,是否值得一读。对用户来说,要看热的,要看喜欢的,就更容易从中筛选出来了。
3.彰显对象价值
要说数字最有意思的使用,当属社交类产品里。微博诞生初期,人们对这种产品形态是认知是很陌生的,而微博玩法要run起来,follow是核心机制,怎么让用户之间能关注互动起来。
微博类timeline中转发对象的浮层介绍卡片,是个巧妙的设计,比起让用户点进他人主页,把用户最关键的一些信息呈现在此,而其中粉丝数是最简单粗暴也是相对最有效的一个信息,利用从众之心,加上粉丝数营造出来的大V身份光环效应,迅速有效的建立两个陌生用户之间的关注。
到后面,我们判断一个人是否值得关注,看一条内容,看一下粉丝数几乎就下决定了。
正是数字这些便捷的特性,PM们在产品设计中对数字使用乐此不疲,热情到几乎所有类型产品中都充斥着数字。
这样也导致一个不好局面,用户变得更懒惰,更不愿意思考,非常依赖数字来判断。所以我们会看到,中心化的产品,非常依赖数字来分发资源和导航用户,不假思索的点赞、关注,大V越来越大,新用户很难冒头。你会看到知乎里,一个粉丝个位数的人写出一个好答案,与一个几千粉丝的人写出一个烂答案,后者会收获更多赞誉,而前者的反馈数寥寥。
另一个坏处是,产品中充满数字,氛围显得躁动喧嚣,产品气质给人的感受,是感觉在催促用户赶紧下决定,要点哪个,要说什么,快看快说。良辰美景,时间宝贵。
我个人是不太喜欢这种速食氛围的,使用一个产品,你希望用户是在享受一场不紧不慢惬意的约会,还是狼吞虎咽的吃兰州拉面,it matters to users。
在作词app里,我一开始对数字的使用就特别小心,希望用户来到这里,感受到这是一个「安静缓和」的氛围,能放松思维,静下来欣赏文字之美。
因此,最初的几个版本, 没有在界面上显示一个有影响性的数字,阅读数、评论数统统没有。在没有找到合适的展示形式之前,任何数字信息的加入都会经过几番思量。就算要加数字,也不是为了刺激、辅助什么,作词里加入的数字信息,始终围绕着建立「松弛」感受。
直到最近的一两个版本,我们找到了一种隐藏的设计思路,即不打扰这份安宁,又能透露出作者、作品背后活生生的人气儿。把数字软化使用上,我们也还在思考尝试。
说这么多,总结下来的这条个人心得是,数字很好用,但不要图方便就过度使用。
作者@杨夏
来源@简书
本文由@杨夏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