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生活的95后们,终于也开始破产了

7 评论 3183 浏览 5 收藏 14 分钟

95后并非天生壕气,有些人已经开始破产。

2017《星球大战:前线2》发生内购风波时,一位网名为Kensgold的Reddit用户给EA写了一封公开信:“我今年19岁,对赌博上瘾了”,他在游戏内购中花费了超过1万美元。

今年22岁的苏苏,大学毕业后进入保险公司做策划,由于感觉经纪公司不够重视自家艺人,她一怒之下,直接花了两万元去买有艺人采访的杂志,狠刷了一通销量。

一样年纪的杨欢还在上大学,她收到的第一只盲盒来自朋友送的生日礼物,入圈后基本保持着一周抽两次的频率,现在已经拥有上百个盲盒。杨欢并没有觉得自己上瘾,她看到很多圈内的顶级玩家都直接“端箱”,即一次性购入114个盲盒,“这样能百分之百抽到隐藏款”。

苦兮兮的90后这厢刚背上房贷,95后的壕气十足就已经令人望尘莫及,虽然他们在自己喜好事物上的消费欲望让大部分人难以理解,但他们依旧乐不知彼。

不过,95后也非天生壕气,他们中有些人已经开始破产。

一、始于热爱,终于投机

阿坤在圈内一举成名,是因为他爸抵押了家里的房产支持他去炒鞋。据说,年仅23年的他现在已经成了一位小有名气的玩家,不仅实现了财务自由,还在杭州买了房。

随之而来,“23岁靠炒鞋月入三五万,自己买了第一套房! ”、“靠炒鞋实现财富自由,这届95后月入百万”,诸如此类的新闻惊人而又醒目地刺激着这届95后的内心,而这也驱使原本只是球鞋爱好者的他们,亲身参与到人生的第一场“游戏”。

在澎湃新闻的采访中,21岁的A先生在2018年AJ和CLOT联名的白丝绸刚发售时入手了十几双,当时白丝绸的涨幅不大,直至今年CLOT跟AJ合作的第二双鞋AJ13兵马俑面世。联名系列的第二代一出,一代的白丝绸就跟着水涨船高。凑巧当时陈冠希被记者偷拍的事件成了热点,借着热度,一代白丝绸价格大幅上涨,A先生赚了一万多块钱。

混鞋圈的人都知道,如今炒鞋风风火火,肯定有资本在操作,他们把鞋价人为推高,最后肯定有一大堆人接盘,可面对如此巨大的利益诱惑,很少有人置身事外。

但是鞋圈表面流淌着满眼的财富,混迹其中的人可能已经被掏空。

A先生说,纵观整个球鞋市场,真的赚几百万甚至几千万的人最多也就占1%到3%,能够维持月入4、5万的人恐怕10%都不到。而那些一直投一直赔的人、“冲”到倾家荡产的人、每个月只能赚一两千块钱的人,才是这个圈子里的大多数。

疯狂的炒鞋投机也搅扰了原本属于小众玩家的市场规则。一位资深鞋迷在采访中提及,2015年之前,10个人里有9个赚钱,2017年之前,也有一半的人能赚到钱。而就在这两年,炒鞋不再稳赚不赔,10个人里面可能有7个亏。

97后“刘饼干”因爱好球鞋做起了炒鞋生意,今年5月份的一次线下活动中,他大手一挥,送出了三双限量AJ球鞋,还原价抽了一双AJ1大闪电,该款鞋原价只有1299元,二手市场已炒至两三万一双。现场粉丝蜂拥而入,可他们不知道当时“刘饼干”的资金链已经出了问题,他正是通过办一些活动包装推广自己,以此吸引更多顾客得到资金,由此拆东墙补西墙。

这种方式终究没能持续太久,7月中旬“刘饼干”被债主举报,在消失了三个月之后,他现在已经被取保候审,据悉所欠金额高达上千万。在一则公开的视频中,他表示今后将坚持还债,可目前谁也不知道等待他的会是什么。

刘饼干或许只是极端个例,更多的是想着借鞋圈火爆捞一把的年轻95后,他们成为一些骗局的受害者,也可能会是最后被收割的韭菜。

二、上瘾的“惊喜”

据数据统计显示:2015年至2017年,90后消费群体在潮牌消费中占比从31%升至32%,仍为潮牌的消费主力军,但95后消费群体则从2015年的22%提升至25%。当众多90后逐渐被房贷、车贷套牢,可以想象,不久的将来95后很可能会成为潮牌消费的主流。

他们之中男性偏向潮鞋,而女性则更喜欢精致或可爱的娃娃。

95后大学生玫玫是一名刚入圈不久的“娃娘”,她省吃俭用两个月终于买到了一个巴掌大的BJD娃娃。BJD即球形关节玩偶,和传统的娃娃玩具不同,这种娃娃需要当成一个有生命的孩子一样来“养”。

“养活”一个BJD娃娃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娃娃的内衣外衣、化妆品、鞋子、袜子、头发以及睡觉的床榻经常要更换,而这些附属品的价格水涨船高。圈内一个玩家制作了8件娃娃裙,当时单价在300元左右,可后来单件娃娃裙的收购价高达2000元。

玫玫很担心自己养不活“孩子”,她说,“娃圈有个段子:买娃本就逆天而行,突然饿死很正常”。在刚刚“接娃”花费了两个月的零花钱之后,她没有多余的钱再一次性购入较好的服饰或化妆品。

养娃虽仍属于小众群体的喜好,但近两年这项新娱乐项目在95后女学生中开始流行。她们除了养BJD娃娃,还有奢侈品玩偶Blythe,这类娃娃的价格更高,品相较好的普遍在万元以上。今年20岁的阿罗入Blythe才不过一年,花了大约3万块,在“大佬”众多的娃圈,她认为自己只能算是“底层”。

养娃烧钱,有人为此花上两年的工资,有人入圈后舍不得退出只能硬撑。

相比养娃,价格适宜、花样众多的盲盒更受女性欢迎,不过盲盒的收藏价值很容易让玩家痴迷于隐藏款的抽取,这种略带成瘾的消费在盲盒炒作的热潮中得到助推,也为95后带来一定的负担。

据了解,有些盲盒玩偶售出几千元不等的价格,与官方放出的59元对比,价格相差了近40倍。细数闲鱼上涨价迅猛的热门盲盒,第一名要数泡泡玛特的潘神圣诞隐藏款,原价59元,现在在闲鱼已经卖到2350元的高价,狂涨39倍;该品牌的molly胡桃夹子王子隐藏款涨幅也很高,原价59元,现在闲鱼均价1350元,涨幅22倍。

原本95后玩盲盒更多的是喜欢拆盲盒带来的惊喜,她们拆盲盒就像拆礼物,拆开前会想这是不是有我喜欢的,同时又害怕抽到不喜欢的。但现在盲盒的投机氛围让很多人无法单纯地享受这种冒险,其中有些人宁愿花一半的工资或是更多,只为抽到一个隐藏款。

我们看到在微博、豆瓣等社交平台上,众多网友分享入坑盲盒的经历,她们一边劝解外人慎入,一边仍旧痴迷其中,在这个圈子内,拥有两三百个盲盒的年轻人相当普遍。

三、游戏氪金、直播打赏、超前消费……

炒鞋、炒盲盒的投机热潮,让原本属于小众市场的玩家暴露出来,不管是圈内的球鞋爱好者还是本着发横财心理的圈外人,都可能成为被收割的韭菜。

当然,这场热潮退却后,这些圈子必然会回归理性,而且外部监管的增强,也将防止投机目标转移到其它领域。对于众多95后来讲,这不失为一件好事。

但是,95后面临的消费诱惑不止这些。

在Kensgold写给EA的公开信中,他提到,如果自己看到朋友使用某个他还没有的皮肤,会产生立即获取的冲动,无论需要为此花10美元、20美元亦或50美元。久而久之,他发现自己根本停不下来。Kensgold直言,这种感觉既爽又虐。

相信很多看直播打赏的人感同身受。当他们习惯性享受来自直播间高潮迭起的欢呼声和主播的青睐,就有可能一发不可收拾。在他们看来,打赏时获得的存在感和成就感是对情绪的释放,尽管他们可能也知道这其中藏有多少虚假,可一旦开了头,也容易上瘾,如同游戏氪金。

氪金或打赏过度,往往结果都不太好。一在外打工的95后小伙周某,利用职务之便挪用工友工伤保险理赔金被抓,作案原因很简单,他在半年时间里,给主播打赏了将近10万元。诸如此类的事件在全国各地时有发生。

95后消费观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为自己喜欢的东西花钱,如直播、游戏、娃娃、潮鞋、手办等,无论价格是否超出预算,其中很多人都愿意消费,这也使得他们的负债情况尤为严峻。

数据表明,90后的负债额是月收入的18.5倍。以2018年应届生平均薪资5429元计算,第一批95后一出校门就平摊了人均10万元的债务,而已经打拼了几年的90后更惨,人均负债在12万以上。

同时,根据融360发布的消费贷款使用情况调查显示:90后已经占据了消费贷款用户的半壁江山,90后(90-95年)与95后加起来的占比高达49.31%。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尚未背负车贷房贷的95后,使用消费贷款的占比高于85后。另外,调查还显示:28.57%的人使用消费贷,就是为了偿还其他贷款。

他们或许是为了一部刚上市的iPhone,也或许是一个爱不释手的娃娃。

社交圈子的精致以及虚荣的仪式感,放大了年轻95后的消费欲望,也吸引投机者为此狂欢。他们投下诱饵,借助成瘾性机制,让缺乏自制力的95后沉迷其中,炒鞋、盲盒以及资本青睐的电子烟皆是如此,而短视频、直播打赏和带货多多少少也有相似的逻辑。

我们不得不承认,如今的互联网风口,创新乏力,只剩迎合。

#专栏作家#

歪道道,微信公众号:歪道道(wddtalk),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以人性观察科技,用理性解读热点。互联网与科技圈深度观察者。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这是不是符合了发现市场需求而不去创造需求的原则

    来自北京 回复
  2. 好像身边玩这些的不多。

    回复
  3. 其实都了解,作者的例子也只是少数。95后的我诱惑花钱的地方太多了~

    来自江苏 回复
  4. 把95后说的跟傻子一样。

    来自湖北 回复
  5. 说的跟真的似的

    来自香港 回复
  6. 懵逼树下你和我

    来自广东 回复
  7. 我和我的95后小伙伴一脸问号

    来自浙江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