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巨头们的“无尽战争”
本文作者从一个概念出发,结合案例对互联网公司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过程中包含非常有价值互联网知识,与大家分享。
最近梁宁在她的《增长30讲》课程里有一个关于企业层级的设定,即关于草莽企业-腰部企业-头部企业-顶级企业,这些不同层级的企业都有差异的经营方式。
其中头部以上的企业都被定义为拥有“终结一场战争的能力”,更进一步的是可以“可以持续做出正确的商业决定以跨越漫长的周期”。
终结战争——或者说赢得某个垂直领域的排位战,为进入下个经济周期做好准备。文中虽然没有给出“终结”二字明确的定义,但以被拿来距离的华为做手机一事来看,大约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标准:
- 高市场占有率:垂直领域市场占有率超过50%(甚至60%以上),形成近乎寡头的地位;
- 高利润:获取大量利润收益,打击挑战者并储备资本迎接下一个新商业周期;
- 行业竞争减少:无利可图,市场玩家数量收窄。
毫无疑问,伟大的科技企业几乎都在遵循这个路径,比如Google 之于搜索引擎,微软之于桌面操作系统等。不过有趣的地方在于,如果以这个角度来审视终结战争与否,那其实近而十年催生的互联网巨头们,即使成了行业名片,依然没有终结过任何一场战争,反而陷入了”无尽的战争“。
因为上述三个必然的商业路径,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似乎不再生效。无论中美,可以看到的现状是:
- 转化的战争:高市场占有率的公司始终未能转化成高利润收益,媒体端的报道均是”亏损收窄“(很时髦的词);
- 对手的战争:在原以为被终结的战场上,或被降维打击、或被局部突破,滋生了一批又一批的新对手。(托刘慈欣老师的福,近些年对国内科技行业影响最大的书是一套科幻小说);
- 未来的战争:新经济时代忽隐忽现,但基于数据和流量的壁垒很难建起。
直接可看到的结果是,仅仅依靠始终在流转的数据,在主战场战争始终未被终结的情况,开辟新的行业领域继续同质化的战争,由于市场认可,估值上涨,便周而复始。
近十年几乎所有的新兴互联网巨头们(回到你的手机主屏,看看上面的名字)都在面临类似的情况。
转化的战争:高市场占有率 VS 高利润?
如今看,共享经济是第一大”无法被终结的战场“。“共享经济之父”杰里米·里夫金在定义概念时写道,共享经济是借助网络等第三方平台,基于闲置资源使用权(资产或技能)的暂时性转移,实现生产要素的社会化,提高存量资产的使用效率以创造更多价值,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例1:Uber可以说是全球共享经济的扛鼎者,一度占据全美网约车市场74%的份额。但尴尬的是,从18年开始,除了19年Q2超过50亿的亏损可以归因为上市后的股票酬劳,其余每个季度的亏损都在6-15亿美元之间。近两年被寄予厚望的新业务是送外卖、拉货车和支付——没错,Uber正在“学习东方的先进经验”。
拗口而抽象的理论,在共享经济的商业模型中被简化为”提升供需双边密度,达成供需在高水平线上的平衡“。平台为了提升买卖双方的密度与平衡,高额的经营成本——其中大部分是对供需双方的补贴,成了最常见使用的手段。同时从经济形态上,为了增加更多上游供给端的确定性,开始强调重资产的投入。
数年后回头再去解释商业模型时,发现共享经济的形态荡然无存,互联网巨头变成了最大的传统服务提供商+互联网app入口运作的模式。
例2:WeWork的估值从470亿美元暴跌至87亿,除了CEO本身的荒诞不经外,更多的是投资机构对其本身号称是互联网共享办公,其实是传统“二房东”模式的怀疑,巨额的支出始终未能带来与之相适应的回报。
是的,软银——中国科技企业最熟悉的投资机构的名字之一,重仓了几乎市面上所有的头部共享经济公司,他坚信不疑的黑客增长模式在2019年终于碰到了本轮经济周期的天堑。
大家都很熟悉“黑客增长“概念及”海盗指标“(AARRR):短期内靠大量补贴获取市场,培养用户习惯。当形成独占市场掌握定价权后,再收割获取利润。近十年的互联网行业都将其奉为圭臬,似乎一切都是理所当然。但在庞大的市场上占据了70%以上的份额,都还无法获取正的现金流,哪儿出了问题?
对手的战争:总有花式的玩法
美国著名投资银行美林曾提出过“美林时钟”的概念,是基于1973年到2004年总计30年的美国历史数据的研究,将资产轮动及行业策略与经济周期联系起来。
但在中国有个更出名的叫法,叫做“美林风扇”——坏掉的钟,转起来飞快。
图:美林时钟
然而互联网行业,尤其是中国的互联网行业,简直就是戴森的“美林风扇”——功率超大,风力超强,连风扇叶片都不需要存在。
据查证,BAT的说法大约是在2013年前后被第一次提出:百度的中文搜索、阿里的电商和腾讯的社交娱乐。移动互联网的风口刚刚吹起,很长一段时间内创业者起初都担心这三家会瞄上自己的赛道,但慢慢都变成希望他们可以看上自己,乘势被收购。“恐惧-不屈-认怂”三段式心理折射出当时BAT的强大。
例3:这两张图最近在我看的公众号里出镜率非常高。字节跳动生生的在各种“XX下半场”的哀嚎里杀出一条路,靠着各类内容短视频、信息流等内容分发入口逆势增长。
但区区6年时间,网页搜索居然不再是互联网的主要入口,百度拔剑四顾心茫然,还没找到对手就已被划到待定区。阿里的电商前脚刚刚盖过京东一头,后面赶来的拼多多似乎拳头更赢,开辟了社交电商这么个全新的领域。腾讯以为自己能独善其身,但字节跳动完全不这么想。
例4:据德勤统计,滴滴高峰时占据中国网约车96%的市场,说一句垄断地位不为过。但和Uber一样,即使这么高的垄断,依旧未能获取到正向的现金流收益,年初亏损的新闻又被网上嘲弄。
但比亏损更严重的问题是来自高德和美团这样应用的“场景化攻击”,把出行从独立的行为降格成了嵌入式的“出行即服务”,自身的地位和战略意义大大降低。
并且因为中国整车零售行情的下行诞生了一个奇葩的局面:汽车整车厂纷纷下场做出行,去解决滴滴最难解决的汽车重资产和智能网联安全性问题,流量则由头部的高德、美团们负责。
我2018年间在滴滴工作,当初听到这个消息,感觉是行业天花板肉眼可见的降了一大截,尤其是在自动驾驶迄今在实际应用领域尚未突破的情况下。
未来的战争:需要被All in的新领域
在消费品和制造领域,品牌、供应链、规模化几乎任何都可以成为行业壁垒。那互联网的行业壁垒在哪里?
早先众口一词的说法是数据和流量。但正像这篇文章开头的模式图中所要说的,现在互联网企业的确有数据和流量,但往往都没能终结战争并形成壁垒。反而只是由于求生的迫切,裹挟着数据四处流窜到别的已被探索过的行业,结果是把没终结的战争在新的地方又开辟了一遍。
互联网时代,真正的行业壁垒只来自于成为下个全新领域、全新经济周期的领头羊。5G应用、人工智能、自动驾驶、AR……跳广场舞的阿姨可能都听过的东西的确就是。
道理都知道,但极少数敢真的all in,因为普遍具有极大失败的可能。软件科技行业到现在大致经历了传统软件-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三段式发展。成功跨入下个周期阶段的公司,无一不是在下个阶段来临之前持续攻坚,并“侥幸”胜利的幸运者,至今在影响人类社会。
不知现在手机里的这些,几家比肩?
作者:黄嘉伟,专注银行在移动金融领域内的战略、运营和数据咨询服务
本文由 @黄嘉伟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 ,基于 CC0 协议
-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