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离结果有多远?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线下的很多传统服务,比如健身房、英语口语培训机构等,虽然课程比较专业,却很难让人持续光顾。它们会集中更多的精力去开发新课程或新项目,却不太重视用户的后续留存情况(当然,对于办卡的收费形式来说,这样有利于赚更多的钱)。用户交完钱,后面的就全靠自己的意志力了。互联网产品虽然十分重视用户的反馈和留存情况,但同类的产品在形式上基本也是换汤不换药。
举个例子:我身边有不少人下载了某热门健身app,用了一次觉得没意思就卸载了,能坚持下来的不是很多。是这个app的课程不够好吗?不是,课程非常专业,制作也很精良,应该是同类里做的最好的。那是课程不够多吗?也不是,课程每周都有更新。那为什么还是有很多用户用一次就卸载呢?理由是内容太专业,很多小白用户第一次跟不上,很有挫败感,就放弃了。
这让我想到一个故事:一个精神病患者呆呆的坐在街边,谁也不理。医生试图接近他,但怎么跟他说话他都不回应。后来医生像他一样坐着,一动也不动,后来过了好久,精神病终于开口说话了:原来你也是蘑菇啊。
同理心更胜专业度
很多时候,我们成功解决问题并不依赖于专业能力,而是同理心。然而专业能力越强的人,越难体会和自己不一样的普通人的想法,也就越难解决普通人的问题。听起来有点讽刺,然而现实就是这么残酷。很多优秀的创业公司,创始人并不是该领域的专家,甚至完全是外行,但他们成功改写了行业规则,比如airbnb、uber等。
人人都可以是行家
这个现象似乎很可怕,未来可能会是一个“人人都是xxx”的年代。你不是专职司机,你也可以通过开车赚钱;你不是专职快递员,也可以顺路给人送货;你不是专职导游,你也可以为客人介绍风景并提供住宿;你可以身兼多职,通过兴趣和售卖时间赚钱;未来会拥有无限的可能,“专业”和“不专业”的界限将会越来越模糊,你可能不需要在某一个领域积累10000个小时也可以轻松帮助到有需要的人。
帮人入门更有市场
很多专业人士习惯于把自己认为“正确”而“完善”的一套理论或结论抛出来,认为事实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而不去考虑受众的需求及接受程度。即使考虑到了受众所需,也不愿意“打折”自己的输出而显得不够专业。
而实际上,我们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即大部分人都不是专业的,他们更需要的是对某样事物感兴趣、入门、坚持下来,或直接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而不是接受一堆专业人士才能看的懂的内容。帮助新人入门或更好的服务于非专业人士,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从专业能力到结果
其实根据用户当前的承受能力,适当“打折”自己的专业输出,不但不会让自己显得不专业,反而能更好的竖立自己的专业形象。让受众感觉有收获,别人才会真正的认可你的专业。然而帮小白入门确实也需要更强大的专业能力,你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知识,还需要知道如何根据他的情况循序渐进的输出、如何对普通人讲解复杂的事情、如何只展示他当前需要的内容、如何保证让他感兴趣并持之以恒、如何在这个过程中保持别人对你专业的认可,能做到这些甚至需要很多跨界能力。
我们都尽量用专业的人,专业的能力去做一件专业的事情,但却未必能拿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好的结果不完全依赖于专业能力,而是各种跨界能力及努力付出的综合结果。不要让专业能力成为你唯一赖以生存的根本,也不要由于过度追求专业能力而离需要你的受众越来越远。最后送上乔老爷的话“stay foolish,stay hungry”!
#专栏作家#
刘津,个人博客:blog.sina.com.cn/legene。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畅销书《破茧成蝶——用户体验设计师的成长之路》作者,阿里巴巴交互设计专家。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字艺术系,先后就职于网易、阿里巴巴,积累了丰富的互联网设计经验。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确实,现在其实专家真的很少,很多都是趋于形势或是兴趣去学习。帮人入门更有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