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支付到金融,BAT互金战场布局厮杀
如果回顾移动支付发展的三大阶段,不难发现,移动支付发展到最后,实际上就是在不断向金融属性迈进。移动支付的初始阶段,首先是支付工具;第二个阶段,则开始向用户的“钱包”晋级;第三阶段的演化是开始引导用户把钱放进来。
马化腾上周在贵州数博会开幕式上的演讲再次让移动支付成为舆论的焦点,虽然媒体纷纷以腾讯移动支付日均交易笔数超5亿来吸引眼球,但马化腾在演讲中无不透露出腾讯对互联网金融的野心。百度金融近期也是动作频频,先是百度钱包悄然上线理财、教育信贷等服务,不断增强金融属性。同时也有传言称光大银行资管部总经理、国内银行业人民币理财的重要开创者张旭阳将入职百度,负责理财资管相关业务。显然,一场以移动支付为排头兵,围绕互联网金融核心展开的争夺正在BAT间悄然展开。
移动支付完成金融属性进阶
如果回顾移动支付发展的三大阶段,不难发现,移动支付发展到最后,实际上就是在不断向金融属性迈进。
移动支付的初始阶段,首先是支付工具。移动支付诞生的初衷就是为了提供“简单、安全、快速”的支付解决方案,从2004年成立的支付宝到2014年正式上线的百度钱包,从电商购物到各式各样的O2O服务,移动支付都在充当支付工具的角色。
根据比达咨询发布的《2015年度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研究报告》来看,2015年第三方移动支付的市场规模高达9.31万亿,业已成为每个网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十多年来,支付方式经历了软件支付到扫码支付再到NFC以及生物识别的发展,移动支付的工具属性在潜移默化中积累了海量和用户,并成为连接用户和商户的“连接器”。
移动支付的第二个阶段,则开始向用户的“钱包”晋级。这时呈现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移动支付成了名符其实的“钱包”。不管是支付宝还是微信支付、百度钱包,在打开界面中都提供了各式各样的生活服务,从生活缴费到火车票、电影票再到电商、O2O等不一而足。移动支付不再只是单纯的支付工具,在场景布局的同时为用户提供更多样的服务,实际上也是在引导消费。微信支付在微信中二级入口的名字是“钱包”,百度则直接用“钱包”为移动支付命名。
而这一阶段已经在有意或无意中促使了移动支付的下一步演化,一只“瘪瘪的钱包”如何进行消费呢?移动支付开始引导用户把钱放进来,这就开始了第三阶段的演化。
如何让用户把钱放进来,最好的方式和更高层次的触点就是资产的增值。到了这一阶段,移动支付需要开始兼顾消费属性和金融属性。比如说曾经以高收益著称的余额宝、微信的零钱理财、百度钱包新增的理财服务等。如今几乎所有主流的移动支付APP都开始加入了理财功能。
诚然,支付的工具属性只是“钱包”的基础功能,只有让用户把钱留在自己的钱包里,才能真正地引领用户的消费。也就是说,只有具备了金融属性,移动支付才算完成自身的晋级。否则只是单纯的支付工具,并不具备更多意义。
支付和金融:从承接到连环
从2014年开始,互联网金融开始成为关注的焦点,BAT等互联网巨头们也纷纷开始了自己的金融布局。此前就传出了蚂蚁金服独立上市的消息,马化腾也在多个场合表示金融将成为腾讯的核心业务之一。与之同时,李彦宏的公开信和百度的架构调整,更是一步步将金融推向战略高度,透露出了百度金融发展的野心。
但需要说明的是,互联网金融不等于纯粹的理财,单纯的互联网式理财在商业模式上是很容易触达天花板的,缺少一定的用户消费体验和信用体系,很容易走进类似P2P式的死胡同。而单纯的移动支付,在商业变现能力和用户粘性又不容乐观,直接导致了移动支付第二梯队的玩家们在市场份额上的每况愈下。因此,真正的互联网金融一定是理财、信贷等金融属性和支付代表的消费功能的有机结合。
移动支付的发展经历了从支付工具到“钱包”再到金融理财的过渡,如今,移动支付和互联网金融之间的关系正从承接走向连环。这便不难理解马化腾在布局微信支付和QQ钱包时,意在增强移动支付的金融属性,以及百度钱包在进行业务布局时逐渐表现出来的金融策略。
如果从产品设计的角度来分析微信支付和百度钱包的逻辑思维,就会发现,二者都是在解决钱包里的钱“从哪儿来,到哪儿去”的问题。
“钱从哪儿来”是金融属性,提供资产增值的理财服务,解决资金周转的信贷服务,以及为了把钱留下所提供的配套的资产管理功能等。近年来,各大品牌手机钱包做的最多和走的最深远的其实是这一块。近期传闻的光大银行资管领军人物张旭阳将出任百度副总裁就是最好的例证。张旭阳的加盟,无疑将在金融产品设计和资产管理上为百度金融提供更具代表性的新思路。也或将为整个互联网金融在如何完成金融架构上提供好的范本。
“钱到哪儿去”是消费问题,这也是为什么移动支付从诞生以来,一直在强调消费场景建设和用户激励机制等。将用户的钱通过一定的消费渠道,以更高效、更安全的方式获得消费服务。
以百度钱包为例,作为2014年上线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从连接人与信息,到连接人与服务,百度钱包首先要解决的是拉新问题,随之采取的策略有返现、“新用户专享”等等,从百度财报的数据来看,截至2016年3月末,百度钱包激活账户数达到6500万,同比增长152%,拉新效果确有成效。接下来就是引导用户消费,并让用户把钱留下来,比如说百度钱包接入了外卖、团购、电影、出行等高频消费性服务,不仅印证百度希望通过钱包以促进消费的目的,也让用户可以方便的进行购物、出行。不同于移动支付以往的发展轨迹,百度钱包在引导用户消费的同时还提供了理财和信贷服务。一个很明显的思路是:只有通过资产增值,用户才可能把钱放进来,只要钱放进来了,还怕用户不消费吗?
同样,微信支付从2016年3月1日起,个人用户的微信零钱提现功能(从零钱到银行卡)开始对超额(累计1000元)部分收取手续费。除此之外,微信还推出了零钱理财。业界普遍认为此举的目的之一,便是引导用户在不同场景下使用微信零钱进行消费和将零钱用于理财,完成消费和金融的转换。
支付宝的从支付到金融经历了近十年的时间,但对很多移动支付玩家而言,按部就班的用户培养无疑要付出巨大的时间成本。微信、百度钱包都在逐渐摸索从支付和金融连环发展的捷径:用场景为用户提供消费渠道,用理财服务沉淀用户资金,真正做到把钱“留下来,花出去”的金融、支付连环。
总的来说,移动支付是迈入互联网金融的一个重要门槛,也成为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基础配套措施。在腾讯、百度、京东等相继拿到入场券后,互联网金融势必会成为全新战场。对于百度这个金融领域的“改革派”而言,在下注移动支付的同时,在金融方面的动作越来越大。更随着王劲、张旭阳等金融人才的加盟,逐渐形成自己的金融、O2O生态闭环。那么,移动支付和互联网金融连环发展的百度,有机会在金融领域和蚂蚁金服刀兵相见吗?我们拭目以待。
#专栏作家#
Alter,微信公众号:手机那点事(spnews),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互联网观察者,文字通俗易懂,却有一颗文艺的心。专注于移动互联网、智能硬件、电子商务等科技领域。独立的自媒体人,走在创业的路上。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后面说的就不好了,光想着怎么把钱拿过去。还是福特比较牛逼,要想卖车就让人买的起,怎么买的起就得赚的多,那就高薪水,所以美国的发展是这些伟人做的,而不是政治家。BAT也想要让更多的人也这样的吗
这是一个大到让人害怕的市场,加上互联网的垄断属性,很难想象以后一家公司或银行控制80%的资产,会不会统一全世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