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脸的时代,美颜修图App如何光彩活下去?
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美颜修图成为了现代人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看似火爆的美颜修图app目前生存情况如何,未来又该如何调整?响铃今天就聊聊。
这几天,“我的小学生证件照”刷爆了朋友圈,虽然效果简单粗暴,但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创意。类似的事还发生在今年1月,微信朋友圈被Faceu修饰过的各类搞怪“激萌”的图片“侵占”,而Faceu正出自于2014年火爆微信的脸萌团队。更不用说朋友圈每天流转的各类自拍照有多少出自于美图秀秀、美颜相机等美颜修图app了。
生产美的流水线,从来不缺少故事
2015年美颜相机和艾瑞咨询共同发布的首份女性自拍研究报告显示,在爱自拍的女生中有27.9%的人已经自拍成瘾,同时59%的女生每次自拍都要连续拍下至少2到3张照片。另一项调查则显示,花费几分钟拍照后,少数自拍成瘾者还要再用至少一个小时时间修图。微博用户“一只鸡腿子”曾经发微博感慨,女孩子一张普普通通的照片背后可能隐藏着9个强大的app,这个说法竟获得了2700多个点赞。有文章报道,一名名叫杨筱筱的用户,为了拍出一组令自己满意的自拍照,她的最高纪录是“折腾了两三个小时”。
社交媒体和美颜软件给了人们更多的机会展现自己,同时他们也被其他人的照片影响着。根据微信团队公开的数据,2015年第三季度末,微信月活跃用户达到 6.5 亿,77.28%的微信用户通过微信发送照片,61.66%和 53.55%的微信用户通过微信朋友圈察看和分享照片。
在这个大潮中,各类美颜修图app成为了生产美的流水线。一张“合格”的自拍照在上传到社交网站之前,一般会经过流水线般的精密加工和修饰:磨皮、美白、放大双眼、瘦脸瘦身、加滤镜、加贴纸,最后还可能会配上一段让你摸不着头脑的文字。就这样,一套由拍、修和发送三步组成的固定仪式定格成一种大众化的生活方式,人们也正式进入了看脸的时代。
读图时代,引发美颜自拍的狂欢
这个过程中,美颜修图app也逐步模糊了其工具性和社交性的边界,这是一场以工具性(修图、美化、动漫化)为基础,社交性(分享、集赞、PK等)为具体形式的美颜自拍狂欢。这一领域开始诞生巨头、独角兽们,国外有Instagram、Pinterest等拍照分享app,国内有包括美图秀秀、美颜相机在内的庞大美图系、Camera360、天天P图等。
刚开始还是普通的自拍修图,慢慢地就是各种搞怪、自黑。
如刷爆朋友圈的张馨予同款东北大花,就是美图秀秀推出的热点素材,网友们纷纷用东北大花自黑与互黑,乐不可支;百度魔图推出的PK大明星,让我看到自己和吴彦祖有80%的相似度,不禁为那些只有20%的朋友们担忧;万圣节前后美妆相机推出的万圣节搞怪妆容,精致的妆容加上诡异的特效,更是受到了留学生们和时尚人士的夹道欢迎,使美妆相机直登App Store榜首。
逐渐形成的自拍美颜习惯,也孕育出了隐形巨头。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图,这家拥有美图秀秀、美颜相机、美拍、美妆相机、潮自拍等巨量app的公司,全球移动设备覆盖数已超10亿台,其中主打美颜自拍的美颜相机在2015年10月底就拥有超过3.7亿用户,每月产生照片数高达38.7亿张。据移动互联网数据提供商App Annie统计,出色的产品加合理的矩阵,使美图公司跃居全球第六大移动应用开发商。
美成了第一驱动力,人人为变美而疯狂。或许正如美图公司CEO吴欣鸿所言,“美是一种虚拟的必需品,就像人们需要水、需要电、需要食物,美和这些需求一样,特别对女生而言,美是数一数二的需求。”
为何美颜自拍令人着迷?
从心理学出发,有人把这种自拍成瘾、修图成魔看作是现代人自我实现、自我认知和寻找群体归属的表达,正如吴欣鸿所说的“美颜相机向外贩卖的是一种自信。”
也有人说这是个人在用照片借互联网渠道进行社交的过程,这种美颜自拍是将个人互联网化的一个里程碑。而这种自我形象的操控,用社会心理学的术语解释就是印象管理。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有这样的解读:“在我们太人性的自我与我们社会化了的自我之间存在着差异”。也就是作为一个出色的生活表演者,为了不让观众失望,就必须隐藏自己真实的主我,而表现出观众所期望的角色,所以自我是情景定义的产物。而且戈夫曼认为研究印象管理的最好的分析单位不是个体,而是群体,从这个角度看,自拍修图呈现的是一种典型的印象管理行为:操纵我们给别人留下的印象,而它已经成为了一种群体行为。
美颜修图app的尴尬,如何“美”,才能让自己活下去
虽然每天都有自拍照在社交媒体上产生,但是也有不少人对这个市场处于观望态度,并不看好。因为在一般的印象中,美颜自拍类app是工具属性,如果只是在此维度上看这个品类,那么就存在:用户忠诚度低、盈利方式单一、容易被复制取代等这些工具类app普遍存在的通病。加上美颜市场已经趋于饱和,似乎在走原来靠产品功能爆红的老路,会越来越后继乏力。但实际上,已经有不少工具起家的公司通过与社交结合、抓住行业发展风口等方式逃过了工具类产品的宿命。
就美颜修图app该如何困境求生,响铃这里罗列几点,仅作参考。
一、重塑用户与用户间的关系,强化社交
很多美颜修图app都说自己是中国的Instagram,可惜绝大多数缺乏Instagram最核心的社交基因。大量的事实表明:与社交结合的工具类app才是高增长、强粘性、不怕抄。如果微信没有朋友圈和微信群,它也只是一个短信的升级版,是社交成就了微信。美颜修图app更加需要强化自己的社交属性,尤其是在产品用户量达到千万甚至亿级别时,根据产品属性培养和引导用户发生联系才能创造更多可能。早在8年前美图秀秀诞生时,用户使用美图秀秀美化照片就是为了在QQ空间上进行社交,因此美图秀秀、美颜相机等美颜修图app具有很强的社交属性。上个月库克访华时,美图公司CEO吴欣鸿透露美图移动端产品全球覆盖设备数已经超过10亿台,在iOS平台已有超过5亿用户,其中社交化功不可没。
当然你需要分析自己的产品属性以及用户群,当真正解决用户某个需求点,再利用社交关系链去创造病毒式扩散。而这个过程是让用户影响用户,让用户产生数据、分享数据。一旦用户与用户之间发生了关系,那些不活跃的用户就可能被激活,同时新的关系链可能产生并转化为商业机会。
二、捆绑视频,尝试多类场景
如今用户在使用美颜修图类工具时,已由内容表达升级到自我表达,甚至大众娱乐全民恶搞狂欢。这就意味着单纯地“看”不能再满足用户,还需要在用户场景上延伸,在表达自己、娱乐大众上下功夫。美颜修图app可以添加、强化或捆绑视频元素,比如当下火热的短视频、直播等形式。这在增强用户使用场景的同时,也可提升工具的连接价值和商业价值。
连接价值体现在普通用户UGC(用户生成的视频),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偶然事件形成新闻点,再让精英层PGC放大并扩散。而商业价值则是从普通用户过渡到企业用户,围绕企业需求进行功能(直播、专题聚合、众筹活动)和内容(预告、病毒)的延伸,而美颜修图app的角色则由工具转变成为平台,好的平台会吸引更多优质内容,达到良性循环。
三、专业化、精准化后,小范围广告尝试
执行两条腿走路策略,坚持专业化和精准化后再向用户收费,专业化就是你的产品让用户爱不释手,精准化就是针对核心用户推送他们需要的服务,比如给准备购买化妆品的用户推送适合她们的美妆滤镜,让她足不出户即可体验柜台试妆服务,用户自然会产生产品黏性;此外,品牌广告、话题或主题活动、feed流广告等都可以尝试。需要注意的是,务必保护好用户体验,减少控制广告的侵入性,并找到好的广告落点,才可能扩大品牌广告的盈利空间。
四、借势网红,探索电商变现
锥子脸、大眼睛和白皮肤曾是网红的“标配”,也恰好是美颜修图app最擅长“生产”的,所以借势如日中天的网红未必不是一个好选择。目前已进入手机短视频自拍的三次元时代,借网红之口推荐自己的美颜修图工具自然顺畅,如若过程中加入第三方品牌商,进行变美相关的产品植入,也相当精准,毕竟大部分观众都希望变美。一旦平台和用户建立了信任机制,“网红—用户—平台—品牌”就形成了稳定的多边关系,赚钱就简单得多。
此外,给各种有需要的用户做工具性插件也算是一条出路,比如在淘宝、微博、微信上给海量的淘宝、微商中小卖家提供美颜美物插件,让他们的宝贝一键美美哒,将人脸换成了商品,中小卖家就不再需要专业后期修图PS,他们自然乐意。
五、建构产品矩阵,软件硬件化也是一种试错
最后来说说矩阵的重要作用。
响铃观察,在美颜修图类软件公司里,美图的矩阵是最大的。它已经将触角伸向各个相关的场景来提升各类产品的使用率,目前已经形成了三类产品。
第一类:主打美颜修图app,如美图秀秀,美颜相机,潮自拍、美妆相机等。
第二类:社交类平台产品,美拍已成为最具口碑的短视频、直播平台。
第三类:智能硬件,如美图手机和美图智能相机。
另一家公司——成都品果科技也开始建立属于自己的矩阵,只是规模和知名度比起美图还有一段不小距离。它的产品矩阵集结了Camera360、Bestie最美自拍、照片圈、MIX滤镜大师、HelloCamera等,目前看来,除了明星产品Camera360外,其他产品的知名度尚小,但矩阵对他们来说也是非常好的尝试。
除了吸引新用户,做大规模外,产品矩阵化也是用户需求不断细分的自然延伸。随着自拍人群的不断庞大,美颜修图的习惯逐渐巩固,用户会衍伸出新的需求,新的产品也是迎合这些需求而诞生的。
另外美图通过硬件产品变现也或许是其中一条突破路径。借着美图系产品8年积累下来的强大用户口碑,加上对美颜技术的常年深耕形成的技术壁垒,硬件只要效果过硬,容易形成自传播,而且硬件对用户的“捆绑”能力也远远高于软件。
总之,美颜修图类app现在悲观还未免太早,当自己还在不断生产美的时候,不妨换个姿势让自己也美起来。
#专栏作家#
曾响铃,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资深评论人,百度百家、钛媒体、虎嗅网等三十多个媒体认证/特约作者,负责市场传播。边探索边评论。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