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谈论网络直播,但你可曾思考它的前世今生?

1 评论 7144 浏览 15 收藏 22 分钟

直播并不是现在才有的技术,更不是现在才出现的相关概念和产品。直播很早就存在了,只是到了现今,忽然突破了一个临界点,引爆了爆发点,全世界充斥的都是网络直播的身影和话题。

一、火热的网络直播领域

2016年春节之后,网络直播突然火爆起来。在创业圈的人都知道,在2016年,最火的创业领域,恐怕非网络直播领域莫属了。

如今已是年中,在热火朝天的直播领域里,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新的记录诞生。近一两个月来,我参与了几次的有组织的有关财经创投方面的直播,更是亲身体验网络直播的炙手可热。

有个兄弟做了一个财经创投领域的直播频道(因涉及产品信息,后面都以“A直播”代替)。A直播最早是在微信上,邀请一些企业大佬,通过语音直播的方式进行创业心得和企业管理方面的分享。今年四月份,A直播与360老总周鸿祎的花椒直播合作,推出了花椒A直播频道,一下子引爆了整个财经创投领域的直播。

5月21日,某网老总郝鸿峰在A直播上进行直播,两个多小时,就有55万的观众围观,郝总直播期间送出了一百多瓶好酒,创造了直播领域里逆向打赏的创举。什么是逆向打赏?一般直播领域里,都是观众向主播进行虚拟礼品打赏,几乎没有主播向观众打赏的先例,这次A直播里就创造了这个先例。

5月28日,某公司老总徐扬在A直播上进行直播,近三个小时,创造了81万观众的围观的记录。直播期间,围观人数每到一定量级,徐总就用吃一片花椒芽的方式与观众互动,确立了一种新型互动的方式,后来的其他财经创投领域内的直播,都借鉴了这种方式。这种方式最初是酒仙网郝鸿峰创造,郝总是每到一定数量级别的观众喝一杯酒,当天差点喝醉;微播易徐扬确立并拓展了这种交互的方式。

6月6日,创投界第一网红、花衬衫男神杨守彬登陆花椒A直播进行直播,整个直播两个半小时,最后以花椒服务器宕机这样一个不完美的结局而完美结束。这次直播创造了财经创投界直播的一个奇迹,两个半小时,520万的观众,二十多家赞助厂商,逆向打赏礼品价值超过300万……整个直播的现场和直播室内,根本就不是一场什么内容的直播,而是这个领域内众人的一场盛大的海天盛筵,其影响不仅仅是直播领域,在财经创投界、传播媒体界都引起巨大的反响,甚至著名作家雾满拦江为此还写了一篇文章。

按照我的理解,A直播的创立,实际上开拓了一个新的网络直播的时代,我称之为网络直播3.5的时代。类比一个我们已经耳熟能详的概念——互联网+,A直播开启了“直播+”的时代,一个各行各业、各种专业内容都可以踏入直播领域时代,从而超越直播以游戏、美女轻情色为主要内容的网络直播1.5的时代。对于这里关于直播时代的划分,我再后面会详细论述。

在直播+的领域里,如今是各方玩家粉墨登场,眼看着要进入万马奔腾、百家争鸣的时代。在这个领域里,每个月、每周、甚至每天都可能有新的记录诞生——记录都是用来超越的。

二、网络直播的前世今生

直播并不是现在才有的技术,更不是现在才出现的相关概念和产品。直播很早就存在了,只是到了现今,忽然突破了一个临界点,引爆了爆发点,全世界充斥的都是网络直播的身影和话题。

我依据自己对直播的认识和理解,并借鉴其他一些人的研究观点,尝试对网络直播的发展历程做一个总结,并根据直播的技术发展和直播内容的演变,对网络直播的发展历史做阶段性的划分。后续篇章对于直播的讨论和分析,大体都会在这样一个阶段划分的框架体系下进行。

1. 直播1.0时代——网络直播史前时代

我们一般讨论的直播,往往是指网络直播。在今年的语境下,我们说直播,更确切的说是说移动网络直播,就是后面要提到的直播3.0时代。

在网络直播出现之前,直播就已经存在了。我们这时候提到的直播,更多的是指广播电视直播,例如NBA比赛直播、世界杯直播、春晚现场直播,某某音乐会直播等等。我这里称之为直播1.0时代,是网络直播的史前时代。

这时候的直播,用到的技术主要是专业的广播技术(以声音传播为主)、电视技术(以视频为主)等;直播的内容,是由专业的人制作并提供的专业的赛事、专业的音乐、专业的新闻等。

这样的直播,就是直播,是一种由中心往边缘传播的直播模式。处于中心的是少数的、专业直播内容提供者,比如各大电视台、广播电台等;而处于边缘的是我们广大普通人,我们只是观众,是内容的接受者,接受直播渠道推送给我们的信息。我们线下和一起观看直播的朋友们,相互交流意见、讨论直播内容等,对于直播的参与也仅此而已。

2. 直播2.0时代——PC秀场直播时代

六间房原来做视频网站,干不过优土、爱奇艺、乐视等视频网站,不得已寻求转型,去搞了PC端的视频秀场直播,没想到赚的盆满钵盈。

YY直播,最初是YY语音,主要为一帮玩网络游戏的玩家提供即时语音沟通交流的工具,后来发现做视频美女秀场也是非常抢钱的一门生意,在原本的业务基础上,转型做秀场直播。

类似六间房、YY直播、多玩等这些网站或软件,构建了直播1.0时代,即PC秀场直播时代。

直播2.0时代的直播,平台工具主要集中在PC端,形式以秀场为主,尤其是以各种美女秀场、娱乐秀场为最。这时候是网路直播的初始阶段,直播的内容也多以吸引眼球的明星娱乐内容、美女轻情色内容为主。

在直播2.0时代,虽然还有直播的中心,但是直播的中心依然不限于主流的广电媒体,而是分散到众多的当红主播。这些主播,只要有一定的“专业技能”,能产生吸引人的内容,都可以受到关注。这里说的“专业技能”,也包括美色,这是首先一种最牛逼的投胎技能,其次是一种次牛逼的“画皮”技能,然后才是在此基础上衍生的生产各种吸引人内容的技能。所以,不要做什么吃不到葡萄的狐狸,你没有美色,只能说明你技能修炼不专业、不过关。

上面提到的众多“当红主播”,就是我们现在讲的网红,或者说是网红2.0,是诞生于网络直播的网红。那么网红1.0是些什么人呢?是类似芙蓉姐姐、凤姐之类,她们当初红火,主要是靠在论坛、电视等传统媒体上,通过发图片、散步惊人言论以博取人们的眼球来获得关注度和知名度的,这也算属于直播1.0时代诞生的网红1.0。到了直播2.0时代,诞生了网红2.0,以各种美女主播为主了。

到了直播2.0时代,直播的形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是直播方传播内容、观众一方接受的单向方式,而是主播可以观众进行互动,是一种双向的交流方式。于是,直播从本质上,变成了一种一对多的社交关系,实际上是一种社交方式的改变,或者称之为泛社交,虽然这只是这种社交方式的刚开始形式。

3. 直播2.5时代——游戏直播时代

真正让网络直播火起来的是游戏的直播,我把这个阶段的直播称之为直播2.5时代,即游戏直播时代。

直播2.5时代,在直播技术上没有什么本质的突破,还是PC端的秀场为主,只不过这个秀场由美女秀场转移到了游戏秀场,其本质是直播的内容的变迁。因此,不能把这种直播的变革划分为整个时代的变革,只能当做半个时代的变革。

为何游戏直播会让网络直播火气来呢?这不得不说到游戏行业一些特质。

  • 其一、游戏行业是刚需,玩游戏的群体的群体很大,在各个年龄层都会有人玩游戏;
  • 其二、游戏的娱乐性、竞争性和带来的荣誉度,使得游戏玩家愿意把游戏玩好,也都可能把游戏玩好,因此玩游戏过程中,游戏玩家是有学习如何玩游戏、如何提升游戏技能的刚需的;
  • 其三、玩游戏的群体是相对比较“宅”的群体,但是又有很强依托于游戏进行网络社交的需求的,其本身消费能力有很强,很容易会对游戏相关的产品或服务买单;

很多游戏玩家,一开始玩游戏时,会观看一些游戏达人的操作视频,例如英雄联盟、Dota等游戏的视频,用以学习游戏的技巧,提升游戏段位;后在各种电子竞技的比赛直播,直接观赏游戏比赛的实时赛况,以获取游戏战况的观赏性和娱乐性;再后来,还可以在游戏直播中,跟各种游戏主播进行互动,跟同游戏的其他人进行讨论、沟通等,构建基于游戏的社交关系。就这样,游戏的圈子里,很容易形成超强黏性的游戏直播的受众群体,为这种受众群体服务的游戏直播平台也自然随之诞生。

在这一时代,具有代表性的直播平台有斗鱼、虎牙、战旗、熊猫等。直到如今,游戏领域内的直播依然火热爆棚,很多游戏的主播都是身价千万级的人物。

说到这里,不得不感叹几句。在上学哪会儿,打游戏被认为是不务正业、玩物尚志的事情,是被明令禁止的。我等有志青年都是远离游戏,努力学习的。可毕业以后,发现那些打游戏的筒子们,好像随便赚的钱都比我们要多的多。最近看到一则新闻,一上初中的小孩子直播打游戏,月赚三四万,其父母都想要他休学,在家“专注”打游戏、直播游戏。唉,这让我们情何以堪啊!

4. 直播3.0时代——移动直播时代

我们说2016年直播领域是最火热的领域,我们这里说的直播,实际上是指移动直播。这就是我所定义的直播3.0时代,也就是移动直播时代,这样的平台代表有映客、花椒等。

移动直播时代的直播,有了重大的突破,主要是技术层面的突破、内容层面的突破以及商业模式的突破。商业模式的部分,我们放到下一篇的文章中去讨论,这里先讨论技术层面和内容层面的突破。

技术层面的突破最核心的是移动技术用于直播。移动技术的应用,可以让主播只需要一台手机,安装直播APP,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直播。此前的直播,只能在PC端,用摄像头,在特定的场景下进行直播。现在,随便什么人都可以直播,随便在哪里,只要有网络就可以直播,实现了直播的极大便利。

内容层面的突破,表现在直播的内容开始泛生活化。直播1.0时代,直播的内容非常专业,寻常人等干不了这件事情;直播2.0时代,虽然不必那么专业,也需要在特定的场景、秀场里制作出来,还是有一定的专业性和门槛;到了直播3.0时代,直播的极大便利,让很多新内容的产生具备了可能,再加上时下碎片化社会格局,直播的内容从原来的美女秀场、游戏直播称霸天下,开始转向生活的各方面——吃饭、睡觉、逛街……什么都可以直播,而且似乎什么都会有人观看——只要你的内容够独特,能够有吸引人的地方。

直播3.0时代的直播,已然已经是去中心化的状态。没有什么人,是专业的中心人物,每个人都是中心人物。每个人都可以直播,每个人都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内容,每个人都可以是网红——某一个领域内的网红、专业的网红。

这时候的直播,不仅仅是为了直播了,主播和观众通过直播平台进行各种交互,甚至直接参与到了直播当中。直播已经是一种社交方式,或者讲社交本身就是内容,就是在创造内容。虽然,现在直播平台当中主要的、最受欢迎的内容,依然还是明星娱乐化以及美女色情化的内容。

不过,下一个时代的直播内容的爆发,我相信,即将到来。

5. 直播3.5时代——“直播+”时代

2015年有一个最为火热的概念,那就是“互联网+”。什么是互联网+?所谓互联网+的概念,简单而言,就是讲传统商业要拥抱互联网,或者互联网要容纳传统商业。到现在,网络如此发达,已经成为商业世界的基础设施之一,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商业的主体还是传统商业,真正放到互联网上的,只是整个商业体量中的小部分。互联网+,就是要让互联网与更广阔的商业世界拥抱。此概念一出,我们能想象的空间该是多么大啊?

类比“互联网+”的概念,直播即将进入的下一个阶段,就是“直播+”时代,也是直播3.5时代。这个时代,重点在于内容层面的突破,也许会伴随一定的技术上的突破,但是不会有本质上的突破了。

在直播3.0时代,我们看到直播的主体内容仍然是明星娱乐化内容和美女轻情色内容,泛生活化的内容开始萌芽,例如在映客和花椒上已经出现大量的吃饭、睡觉、逛街等内容的直播。即使是这些泛生活类的内容直播,也都是鸡毛蒜皮式的价值不高的内容,属于“无聊型”的内容。

随着直播技术的应用逐渐加深,渐有变成一种基础性的功能或服务的趋势,会有越来越多的专业内容纳入到直播当中,各种垂直的行业领域、各种专业的领域,都会提供专业的、优质的内容,这就是目前要进入的直播+时代的状态。

“直播+”,加的是专业的、优质的内容。各个行业都可能与直播结合,带来专业的内容,并可以与用户进行社交互动,带来一种新型的社交,甚至是企业法人与消费者个人自然人这样的社交。

6. 直播4.0时代——VR直播时代、全息直播时代

这是一种我们可以想象、也可以预期的一个直播时代,类比于工业4.0,我称之为直播4.0时代。

如果说工业4.0,带来的是全自动化、智能化的工业生产,那么直播4.0带来的是一种跨越时空限制,感受身临其境的真实现场的直播。做到这一点是具有真实沉浸感的VR技术以及现场全息拍摄技术。这个时代,一方面是直播技术的重大突破,由3.0的移动直播跨越到VR直播;另一方面是直播内容的直播,由视频传输直播跨越到真实现场场景的直播。

可以想象一个发布会的直播,你只要戴上一个VR眼镜,你就身临其境般的处于发布会的现场,可以直接与主播对话,甚至可以上台发表自己的演讲;环顾四周,可以看到发布会周边环境,所以到现场的与会人员,甚至是跟你一样通过VR而到现场的观众。这将是怎样神奇的体验呢?虽然说着像科幻,可这科幻般的现实也近在咫尺了。

目前,无论从技术上还是内容上,VR直播都还不够成熟,体验也是差强人意,但VR的大趋势依然明朗,风口的风越吹越大,也许不远的将来就会把戴着VR眼镜的猪给吹上天,留在地上的就是我们这些期待VR全景直播的人们。

也许,到了直播4.0时代,就是我们目前所知的直播终极状态。

三、想象中的直播5.0时代

到直播4.0时代,就是直播的终极状态么?

也许是,也许不是。如果直播4.0时代不是直播的终极状态的话,直播5.0时代又会是怎样的呢?

我能想象的是——The Matrix,这也许也不是科幻。

现在已经有很多企业、很多团队,开始研究人的脑电波、人的意念,甚至已经开发出来一些通过脑波控制的科技产品。继续走下去,可以想象,我们一定可以让我们的脑波和意念,与科技设备直接对接的,我们人类从最源头做到无限可能的扩展我们所有的感官和器官。那样的话,我们其实并不需要直播了,因为我们现在需要直播,是需要扩展我们能看到的视野,当视野可以无限可能的扩大的话,我们就可以直接在现场了,通过脑波和意念在现场,其他什么的直播不直播的已经没有任何的意义了。

这个时候,没有直播,胜似直播。我们也不要什么VR,所有的一切只是一个V,这就是The Matrix的世界,仅此而已。但是,我不知道,这是好还是坏!

 

作者:古侯子(简书作者)

来源:简书

文章链接:http://www.jianshu.com/p/b1f0fe6234b8

本文由 @古侯子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直播+?又出这种2到不行的名词?

    来自北京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