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列举那些被大公司收购之后走向没落的热门产品,Flickr一定排名靠前。这个当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业团队的作品如今已经日趋边缘化,普通用户们涌向Instagram、Facebook甚至Path等各种新兴的照片分享服务和社交网络,专业级的用户则逐渐转移到500px等更精美、更易用也更便宜的专业照片存储服务。即使是单纯希望存储照片的用户,也有了更多选择,例如Dropbox,Skydrive和Google Drive。
从Flickr被收购后的遭遇中,我们可以看到被收购的小团队在雅虎这样的迟暮大公司里的不幸境地,和一次次错失机遇的可悲后果。
失去自我
Flickr的创始人Stewart Butterfield和Caterina Fake是一对夫妻创业者,最初他们的项目是一个游戏,而Flickr是游戏中的一个照片分享服务。对网络服务的未来有着清晰认识的夫妇俩很快意识到,一个在线分享照片的产品比一个游戏更加有前途。于是他们开始全力完成Flickr这个在线照片分享服务。这是在2003年——当年大部分人尚未意识到照片是可以在线进行分享的。
Flickr发布之后很快取得了成功,2005年,这对夫妇将Flickr出售给Yahoo。和大部分刚刚被收购的创业产品一样,当时的Flickr看上去前途无量。但Flickr团队很快就发现自己被迫专注于整合服务,而不是进行持续创新,这为它的未来埋下了巨大隐患。
当时,Flickr的真正价值在于其用户社区上传的大量分类妥善、标签完整的照片,这是一个宝贵的数据库资源。但是雅虎关心的是这个庞大的数据库本身,而不是完成和扩充这些数据的用户们。因此雅虎并没有开发新特性以便进一步扩大用户社区的打算,而是为Flickr团队规定了严格的整合计划以便将Flickr中有价值的照片数据融入到雅虎的各种服务中去。Flickr团队不得不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来满足雅虎方面的各种苛刻要求,而没有更多的资源来进一步创新。
更为残酷的是,由于Flickr团队所能贡献的收入远远少于当时雅虎的其他主要服务项目(雅虎邮箱、雅虎体育等等),因此Flickr团队所能得到的资源也就十分稀少,资源的不足导致Flickr团队在完成整合进程之外无力开发新特性吸引用户扩大社区,而用户社区无法增长又意味着无法贡献更多的收入,无法贡献更多收入就无法获得更多资源。于是出现了死循环,Flickr团队无法有效地发展和壮大自己的产品。
在这样资源不足的窘境中,Flickr团队不得不取消了大部分增加新特性适应新潮流的计划。Flickr错过了一波又一波浪潮,没有办法从图像领域扩展到视频领域,于是Youtube壮大了起来;也没有办法进一步强化构建在照片分享之上的社交关系,眼看着Facebook一步步取得了成功;Flickr只能继续停留在照片存储和分享的旧领域里原地踏步,不久以后Instagram等一批新兴服务出现,更是将Flickr从自己的传统地盘上给踢了出去。
错失社交良机
事实上,Flickr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于照片分享这样的行为,而是构筑在照片分享行为之上的社交关系。在一个大部分人还不知道社交网络是什么的年代里,Flickr 就已经依托照片分享构建出了一个用户之间的社交网络。
Flickr还是最早实践用户圈子概念的产品,用户与用户之间的关系并不只有传统的好友/非好友,比如一名用户可以将另一名用户放到“家庭”的分组里而并不需要互加好友。用户可以将照片设为“私密”仅限自己查看,也可以分享给指定的一两位用户,还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组进行分享,这样的灵活设定很大程度上鼓励了用户之间的分享、评论和交互,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然而当时的雅虎根本就没有任何这方面的打算,当时雅虎收购这些服务,实际上是出于另外一个可笑的理由——那个时候,雅虎刚刚被谷歌从搜索引擎服务老大的位置上挤下来,雅虎公司的高层试图整合更多的资源来重新夺回这一位置。
所以雅虎收购Flickr的原因,不在于Flickr拥有良好的社交关系和用户黏度,而在于Flickr的数据库里拥有大量的照片资源,这些照片都被用户进行了妥善的分类、标签、注释和圈人。而这些分类、标签和注释等等信息是非常容易索引的,这样雅虎收购了Flcikr之后其搜索引擎的索引范围和资源将大为增强。雅虎收购Flickr,不是为了用户社区,而是为了借Flickr的数据改善自己搜索引擎的表现去打败谷歌。
在当时的社交网络领域,Flickr是领先的。那个时候Facebook还被局限在大学校园里,并且由于马克·扎克伯格本人的反对而迟迟不提供照片分享服务。Flickr 上的分组信息、圈人信息、标签和注释里包含的各种关系信息本来都可以用来加以整理构建社交网络。可悲的是,对于观念陈旧的雅虎来说,Flickr的全部价值就是可以用它的数据库来改善搜索。
Flickr团队和雅虎内部的很多人早就意识到了Facebook在社交上的前途和价值,并且多次发出警告,认为一旦Facebook跃出大学校园向整个社会提供服务,雅虎在社交上就再也翻不过身来了。然而直到2008年雅虎才开始意识到社交网络的价值,但那时Facebook已经十分强大。
移动市场的惨败
如果说雅虎让Flickr错过社交网络趋势还是一个可以理解的策略失误的话,接下来在移动市场的表现就是一场彻底的惨败了。Flickr在移动平台时代的表现极其糟糕,导致了其最终被边缘化的命运。
事实上Flickr在移动市场的起步并不算太晚。早在2006年,Flickr就已经开始提供优化得不错的移动版界面了,当时iPhone和Android尚未出现。这个移动版网站的可用性很好,在当时流行的各种智能和非智能手机上都有不错的显示效果。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这个移动版本仍受制于当时的手机浏览器功能,无法满足很多基本需求。例如无法直接从手机上传照片,用户要上传照片只能通过发送邮件的方式。
2008年,iOS App Store上线,Android设备也开始逐步出现,手机应用的重要性开始慢慢显现出来。用户不想先打开摄像头拍照片,然后打开照片编辑软件修饰照片,最后再把照片通过邮件发到Flickr上。用户需要的是一个可以即时拍摄、美化和分享的移动端工具。Flickr团队对这一趋势非常了解,却迟迟无法做出任何反应。因为——在雅虎公司内部Flickr团队根本没有权限自己做手机客户端。
当时雅虎内部负责移动战略的人是Marco Boerries,这是一名天才少年,16岁就已经自行开发了一套文字处理工具,并最终发展成了办公套件StarOffice。
Marco Boerries的移动战略叫做“联网生活”(Connected Life)。在他的构想中,通讯录、照片、音乐、文档和邮件等所有数据都可以在电脑桌面和移动设备之间无缝同步,这与现在各大公司的云端服务思想几乎一模一样。
但Marco Boerries的云端同步构想在那时过于超前,而他本人又是一个偏执狂。这一战略进度缓慢最终流产,而 Flickr 的移动应用也因此迟迟无法出炉。前Flickr的首席架构师Kellan Elliot-McCrea在Quora上回忆道:
“Marco Boerries是当时最讨厌的雅虎高管。Flickr团队的郁闷就在于早在2006年他们就开始尝试开发移动应用,然而这些努力都被他无情地扼杀了。”
直到2009年9月,第一个官方Flickr应用才慢吞吞地上架App Store,而用户对其的评价则奇差无比。当时的Flickr应用无法一次性上传多张照片,会自动把照片分辨率缩小到450×600,上传时会去除照片的EXIF信息,满心期待的用户们遭遇了当头一棒,正如一名用户在App Store的评价里写道:“Flickr的官方应用是所有可以上传照片到Flickr的应用里体验最差的。与其浪费时间下载这么烂的应用还不如继续用电子邮件来发布照片。”
同时,Flickr的这个官方应用也没有办法直接对照片进行处理,而当时几乎所有的拍照应用都已经可以进行简单的缩放和修饰处理。不久以后,一个可以拍照,可以自动添加滤镜,还可以快速上传的应用出现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个应用的名字叫做 Instagram。
而Flickr,在移动领域成为了彻底的输家。到现在为止,Flickr在App Store的照相类应用列表中仅仅排在第 64 位。
在更换了多次CEO,砍掉了大量项目之后,雅虎重新又开始重视起Flickr来,然而这一切都已经太迟了。当年Flickr的活跃用户现在已经离它很远。很多人的Flickr更新内容都只有自动同步的Instagram照片,而他们在Facebook、Path和500px这些地方上传的照片则越来越多。Flickr就像那本压在床底下的旧相册,你偶尔会拿出来翻翻,回味一下自己早年的快乐时光,发出一些“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然后,你合上相册,拿出手机,打开的却是 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