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百度又一个人工智能应用曝光:度秘实况解说NBA总决赛。据新闻报道可知,这是百度一工程师为看NBA而开发的“追求神器”。据悉,在勇士对骑士的比赛中,度秘模拟人工解说员对比赛进行了实时讲解,同时提供新闻速递和经典回顾。除此之外,度秘还支持互动,能够回答关于比赛的各种问题,比如“库里得了多少分”。
我敢肯定,这绝不是“一位工程师的情怀之作”,而是百度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实践探索。我相信,今天度秘只是直播解说了NBA,未来肯定能够涉及更多比赛,甚至直播“里约奥与会”。
诚然,技术正在慢慢“觉醒”。它不再是“被动的工具”,而是“为人服务”的“新物种”。
从硬件到软件,创新只是“工具”层面
在我的逻辑里,人类技术的发展,应该是两个阶段:一个是“工具的进化”,一个是“技术的觉醒”。
我们回过头来看,我们所经历的技术发展的几个阶段,分别是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信息时代以前,我们都是对“硬件层面”的工具进行改良或者迭代,比如从石头到铜器再到铁器;而信息时代,除了硬件层面的改良和迭代,我们还开发了软件层面的工具,比如浏览器、搜索、APP等等。
你会发现,工具的迭代决定了时代的发展。但是,终究来说我们还只是停留在“工具层面”的创新。换句话说,以前我们想的是“如何把一个东西做的更好用”,我们对这个“东西”的创新,并没有脱离“工具”本身——它还是需要人来操作,而且不会“理解”人。
所以,这也是“工具”最大的短板,它无法“理解”人,也无法“解放”人。
从连接到智能,技术开始真正“觉醒”
信息时代应该是我们从“工具的进化”到“技术的觉醒”的过渡期。
当下的互联网发展虽然还是在“工具层面”,但它最大的作用在于“连接”,连接了人与信息。这使得“人”的信息都共享到了“云端”,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大数据”。而通过大数据,最终可以赋予到“工具”上,使得“工具”有了简单的“理解人的行为”。比如当下的新闻客户端,大家都开始在往“个性化推荐”这一趋势去做,核心就在于“新闻客户端”正在“理解人”。
但这还不够,工具真正完全地能够“理解人”,还需要“人的大脑的智慧”,如学习、记忆、推理、搜索、分析、归纳、创新,甚至模拟和拥有人的情感、意识,使计算机或机器人能够胜任一些通常需要人类智能才能完成的复杂工作。
只有做到“理解人”和“解放人”,技术才算是真正“觉醒”,而这个技术则是“人工智能”。
抢滩人工智能,BAT谁最有戏?
历史证明,谁先预测到下一个时代的技术趋势而抢先布局,谁就将引领下一个时代。所以,今天我们就来看看BAT三者中,抢滩人工智能谁最有戏?
我们从两个方面来看:一个是基础能力,一个是现有成果。基础能力包括海量信息、投入资金、技术基因、技术积累、人才储备等,现有成果则包括战略布局和研究成果等。
1)百度
作为搜索引擎,百度拥有海量的用户行为信息。并且,其很早之前即推出了百度大脑计划,加大了在计算机视觉、智能语音处理、生物特征识别、自然语言理解、智能决策控制以及新型人机交互等关键技术方面的研发。据悉,百度是在中国最先建立了深度学习研究院的互联网企业,并以此为依托构建了完整的人工智能技术体系。
所以,从战略布局来看,百度无疑是优于阿里和腾讯的。当然,也因为布局的早,在资金和人才方面,百度的布局也已经达到相当完善的程度。首先,百度在14年挖来了“谷歌大脑”项目的科学家吴恩达,担任百度公司首席科学家,负责百度研究院的领导工作,尤其是Baidu Brain计划。其次,百度还发起了全力培养人工智能领域优秀人才计划。并且,在资金投入方面,百度的投入有目共睹。不难发现,而技术基因和技术积累,这两点也奠定了百度再人工智能领域的核心优势。
从研究成果来看,百度的成果则比较显性,最出名的就是百度大脑。当然,它也是百度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核心。最受瞩目的百度无人车的核心便是百度大脑,因此无人车也被称为一台移动的电脑,2015年12月,百度无人驾驶汽车国内首次实现城市、环路及高速道路混合路况下的全自动驾驶。经过半年的发展,目前百度无人驾驶车已经可以像正常车辆一样加速、并线、超车。而除了无人驾驶。此外,百度人工智能还有文中开头提到的度秘、新一代深度语音识别系统Deep Speech 2、百图像识别、百度机器翻译等产品,它们都是基于百度大脑而实现的。其中,百度语音识别准确率达到97%,该系统使用了端对端的深度学习技术,主要专注于提高嘈杂环境下的英语语音识别的准确率,超过苹果和谷歌。
同时,百度图像识别已经拥有完整的理解和问答系统。一张手机拍摄的普通图片,百度图像识别不仅能够辨识出图中有哪几种颜色,还能实现更多轮交互,像人一样基于之前的语境接受追问。
2)阿里巴巴
阿里巴巴在多个领域有着超前的预见性,比如互联网金融、云计算,但在人工智能方面,阿里巴巴稍显滞后。不过,阿里进军人工智能的优势在于其拥有庞大的数据生态,这是训练人工智能难得的食粮,是重要基础。
而在资金和人才投入方面,阿里方面有所重视,阿里云在这一块的投入也不输给其他两家,但是成果单一。研究成果方面,阿里主要有两个:
一个是去年,阿里云推出了自称中国第一家的人工智能服务。这一名叫 DT PAI的平台整合了阿里巴巴所使用的机器算法以及深度学习技术,将它们呈现在拖拽使用的简易界面上——开发者无需编写新的代码就能利用 DT PAI预测用户行为。
另一个是今年6月,在阿里云厦门云栖大会上,阿里云人工智能小Ai在上千观众的面前完成了现场中文语音识别的挑战。阿里云总裁胡晓明在舞台中央发表主题演讲,小Ai就在会场左侧的大屏上直接速录胡晓明的讲话。除了这个,在前不久,小Ai还提前预测了湖南卫视《我是歌手》总决赛歌王归属。
显然,相对于腾讯,阿里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投入和成果还是比较多,但总体来说还是弱一些,缺少系统化的布局和清晰的战略目标。
3)腾讯
腾讯的人工智能大众知道的比较少,很少有比较熟知的产品或事件。i黑马作者足亦透露了腾讯在这一块的一些布局:
腾讯的语音识别主要是在微信部门,图片识别主要是在QQ,支付和金融业务方面植入了人脸识别,搜索部门则关注自然语言识别。其中一些技术已在腾讯内部实现产品化。SNG(社交网络事业群)的优图团队聚焦图象识别领域,推出了黄图识别功能,并为腾讯内部产品如图片优化工具“天天P图”提供技术支持。WXG(微信事业群)则在人机互动领域进行拓展,也对图像和语音识别进行了原发。WXG推出了智能机器人“小微”,用户可以用自然语言与之沟通,解决此前语音助手智能机械应答的短板。对于未来,工程师希望“小微”成为一种“连接器”——与微信支付串联起来,接入微信公众号以及钱包内的各种生活服务,打造完整的微信内O2O闭环生态体系。
显然,腾讯的人工智能技术的服务仍在内部,尚没有完整的研发计划。而且相对分散,主要侧重于在内部各业务上的使用。这就会导致腾讯在人工智能上的投入不会大规模进行,资金和人才储备就会弱于其他两家。而在技术积累方面,自然也会比较弱。不过,和Facebook类似的是,腾讯手握庞大的社交数据,也就是说其拥有海量的用户行为习惯数据,这个则是其未来爆发的潜力。
可见,从整体来看,百度是BAT三家中最重视人工智能的一家公司。而且,百度还是首先完成有关人工智能技术体系整合的公司。目前,百度研究院、百度大数据、百度语音和百度图像等技术都已归入人工智能技术体系。
当然,能够做人工智能,除了资金以外,最关键的是需要拥有海量的用户行为习惯信息。但其实除了这个,应该还包括技术基因、技术积累、人才和投入,以及眼光和坚持,耐得住寂寞,这些才是当下的巨头能够抢滩人工智能的关键优势。因为人工智能并不是一朝一夕之举,它需要长期的投入和坚持,但它的投入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又会有所影响,所以它还一定要耐得住寂寞。所以,现在来看,BAT三家真正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只有百度。
无论如何,人工智能将开启人类技术的下一幕。谁先唤起“技术的觉醒”,谁就将引领下一个时代!
#专栏作家#
庐陵子村,微信公众号:科技茶馆(ID:kejichaguan),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关注商业变革和科技公司。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