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递弱代偿”理解互联网的28个现象和终局
本文从“递弱代偿”这个词含义出发,诠释了这个词和人类社会的关系并以此作为理解互联网28个现象和终局的基点。
我认真看完《物演通论》,可以确定这是一本很有思想的书,从中学到了很多。而“递弱代偿”则是这本书的核心思想,该理论很庞大,能够解释世界上诸多现象,互联网现象也同样被包括在其中。
不过我并不喜欢这个理论,过于冷酷理性,欠缺了某种人道精神,。尽管如此我依然尊重思想,也希望透过这个思想再一次来解读互联网。
如今人类对于互联网一直都是以高度乐观的态度,仿佛技术有着不朽的魔力,可以永远保持下去,但另一面其产生的麻烦同样也越来越多。
所以,如果能够有不同的视角,对迄今为止人类所有的科学技来一次从头到尾的反思,我也想也许是必要的。
如果人类的整个格局要以技术来进行分野,用互联网来切分大抵是没有错的,而我个人也更熟悉互联网领域的相关内容,所以本文专注于互联网的讨论。
但事先声明:基于递弱代偿的理论,本文从头到尾都是一盆坡向互联网的冷水,充满破坏性、消极、没有正能量,并且最后没有任何建设性意见。
因此,不想被打扰生活生活的读者,请关闭本文。这篇文章很长,不要浪费时间,反而可能增加不必要的烦恼。
当然,如果读者坚定要读下去,并产生不适,那我深感抱歉,也请知道这各理论不是真理。
此外,由于《物演通论》过于庞大,我本人不敢说完全读懂,只是在尽我所能的理解递弱代偿思想,来重新理解互联网。
以下内容都只是我个人见解,不代表原著和作者的观点。
一、递弱代偿简化版
上图是我对递弱代偿的简化版,并非原意。这里为了方便解读,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看《物演通论》。
左边是奇点,代表宇宙大爆炸初始状态,横坐标代表时间。伴随时间推移,整个世界的物质存在,和能量一样,在不停发生衰变。
从基本粒子开始,就在不断相互结合构成复杂物质,而越复杂的物质,存在度永远在降低。
越复杂的物质代表衰变的越厉害,最终一触即崩。
每种物质每变得复杂一次,其存在位置就会发生变化。
在这张图里面沿着斜线,向下向右滑动。称为向后衍存。
这是一张关于“感”的示意图,万物都都在向后衍存,为了维护自己存在,他们必须分化出更多的属性,即可以感知到更多的其他存在物的属性。
存在度越低下则“感”的能力越强。
例如:狗对这个世界的感受相对低级,而人类却可以感应到万物的各种属性,人类越进化,对万物的感知也就越多。
以上是关于“应”的示意图,仅仅只是感知,并不能达成维护存在,或者说不能达成代偿,这里还有一个关键就是“应。就好像原子间的共价键,唯有“应”达成,才能将其他物质占为己有,这样才能维护存在,这就是“应”。
举一个不“应”的例子:相亲节目中一个男人同时相亲20个美女,他能“感”到这20个美女,但是最终却没有任何一个美女和他牵手,同意和他交配并生产下一代,这就是不“应”。
以上是递弱代偿简化版的完整示意图,这里加入了及格线以及代偿度。万物的存在能力在降低,存在位置随时间推移在向后降低,因此要维护存在“应”必须增加,即增加代偿度,达到及格线,否则维护存在失败,整个族群消失。
此外,“应”一旦达成,就永远不能分离,否则存在就无法达成,这意味着存在能力低下的存在物,需要的条件越来越多。
可以表达为:
及格分数=存在度+代偿度
而维护住存在则表现为代偿度增加量能够弥补上存在度的下滑量。
及格分数(恒定)=存在度⬇+代偿度⬆
上图就表示了“应”的失败,代偿度不够,就无法维持存在。
也可以表达为:
及格分数(恒定)> 存在度⬇+代偿度⬆
则该物种灭绝。
同时越原始的东西越稳定,越具备决定性。例如,尽管互联网如此发达,充满无数信息,但是所有流量基本都与人类的感性情绪有关。
此外,情色内容一直牢牢保持着互联网的流量高地,这是因为感性的稳定度远远高于理性。
越早期的感应属性,对越后来的感应属性决定性越大。
我们至今所有的行为,都是在维护存在度的丧失,这是递弱代偿的核心。也就是说我们当今见到的一切科技繁荣,认为这是人类的强大,其实是详谬,它直接掩盖了人类存在能力的低下。
二、人类社会存在进入互联网社会存在的五个关键
递弱代偿用到人类社会中,我们暂且还需要一些解释。
须知人类的存在度在持续降低,那么就要求更高的代偿,当前的人类的代偿都表现在了社会中,因此可以理解为:社会要想保持存在,必然同样需要达到及格线,而同时社会整合度必须不断抬高。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里面同样有分化,因此也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人类存在能力的低下,必然伴随分化度的上升,这样才能推动社会整合度的上升,让各个分化单元得以整合,相互代偿。
可表现为公式:
社会整合度=个人存在度 ✖ 分化度
而具体又大致可以表现为:
社会整合度⬆=个人存在度⬇ ✖ 分化度⬆
接着要谈论互联网社会,这里涉及到大量的互联公司,情形有些复杂。所以这里我给出一个“最小公司单元”的概念,即在一个分化尺度上运行的不可再分割单元,可以是个人、小公司、大公司中的机构,这里无法具体定量,只能先行定性,以方便探讨。
人类从前社会结构,滑落至互联网社会结构,这里面应当被宏观探讨的正是存在滑落之后所产生的影响,这里我引用《物演通论》第一卷第五十五章的相关内容,来讨论互联网社会。
1)衍存条件递增率,维护人类社会存在的条件量递增,表现为经济与资源的紧张、物欲上升。
互联网的出现自然更加放大人类欲望,但是这里我重点谈代偿条件。所谓条件,即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伴随存在度降低而迅速膨胀,且一旦某个条件被抽离,则立即失去存在能力,发生系统性动荡。
人类总是将技术奢侈品转化为必需品,而任何必需品都必须永远存在于人类社会当中,否则社会将无法运转,失去稳定性。
例如,原本倍人类视为奢侈品的水电煤供应,现在已经成为基础设施,无法分割,一旦水电煤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问题,无法保证持续供应,整个社会就会发生剧烈动荡。
互联网从早期的年轻人“游戏工具”,发展为全球的必需品,成为基础设施。任何国家的网络只要被黑客破坏几周,注定会造成大众恐慌,乃至经济、政治、国际形势上的动荡不安。
可见所谓强大也是危险的代名词。
2)衍存感应泛化律、感应繁华、关系错乱。人类对外部世界的感知能力、信息量、永远处于增大中,这是维护生存的分化必须,是“感”的增大。
所以就出现了关系错乱:指的是人类原有的存在度,社会存在发生流失,代偿不足时,寻找不到新的存在定位时产生的关系落差,即代偿补足。达不到及格分数,无法维护生存的同时,又有一大堆“感”的代偿,而注定产生的混乱。
互联网导致人类的分化程度加深,碎片化信息迅速增大,继而导致信息不对称性加深,共识减少,真相减少。
3) 衍存动势自主率,能动性扩张。“感”虽然在增大,但是“应”的能力始终在减弱,要想达到存在及格分数线越来越难。这也就导致了人类必定会放大欲望对于“感”的渗透率,以获得成功,也表现为自由度。
具体表现为:互联网中会出现越来越多不同价值观取向的现象对当下文化信仰造成冲击,出现又消失,而人类也会迷失在各种动荡不安的价值观漩涡中,不得片刻安宁。
而最终的结果是,技术也会不断突破近人类原有的道德底线。而人类当下认为缺少道德的事情,却会在未来成为新的道德。
4) 衍存结构自繁率、结构化复杂、人类社会的结构化日趋复杂,一定会同样表现在互联网中,而复杂的根本意义在于对分化存在的结构性整合。
互联网早期尚未完全分化开来,和人类社会早期松散的社会结构一样,早期互联网中的“最小公司单元”,同样互不往来,最多只是一个“超链接”的泛泛之交。但最终却变得复杂起来,结构越来越紧密。
互联网这种高度复杂连接的结构性要求,导致出现了技术平权和技术集权的特征,放到后面谈。
5) 衍存时空递减率,从时间上来说,越往后出现的物种,灭绝速度越快。再谈空间,以人类为例伴随人类存在度的降低,人类在地球上获得资源以及可行动空间越来越狭窄,人口与资源关系越发紧张,人类剩下的选择将越来越少,破坏环境,则会威胁自身。
古代采猎社会,人类个体有着豪华的30万平方公里活动空间,但是进入农耕文明,个人活动范围立即缩小到了数百平方,像稻草人一样被固定在土地上,日复一日种地为生,而不得四处奔跑。
再看如今的公寓,则更是在区区数百平方上,让上百人挤在一起,不能大声喧哗。甚至在一些地方,有个区区阳台的,居然可以算是超级豪宅,还会令他人羡慕不已。空间的缩小其实严重压迫着人类的天性。
对应到互联网
- 从时间上表现为:越往后出现的公司,整体死绝速度越快。越往后出现的互联网信息,失效性越快,信息的含真量越来越低,所谓谣言增多,真相变少。
- 从空间上表现为:人类的互联网选择项越来越少,即各个分化领域的选择,被超级巨头垄断,例如在购物分化系统方面,人类通常只能选择几家平台,而平台随意利用数据调整价格,拥有对价格的话语决定权。
此外,对于“最小单元公司”而言,其选择空间也越来越窄。例如,个人开发者乃至中小企业,不得不依赖于几家大公司提供的人工智能接口,云计算服务,或者中心化的调度命令等等基础设施,而大公司只有几家,必然可以坐地起价,并对后者进行收购整合等行为。
此乃技术集权。
以上,对衍存的大致现象的不完整概括。
三、从递弱代偿理解互联网现象
接下来我想谈的是,当今各种关于互联网的流行词汇,通过递弱代偿原理进行再理解。
1. 黑天鹅事件
黑天鹅事件指的是指非常难以预测的事件会造成的颠覆式反应,在政治、商业、金融、互联网等领域时有发生。黑天鹅在互联网出现的频率也高于其他领域。
黑天鹅出自于怀疑论哲学家大卫休谟。
他曾说:“欧洲人相信只有白天鹅是因为我们没有见过黑天鹅,但黑天鹅实际上可能是存在的,人类不能相信自己的经验”。
17世纪,澳大利亚的黑天鹅被欧洲人发现,这让黑天鹅成为怀疑论的经典代表名词,也证明人类的经验不可靠,如今被用来形容不可预测的系统性威胁事件。
用递弱代偿来解释,则是由于存在者未发觉存在度的下滑,代偿度不足而最终导致的系统性崩溃。
理解黑天鹅的还有一个关键则是:存在状态决定意识状态,在各自的存在位置上,每个存在者所能“感”受到的属性都有着严格限制,而后延者能够感受到的属性永远大于前者。
既然我们的感知在被封闭在一定范围,自然很难在滑落的瞬间,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因此,当自身处于尚未滑落的前存在者时,时完全无法感受到处于后存在位置上的属性。所谓黑天鹅是存在度滑落后的惊异。
所以我们看到,滑落更快的科技领域,总是被误测,哪怕一些人深处科技行业,已经站在整个信息时代的风口浪尖,手握大量前言信息,仍然会判断失误。
此前电脑一直被用于商用,某著名商用电脑公司总裁就下断言说:个人电脑市场是不存在的,无法想象普通人家中也需要电脑。结果个人电脑崛起。而在个人电脑崛起之后,又有IT已死论,认为产业发展到头了,结果移动互联网到来。
回看今天任何互联网公司的决策失误,均逃不过黑天鹅定律。
2. 反脆弱
与黑天鹅对应的是反脆弱,而《反脆弱》也是在2014年的一本流行书,其中作者发现了一个秘密,即“系统的反脆弱性是通过牺牲个体为代价取得的”。
但实际上也并非式什么大秘密,2000年前商鞅在他的《商君书》里早已明示,只有民弱才有国强。从递弱代偿来看,是社会整合度的提高依赖于个人存在度的降低为代价,这是《反脆弱》的洞察。
但是另一面,作者对于脆弱的定义并不正确,受到进化论适者生存想法的影响.他认为越进化的生物越适应环境,而实际上越进化的动物,恰恰是越不适应环境的动物,才需要没完没了的抵挡自身的脆弱。
4亿年的蟑螂结构简单,但是保存着极高的生存能力,即使发生火山爆发、板块运动、全球气温升高、行星撞地球、大冰期,核污染等等一类不可预测的灾难,人类完全消受不起,很有可能直接物种灭绝。但蟑螂却无所谓,还将继续在地球上存在下去,正是因为生存能力极高。
真正的强者本就无需屈尊适应环境,只有弱者才需要适应,才需要没完没了的反脆弱,这也是人类真实的糟糕处境。
此外《反脆弱》鼓励个人利用市场脆弱的波动性,为自己牟利,大意是有一份稳定工作保持收入。而另一方面开辟新的事情,例如写书、外包设计、自己做程序等等,来实现更大的收益。
这样的观点从递弱代偿来看,即存在度降低的个体做出分化的选择,以获得更高的代偿度。
不过需要知道的是,人类社会越往后演化,整体上的分化度虽然会持续增高,但是个人存在度的降低,意味着分化成功的概率会趋于降低状态。
实际上超级互联网公司也一直在用这样的方式来反脆弱,但越来越不见效。
3. 灰犀牛事件与绿天鹅事件
灰犀牛事件指太过于常见以至于人们习以为常的风险,比喻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
这种观念看上去新颖,但实际上就是古人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的翻版,只不过由于当前人类系统实在过于复杂,不得不借助新概念来将同样的事情再说一遍。
从递弱代偿来看,则是存在者已经察觉到存在度已然下滑,但代偿能力完全不足,无法获得维持系统存在衰落后保持稳定的必须条件,最终只能眼睁睁看着系统崩溃。
这里再补充一个绿天鹅事件,指的是全球气候领域可能出现的极具破坏力的现象,它可能给社会生活和经济增长造成巨大财产损失,进而引发金融领域的动荡及风险。
这其实同样是灰犀牛的翻版,只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全球性气温变暖问题,需要各国的通力合作才能有所缓解,以保证人类的生存,但现在情况并不乐观。
4. 化石级网站的存在
按理说,技术永远要颠覆前者,但是我们却会发现有太多化石级网站的存在,这些网站往往诞生于互联网之初,诸如一些论坛类网站,百科类网站,电影评论类网站,直到今天仍然存在。
这正说明了越原始的物种越稳定,生存度越高,越不容易失去稳定,其随着时间所流失的存在度极少,不需要更多的条件来支撑自己的存在。
相对来说,绝大多数稳定的存在者,在后期通常市场规模不会变得太大,变得太大是存在度低下,需要更多代偿的体现。
不过搜索、社交、电商,这三大产品起家的公司,最终成为了巨头,因此这三大产品的初期稳定度一定远低于其他产品,我们下面接着谈。
5. 巨头公司的成因
搜索、社交、电商,这三大产品,能够做大,是因为其相比于早期同类产品,他们的圆满性更差,距离及格分数更远,稳定度更差。
这也导致了“失”的越多,最终所“补”回来的就越多。
先看百科类产品,其需要达到圆满的存在,达到“及格线”,只需要补充相对固定的文字内容,做一些简单的更新审查即可,而电影类、论坛类网站同样如此。
但是像搜索类产品,初期就需要搜集海量的网站数据,并且需要用到极其复杂算法,以及更昂贵的服务器对采集来的网站数据进行分析排序,最后给到用户结果。
也就是说此类产品要达成圆满,在初期需要的条件就远远大于百科类产品,其需要投入大量的技术,资金,才能维持运转。
很多搜索、电商、社交公司,早期相比于维基百科一类产品,有着更大的资金压力。而创始人也经常会说,自己的成功是因为自己没有放弃之类的励志话语。
但实际上,本质是由于,搜索、电商、社交这一类丢失圆满最严重,最远离及格分数线,因此相对最为残缺,生存能力最低的产品,不过一旦在初期站稳脚跟,其早期“失”的越多,最终在后期追“补”回来的也越多,成为超级巨头。
所以回看自然结构,也遵循同一法则,碳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就会发现由于其“残缺”程度极高,核外电子缺了4颗。这样其他各种元素即可以给它两个电子,又可以给四个电子,各种组合可能性极大,在整个元素周期表的“需要补足”的残缺度最高。
因此“补”回圆满的动力也就越大,其与更多元素结合的复杂程度也就越高,因此也有了此后的有机物,有了生命。
再多谈一点,很多人一直在讨论为何没有出现硅基文明,显然是因为洞察到了硅元素和碳元素的核外电子结构排布的相似性,因为硅元素核外电子也缺了4个,因此也在猜测硅基文明是否已经在外星诞生。
这里用递弱代偿来解释,就很容易。硅元素的电子轨道虽然与与碳元素相似,但由于其需要补充外部电子的轨道更为远离原子核,所缔造的化学键能量就越弱,自然也就意味着,其圆满程度高于碳元素。因为其不需要建立如此多的能量才能维持自身圆满,正所谓“失”的不够,“补”的自然也不够。
这里不再展开。
也提示个人,也不要盲目崇拜科技公司老板,它们的公司越大,意味着他们的存在能力越低下,维持他们存在的条件极多,他们所承受的焦虑度大概率比我们普通人高太多。
6. 传统投资中的滚雪球
工业时代的公司,在整体的存在时间上一定高于互联网公司,工业时代公司,相比于互联网时代公司更具备确定性,支撑条件也远少于互联网公司。
诸如钢筋水泥石油等基础性产业的公司,一定会在互联网时代继续存在下去,不会丧失存在度。不过此后出现的技术型公司,整体平均死亡速度,也高于这些极为传统的基础型公司。
一些投资人不碰互联网公司,只针对传统企业,基础型企业做长期投资,最终保持每年稳定收益原因,正是来自于传统公司的稳定性。
而极为早期稳定的公司在商业领域意味着:即使不会变大,做的再差也不至于会跨,顶多只是一个保持平庸状态。而越贴近人类底层需求的基础性商业,越稳定,可以根据各国人口和经济的整体增长做一个推测,再以数年为更长的周期进行,那么对应的投资也就可以获得更好的收益。
这变相解释了巴菲特的滚雪球原理。
但放到互联网公司来看有些尴尬,强大的背后是残缺的彰显,互联网公司残缺到已经不能依靠自身产品来维持存在,而是需要依赖于大量的广告才能生存。这也是传统投资者无法看好互联网公司,不认为其有内在核心资产价值的原因。
同时技术过于不稳定,因此无法量化评估。而说实话,社交、电商、搜索,现在看起来好像是稳定的三家公司,但是彼时却完全要碰靠运气。仅从预测的角度来看,毫无确定性可言,毕竟当时的存在度,决定了“感”的范围。
因此,即使到今天,存在的依然决定了感知范围。股票这种东西,无论传统的还是科技的,我建议全都不碰才是最好的。
7. 互联网公司之间的竞争
通常观点认为,科技公司的死往往死于竞争激烈,但竞争只是表现,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其存在度下滑。
任何公司背后,都只有一个支撑其存在的核心“最小公司单元”,而为了维护这个“最小公司单元”,必须补足10个条件,而这10个条件又另外需要10个条件……循环往复,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问题,都可能导致公司的整体衰落。
因此,要维护整体存在,也就导致了整个互联网对于“最小公司单元”的整合度要求远高于工业时代的公司,彼此结盟程度更高,所以会让整个互联网整体看起来极为强大,甚至大过工业时代的公司。
于是就有了互联网行业所谓的平台效应,也就是技术集权。
8. 平台效应
所谓平台效应,指的是几家互联网超级巨头正在通吃一切互联网的一切,形成超级平台,而很多小公司也只能委身于大公司之下,最终甚至被收购,大公司正在形成垄断趋势。
其实这点也在衍存结构自繁率中有所讨论,这是人类社会整合度趋于增大的必然内在需求,各“最小公司单元“正在变得越来越残化,弱化,因此必定推动结构性整合度的增高。
当前互联网平台巨头的竞争之时处于早期时代,未来一定会有更深的链接,直到所有公司都全部连接在一起。
很多人认为,未来可能不会再有超级公司,原因在于超级巨头对于科技创新的扼杀,抄袭等恶劣行为所导致。
前半部分是对的,但是后半部分的描述可以重新理解。
互联网是技术叠加的终极形态,越原始越具有决定性,所以早期分化出的这些原始”最小公司单元“,正已逐渐成为更加牢不可破的所谓基础设施,而往后分化出的“最小公司单元”,其诞生的条件需要依赖更原始的“最小公司单元”作为代偿条件才能存在。
例如搜索引擎,极为依赖百科产品,为自己进行搜索结果补充。
但绝大多数关键的原始的“最小公司单元”,已经被平台所整合,后出现的“最小公司”不得不依靠平台,来获得发展。即使一些”最小公司单元“与某个平台分道扬镳,也不得不寻求助于另一个巨头平台的相助,才能继续发展。
拿人类社会来比喻,人类世界的整合先成为部落社会,再成为国家。工业公司更像是社会部落建立阶段,而互联网公司更像是国家建立阶段,这是二者的区别。
可以看到,部落社会的结构更加松散,甚至有人可以脱离部落而独居的能力。但国家的结构更加复杂,人与人之间更加密不可分,缺一不可,谁都无法脱离其中,因为人的存在度低到已经丧失在自然生存的能力,只能通过国家所提供的基础设施来获得必要的生存条件。
然而更加本质的是,互联网本身就是诞生于国家之后的产物,其出生更是在表明,当下国家为单元的社会整合度依然远远不够,其还需要互联网的帮助,才能够让现在更松散的国家结构,变得更加紧密。
再从逻辑上进行极致推演,当下的互联网公司无论如何分化演化出何种不同的千变万化形态,而最终整个人类社会只会剩下一家超级平台,仿佛回到互联网诞生之初,但又受到更强的制约。
这种制约,也在制约所谓的颠覆式创新。
9. 互联网的颠覆式创新
颠覆式创新中的颠覆,用在纯粹的互联网中来考察,如果颠覆是针对非常早期诞生的互联网公司,那么是更为困难的,也很少见,这是由于互联网的结构性整合度极高。
颠覆性创新理论,大意是说,伴随技术的上升,总会有更好的方式来满足大众现有的需求,而最终这种方式一定会从非主流变为主流,最终占领主流市场,而过去的技术实现方式被淘汰,循环往复,于是小公司崛起。
放到纯粹的以软件为主互联网公司中,很难有后者颠覆前者的情况,这就好像要摧毁已经建立的基础设施,重新再造一样,后出现的“最小公司单元”唯有再分化,并依赖于前者才是自身唯一生存方式。
互联网是对人类既往所有技术的最终系统性整合,也意味着互联网这个系统的稳定性已经严重降低,但同时也规定着后者越不能轻易摧毁前者,毕竟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这个系统允许后来者可以不停摧毁前者,重建基础设施,则意味着这个系统将更无稳定性可言,将随时处于崩溃状态。
而实体公司可以被颠覆,恰恰说明,工业时代的技术公司,彼此之间达成的整体结构复杂度还很松散,没有呈现一环扣一环的极致紧致状态,相比于互联网公司,其创新具有较大的任意性,可见分化空间还很高,成功概率也更大,存在度也更高。
所以再往高处说,所谓的“创新”是根本不存在的,“创新”的方向早就被递弱代偿的内在规定性所决定,所以到了互联网时代,所谓的创新现象会越来越多,但成功率会越来越低,这点此前也已经讨论过。
所以需要警惕的是,每当有人吹嘘某某新技术可以如何颠覆此前的所有互联网公司,再造所有互联网底层基础设施,将重新洗牌时,可以完全无视,举个例子,比如区块链。
10. 窗口时间
互联网公司都需要抢占窗口时间,就有更大的后续优势。不过最近,却有人反驳这一理论,因为即使好多公司做了大公司没有做的事情,终于跑出了一条活路,但是没过多久又被大公司抄袭,导致小公司失败,因此很多人怀疑窗口时间理论有问题。
前面已经解释过了,互联网的内在结构性要求,导致整个互联网的整合性极高,后者很难颠覆前者,正是由于前者已经相当于基础设施的存在。
不过需要直到的是,基础设施,仍然面临着被颠覆的危险,这并非完全不可能,因此其也在不断代偿,以维护自身存在,因此后出现的公司,可能正是其维持自身生存的条件,因此此前的大公司会不惜一切代价收购,或者不惜一切代价的抄袭后者。
通常,大公司往往会成功,因为这是互联网系统性整合的内在规定性所导致,是互联网最终会演化成一个超级平台的规定性所致。
换一个更大的角度来看,所有分化“最小公司单元”,都是最终会融入整个互联网结构的产物,就如同任何人类无法离开社会独自生存,无处遁逃。
11. 技术决定人性
有一种观点认为,是技术发明了人性。这也其实就是麦克卢汉《理解媒介》的那句“起初,我们塑造了工具,最后工具又反过来塑造我们”的翻版。
但这里,我们需要梳理前后关系。
正是人类的存在状态,才决定了后者技术的出现,技术是理性无法达成“应”后的代偿而已。人类存在度越下滑,后者代偿度越高,表现得越为强大而已。
“应”意味着达成,意味着占有,因此人类与技术已经成为新的共生体,而根据递弱代偿的规定性来看,后衍存者一定可以操纵前衍存者,因此技术注定不仅对人,更对整个人类社会有着更强的操控性。
但前衍存者对后衍存者又具备决定性。
所以,决定互联网最终形态的并不是技术,而是背后的人类文化,正是不同的人类文化形态,塑造了各个国家互联网形态的不同。
但人类文化尽管再有不同,背后都遵循着维护生存,达到生存及格分数线,这一原则。
12. 长尾理论困境
指互联网市场,同样按照2/8原则分布,作者想表达,做好20%的长尾市场,也能够和80%的主流市场抗衡。
这一理论,最终不被市场所接受,所有互联网公司,最后统统都想做第一,拿下80%的主流市场,生怕被排挤,呈现了宁当鸡头不做凤尾的情况。
用递弱代偿解释,长尾就是分化的体现,不过在早期互联网时代,各“最小公司单元”的存在度较高,生存状态较为闲散。
不过伴随存在度的降低,互联网的结构性整合的内在要求,所有的“最小公司单元”死亡率变大,都需要开始奋力谋生,被迫放大自己的欲望,最终所有人都变得宁当鸡头不做凤尾。
这就好像农业社会早期,大多数普通人相安无事,与世无争,但到了工业时代,人类存在度迅速降低,于是人人欲望膨胀,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渴望成为英雄,是一回事。
13. 公司倒闭,递弱进程不可逆
公司是员工组合的后衍产物,因此存在能力必定弱于员工,具体表现在绝大多数互联网公司的寿命,少于员工工作时间。
因此,公司一旦倒闭解散,存在度消失,那么也意味着员工就会跳槽到其他公司,并将所掌握的经验带入到其他互联网公司中,持续的参与到整个弱化进程中。
这并不意味着进程可逆,一个公司的倒闭,只是某个系统的归灭,但整个进程还在持续。
14. 技术平权
技术平权是指,技术让每个人平等的享有技术,获得信息知识,获得平等的服务,比如再有钱的百万富翁,也只能和贫民共用一个社交软件平台来社交,共用一个搜索平台获得信息等等。
实际上,技术平权是互联网结构性整合的必然规定,都是一回事,旨在维护人类存在度降低之后,所提供的代偿手段。
技术平权,可以大致看成是互联网的“感”,即互联网需要大幅度的收集可感属性,因此,必须让每个人都不停的使用设备,为这个系统输入信息。
技术表面上虽然维护了某种“公平”,但实际上是在推动更大的结构性不平等。因为人人平等也暗示着,每个人都可以尽自己所能的发挥自己的分化能力,而这也是在推动分化进程的持续,分化程度越高,社会结构整合度也越高,落到个人生存能力上则越低。
分工越细导致“生产”与“占有”的环节被越拉越大,也即劳而无获的风险越来越高,也意味着贫富差距越来越严重,这点放到后面再谈。
15. 从搜索引擎到信息流内容的出现
很多人将人类从搜索内容的习惯,迁移到今天的刷信息流内容的习惯,定义为从人找信息变成信息找人。
这种二元对立性质的描述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不能说明根本性的问题,因为信息找人,和人找信息从来都是同一回事。
人类从搜索引擎到信息流内容的获取,是存在度的下降,导致的信息量增大,可“感”属性的剧烈膨胀。
首先人的生存方式被决定的,即求存设定,从电子与质子的物理感应,再到人类社会的理性,都是被宇宙限定的求存设定。
从人类感官说起,我这里只谈视觉,人类眼睛的可接受光谱为400~760纳米之间,呈现出红橙黄绿青蓝紫等颜色,光从眼睛接收光谱就能说明,真实的世界根本没有颜色这回事,从来都没有存在过颜色。
而人类感官的存在,将世界扭曲成我们需要的样子,正是为了维护人类本身的存在。
因此,人类先有感性辅佐生存,但是当人类的生存度下降之后,感性能够“感”应到的属性又在增大,感性已经无法维护之时,于是感性之上又诞生了知性,即在感性之上加上判断,来获得对“感”的“应”,维护存在,最终形成瞬间的反应,在大脑中形成条件反射模块,也即我们所说的直觉,这也是我们今天闻到大便不想吃,但是看到米就能下口的原因。
但是当生存度再次流失之时,知性也同样无法维护生存,而人类“感”到的属性,又一次膨胀。于是这时,被迫逼出了理性,通过理性来筛选“感”,最终获得“应”,获得可以维护生存的代偿,至此达成生存的维护。
最后,我们再说回,当今的信息流为何会逐渐成为人类的主流选择,实际上再次说明了一件事。
即,人类的存在度几乎跌落谷底,仅靠理性都不足以维护生存,信息量或者说可“感”属性的疯狂膨胀,导致人类最后的理性也无力处理如此众多的信息。于是人类不得不在理性基础之上,借助技术来达成最终的“应”。
但是需要知道的是,“感”始终在增大,而“应”始终在减少,人类正处于艰难的存在困境当中,而这也预示着人工智能将会越发强大,这点放到后面再说。
16. 娱乐至死
1931年,赫胥黎出版了《美丽新世界》小说,其预言了科技文明对人性的扭曲,人类进入到了一个光怪陆离精神分裂的世界。
50多年后,美国电视媒体崛起,波兹曼出版了他那著名的《娱乐至死》,与《美丽新世界》遥相呼应。
波兹曼看到了美国从印刷统治转向电视统治,无聊、低级趣味、碎片化信息逐渐占领人类生活,并警告人类逃离媒介的控制。
这些都是非常有意义的洞察,普遍来说,思想家通常都不会对人类的科技文明带有乐观的倾向,并会主动对时代的美好大肆鼓吹。
而用递弱代偿来看娱乐至死,也非常简单,即存在者存在度的滑落,代偿度不足,无法达到及格分数线所导致的必然焦虑反应。
而大众总是被媒体中带有情绪的内容所操控,原因不外乎是感性的稳定性远远大于理性。
我这里再关于精神分析的内容,当前文明的竞争形态,让面对竞争的孩子从小倍感焦虑。因此这些孩子必将出现比父母更剧烈的心理动荡,一代比一代动荡,而他们作为人类与生俱来的攻击性、力比多都无法正常的向外释放,进行文明化的升华。
于是他们需要一个理想的完美客体,需要各种明星,需要各种主播,用来投射自己,来“替代”他们释放自己的攻击性和力比多。
因此,只要下一代受到的压抑越多,精神摧残越大,娱乐产业就越发达。
这里不多谈。
17. 信息不对称性和信息鸿沟加剧
已经有很多人察觉到,互联网实际上加深了信息的不对称性,建立了更大的信息鸿沟。
首先,互联网一定是打破了部分的信息不对称性性,因为互联网是社会整合度的最高体现,自然要将分化的信息进行结构化整顿,以维护群体的生存。
但是另一面,互联网也注定加速了信息的分化残化,新增的分化信息量,从来远远大于被整合的信息量。
这里我用《物演通论》第100章的内容,进行改编,信息分化带来了三个问题。
- 信息分化,越往后,分化越多,每一条信息最终达成“应”的成功率,逐步递减。
- 信息分化,后期的分化信息所覆盖的范围减少,导致信息呈现越来越窄化,越萎缩格局。
- 递弱原理,存在度始终降低,后期的分化信息,即使最终达成“应”,但是其失去“真”的速度也在加速,时间越来越短。(诸如互联网中反转再反转的各种公共事件)
由此,也终于可以解释,为何含“真”量高的信息,可以被商人直接拿来直接兑换成金钱,这尤为表现在房地产中介这样信息交换和金钱交易运转都更为高速的地方。
最终,互联网分化所创造的信息不对称性,注定是要大于信息对称性。但从根本上说和互联网本身无关,因为这是递弱进程的演化规律,即使人类没有出现互联网这样的形态,是其他形态,也同样会加速这一进程。
于是我们看到,面对信息的膨胀,越来越多的知识付费内容产品,越来越多的在线教育,试图卖出“真”信息。
18. 信息茧房
信息茧房是指,每个人都在网络中浏览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这会导致自己的观点的闭塞和狭窄。
还是之前说的,存在状态决定了存在意识,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有着自身的存在度位置,所以能够“感”到的属性不同,能够达成的最终分化程度也不同。
所以通常来说,精英总是能够比普通人获得更多的属性,拥有更多的信息和能力。而信息茧房正是各个社会阶层在扮演自身分化角色的意识状态,集中在互联网时代的放大和体现。
为此,很多精英斥责这些沉迷于低俗内容、情色内容、无聊内容的人群,中日不思进取,这样一来如何改变自己的命运?
所有人都应该努力进取,打破自己的边界,挑战不舒适区,这样才能改变自己,否则只能是一群被操控的乌合之众。
我虽然不同意王老师的很多看法,但是在描述精英这部分观点是我非常同意。
实际上精英们大可不必感到优越,精英能够感受到众多的属性,从大概率上来说,正是由于精英们的存在度在整个社会中极其低下,需要更多的知识、物质、钱、享受才能维护自己的生存,但是存在度相对较高的普通人却只需要一口饱饭等,便可以达成圆满存在。
因此,普通人的圆满度远远高于精英,当普通人在浪费时间之时,精英们却在焦头烂额努力学习,努力收集信息,周末还要去咖啡馆搞人脉,谈生意,各种刀光剑影明争暗斗,整日动荡,焦虑不安,其生存处境是远比普通人更加恶劣。
而正是大多普通人的存在,才维护住了精英们的存在。
所以话说回来,像王老师,我,还有不幸读到这里的读者,从大概率上来说,存在度可能都是比较低的。我等的收入也许不高,但是却居然需要没完没了的收集这么多知识,贪婪而不知足,也是很倒霉的一群人。
正所谓生有涯而知无涯,人生是有限的,知识却是无限的,整日学习,并且活到老还想要学到老的倒霉蛋,其实都有着某种天生的愚蠢而不自知,庄子说的一点都没错。
所以其实我们也应该经常反省自己,减少欲望,提高存在度,少给社会添乱,知足常乐才对。
19. 商业“定位”理论
营销学上有一个经典的“定位”理论,但是很多人发现,其“定位”在互联网时代变得越来越不可靠,因此说“定位”失效了,更有人说“定位”本身就是骗局。
人类好好的生活,为什么突然要定位?
抛开商业来谈定位,才能找见根本的问题。
人类原本并不需要定位,正是因为存在度发生下滑之后,造成的代偿条件不足,无法达成存在及格分数时,所产生的迷失,之后产生的分化。
一言蔽之:成功的商业细分市场的定位,就是分化的成功定位,就是提升社会整合度的成功。
简单的说,万物都在定位,并且是一个越定越窄的过程。整个商业同样如此,越原始的商业物种越稳定,越不需要细分市场定位,而越往后出现的商业物种,越迷失,越分化,存在度越来越低,才需要定位,这也是商业中定位理论出现的原因。
不过定位理论在工业时代一定是更成功的。毕竟工业时代的公司,生存时间更长,更为稳定,但是到了互联网时代,所有公司的平均寿命都在缩短,能够立足的位置也越来越窄。
所以定位在互联网时代自然面临着两个问题:
- 由于商业选择空间趋于窄化,大而全的可以通吃市场的定位将越来越不复存在。
- 由于后互联网时代出现的商业形态存在度流失趋于加速,即使定位成功,任何物种的存在时间也将越来越短。
20. 大数据与大数据挖掘
大数据的增长意味着“最小公司单元”,可“感”知的属性在增大,而大数据挖掘的能力,则可以看成是“最小公司单元”为了达成“应”的欲望。
早期表现为:数据量相对较少,数据挖掘能力较低,但是却能够达到的“应”的概率很高,即广告转化。
但是从长远眼光来看后期发展,则注定用数据越来越庞大,且数据挖掘的能力越来越强,但是最终能够达成”应“的概率,却会越来越低。
具体表现为:早期互联网用户阅读文字内容为主,可以解析文字,便可以呼应用户需求,如搜索引擎。
如今整个互联网充斥视频内容,针对用户阅读视频内容,互联网公司则需要解析每一帧的图片,再对图片内容与数据库匹配,最终复杂程度呈现指数级增高,挖掘能力指数级升高,但整体挖掘的准确率在下降。
这里补充一下,图像识别的数据库建立成本极高,目前依然依靠人工录入图像,以及人工打标签为主,没有这些海量劳动密集型工作,则大数据挖掘则毫无用处。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所谓高大上的人工智能行业,同样也是劳动密集型的手工录入行业,正是由于其存在度极为残弱。
因此要维护自身存在,其代偿要求也极高。
21. 云计算
云计算的成功,不仅预示着传统企业的存在度严重下滑,自身居然残弱到无法自己处理自己产生的数据,需要依靠外包解决的地步。
同时也预示着:“最小公司单元”的存在度降低,也已经形成了新一轮的分化和弱化,表现为互联网最开始的”最小公司单元“,都是等着用户上门来找自己,但是现在却倒过来需要屈身去服务,要求极其严苛的传统企业,赚更辛苦的钱。
企业服务需要对应企业的每一个需求去硬啃,非标准化程度极高,诸如区区SAAS服务就成百上千,这就要求互联网公司展开更高的分化残化程度。
这里的弱体现在,大公司的云计算部门,像是一个小社会,旗下的云计算各个“最小公司单元”,都像是一群存在度低下的外包公司,时常没有生意,追不回尾款,而云计算部门是包工头,为这群公司提供代偿资源。同时又扮演社会整合,最终面向市场,维护住了这一群体的存在,让整体看上去很强大。
“最小公司单元”需要不停维护成百上千的SAAS,升级,调试BUG,对接接口,就足够辛苦,稍有差错不小心抹掉企业数据,或者服务器短暂故障等问题,就可能面临天价索赔和负面口碑影响,导致客户流向竞争对手。
云计算部门伴随时间推移,其整体的代偿度在增高,维持存在的条件越来越多。一个条件不满足就会整体崩溃,但这些必须条件却被外界解读为云计算的优势,其实是误解。
22. 互联网内容产业
此前已经谈论过娱乐至死的话题,但是尚未站在内容角度来谈。这里就以内容产业本身来看,依然可以用开头的五律来谈,当内容产业存在度下滑后产生的问题。
1)衍存条件递增率,表现为维护内容产业的条件越来越多,展现为:门槛越来越高,受众不满足文字,寻求刺激,更需要视频内容,这意味着创作者需要投入更多的生产精力,时间、资金。
2)衍存感应泛化律,表现为内容产业不得不持续分化,寻求更为狭窄的分化定位,创作者的内容,注定朝着越来越窄化的方向才能有出路,此外早期主流的内容存在度也在降低,也需要分化,即表现为孵化子内容。
3)衍存动势自主率,自由度增大,表现为越来越多内容生产者为了获取越来越少的受众,不惜生产更多低俗、色情、吸引眼球、自我膨胀的内容,被我们如今认为毫无道德的东西,将来会越来越多,反而成为了新的道德。
4)衍存结构自繁率,意味着内容生产者受到政府监督、公众监督、平台管控、等方面的约束越来越大,以平台管控为例,平台拥有广告收入分配权,算法流量分配权,禁封账号权等等。
5)时空递减率,时间上来讲,越往后的内容越来越不会被重复观看,不会像互联网前时代,有大众回味经典老电影的情况,意味着更为短命,方生方死,时效性极短。
从空间占有上来讲,互联网内容占有的是受众众时间,互联网生产的内容越来越多,但是全球的受众总时间不变,而受众事件也在逐步逼近极限,能够占有的空间也越来越小。
值得说的是最后一点的时空递减率,内容无限增大并且质量越来越高,擦边球还越来越多的内容,最终结果却不能实现受众内容观看时间的无限增大,更证明了递弱代偿的正确性,可谓“感”在无限增大,而“应”实现的难度在越来越高,成功概率在越来越小。
23. 通讯技术的加强
自电话诞生以来,人类的通讯技术一直都在加强,如今正处于5G阶段,而未来注定也会有更强的技术产生。
从递弱代偿来看,一切通讯技术都是在扩大自己的感知范围,放在具体的互联网来看,对应的是“最小公司单元”,需要扩大自身对可感属性的渗透率,对万物可感属性的覆盖面积的再次扩大。
但对应的“应”的实现,则变得越来越难,表达为存在能力的低下。
这里可以参考一些卖智能硬件的互联网公司,其尽管掌握大量用户数据,相比于只能通过收集数据的公司来说,其覆盖面积更高,数据收集的维度也更高,但是依然只能靠销售硬件盈利,却无法通过这些数据来盈利。
他们试图说服投资人将自己视为数据公司、互联网公司,但很难取得认可,毕竟只能依赖硬件盈利的事实没有扭转。
当然,智能硬件公司也许将来可以获得“应”,但这“应”的时间注定极其漫长,不在当下。
这再次证明,“感”在急速增大的同时,而“应”在急速下降。
24. 系统性灾难
互联网的每一次创新,都必然伴随数倍的系统性危机的来临。
但很多人却认为:技术是中性的,是把双刃剑,重点在于使用它的人如何使用的问题。
这样的观点,对个人说是没有问题的,劝每个人向善也没有问题;但是放到整个系统来看则是完全错误的——因为毕竟每次有效创新,都是对存在度下滑的代偿追补,而现实情况是,这种追捕永远不能达到及格分数线,正是因为不能达到才需要持续的代偿,持续的存在度下降。
技术的创新和进步,永远只是单刃刀,产生的破坏永远大于创造。
所以,通过技术追补人类存在度的丢失,注定只能得到一个补不完的局面,并且系统性而言,越创新,系统性的危机就越多。例如,人类根本没有处理核废料的能力,直接埋入地底,有些国家甚至让其直接流入海洋,没有人知道后面会发生什么系统性后果。
只不过尚在早期,一切都被强大的表象所牢牢遮蔽。
回到互联网领域来看,数字货币则是系统性的灾难之一。
数字货币迄今为止没有给人来带来任何正面价值,但是带来的灾难却是层出不穷:罪犯、黑客、小偷、庄家、野心家们全都蜂拥而出,诈骗、偷盗国家电力挖矿,自杀的案例屡屡出现,全世界政府最终不得不一起联手收拾残局。
但是直到今天,数字货币带来的灾难都无法消除,并且还在继续。
或许,也在说明,维护人类存在的方式,除了发展技术,同时在一定时间往后,还需要严格评估并限制技术的应用,不能再肆无忌惮下去。
25. 技术能力增强,技术稳定性下降
技术的能力在增加很好理解,但是技术的稳定性在下降,这点可能不好理解。实际上,技术稳定度的下降,也是对应其存在度的下降。
以个人电脑为例,早期的个人电脑,通常都不联网,因此使用较为安全,发生死机故障顶多重启,稳定程度更高。
但是联网之后的稳定性则急速下降,因为操作系统的漏洞全部暴露在网络中,而全世界最聪明的黑客们又全都在盯着各种漏洞,这导致操作系统公司需要不厌其烦的升级补丁,直到最终放弃操作系统版本,都没有办法把系统补丁补完。
而又由于世界上的操作系统主要是以Windows为主,因此其某个漏洞一旦被黑客发现,且客户没有迅速补上,则会造成全球范围的电脑灾难,实际上也发生过好几次,例如2017年的WannaCry电脑病毒。
在移动时代,看上去好像一切变得更加安全,但这其实同样是现象所展现出的详谬,每当你打开任何一个手机软件,背后实际上有着无数个“最小公司单元”在运行,是无数个复杂程序模块,利用无数接口在相互对接。
而各个科技公司们为了保证一切能够顺利运行,唯有对链条上的所有“最小公司单元”不停的投入和维护,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繁重工作,相比于个人电脑,手机运行所需要的支撑条件也更大。
再放眼万物联网时代,这其中的风险其实更大。
因此,技术的能力在增强,表达为代偿增加,但依然无法挽回其存在度的流失。
26. 代码的有效性下降
代码同样是科技的代偿产物,其存在度同样也在递减。
具体表现在,如果是在互联网早期,有普通人想投身编程,学习代码。那么可供选项也就几种高级语言,诸如众所周知的JAVA、C#、C、Python,并不需要为了选择何种代码而伤神。
但是今天如果有人同样想投身编程领域,恐怕不免让他头疼。
因为光是搞清楚这些分化出来的高级语言,到底作用哪个设备上,在整个程序运行过程中,扮演的什么角色,考虑哪个更有前景,都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同时一旦选错,还会有代码过时的风险,自己也已经没有太多精力去学习,而代码的种类和数量还在增大。
具体表现为:知名程序开源网站上GitHub的开源代码数量在急速增长。
程序员如果不想有中年危机,只能不停学习,没完没了的学习。
所以回过头来看,现在开设少儿编程培训的机构,如果将真实程序的市场实情告诉家长,那些希望孩子有朝一日能够通过编程出人头地的家长,不知道会作何反应。
27. 人才的分化和生存压力的增加
对于人才分化窄化的问题,这一点也好理解,即被互联网行业称之为专业化。
早期互联网的创业,通常都是以天才为主的特征,媒体都格外鼓吹复合人才,其中的真正原因就在于分化尚未开始,并不需要分化人才,但是伴随分化的开始,人才也越来越窄化。
此外大学生就业率每年都大致不变,但是各个商业教育机构的收入逐年上升,规模越来越大,可以看到整体的就业的压力也是在同步增长。
28. 游戏的短命
这几年关于游戏,国内出现了一批和肝有关的词,非常有趣。诸如“太肝了”,这游戏“很肝”等等。
意思是:这个游戏很耐玩——因为伤肝一般都是由熬夜造成;说一款游戏伤肝,正是因为让人非常耗时间,没日没夜的玩。
但凡一件事的出现,必须看到反面——当这些玩家说某个游戏好玩,很耗时间的时候,其实也意味着:越来越多的游戏,都无法消耗他们的时间,越来越多的游戏也越来越短命。
手机游戏正在呈现这一特点,但这并非手机设备普及后,海量碎片化手机游戏出现,所导致的问题是其中有着整体性的必然规律。
用递弱代偿来看,游戏整体本身的存在度也趋于降低,游戏同样在变得更加分化,残化,支撑条件越来越多。
于是当它们维护存在失败后就立即销声匿迹,存活时间也越来越短。
而这也意味着游戏内容本身越来越随机的倾向,所有游戏都越来越像抽卡牌游戏,玩家们会体会到越来越大的“感”,并体会到更少的“应”,这会造成玩家的心理波动极大,欲望更强盛,兴奋阈值不断更高。
游戏开发商也一定会迎合更高的兴奋阈值,制作出越来越刺激人兴奋,并且让人充值越快,本身也越来越短命的游戏。
这里再说下精神分析,所谓游戏,对于孩子的攻击性释放有一定弥补作用。因为当今所有孩子的攻击性都被迫需要释放在学业上,但并不是所有孩子都这么幸运,会有好成绩,于是大部分孩子都会受到家庭乃至学校的攻击。
攻击性是人的死本能,如果这份攻击性被孩子内化,他就会整日攻击自己,最终抑郁,甚至导致自杀或者最后爆发杀人。而游戏在一定程度上,让这种攻击性向外释放,最终缓解了潜在的精神问题。但从当今手机游戏整体越来越让人兴奋的特点来反观,也可看出文明对于孩子乃至人类整体的压迫,已经到了何种地步。
三、终局
实际上,上述的表述已经对互联网的未来有了大致的预测,凭借”最小公司单元“的分化,互联网整合度的提升,互联网最终注定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以及强大。
极高的代偿,也预示着存在度的极度滑落,人类将一遍遍陷入所谓的黑天鹅中,并且不断迷失在存在的跌落中,能够感应到世界的繁华,却越来越抓而不得。
因此,要想讨论未来,也必须从所有人类最为关心的,谋生话题,即经济话题谈起谈起。
我们已经看到,眼下,技术让岗位流失的速度,远远大于其创造的速度,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已经让全球发达国家政府感到焦虑。
先说一个相对美好的猜测,来自于《人类简史》的作者尤瓦尔,其认为由于将来的人工只能技术足够发达,生产力足够发达。因此会产生一批无用阶级,国家发钱圈养即可,而他们拿着一部分钱,不会饿死,同时很有可能在游戏中醉生梦死。
例如,我们看到北欧的高福利国家已经有了这一趋势的雏形。
但真的是这样吗?我记得有一个测算,如果考虑自然资源,以当前人口估算,所有贫穷地区要想达到欧美国家的发达程度,至少还需要6个地球的资源。
此外人口还在持续暴涨,所以说,养闲人模式未必是资本主义形态所允许。
尤瓦尔不是经济学家,再看一下经济学家熊彼特的观点:随着技术能力的提高,即生产力的提高,会系统性的拉动贫富的两极化。
再做一个逻辑推演,当贫富拉向两级,自然意味着当企业进行生产后,穷人买不起产品,而富人不需要买那么多产品,产能过剩,企业不断收缩生产,工人的收入更少甚至下岗,最终导致购买产品的人越来越少,企业利润不断趋近于零。
至此,资本主义彻底崩溃,围绕资本主义所建立的制度,也将被改写。
再看如今技术资本第一的美国,为了选票,是最爱劫富济贫的国家,不停的对富人进行征税,提高社会福利,各种对穷人好的手段全都用上,看上去很美,但最终收效甚微。
富人依然越富,中产家庭的收入反而最受打击,而穷人自然更加倒霉,说的不好听一点,美国的中产和穷人们正在被自己所建立起的制度给玩死。
去年有两部电影颇为值得令人注意,一部是美国的《小丑》,另一部来自韩国的电影《寄生虫》,后者居然获得了奥斯卡的最佳国际电影奖,这或许在预示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越演越烈。
正如熊彼特揭示的那样,技术所带来的系统性的贫富差距影响,是政策无法抹平的。
熊彼特不是社会主义者,不同意马克思的几乎所有观点,但是对资本主义结束的判断是一致的,不过资本主义时代的结束,并不需要革命,而来源于经济制度的自然性崩溃,来自于人类社会的自然过渡。
这里看看《物演通论》第165章对经济的相关解释:
“随着生产力提高即自身残化度的提高,亦即生产者自身残化程度的提高,生产者越来越必须通过在‘社会分配’中实现‘生产’和‘占有’”
这里我用更简单的话来说,即当人类残弱到无法与自然发生能量交换时,通过进行建立社会结构,以社会结构的形式和自然达成能量交换,而最终又需要代偿出一种结构,来规范相关的对人类个体的社会分配。
因此,经济并不像尤瓦尔所当然的认为,经济是人类想象出了金钱这么简单,更背后的原因在于:是人类想象出了这金钱背后的所谓经济运行结构,而这人类社会的经济结构必须暂且找到一个相对的起点。
即伴随生产力提高之后,人类存在度的弱化,所导致的“生产”与“占有”最初分离的那一模糊时刻。
所以接下来我讲个故事,来借以找到这一模糊的时刻的具体分野。
人类部落采猎社会,人口只有几十,虽然每日挨饿,但是大家其乐融融,关系和睦融洽,一切资源部落共有。
接着,有一群聪明人,居然发现了小麦。于是大家都开始种植小麦,刚开始都非常高兴,一部分人投入到了小麦的种植中,一起开荒,一起种地,一起吃,依然快乐(生产力提高)。
不过随后没有想到的问题发生了,人口瞬间暴涨,但是所能够开垦的土地,以及粮食并不够,再加上今年有自然气候的变化,导致了小麦只有一半的收成,所有人都很紧张,因为今年可能都要饿死(人类存在度降低)。
这时候,某个部落的氏族长老没有办法,只好终于站出来说,“很抱歉大家,我们今年的粮食如果继续和往年一样平分,我们都得饿死,我们部落的人数越来越多了。现在没有办法,我们做个决定吧,今年,只能让一部分人活下来”。
于是,长老决定,停止对老弱病残人类的食物供给,让他们离开部落自身自灭,而强壮的男人可以工作,越强壮的人分得越多,因为可以进行跟多的工作,此外正在怀孕的妇女需要更多粮食,同时今年年轻女性不准再怀孕(调整的社会分配达成,早期模糊的所有制制度出现)……
长老接着说道,为了抵御明年的天灾,我们需要更好用的工具,开拓更多的土地,小张的脑子最聪明,我们现在用到几个工具就是他做的,以后他的工作就是做工具了,他后面就不需要种地和打猎了(人的持续的分化,“生产”与“占有”的分离达成)。
众人无奈,但都表示这样的安排合理,同意这么做(共识建立,社会结构度迅速增高,维护整体存在成立)。
在上述这样的环境中,一个模糊的“所有制”概念逐步升起,早期的分化达成,早期的“生产”与“占有”达成。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此后人类生存条件迅速增高,需要越来越高的生产力,或者说需要越来越多的人分化,进行工具生产等等,因此人类的“生产”与“占有”的环节被越拉越长,而人类从的所有“生产”与“占有”环节,已经复杂到不能被任何已经残化的普通个体所了解。
最终,为了让这些环节能够有序进行,不至于绷断,于是人类就只能逐渐衍生出“所有制”的概念,此后又衍生出了物物交换,最终又出现了“金钱”维护层层生产代偿的这一终极纽带。
直到今天,人类已经彻底遮蔽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
如果你问一个在城市中上班的年轻人自己和大自然是什么关系,他一定是茫然的,因为他的工作和收入,全都是从公司那里获得,而自己买东西也是从社会中获得,好像和自然没有半分钱关系,唯一有关系的就是周末自驾去乡间感受大自然风光。
不过殊不知,他每天用到的水电煤,城市的一砖一瓦,乃至自身身上的衣服,喝咖啡的杯子,全都是从自然中所获。他每分每秒依然在和自然打交道,他不过是被嵌入在了极为复杂的整个人类社会对自然的层层代偿环节当中。
所以,有些人认为环保主义是一群无聊的阴谋论者,并不能责怪这群人,这是人类社会的遮蔽效应所致。
但无论怎样,环境一定是需要被保护的,如果环境不被保护,人都终将没有立足之地,这点我非常同意王老师。
接着说回生产的问题,从宏观上来看,由于“感”的增大和“应”的减少,自然也会导致人类社会整体出现“生产”却没有“收获”(”感“而无”应“)的情况,因此代偿度始终在下滑。
这也意味着个人来说“劳而无获”的概率一样是在和整个社会一起增大。
而资本主义的出现,放到宏观上来看,实际上是在用技术和资本的模式,来保证人类整体至少“劳”而有“获”即”感“而有”应“,增高社会整合度。尽管这一分配规定,极为残忍的拉开了人类社会的贫富差距,但人类也只能忍受并维护这一制度,因为其能够维护人类社会的整体存在。
这就好像人类身体中的供血分配,大脑永远占有最高的分配量,而其余身体器官分点残留。身体一旦出问题,甚至可以截除掉某些坏死器官,比如截肢,对内可以相对合理的分配营养,对外可以获得食物变成能量,这种构造虽然极不公平,但却有效维护住了人类这具身体的存在。
这也可以变相解释技术资本主义的合理之处。
不过如今,这种技术资本维护人类存在的方式显然已经逐渐走到尽头,面对自然环境来说,被严重污染的环境,已经让人类整体无法生存。面对人类社会来说,绝大多数人的收入越来越无法保证,它将引起更大的系统性动荡。
还是回到身体的比喻来说,对外,这具身体找到的食物越来越少,对内,每个器官分得的营养越来越少,部分不重要的器官有了起义的打算,但是一旦任何器官发动起义,就是发生癌变的形态来抢夺资源,那么整个身体也会立即崩溃。
仅凭这两点来看,技术资本主义必然会结束,但这并不意味着,”生产“与”占有“的环节会缩短,相反由于人类分化始终持续,因此还会变得更长,在这样复杂的分化状态环境下,仅凭人类理性来维护的世界恐怕已经到头。
此前说过,技术是理性的后衍产物,所以此时技术一定会登场,并整合为超级人工智能,而人工智能最终一定会让人类整体活下去,维护整个人类社会存在。
因此,所有对自然资源的开采与分配,最终都会控制在人工智能之下。
同时有一点值得指出,资本主义时代的结束,也意味着后国家时代的开启。
如果要谈资本主义如何衰落,必谈美国,这里如果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看《美帝国的崩溃——过去、现在和未来》这本书,作者加尔通被誉为“和平学之父”,并曾经预言了苏联的解体,而这本书里面更预言了美国将在2020年走向衰落,而出版商更是用了“崩溃”这一夸张的词汇。
我简单概括下观点:只谈美国的对外矛盾,即美国这一超级大国就像某个有机体,需要不断向外获得资源来维持自身,于是只能通过对外掠夺的方式来维护自身,这就导致了美国长期以来对全球展开掠夺,用美金、不平等条款、战争来维持掠夺。长期下去,它最终破坏了全人类整体的生存环境,遭到来自全球的系统性抵抗,当维持自身的条件将再也无法得的时候,于是最终走向崩溃。
这就如同曾经统治殖民统治世界的大英帝国的最终崩溃,不仅退出世界中心,更推出欧洲中心,成为落日余晖,美国即将紧随其后。
加尔通的思想有着将社会制度视作生物有机体的倾向,看到了任何制度都有盛衰之规律,而其同样认为未来是人类将走向联合的共同体,联合国是前兆,这和王东岳《物演通论》的观点很接近。
假设百年后是真正的全球村时代,那么人类当前的整个文化将面临重塑,至少在我看来,不再是个人主义,鼓励科学技术乃至商业。在新的文化之下,将会建立全新的全球化的,技术对资源的再分配模式。这也将是,互联网、人工智的终局。
当今由西方文化统治的人类文明,更像是一个鲁莽而不顾一切的年轻人,酒精毒品日日开怀畅饮,随心所欲,纵欲无度,屡教不改,不断在危险的边缘试探,并逐渐逼近突然暴毙的边缘。
但到了未来,一定会大有转变,相比于所谓的如何做自己,如何实现自由意志,这一期的人类文明将会更关心如何活下去,还能活多久的问题。
将变成一个虽然年仅40岁,但已经浑身是病的中年人。这个中年人终于开始有些敬畏命数,并且不想就这样因为纵欲过度而死去,有了极大的求生欲。
如何平稳进入下一期人类文化,将会是人类共同的任务,也是中国文化再造的机会和任务。
最后说两句:
递弱代偿所预言的人类社会变得越来越差,早就在各个宗教中阐明,我并没有感到特别惊奇。其最大的贡献在于理性的方式,证明了这些预言,这是非常有价值的,其实它为中国文化的重塑,给出了道德高地。
尽管如此,我个人依然不喜欢这个理论,也不同意王东岳老师在这一理论之外的诸多言论观点,原因在于这个理论和他本人都过于走脑而不走心。
就好像有个客人来你家,看到你刚出生的孩子,说这个孩子会死的,客人说的都对,他的道理是对的,但是你就是不接受,感情上不接受,你不仅不会接受他的道理,更想一脚踹他回娘胎。
而过于理性的人,大概也对这个世界没什么感情了,很难想象这类人愿意为这个世界贡献什么,这类人不做出伤天害理之事便是人类的幸运。
维护人类社会,最终还是要靠感情,要靠心。中国文化由诸子百家奠定至今,背后正是由感情支撑。诸子的理想与西方不同,其中有着浓厚的感情色彩,通过感情来维护稳定。因此无论人类未来变得如何糟糕,依然需要这种文化的再造。诚如王老师所言,越原始的越稳定,感情稳于理性。
而有感情的人,才不会做伤天害理的事情,也对人更有同理心。而在感情之上,还要再多出一层境界修养,这才是中国文化中更深层次的追求,这也将会给走到尽头的西方文明来一次反省。未来我们可以重拾文化自信,也不再需要认同当今更快更强的文明状态。
所以,无论如何,我们如果变得更富有感情,更加与人为善,让自己的欲望小于能力,就是在维护存在。哪怕世界越来越糟,尽一份力就好,这或许比杞人忧天来得更重要。
原文作者:科技寓言,微信公众号:科技寓言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DJZ_zOjEnadMsovRnRkKDQ
本文由 @科技寓言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好文
我竟然看完了,烧脑但非常精彩
有些观点很有新意,给予我新的启发👍
笔者有着足够的思想深度,对社会事物的发展变迁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知,非常佩服。部分内容要反复阅读才能理解。感谢🙏
《物演通论》,争议挺大的,逻辑链条有问题,逻辑起点连不上,有点硬拗,因果倒置。惊奇是够,过于天马行空了!!!
当长见识了😂😂
充斥着错别字,重复漏删字,写完自己都没看吗?
先评论再看文章。同读《物演通论》,终于看到有人在产品届提及了~点赞收藏加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