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代社交应用猜想:基于兴趣算法推荐的线下社交

25 评论 5761 浏览 53 收藏 19 分钟

本文描述了社交产品使得人越来越孤独痛点、然后分析痛点、最后提出解决痛点的方法。

本文的核心,主要想阐述一个问题,为什么社交平台如此多的今天,我们内心依旧孤独,以及由此推想下一代的社交应用。

  • 文章分为三层,第一部分是描述痛点,即现代社会的孤独感;
  • 第二部分是分析痛点,通过对社交本质的分析,得出了孤独感产生的原因;
  • 第三部分,是在找到原因之后,如果对症下药,解决痛点。

正文如下:

一、用户痛点:孤独患者问题

不知道各位读者有没有这样的感受,虽然现在社交应用特别多,微信好友动辄几百上千的,但,仍然感觉十分孤独。

这种孤独感难以名状,很难消除。

无论是和同事朋友聚会,还是和父母,兄弟姐妹甚至夫妻子女在一起,这种孤独感依然存在,而且越来越强烈。

这种孤独感带来的坏处很多,不过好像很多人没有注意到,我试着说说我的个人感受。

因为内心的孤独感,附带了一些不安全感和焦虑——这种混杂的情绪,让我感觉越来越浮躁,很难沉下心专注的做事.

于是,就有了带有负罪感的闲暇时间,人是不能闲下来的,闲下来会更加焦虑和孤独,于是就想找些刺激,比如暴饮暴食,比如玩手机游戏,比如不停的刷头条刷微博刷朋友圈,比如不停的刷剧看电影。

然后,在感官刺激结束后,并没有分泌过多的多巴胺,也并没有感觉快乐,只剩下头脑昏沉,身心俱疲,以至更加焦虑。

于是,进入了一个可怕的死循环,停下来难享心安,动起来也是百无聊赖。

问了很多朋友,以及看到很多网友的文字,也有同样的问题。所以我想,这应该是个社会普遍问题。于是,就有了关于这个产品的初步构思。

也就是所谓痛点。

二、痛点分析:孤独产生的原因

1. 社交的本质

仅仅看到问题,看到所谓痛点,还只是第一步。如果想解决这个问题,还得进一步思考他的本质。

社会是个网状结构,我们个人的世界,其实就是这个网上所有与我产生连接的人的总和。

社交的本质,就是“我”这个个体,和所有与我关联的人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物质或能量交换(我自己定义的,不是权威结论)。说人话就是:一切关系,都是基于交换或就是交换本身。

那么我们试着回想一下,我们世界里的这些人,都是怎么认识的。

第一类,血缘类。典型代表,父母,兄弟姐妹,爷爷奶奶等。

这一类群体,是通过血缘关系建立的,具备天然属性,个人无法决定。这类关系,按照本能来说,是希望通过能量(抚养子女付出的能量)来交换物质(DNA)在时间上的永生。

有句俗话可以更好的表达,就是养儿防老,父母养育子女,并不是完全不求回报的,或至少不是嘴上说的那样。

潜意识里多重意思,一种是本能上的,我的肉体会死亡,但是我通过基因传递下一代,可以获得某种意义上的永生;还有一种是基于生存的需要,趁我年轻力壮的时候,我养个儿子,给儿子当能量包,我老了,干不动了,儿子可以给我当能量包。

还有一种意思:父母能干的,自己能养老的,确实不需要子女任何物质的回报,但是这种一般都需要子女在精神上有所回报。

总之,一定在时间和空间上,有能量或物质的交换。

第一类,不必说太多,先天建立关系,不需要通过你在后天建立。

重点是第二类。应该说,除了血缘造就的关系以外,都可以是第二类。

回忆一下,除了有血缘关系的家人,你还有哪些社会关系?

  • 朋友关系?
  • 同学关系?
  • 同事关系?
  • 夫妻关系?
  • 情侣关系?
  • 合作关系?
  • 客户关系?
  • 酒友?
  • 球友?
  • 驴友?
  • 牌友?

我们再想一下,所有这些关系是怎么建立的,怎么维持的,怎么结束的?

比如同事关系的子关系,老板与员工。

建立关系:小王找工作,觉得这个公司有前景,老板人帅话少给钱多,于是兴高采烈的加入了,老板呢,觉得这个员工人丑活好技术硬,于是也高高兴兴的签了合同;

维持关系:过了一段时间,小王寻思,咱都在一起这么久了,天天加班加点的做项目,给老板买了那么多盒饭,就差以身相许了,老板看我这么乖,是不是在想给我加薪啊,万一老板加太多咋办,我是不是该主动找老板谈谈,义正言辞的表示不能加太多;老板也琢磨呢,这二笔孩子,自从入职,老实话少干活快,真是个好奶牛啊,应该可以再好好挤挤;

结束关系:又过了一段时间,小王终于想明白了,老板原来只是想挤我的奶,从没想着多加点草料啊,哎,拜拜喽。老板虽然有点不舍,毕竟钱少活好的傻子越来越少了,但想着后浪里还是应该能淘到不少傻子的,所以毫不犹豫的同意了。

上面这个故事,几乎天天都在上演。

这类关系就是极其典型的一类,即利益交换关系。

彼此之间,纯粹的利益需要,员工拿时间换取金钱,老板用金钱购买时间。

关系的建立,在于彼此对于利益交换上的价值对等;一旦一方觉得价值不对等了,这个关系就危险了,直到进入一个新的平衡或彻底结束。

另外一种关系,是建立在情感或欲望等非物质层面的关系。

比如说,小王和小丽这对情侣,小王阳光帅气,小丽高挑性感,郎才女貌,互相都馋对方的身子,而且还聊的特别投机;干柴烈火,情投意合。

这种情况下,小丽嫁给小王,甚至可以不要求彩礼,只求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外人看来,小丽多么伟大啊,不要房子不要车子不要票子,什么都不求,是真的爱这个小伙子啊。但事实上,他们的关系进行了更高级的交换,肉体和灵魂的交换,欲望和感情的交换。这种交换,可是比金钱更昂贵啊,钱能买到实物,可不一定能买到感情哦。

总结一下:后天关系的建立,在本质上,都逃不开利益交换和情感交换;绝大多数情况下,是这二者的融合,只是比例不同而已。

现在社会的很多矛盾,就是交换双方对于交换的内容或交换内容的比例产生了分歧。

2. 孤独感的由来

所以,我们为什么会越来越孤独?

你是否还能想起小时候那种单纯的快乐?

和小伙伴们一起,你给我一颗糖,我送你一块饼干,简单的物质交换,同时伴随着情感上的交换。大家都很开心,都很满足。

你是否还能想起以前贫穷的时候,吃饭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妈妈身边,即便是粗茶淡饭,但一家人仍然吃的津津有味,特别幸福。

越孤独的人,越容易回忆以前幸福的日子。越回忆,越孤独。

所以,我们为什么会越来越孤独……

我试着举个栗子。

仔细思考一下,你有多少真心朋友?

所谓真心,是基于情感交换模型的朋友。你掰着手指头数,1个,2个,3个,4个,结果发现一只手都没用完。那是否意味着你的朋友里,绝大多数是基于利益的连接呢?

在基于利益交换模型的朋友里,有多少能借到钱的?能借到多少额度?1万?10万?还是100万1000万?

在基于情感交换模型的朋友里,假如你破产了,完全没有还款能力了,有几个可以养活你的?可以借你1万10万100万1000万,甚至帮你东山再起的?

你仔细想了想,不自信的说,1个吧,2个?不对,好像一个也没有。

那么我问你,真心朋友值多少钱?

你肯定会说,这个问题太俗,太伤感情。

但现实中,很多矛盾,就是因为彼此双方对于利益和情感在交换比例上产生分歧造成的。你找朋友借钱,你觉得凭你俩的关系一万两万小意思吧,但对方看来可能觉得这关系不值这个钱。于是,矛盾和隔阂就此产生。

再往下说。我们为什么要社交?为什么要跟朋友吃吃喝喝?

潜意识或主观意识里,都是认为:我和朋友通过这些事情建立感情,以便于以后遇到问题的时候,多个朋友多条路。以前是这样的,传统社会,在各种资源渠道匮乏的时候,确实是这样的。但现代社会,这一切都改变了。

比如说,你家里出事了,急需一笔钱,你发现跟所有朋友只能借到5万,但你突然发现,如果用借呗能借到10万,你会不会有一种感觉,与其费心费力还费钱的维护朋友关系,还不如跟马云家产品维护好关系,维护好自己的信用,额度还能越来越高呢。

以上,是我真实遇到的例子。

当我发现我跟所有朋友能借到的钱还不如一家网贷借的多的时候,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朋友到底有什么用。

你可能会说,朋友嘛,鱼龙混杂,有落井下石的难免的。父母夫妻子女,这么亲密的关系,总可以说说心里话吧。嗯,理想情况下可以;但,绝大多数人都不理想。

就说夫妻吧,老话已经说了,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

我自己创业过,失败过,悲惨过;最艰难的时候,女人想到的不是支持你,而是逃离。我想,经历过的和正在经历的人,能体会到那种感受,作为一个男人,本来创业是为了家庭的幸福,但是遭遇失败的时候,只有你自己承受。那是一种在精神上的釜底抽薪,瞬间看透了人性。

所以,我们为什么会越来越孤独?

让我说的话,就是一句话:对一切关系都已看淡,对一切交换都觉得不值。

你付出了真心,得到的只是假意,你付出了金钱,收获的也仅是敷衍。

所以,为什么人到中年,不再热衷于交朋友了,对女人也不会动真感情了,就是这个原因。与其虚情假意的推杯换盏,还不如逍遥自在的喝喝茶,看看书。

三、解决痛点:下一代社交应用猜想

但是,心看透,人还是孤独,有时候那种孤独劲上来,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人,作为一个社会化动物,还是摆脱不了社交的需求。

但是对于孤独患者来说,微信,陌陌等等应用,都不能解决本质问题。人的需求是多维度多层次的,男女情感和欲望,仅仅是人类情感和兴趣需求的一方面。

另外,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你有没有发现,现代人和人之间,可以快速的建立关系,但不善于长期的维护关系。而且随着节奏越来越快,这种现象会越来越明显。

那么,下一代的社交应用应该是什么样子呢?

前戏这么多,就为了后面那短暂的欢愉。

就像前面介绍的第二类关系,所有关系的建立,都是基于一个或若干个事件:打球成了球友,徒步成了驴友,打人成了狱友。

所以你看,只要你愿意广泛的参加活动,就有更多机会认识更多朋友,为什么很多人找不到对象,就是因为圈子太窄,死肥宅。

除了上班就是在家呆着,怎么找对象。

传统的社交活动,都需要社交介质。比如说组个饭局,那一定是有个朋友做介质,不然这饭局很难组起来。

这就带来一个问题,有了固有圈子的朋友做介质,在这个饭局上,你就必须保持原有的样子。哪怕是带着面具的,你也得装下去,无法真实的还原自己。

但网络社交平台不一样,有了网络这个介质,你完全可以自由自在的做自己,可以完全不用带着面具。哪个活动感兴趣,就参加哪个;一起玩的好了可以继续深入聊聊;觉得一般,随用随弃,根本不用花心思维系。

你只需关注一点:你对哪个活动感兴趣,完全由你做主!

而且按照大数法则,这么多活动参加下来,总能遇到那么几个投脾气的朋友吧?总能看到一个对眼的吧?

这个应用的构思还不仅仅在于帮助人们更好的通过兴趣社交,还有更深的考量。

问您一个问题,电商对这个社会最大的冲击是什么?

实体产业。

电商迅速发展的十年,马总强了,东哥富了,快递业务起飞了,但是千千万万的实体商家凋敝了。

20年的一场疫情,更是一个催化剂,加剧倒闭。但是实体凋敝,对国家对社会就真的好吗?显然不是。国家和政府肯定希望线下能热闹起来,实体商家能再度繁荣。

按照这个逻辑,线下的实体繁荣,是需要人流量的。这个流量哪里来呢,人就是这些人。你在网上待着,就变成了网络流量;你到商场待着,就变成了人流量。所以,想要人流量多一点,势必得让网络流量少一点,那么就需要把人们往线下去引流。

怎么引?

团购?不好意思, 团购已经没有那么强的吸引力了。热潮也过去了。

只能通过社交。

人,这种动物,永远摆脱不了社交。线上社交的乏味,其实在倒逼一些有追求的人,开始线下的社交。

人开始回归到现实的物理空间,需要逛街、需要逛商城、需要逛电影。通过兴趣爱好,在线上把人群绑定,然后引流到线下,人们到了线下,就必然会花钱。如此反复,就能逐步带动线下的消费,促进实体繁荣。利国利民!

最后再补充几句,类似产品,市面上还有互动吧之类的,不过也仅仅是在页面上有点类似,但内涵其实不一样,互动吧的内容更多是官方和企业发布的活动, 我个人还是更喜欢个人发布的活动,毕竟这是个社交平台,不是官方信息发布平台。

还有就是产品推广,这个产品其实我特别希望今日头条能做。头条是我最喜欢的产品,通过兴趣算法推荐内容——这个方式也特别适合于这个产品,推荐给你的,永远是你感兴趣的活动,让你爽到欲罢不能。

 

本文由 @医未来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海报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豆瓣和各种社群就是啊。。。。。。,只是社交的一小部分场景,并不能作为社交的核心点~

    来自广东 回复
  2. 因为在做线下类社交产品,看到了这篇文章,受益良多。写得很好,从人性和底层逻辑分析了社交关系,很多点都切得一针见血。我们做了一款线下约会社交产品,希望帮助那些疲于线上社交产品的用户们走到线下走进现实生活去交友去认识去一起玩,而不是只能陷入无限左滑右滑、匹配尬聊、看直播的伪社交循环中,希望可以交流一下。

    来自浙江 回复
    1. 我也是社交行业的产品,不知是否有幸交流一下?

      回复
    2. 我也正在搞这个,交流下不

      来自江苏 回复
    3. 加一,一起交流下不

      来自广东 回复
  3. 公众号里有很多这样组织活动的户外组织,不是个人形式,目测模式运营的不错

    来自北京 回复
    1. 是的,特别在一线城市北上广深,他们提供的游玩服务是付费形式

      回复
  4. 有想法,文章里面的截图app是啥?

    来自广东 回复
    1. 产品的设计图

      来自江苏 回复
  5. 能联系作者嘛,我们正在做类似的项目额,有点撞车了

    回复
    1. 请问你们的项目上线了吗,我很期待

      来自上海 回复
    2. 交流一下

      来自安徽 回复
    3. 你好,你们也在做吗?

      来自江苏 回复
  6. 挺不错的,加油,很有启发

    来自北京 回复
  7. 我终于知道大家为啥**了

    回复
  8. 明显没干过社交的人写了一篇关于社交的文章,哎

    回复
    1. 写文章不需要一定干了才能写!会思考,就可以写!同理,干事情需要的是脑子,而不是键盘!

      来自江苏 回复
  9. 1、完全陌生的一群人,就算有共通的爱好也很难放开身心交流。性格内向的还是内向所以不需要这个,性格外向的不需要这个也能找到朋友。
    2、安全问题,组织多人活动万一出现生命财产安全,基本就凉凉了~

    来自北京 回复
  10. 豆瓣的那个同城,跟这个的想法比较贴近啊

    来自北京 回复
  11. 这写的是个啥,流水账一样

    回复
  12. 挺好的想法

    回复
  13. Facebook可以发起活动,然后大家报名参加,可以是收费也可以是不收费的,可以是线上的,也可以是线下的。但是讲真作为脸皮没那么厚的亚洲人,第一次参加这种活动我真的是鼓足了勇气,因为都不认识,后来才慢慢脸皮变厚,即使都不认识也无所谓,享受活动,偶尔能结交几个认识的人~

    其实很好奇的是,完全不认识的人,希望参加线下活动的概率是怎么样的?怎么能消除顾虑?还是这部分不被认为是目标用户?

    来自广东 回复
    1. 我有点社恐,个人感受是这样的,完全陌生人的环境可以放的开,反而熟人环境放不开。

      回复
    2. 另外,补充一点,我觉得中国人还是易于接受新事物的,这种方式流行起来,很多人会被带动起来

      回复
  14. 这写的啥呀😂

    来自湖南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