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音、微信、及社交的未来

3 评论 5061 浏览 27 收藏 17 分钟

从画音谈起,解读了视频社交及微信的突破点,并对社交的未来进行个人的预测。

第一章:视频+熟人社交

1.1 国内画音的探索

画音,主打非同步的视频消息,也就是说不像微信的视频通话那样必须双方都有空,初期聚焦于“想见面”但时间较少的亲密对象上,可以是父母、孩子、好友、伴侣,原因就是一用户有视频的需求,二是用户视频压力较小。显然这是个小众需求,其机会点在于微信上的用户并不习惯使用视频这种信息载体去表达自己观点。

画音有很多关于视频社交的思考点在里面,有“说话就拍”功能,有聊天背景充当播放器的功能,有视频仅保留一天的保护隐私功能,截屏提醒功能等。在“拍视频”方面画音相对流畅,但我认为还有可提高的地方。

同时,画音同样也存在一些问题:

  1. 视频社交的需求是否高频,是否足够强烈,让用户可以接受迁移成本。如果频次不高,用户很快在过了新鲜感后回到微信。
  2. 即使熟人间的视频压力小,但依然存在,即便没那么在意也没有人不爱“美”,因为不爱美的话微信的拍摄功能足以满足用户,没有人会想着寻找替代产品。所以,随着视频美化技术的成熟,视频社交也许可期。
  3. 在画音上的熟人链是极其窄小的。这样用户发布“故事”时也仅有几个人接收得到,即使有“派对”推荐也不足够,没有人愿意花费较多时间但带来心理落差。即使产品优秀到用户愿意邀请一般关系的朋友,也要考虑“是否愿意被邀请”的问题上。
  4. 熟人关系这一环中,成年人有微信,年轻人有QQ,唯一机会点在于还处于蹒跚学步的“10后”,除了等待的时机过于漫长外,当他们上学接触同学朋友时,个人成长带来的注重隐私是否会让他们扩大视频消息的对象,同时QQ也仍然会是环境中第一选择的通讯工具。
  5.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误区是,视频社交是将传统的线下见面聊天线上化吗?我们线下一定 是“面对面”交流吗?

其实并不一直都是,有的时间我们在线下近距离还是在发送“语音”消息,我们并不是一直盯着别人的脸说话,我们可能隔着餐桌、低头看着手机、又或并肩看着电影,再时不时才会转向沟通对象。

这点就与线上的视频社交不同了,因为视频社交时我们大部分时候是正视着对方说话的,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不习惯视频社交的原因之一,因为这与传统的聊天方式存在差异点,这是科技发展带来的网络“面对面”新的社交方式

1.2 海外snapchat之路

海外应用Snapchat同样最早设计为情侣间发消息的熟人社交软件,这里插播一下它的故事:

2011年,Snapchat的前身Picaboo拥有“阅后即焚”的功能,设计初衷是给情侣间发送隐私消息,但初期仅有100多个用户。

刚好创始人的小表弟在橘郡的学校使用定制版的ipad教学,但禁用了facebook,也由此沟通的刚需让Snapchat成为了替代品,同时让大众不知所然的“阅后即焚”功能成为了学生中追捧的功能,因为他们可以上课或考试中“传纸条”且不保留记录,也随着橘郡学生的流行,以及facebook的用户老龄化问题,年轻人追捧起这个可以“畅所欲言”的新产品。

从这可知,想做熟人社交工具,必需要拥有成为强需的契机,让用户有足够驱动力与周围的社交关系产生转移,然后再通过年轻人的传播中形成潮流。毕竟如果不是facebook被禁用,相信大多学生们也不会花费时间精力去寻求替代品,Snapchat也就折戟在冷启动阶段了,有时候往往就是差了那一场“东风”。

所以,我认为目前国内熟人社交“无风无浪”很难有颠覆的可能,相对于言陌生人社交那边“风还挺大的”。听闻画音团队也曾尝试过陌生人社交。

第二章:视频+陌生人社交

2.1 视频是否会成为主流的信息载体?

目前信息载体分别有四种:文字、语音、图片、视频。我从五个维度给予打分,最高为4分。

便捷度:信息的传递效率,从创作到接收的过程。无疑问,打字速度有快有慢,图片视频操作相对较多。

准确度:信息表达是否与本人想法一致。当人想表达真实想法时会根据不同信息选择合适的方式,如表现自身声音特色选择语音信息;表现某一细微之处可选择图片信息;表现某一连续性事件经过可选择视频信息;所以均为4分,但需要注意的是文字信息适用性更广,场景更多。

隐私性:信息传递时自身隐私的保密程度,也可理解为用户创作过程中自身产生的压力大小。诚然,暴露程度无疑是视频最大的,因为视频相当于图片、文字、声音的集合。

美誉度:信息带来的评价程度。文字是否恰当、语音语气如何、图片视频是否好看等。

丰富度:信息的内容丰富度或信息量。文字有颜文字:)声音有情绪,图片更立体,视频是集合体,无疑最优。

综上,“语音”之所以继“文字”之后成为主流信息载体,很大原因其在“便捷度”上不相伯仲。而“视频”想随之赶上,无疑问这指标是重中之重。画音的“说话就拍”等功能就是“用户的时间成本”上降低了拍摄时间和播放时间,但我们把便捷度再拆分一下:便捷度=内容构思+时间成本。

我们在语音、发文字时,内容构思这一过程几乎可以忽略,因为人类成长过程中早已经开始学习怎么说话表达怎么打字;但视频不一样,我们需要学习怎么拍摄一段视频来讲好一个故事,需要注意自身形象、表情及动作、周围环境等等,也就是说拍摄工具再快也不够,因为脑子里还没想好怎么拍才会让视频内容符合预期。

但是即使视频信息在“便捷度”上困难重重,但在“美誉度、丰富度 ”方面无疑具有天然优势,这时候大家都在想一个问题:

“视频社交”是真需求还是伪需求?人们未来真的会用视频去沟通交流吗?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从本质上来讲,人类追求“美”的脚步是永不停歇的。

这个“美”更是指完美的意思,就像汽车出现之前人们只想要更快的马一样,人们是会追求更便捷、更酷炫的沟通交流方式,这个特征在年轻人身上尤为明显。常常是大众还搞不懂为什么要发视频消息时,年轻人已经在想怎么拍更酷炫了,所以,视频社交这股旋风一定是从这个群体“乘风而起扶摇直上”。

2.2 陌生人社交中的微信难题

一说到做陌生人社交产品,一定经常提到那句话“加个微信呗”,以代表大多数用户在关系升温时总会回到微信以象征着双方对于彼此关系的肯定。但是,微信因其庞大的用户量也带来无可避免的问题:

  • “加个微信呗”之后也有可能是关系降温的开端。究其原因是因为微信是个工具,并无太多维护关系的功能,只能靠用户主动维护。
  • 社交压力,来自用户社交关系的复杂性,同时对于成长在移动互联的新生代而言,他们总是希望“逃离旧事物,拥抱新启程”。
  • 短视频领域并未真正触达。

以上是微信的问题但问题不大,因为微信的强大在于其拥有的熟人关系链,然而,是否真的牢不可破?

微信纵然在熟人关系链上有绝对优势,但我们微信上面并非全是熟人,也有许多我们并不了解的网友甲乙丙丁,许多网友们”躺”在我们的关系链中互动很少也随时可能删除联系,而这,就是新社交的关键。我试着将这两者拆分为:熟人关系链、网友关系链

  • 熟人关系链中,用户是含蓄乖巧的,是讨好所有人的,是尽量展示自己优秀一面的。
  • 网友关系链中,用户是毫无顾忌的,是发泄不满的,是畅所欲言的,是真实的表达自己所思所想的。

当这两条链同时存在时,就会产生社交压力,是“别人眼中的我”与“真实的我”产生的冲突矛盾

关键在于,目前大多数产品做成了向微信端输送熟人的陌生人社交,而没有在自身产品内部形成闭环关系链的网友社交。

我在上篇文章有说道,用户往往花费大量的时间在与一个又一个网友的“破冰”过程中,究其原因并不是说双方不匹配,而是双方仅是通过初步沟通导致了解甚少,最终产生的误会偏见。

因此,一个健康的网友关系链将会让双方产生更多互动及了解,同时,也让用户意识到了熟人微信与网友软件的不可兼容性。对于“移动互联原住民”的z世代来说,应该给予他们与网友一条相对独立的关系链,年轻人终将逃离微信拥有自己新的网友链社交产品,而视频社交,是当下恰好的催化剂。

所以,画音创始人Genie提到微信的补充是什么?在我看来,是微信必须顾及其用户群“大局”而导致的弊端,是社交压力,是视频领域,是年轻人。

第三章:视频社交的未来

3.1 视频社交必经的三个阶段

第二章讲到,视频社交是需要用户去学习内容构思的,最终用户达到能快速产生一个符合预期的视频进行沟通交流。多闪是直接忽略了这个问题,画音则是寄托于熟人间在内容构思这个过程中相对轻松。

而我认为解决这个学习问题可以用网络段子来概括:人类的本质是复读机。也就是说,让社区内长尾用户模仿头部优秀创作用户,这种类似于抖音的做法将会让社区产生大量的视频内容及用户越来越习惯于用视频去表达自我。

这里我将视频社交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头部视频创作者阶段。随着抖音、快手的兴起,诞生短视频创作者及消费者,人们对于浏览视频信息的习惯养成

第二阶段,去中心化阶段。人们从内容消费者过渡到内容生产者,尝试拍摄关于自身的视频信息发布到社交平台,并从中诞生优秀创作者。

平台推荐优秀作品鼓励大众学习,大众通过模仿产生相对优质视频内容,得到社交收益,养成创作视频习惯。注意最好是“鼓励”而不是“强迫”,就像微信朋友圈“鼓励”用户加上图片发布,但仍然保留发布文字消息的功能。

很重要的说,如果我们不培养大众创作视频的能力,视频社交永远不会到来。而且必须是思想前卫、引领潮流的年轻人这一群体。

第三阶段,由编辑到无编辑阶段。大众通过长时间的模仿学习,习惯于面对镜头创作视频消息,在内容构思、视频编辑美化的时间上将大大减少,用户尝试使用视频信息进行聊天,初步养成用视频信息进行沟通的习惯。也就是说最终在理想状态下,在速度上将会基本达到像发语音一样地发视频

3.2 视频社交的新功能简述

  1. “个人视频介绍”功能:你可以在自己的主页展示一个视频,是关于自我介绍的,这样比文字版拥有更多丰富元素。
  2. 备注功能:在我们微信新增加一个好友时,往往要互相给予备注名,防止改了昵称后就“忘了”的情况。这时软件可以在用户个人信息的“昵称”字段下新增一个“姓名”字段,只有互为好友时才会显示对方的“姓名”字段。
  3. 视频消息的门槛设置:只有在双方聊天长达一定时间才会允许使用,除了防止骚扰外,有门槛的功能反而更促进用户去尝试。
  4. 亲密关系展示功能:参考王者荣耀的亲密功能显示,用户可以选择达到一定亲密度的好友形成“闺蜜、兄弟、情侣”等关系进行展示,这是有效提高用户留存的手段之一。
  5. 非诚勿扰玩法:与传统电视节目“非诚勿扰”类似,大概就是用户扮演“男女嘉宾”直播问答、亮灯灭灯及最后“组cp成功”的玩法。这个模式即使单独做成一个app也不为过,无论是本身已经培养的用户习惯和知名度,还是作为宣传的噱头及新颖玩法,都非常契合视频社交产品本身的定位。当然,所有这些功能点都只是提供一下思路,还需要考虑更多细节。

 

本文由 @火枝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我觉得“加个微信吧”这件事挺有意思,比如在首款纯商业社交APP–资资撮合,除了考虑风险因素。相识最后一步,加个微信吧。相当于什么?相当于老鼠(我是属鼠的老鼠),就是我,最后一步,把喜欢的资产“买”、搬回去,放到自己家的仓库里。你放心,基本上加了微信就是终点,淹没在5000人的海洋里。当他又有某种需求的时候,还是要回资资上去,重新找人和搬人。。。是一种奇妙的玩法。这是人类的动物属性的一个动作,周而复始,不停搬来搬去。。。乐趣也在于此。。。

    来自北京 回复
    1. 这个社区也拿来做广告,可以啊兄弟

      来自广东 回复
    2. 不做广告,就是举个例子。现在资资的产品不行,这里产品大神这么多,哪好意思拿出来做广告呢?!呵呵。。。

      来自北京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