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App为什么那么难用?
为什么银行APP那么难用?本文从开发方式、产品交互、信息展示、产品智能化几方面指出了难用的原因,并给出了自己的两点思考,与大家分享!
你有没有发现,很多银行的app真的挺难用的。招商银行在银行app里已经算好用的了,但仍然无法和一些第三方支付理财软件相比,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以一个产品经理的视角来追溯下这个问题。
一、开发方式
招商银行的开放方式是聘请外包团队,也就是交付开发模式,而一般的互联网公司都是自己不断运营迭代的。
交付式开发有两个显著的劣势:
- 从立项到交付,整个周期较长
- 灵活性较弱,按合同办事
银行和负责开发外包团队是两个利益体,他们有着不同的目标。
那么从开始合作、确定需求、签订合同、成果展示和验收整个过程中,双方都会尽力维持自己的利益,因而很多时间都浪费在商谈和走流程上了。更别说增加什么临时需求了。
而互联网公司则不同,自己开发运营,整个团队有着共同的目标。由于省去了复杂的合同谈判流程,互联公司可以快速响应用户需求,做到敏捷开发,快速迭代。
这对于用户来说,有着很好的体验。
二、产品交互不友好
1. 触达常用功能流程太长
上图左边两张图是招商银行的界面,右面是支付宝的界面。
在想商家出示付款码这个场景下,招商银用户码需要两步操作才能的打开:先点击扫一扫,再到左下角点击付款码,而支付宝用户直接在首页点击付钱即可完成。
同时,还需要用户提前知道在扫一扫点开后可以找到付款码。显然,用户使用招商银行付款的操作成本较高。
再来看和扫一扫同级的几个入口,收支平衡和转账相比付款是相对低频操作,而点击账户总览进入的页面实则和下方导航的我的页面中的账户总览相同。
这样的设置,对于首页的入口资源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浪费。
2. 页面目标性不强
3. 页面展示方式不清晰
以上两点用一个页面来说明:
招商银行账户总览界面
招商银行对这个页面的定义是用户账户情况的一个概览。针对每一款基金产品显示截至目前的收益情况。而用户在打开这个页面时更希望知道是昨日的收益情况。
因为基金的走势在每个交易日都会产生变化,用户会根据上一个交易日的变化情况作出买入和卖出的操作。而持仓收益在这里的参考意义并不是很大,持仓收益在一个长周期需要关注的数据。
同时,我们可以看出这个页面中一级分类是投资和负债,二级分类是理财产品、基金,在二级分类下面还展示了基金的明细。这样的设计导致整个页面信息很多,而有效信息又较少。
对于基金产品展示净值和持仓收益对于基金是否进行操作是没有很大的参考价值的。因而过多的信息展示导致页面的目标不明确,用户获得的有效信息较分散且不清晰。
理财产品和基金是投资板块的两个子分类,基金下面会展示用户所有的基金产品。但是从页面设计上,基金和他下面的基金区分度很低,页面的层级关系并不明显。这样展示不清晰会产生一定的理解成本。
三、缺乏图表化直观的信息展示
左图是招商银行基金经理信息的页面,右边是一个互联网理财产品的。
不同的投资者是有不同的投资偏好的,有追求高收益的,也有喜欢稳健理财的。这会影响到投资者对基金经理的选择。
在左图中,只能粗略的感知到这个基金经理的盈利能力。右图中可以对基金经理的一个投资风格有一定的了解。如图中所示是一个稳定性较差、追求高收益的基金经理。
四、产品智能化较低
在越来越多的产品上线智能投顾的时候,招商银行给我分配了一个活人版的理财经理,负责给我推荐银行主推的理财产品。在他一段时间的努力下,我的钱越理越少。账户总览那张图我没有抹去。
的分析,只是基于银行总体决策带来的投资产品推荐。这在大大增加了劳动力消耗的同时,降低了银行的生产效率,非常不明智。
通常情况下,人的存在会比机器更容易建立信任感。但在和理财经理的相处中,我更加相信智能投顾了。智能投顾不仅可以分析基金估值的高低,也会给出市场情绪的判断,这对投资者是很有帮助的。
五、两点小思考
1. 银行需要做好软件产品
在最初思考为什么银行app那么难用时,我做了一个简单的假设,就是个人投资者的业务对于银行来说不重要,但当我查阅了相关报告后发现并不是这样。
下图是中国银行2015年财报中的数据(这是能找到最近的数据了)。
可以看到个人的资产和企业的资产几乎不相上下。
同时我又找到了近两年第三方支付的数据报告,可以看出个人投资者的资金量并不低。
2019Q3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约为56万亿元,而支付宝就占据了一半以上的份额。
2. 银行相比一下第三方产品有很多优势
1)用户对银行的信任值较高
相比一些理财产品,银行在很多投资者的心中还是更可靠的,至少银行不会跑路。
2)银行满足了多种资金使用场景
在微信推广微信支付时,微信砸重金和央视春晚合作给大家发红包。同时,也曾和滴滴打车合作派发打车红包。为的就是让用户完成绑卡操作,且创造使用场景。
而使用银行app的用户已经完成了绑卡操作;同时用户用钱时第一想到的就是银行卡;相比于需要制造使用场景的微信支付,银行具有很多先天优势。
#专栏作家#
作者:牛奶,公众号:产品经理的小红书
本文由@牛奶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我打开银行app是为了扫码? 买理财不是货比三家? 连用户真实需求都不知道,就不要误导别人了。
app的体验都是根据这个app最高频的应用来优化的。
银行以业务为中心。没有可比性,做得再漂亮,不如高利率理财吸引人。
请问对比的互联网基金平台是哪一家App啊,我下载体验下。
作者大概率是不懂银行用户真实需求的。
没有可比性,评价角度太主观了,我说谁好谁就好的感觉
感觉评论区更好看
本来想评论的,看完觉得这个分析太片面了
补充一点,比如上面提到的付款码隐藏问题,我看了一下,招行的一个注册账户是支持绑定多家银行卡的,也就是说这里付款可以选择其他银行卡进行跨行支付,招行格局有点大,并不完全是为了自己业务引流,所以它真的有必要出现在首屏吗?哈哈,个人的看法
读文章的时候,一度有种笔者是因为钱越理越少而对招商银行有偏见的感觉,哈哈。其实招商银行在银行系app中做的已经算是比较好的了,跟其他银行相比有很多亮点。但确实不能与互联网产品比,银行app和互联网app本来就是两个不同的体系,面对的用户画像也不一样,银行app要体现其专业权威性的话,确实不能按照互联网的模式来设计,但是这也并不代表其没有可优化的地方。
看来外界对招行的发展了解的还不够多
招行app 不是交付式吧,迭代速度很快的,都是行内自有研发力量在做
你这分析算表面 最跟本原因是 银行一直保持着其固有的传统办事思维去做APP 他们的理解就是从实现模型的角度把业务搬到app上而已 所有的东西原来是怎么样的 搬到app上就应该怎么样的 而新金融公司则没有原来的思想包袱 没有已经形成的模式 和改变成本这些东西 一开始就是用户模型去思考东西 他们想的是♾需要什么 然后我怎么做出来 银行思考的是 我现在有些什么了 然后怎么做出来 这才是最跟本的原因 最明显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信用卡跟支付宝的借呗花呗产品 银行只是一门心思想怎么把信用卡搬到APP上 而实际不知道就算你花再大的力气再多的积分 人们已经不care信用卡这些玩意了 借呗花呗多好用 ?
拿付款码功能的层级对比支付宝是不是不太合理了,大多数用户打开银行app是不是为了被扫码付款是否有待调研商榷?
是的,而且转账是银行app的高频操作,毕竟转账没有手续费。
另外,还是要看app的用户画像,毕竟挪个功能区就能解决的事,流程再长也不至于一直被诟病,猜测是有自己的业务打算
不知道作者是不是金融或者是银行行业的产品经理。
1. 从我个人使用角度并没有感觉银行 App 有多难用,觉得难用是因为金融本身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层次
2. 说难听点,不会用是因为你不懂这块东西
3. 金融产品做数据可视化要看你的展现对象,不同金融产品定位不同,目标群众的金融知识层次也不同,不同金融产品在不同层次用户视野里看重的数据也不同。图中一个只有raw data一个做了雷达图。但说实话,真正的专业买家只看raw data,雷达图真的是华而不实。
4. 另一个,数据穿透。理财产品靠不靠谱还要看披露的数据真实不真实。数据在哪里?对不起,不在 BAT 那里,大部分在老牌券商下面,人家是基金管理人,我按照国家要求披露我应该的部分,其余的你可以自己去查。这和App还是系统的迭代速度没有任何关系
再说说智能投顾:
1. 目前面向普通用户的智能投顾依然是不灵的
2. 说白了我随便突出几个看似有用的指标,你觉得它越高越好,其实在专业金融人士眼里,根本不看这个,而普通老百姓也就盲目购买成了韭菜
(甚至还是觉得这个功能帮我做了分析了,其实分析了个寂寞,你都没学过 CFA、FRM,你根本看不懂产品属性 产品结构 投资久期 你不是韭菜你是什么,还不如去买货币基金或者银行定期存款)
先写这么多
听上去朋友应该是来自券商的了,先握个爪~
不知道楼主是不是想面招行,想说几点:传统金融的数字化转型是+互联网,不是互联网+,很多交互理论设计原则层面看上去不合理的地方,背后有深层甚至无法逆转的原因;银行和券商的业务结构很庞杂,你看到的财报里“个人金融业务”要具体看是什么统计口径,是不是还有个人贷款业务和信用业务,不是所有的个金业务都在线上完成的,比如你买房贷款,会走APP吗?应该不会,银行系统里一般通用的叫法是“对公”、“对私”;高阶的金融产品设计不是给所有人准备的,正如这个朋友所说,需要一定的业务知识门槛,所以学院派的方法论有的时候是跑不通的,我们自己产品梳理了journey map之后,沿着每一个节点去做运营,也不是都起正面效果,有全量数据埋点却难以构建用户行为模型,这一点需要反思再反思,否定再否定。
银行和互联网公司的App之间最大的差距来自于 政策 ,其次是组织体系、人才、理念等,资金基本是不缺的。
是啊 银行最有钱
好牌没打好
嗯嗯
感觉和重视程度有关系,要是真的重视用户,就会去重视软件,会考虑自己招聘优秀人才开发软件。
嗯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