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网络大电影:秀场直播新趋势?看谁先赶上这趟班车

0 评论 12162 浏览 26 收藏 21 分钟

网络大电影最近几年都很火,《煎饼侠》10亿票房,《万万没想到·西游篇》3亿多票房,这无疑是PUGC沉淀内容的一种趋势。今年还有两个更火的是直播和网红,特别是秀场直播上产生了大量的内容,如果将这些网红沉淀下来做网络大电影,效果会是怎样的?

据业内人爆料,网易bobo八月末将发布《十二圣女》的网络电影,直播+网络大电影效果会是怎样,答案现在还不知道,但我们可以尝试研究他们为什么要拍网络大电影,往下阅读,欢迎拍砖。

主播都月入过万?

一部手机或电脑,随便唱唱歌陪陪聊,直播吃饭看书打瞌睡都能收到打赏,月入过万不是问题。想必这是外行人不懂的“每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据行内可靠数据,月入过万也只是少数部分。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直播行业超过200家公司,近80万从业人员,900亿元以上的行业规模,用户群体超过2亿人。

网络主播的收入主要靠网友”打赏“。所谓”打赏”,即会员在直播平台通过充值方式购买道具或礼物,主播收到的”礼物”,一般不会折现直接进入主播个人账户,而是被其所在的直播平台和公会抽成,不同等级的主播拿到的底薪和提成比例也不一样。如果主播拥有海量的粉丝、等级也高,那他的收益就会很高,可以轻易将粉丝的关注和支持变现。

事实上,在这个行业只有金字塔顶的有限的女主播能做到月入几万到几十万的收入,大部分女主播每个月也就几千块的收入,主播们看着工作很轻松,实则每天工作至少6小时以上这与她们的梦想大相径庭,这种收益与她们的追求之间有这强烈的反差。

(数据来自于网络,为了保密隐去礼物单位)

所谓僧多粥少也是影响主播收入的重要原因,小编在里面一篇直播文章《移动直播异军突起:ME直播产品体验报告》中提到,主播过多而粉丝付费却是有限,加上200多家直播平台的瓜分,使得粉丝聚集粉丝聚焦在单一主播上的消费量是个边际递减的效应,而用户在观看直播时具有随意性和固板性,随意性在于粉丝对同质化内容上无太多挑剔性,操作习惯上是随便点点随便看看,不容易产生消费行为,固板效应指粉丝会追捧某几位喜欢的主播,并对其消费,不容易将追捧行为和消费行为延伸到新的主播上。这就导致不同主播间的付费粉丝形成壁垒,不易迁移,对平台来说是经济的损失,对中长尾主播来说是一种竞争壁垒。

秀场主播才艺岂可止于卖艺

靠”打赏”获得收益,是典型的关注度经济和粉丝经济,这实际是过时的经济模式。未来的互联网经济业态是意愿经济,市场主体并非是主播或网站,而是用户。通过对用户特殊习惯和需求的直播,将是未来黏连用户的重要途径。未来的经济模式,还是将互联网免费模式进行深化,平台将依靠大数据、精准广告来获取利润,而非”打赏”的分成。

按现在的准入标准,谁都可以当网络主播,但要成为真正的“网络红人”很不容易。“颜值”高者,往往会发现有数不清的更高“颜值”者;有才艺、智商“爆表”的人会悲催地发现,“学霸”太多,想脱颖而出也很难。

于是,炒作便成了网络主播跻身更高层次、获取更高关注和更多资源的最基本手段,但炒作的人太多,就越来越考验独特性、稀缺性。空前的竞争压力,催生了网络主播的炒作方式不断推陈出新。

(图片来源网络,与文章无关)

这种盈利模式是不能持久的,平台靠色情、低俗信息、无差异化的聊天来获取利润有很大的法律风险,所以网络平台和网络主播应重新去定位、去思考到底靠什么吸引粉丝。

现在更大压力来源于三方面,一方面《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的约束,使原先靠“卖肉”就能赚钱的快捷方式大打折扣;第二方面来源于韩国主播的竞争,不少韩国女主播都在本土接受过艺人培训,许允美和朴恩率都曾是韩国女子组合的成员,还出过单曲。在有着“造星工厂”之称的韩国,艺人如同从流水线上制造出的产品,在中国女主播大多以直播为乐趣的时候,韩国女主播群体早已职业化了。

所以主播未来的生存方式只有一种:打造专业IP!

网红转型专业IP?

主播网红是个人IP化、IP个人化的特殊体。网红,即网络红人,原来是指因某个或一系列事件及行为而在互联网上迅速受到关注而走红的人,目前泛指通过社交平台走红并聚焦大量粉丝的红人。梳理网红20年进化史,我们发现网红的发展有一个七年跃迁的现象:即大约7年为一个周期,网红就会进化一次。

随着papi酱的走红,IP这个词变得更加风靡。IP,(Intellectual Property)意思是知识产权,说白了就是具有商业价值。一个网红要成为IP,一定得有商业价值。比如,你在美拍上有20万粉丝,还不能成为IP。网红转型成为IP,这是互联网迎合当代大众文化需求的产物过程中,后浪推前浪的必经之路,现代性语境下的“娱乐至死”、内容碎片化、快餐式消费、去中心化、人格化特质凸显。

主播和直播平台之间已经呈现出绑架与被绑架的关系,而随着大批明星和专业人士的加入,对直播平台的依赖开始降低。尤其在监管趋严和草根主播来势汹汹的情况下,为了避免劣币驱逐良币,主播们或许应该顺应自媒体时代的趋势。

首先,主播们“自立门户”的硬件基础已经成熟。视频云的兴起似乎是驱动网络直播爆发主要的外在因素,一方面基于云计算的弹性服务降低了搭建直播平台的技术门槛,另一方面配套服务的日臻成熟,解决了直播的人力投入和运维成本。比如,LYCAM+移动直播云服务,即将开源互动娱乐直播app;还有网易除了在视频云服务上提供音视频直播端到端的解决方案,还推出了云信、七鱼、易盾等云计算产品,也就是说“直播+IM聊天+客服+安全保障”的直播机制已经出现。视频云在满足在线教育、秀场直播、远程协助等To B客户的同时,崛起的主播们将成为潜在的客户群。事实上,云计算服务商们或许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最直接的例子就是网易云信开始为用户提供视频云服务,将即时通讯和网络直播进行捆绑服务。

再次,价值观趋同才是网络直播延续的关键。目前的网络直播或多或少的依赖于色情和暴力,这种低质甚至糜烂的娱乐化内容对网络直播早期的扩张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但随着监管的趋严,网络主播们不得不面临的一个选择是如何让自己的内容更有价值,并在价值观上和粉丝形成认同感。从媒体报道来看,在明星和网红进入直播的同时,类如文化名人、财经分析师、基金经理等等也开始加入直播大军。无疑,这些高质量主播的加入将加速网络直播的内容沉淀,同时也将改变网络直播的定位,不再是“造星平台”,而是一个“发声渠道”。

最后,主播们要想在以后的竞争中立足,估计真要研究下自己的特长与爱好了,把你关注的与擅长的领域做成直播内容,哪怕是教说普通话、教人炒菜、教人学钢琴,也比露出全身80%以上的肉强,但总还有比你更敢露的,不是吗?国人常说才艺,其实大部分主播只展示了皮毛的艺,而埋没了更重要的才。

每个主播都是个IP,网络直播平台的群雄纷争,让内容生产者的重要性达到了历史的顶峰,在一番激流勇进之后,有价值的主播将替代网红成为直播时代的标签。

直播缺乏差异化内容?

目前大多数直播内容偏向于泛娱乐,同质化,无主题的聊天互动内容,只有在直播的时候,视频直播才有节目,但它吸引并累积观众的时长有限,同质化内容也不易在观众心智中留下印象。即使是秀场直播,也会因为单调重复而导致观众失去兴趣,反而看papi酱这样独特风格的主播,给观众带来了极其鲜明有深度的直播内容,不需要过分绑架观众的关注力,换个时间也可以看。

再者,每一场的直播都是非常冗长的,对平台或主播来说,直播的时间越长,成功的可能性越大,观众打赏的可能性就越大。但是相对来说,视频越长意味着观众的投入越大,观众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熟悉一段新视频,这可能会导致观众还未等到直播视频最精彩的一刻,就已经筋疲力尽。不可否认,每个主播都是非常擅长创造惊动人心的一刻,这一刻体现了主播的人格魅力和独特风格,这一刻的内容也一定是与众不同的,可这一刻又是非常的短暂。直播平台如果能将直播当中的每一段精彩时刻制成精彩短片或视频预览,甚至是有情节的内容,则效果一定很好。

所以,直播平台要想在竞争洪波中胜出,走差异化竞争也是必不可少的!200多家直播,定位明确的均能脱颖而出,泛娱乐排第一是YY,移动直播排第一是映客,游戏直播排第一是斗鱼,体育直播深耕比较好的是乐视直播,财经直播较为知名的是如牛财经,同性直播是blued,医疗直播是瑞雪健康,还有各种直播+诸如淘宝直播、陌陌直播等,唯有秀场直播在行业上很难定论谁才是最突出的那个,可见秀场直播太过于常用,很难PK出个高低。

秀场直播是相对独立的直播平台,且已完成资本和市场的双重验证。直播平台主要依靠广告和打赏抽成盈利,因此用户流量和头部主播成为各大平台竞相争夺的焦点,现阶段的直播平台走入了用户流量争夺白热化的发展困境,部分直播平台以自制直播综艺开启PUGC内容生态布局,平台自制与直播综艺代表了娱乐直播内容形式的精细化和专业化发展方向。

直播成就主播,网络电影成就IP

IP热持续攀升,网络视频平台充分发挥放大器的作用,成为IP分发、制作主要平台;UGC和PGC的火热发展促使短视频、视频直播等平台成为IP的孵化器,网络视频与IP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网络视频对于平台来说,广告一绕是主要的变现渠道,但是付费用户、付费收入不断激增,成为综合视频平台主流趋势。例如,2015年12月爱奇艺付费在不到半年时间内从500万增长突破1000万大关,而根据乐视2015年报,其付费业务达27.1亿,同比增长71.9%,付费收入占主营收入的20.8%。来先看一下网络视频的数据,这些破亿网络视频无不说明两个问题:网络视频更懂年轻人,通过大数据精准描绘用户画像,把我核心用户的关注点,把网络上的热点整合成视频内容,使得视频内容更加贴近目标受众;第二个问题是,网络视频作为一个IP,不仅为视频平台带来了营收,更是带来了更多付费的精准用户,可谓一部剧撑起一个平台。

下图反映的是第三个问题:与视频领域强相关性的有秀场,可见秀场直播往网络视频方面发展是有借鉴之处的,比如利用大数据整合精准内容等。

然而反观直播平台,大量无差异的长视频内容充斥着平台,吸引并累积观众的时长有限,同质化内容也难以在观众心智中留下印象,用户有限的支付能力难以撑起如此庞大的无差异化内容。网络视频的发展趋势和模式,正给直播了一个参考的方向。从消费角度来讲,直播平台正需要一次消费升级的改变。

一方面,需要升级消费结构,简言之就是你把钱投入消费的比例。过去,人们更多地把钱投入日常基础消费品,吃喝是大头,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恩格尔系数较高”。对于直播用户来说,以前那种三俗直播内容显然是满足了用户的窥探、色欲和虚荣等日常基础“精神消费品”,到现在,精神消费品必然升级,更加有质量的直播内容才能让用户掏出钱了,网络视频/电影可能就是个方向。

第二方面,升级的是消费品类。消费结构改变之后,更重要的是在消费支出的每个领域里,你愿意选择什么品类的商品和服务,这个品类通俗点说就是“档次”,直播平台应该想方设法帮助消费者们重建品类逻辑,就是在人们针对这一领域的传统印象中切分出“新的心智区块”——直播+网络大电影(网剧)。

谁先吃“直播+网络大电影”螃蟹?

玩秀场直播的有大把,在日趋成熟的业务模式发展进程中,出现了直播平台的垂直化发展。YY以潮音乐、玩唱会切入高端秀场,酷狗以繁星直播切入音乐垂直秀场,映客以移动端发力深耕,果酱直播.主打女性消费男色的“小鲜肉”….

说到第一个吃“直播+网络大电影”螃蟹,就是网易bobo,这是大招了,走与他人不同的路线,据了解网易bobo正在与百世传播合作《十二圣女》,通过网络大电影,将内容从无序的聊天中直接升级到内容的大制作的高度,网易BOBO平台这样内容沉淀的不断积累可逐渐与各大直播平台拉开距离,形成独有的排他性优势。

而在经营上是粉丝经济的二次变现,在内容上是与粉丝沟通的升级,从直播聊天到对整个电影故事的演绎。直播的最大特点,就是真实性,是每个主播最真实的自我表达,将真实性衍生到电影上来,这种真实性与虚构性的交融使网络电影更具有营销点,直播与粉丝的交互又能让电影更有传播性。

总体来说,直播+网络大电影(网剧)这一招,我看行。

 

作者:陈俊君(微信号:cjjchenjunjun,公众号:陈俊君),互联网从业者。

本文由 @陈俊君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