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异月更的互联网,社交媒体最近这几年所经历的
写在前面的话
最近和一些同行(从事社会化营销)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发现这个行业转变很快,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单纯的微博营销时代了。这是一个变化飞速的行业,可能有人刚刚进入就开始计划离开,也有人总是抱怨却一直坚持。从当初大家对微博还不熟悉,到现在除了要应付各种社交工具和平台外,还要时刻关注整体的大趋势。交流的过程中也让我重新审视了一遍自己从开始踏入社会化营销行业到现在的一些历程,所以想和大家分享一二。
说起社会化媒体不得不从它的始祖Facebook开始说起,那是Facebook还没有被“组织”发现的2008年。Facebook在08年的时候已经火遍了香港各地,而在年轻人眼中用Facebook的人都意味着很潮很酷,所以我也就跟风开始使用。那时候国内估计还没有社会化媒体这种说法,更多人可能只知道以Facebook为首的社交网站的存在。
随后没多久,象征着国内社交网站始祖的校内网和开心网开始冒头。很多人通过校内网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初恋情人或者小学同桌,又有很多人则通过开心网的社交游戏结识了新的男女朋友。看见身边的小伙伴们都渐渐开始用国内的社交产品,而Facebook又被“组织”盯上了,所以我也开始跟着一起用校内网和开心网。
到了2009年,校内网和开心网都有了各自的明确定位。高等学府的大学生们把校内网给占领了,而坐在办公室里的“白骨精”们则把开心网给占领了。当时,无论是校内网还是开心网都属于纯正的互联网产品,都还没有被“邪恶”的品牌主们盯上,而大学生和白领们也都在各自的领域玩得不亦乐乎。而我则偶尔上上开心网玩玩偷菜游戏,偶尔上上校内网和大学妹子们叙叙旧,那时国内社交网站还算得上是一片纯净的乐土。直到09年7月份,这份宁静终于要被打破了,校内网跟风Facebook推出站内的公共主页服务。
推出公共主页意味着不但名人明星可以在上面集聚自己的粉丝,品牌也可以通过公共主页来推销自己的产品。虽然校内网刚开始只开设了为数不多的几个明星、影视和品牌的公共主页,但是Facebook的公共主页已经成为各大品牌主青睐的地方,许多大品牌都通过开设公共主页的方式来从事营销活动。也就是校内网的这个举动,让我开始接触社交网络的营销。
当时我是从事线下派对策划的工作,派对的目标群体是高校大学生,而每一个派对都会要求参与者登记姓名和联系方式。那么如何利用好这些用户的信息资源呢?如果直接发信息甚至是打电话则会让用户产生抗拒情绪,如果不用这些信息又很浪费;而当时校内网是实名注册的,所以我们决定通过校内网来维护客户关系。
对于一些身边的朋友或者一些老的客户,校内网的账号能起到一定的维系作用。可能是由于熟人关系的原因,一些相互熟悉的顾客会在账号上和我们互动。但是对一些新参与的客户效果则没有那么明显,要么不添加我们,要么不和我们互动。
同年也是7月份,作为第一个将微博模式复制到中国的饭否因为被“组织”盯上了,所以网站被无限期关闭。当时由于自己还不属于互联网的深度用户,所以没有使用过饭否的产品,倍感可惜。
和新浪微博的机缘
第一次参与运营非个人性质的微博账号是因为工作的关系,从事线下活动策划很多时候需要动用网络的力量来推广。从人人网的运营经验我们发现虽然账号发布的活动传播力度不是很强,但是人人网能把参与过我们活动的老顾客都聚拢在一起,只要我们一有新的活动他们就能第一时间获知,这就在无形中培养了一小批忠实客户。
对于新浪微博,我们希望能把这种聚拢客户的方式同样移植到过去,那样就可以第一时间让大家来参与我们举办的活动。但是初期效果不是很明显,因为新浪微博和人人网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新浪微博不是以“添加好友”的机制来联系用户,而是以“粉丝”的制度。那就意味着我们关注了一个用户,但是那个用户不一定会到回来关注我们,所以我们账号的粉丝增长很慢。后来我们渐渐将重心返回到人人网的运营,而渐渐放弃了新浪微博。
如果说第一次运营新浪的账号是尝试性的摸索,那么第二次的运营尝试则真真正正地带领我进入社会化媒体领域。
依旧是10年的夏天,出于对服装行业的热爱,加上看好互联网的无限机遇,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决定成立一个依赖于互联网销售的众包服饰品牌。我们当时策划搭建一个平台,这个平台上每个顾客都是设计师,而我们则负责帮助他们将设计制成实物再贴上我们的品牌,最后放到市场上销售。作为整个项目的负责人,除了需要筹备和协调项目外最主要的任务还是品牌的推广。出于推广成本的考虑,当时我们只圈定了线下的展会和线上的网络推广两种方式。而在众多网络推广的形式中我们最熟悉的只有社交网站,所以我们的推广重心也摆在了上面。
火爆的新浪微博成为了我推广品牌的首选地方,但是由于账号刚刚开设,粉丝数基本为个位数,所以品牌的曝光度和知晓度都非常低。对于一个新品牌来说,第一批粉丝非常关键,也决定了一个品牌能否做起来。做创意众包品牌和做传统服装品牌可能有所不同,前期我们是没有实体的作品来支撑自身的品牌的,加上我们还是处于筹备阶段,所以微博的内容来源便是一个头痛的问题。
新浪微博的草根式生长
在总结了几种微博大号的运营方式后,我决定把微博的内容圈定在潮流时尚领域,主要介绍一些街头潮流的动态,分享一些街拍造型和潮流单品。内容来源则是一些大品牌的官方网站和一些国外的潮流资讯门户。希望能用一些相关的内容将粉丝慢慢积累起来,再偶尔插入一些和自身产品相关的内容去推广品牌。
有了内容作为整体运营的基础,再通过熟人关系扩散传播后粉丝渐渐开始有了初步的增长,但是整体的增长速度还是非常缓慢。过了一两个礼拜后,粉丝还是不足三位数,这样的增长速度估计等到有了几千粉丝后这个品牌都已经不存在了。于是就开始研究其他同类型的草根账号的一些涨粉策略,是否有一种方法能快速增长粉丝呢?(那个年代,粉丝买卖估计还不大流行,所以我也没有获得这方面的信息或者渠道。)
在观察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微博上很流行一种做法就是“关注然后取消”,也就是俗称“骗粉”的方式来获取更多的曝光,现在业内也有一种比较好听的说法叫“精准粉丝获取”。在对效果产生好奇的情况下,我开始了自己的“骗粉”生涯。刚开始没有摸索到门道,粉丝回报率并不是很理想,每天关注了几百个粉丝,回粉率最多也只有几十个。而且那个年代还没有类似“粉丝工具箱”或者是“绿佛罗”这种专注粉丝管理的应用,所以基本上就是每天吃饱饭就坐在电脑前面点击一些大号的粉丝然后一个一个地点关注。
回粉率一直不见提升,于是我转变了关注的策略,去选择一些和我的账号类型相似的一些大号进行关注。例如我是从事潮流信息播报的,我就选择一些时尚行业的大号。那个时代时尚街拍什么的遍地都是大号,但是专注街头潮流信息播报的却只有为数不多的三四个,我就是其中一个,所以粉丝也很买账。除此之外,我还通过新浪微博搜索标签里面带有相关行业关键字的微博账号,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一次性批量关注很多账号,所以也是其中的一条捷径。
在转变了关注策略后,回粉率开始慢慢上涨,那时候因为新浪发现很多账号通过这种方式骗粉,所以进行了关注限制,每天每个账号只能关注500个左右的粉丝,到后来就变成了只能关注300个左右。在精准关注的情况下粉丝回报率是什么情况呢,就是每天关注300个粉丝里面会有将近200个以上的回粉。也就是说一个礼拜下来可以获取到至少1千多个粉丝,一个月下来也可能会有五六千个粉丝的增长。和之前进行相比,这是一个很可观的增长数据。
在这里可能有些人会问,新浪微博总关注人数是有2000上限的,如果回粉率要超过一千多,关注总数怎么也要有接近2000吧?总的“可关注数”满了怎么办?满了当然就是取消关注再换一批粉丝了。也就是说可能今天晚上12点之前我关注了300个粉丝,过了一到两天总的“可关注数”差不多满了,我需要把前两天关注的取消掉再关注另一批新的粉丝。对于这种过渡频繁取消关注的动作,掉粉情况却没有想象中糟糕。虽然说我关注了他们后又取消对他们的关注,这样很容易得罪粉丝,但是因为我的内容满足了粉丝们的需求,所以大部分粉丝还是会买账继续关注我的账号。
到了后来,新浪微博出现了各种限制,例如一天之内“主动关注”和“取消关注”这两个动作只能对300个用户进行操作等等,粉丝的回报率也开始出现了下降。但是由于各种粉丝管理工具的出现,也大大便利了很多草根账号。随着新浪微博用户的慢慢精明起来,加上新浪官方限制,回粉率也在逐日下降。于是我又开始寻找新的获取粉丝的方式。
在暗地里,新浪微博上有很多类似“互粉联盟”的组织,只要加入到这个组织就可以和上面的人进行互粉以此增加自己账号的粉丝数。但是这种方式只存在于小账号之间的交换,毕竟无论怎么互粉也不能一个月增长几万粉丝,所以另一个组织就出现了。
相同级别的大号之间存在一种组织叫做“互转联盟”,博主和博主之间会进行内容互转,通过这种互相转发的方式来吸取对方的潜在粉丝。例如,我是十万级的潮流大号,那么我会去找一些同样是十万级的时尚大号,然后我们会不定期互换内容进行转发。我今天想要发布一条关于女性街拍的内容,那么我就会和一个相同等级且内容和女性相关的博主打声招呼要求转发。下一次,这位博主有和潮流相关的内容则可以让我帮她转发。
刚开始这种互相转发的转化率并不高,可能一条微博只能带来几十个粉丝,而转发数也只有寥寥可数的十来个。后来经过研究发现,需要在整体内容上进行策略性的调整,交换的内容如果能够契合转发博主的粉丝性质或者和当下的一些热点进行内容再创作就比较容易引发更高的传播度。由于需要对内容进行二次创作的缘故,交换转发的频率就开始逐渐下降,但是为了带来更高质量的粉丝,只能提高内容质量而减少互换的次数。
“定向关注”和“资源互换”两种涨粉策略在前期能够非常有效地帮助草根大号快速涨粉,随着账号的粉丝越来越多,微博的马太效应(越多粉丝的账号越容易获取其他粉丝的优先关注)则就越来越明显。在新浪微博疯狂发展的前期,微博注册用户都是“小白”状态,他们不知道微博有什么东西,那么就会选择关注很多不同的账号,这也是当时做草根微博账号的一个机遇。而我则通过这两种方式也培养了一批账号。
新浪微博的铜臭味
最初开设微博账号是希望能利用微博来带动品牌的营销,但是由于合伙人之间对品牌的大方向出现了问题和分歧,最终我们的品牌在盈利模式不明确的情况下夭折了。却正是因为对微博的探索和尝试,也让我摸索到了另一个看似很有“钱景”的行业。
第一次知道可以通过微博账号赚钱是由于一个品牌通过私信找到我,说他们正在举行一个微博有奖转发的活动,希望能利用我的账号帮他们转发内容。他们给到我的报酬是50块钱一次转发,因为当时我的账号才只有1万多一点点的粉丝,所以给到的价格也不高。但是正是由于这次的商业转发让我开始接触到微博大号的一些盈利模式,也是这一次经历才清晰地感觉到我开始踏入这个行业了。
那次之后,慢慢地我开始接触越来越多的博主和品牌方,发现这个行业虽然很有前景但却是一个水很深的行业。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所以很多很凌乱的潜规则,而博主的报价也各式各样。当时,在接触到的博主当中,粉丝只有一万多的博主一个月也可以赚到一千多两千块钱的转发费,而几十上百万粉丝的博主则有几万到十几万不等的月收入。在嗅到了钱的味道后,我和我的一些小伙伴们又开始出动了。
当时赚快钱的方式有很多种,其中一种则是利用自己的账号不断发广告将流量导向淘宝来刷爆款,刷完后再去拿货再用不同的账号导流。以此类推几次下来,也能获得一笔不小的利润。另一种做法相对而言更加“土匪”,因为当时已经遍地都是卖僵尸粉的公司,可以通过购买或者自己制造大量粉丝的方式打造许多十几万以上的“大号”。同时为了制造更真实的账号,转发和评论也需要结合相应的粉丝数进行造假。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建立不少垂直类的账号,最后通过帮助品牌转发商业微博获利。
赚快钱容易破坏行业的秩序和规则,随着越来越多人投入到赚快钱的行业,微博的泡沫越来越大,到最后一个有着几十万粉丝的账号转发一条微博才收广告主几块钱转发费。没多久后,我和我的小伙伴们趁着泡沫破裂之前抽身退出了这个行当。
品牌的社会化营销开局
同年年底,人人网布局的社交媒体广告平台终于打响了成功的一炮,优衣库的排队游戏让各大品牌看到了社会化媒体所带来的机遇。当时优衣库仅仅用了两个礼拜的时间,参与的人数就达到了一百多万。一打开人人网的新鲜事页面,基本上被小伙伴们在优衣库的排队信息刷屏了。
回想起优衣库当时的游戏机制,其实很简单。登陆人人网账号并且进入优衣库的活动页面,选择排队的角色并发布留言到自己的新鲜事就可以每隔5分钟参加一次排队。排队可以参加优衣库的抽奖活动,奖品有iPhone4、iPad、旅游券、特别版纪念T恤等等。在排队过程中还可以和一起排队的好友聊天增加等待的趣味。通过朋友和朋友之间的社交关系传播,加上中奖几率极大,所以造成了人山人海的局面。
经过了各种品牌持续的营销洗礼,国内的社会化营销概念慢慢兴起,社会化时代也终于来临了。而后出现的杜蕾斯热点借势,海底捞你学不会这些经典的案例,也让这个行业慢慢出现在公众视野。一个新行业的诞生必然引发不少投机者的驻足,也会引来许多好事者的争辩,更会引来一大群看热闹的围观者。而我也逐渐从这个行业的一个投机者变成一个从业者,开始了我的代运营生涯。
不可猜的甲方
从入行到现在接触了许多大大小小各不相同的甲方,有兢兢业业的精明小老板,有管理层只有两三个人但是年收益却上千万的“小企业主”,也有全球500强的国际化企业的市场部。在这些企业当中,员工和老板的心态大多时候都是不予苟同。
先聊聊精明小老板这个群体吧,他们大多数都是某些连锁经营品牌的加盟商,最为典型的有餐饮业、消费娱乐行业或者是减肥美容行业。这些小老板旗下可能有几家到十几家不等数量的店铺,但是凡事必亲力亲为。这个群体中也有分两种类型的小老板,其中一种是老一代的商人,另一种是新生企业家。
在老一代商人的眼中没有KPI的概念,因为也不需要具体到这些细节。 “我不要看到有多少粉丝或者多少转发,你给我说说这个东西每个月可以带几个人到我店铺里消费就可以了”这是老一辈的商人常常挂在嘴边的话。所以和他们谈营销的时候,最直接的衡量方式就是ROI,是分毛算清的ROI。他们不知道什么是社会化媒体,也没有时间去听你介绍。但是他们很清楚地知道微博和微信这两个东西,因为很多“业内讲师”会告诉他们这两个东西是可以拿来赚钱的。
新生企业家大多数是80后为主力军的群体,他们部分有着海龟的背景,部分有着多次创业的经历,部分有着名校MBA的头衔。或许没有老一代商人资深的从商经验,但是他们有着对任何新鲜事物都愿意去尝试的心态。他们嘴上常常会说要用真实有效的互动作为KPI,但是作为一个商人,ROI始终是他们心理最终的衡量标准。对于营销的每一笔费用支出,有时候他们甚至比老一代商人有着更为精准的计算。
第二种是中小企业的市场部负责人,他们所在的企业都是已经达到了一定规模的,而他们也一般都是身兼多职的“大忙人”。虽然他们不能做最终的决策,但是公司老板一般都会放权去给他们做规划和安排,而在决策层面上也很有影响力。在早期接触到这种甲方的时候,通常情况下他们的微博都是公司的市场部或者销售部轮流管理,要么就是请一个实习生兼管这一块。到了后期,微信兴起了,他们则亲自管理。对于社会化媒体这一块,他们会用新媒体去概括。
由于经常出席一些同行的交流活动,他们也会从同行中了解到微博或者微信,也知道其中的重要性。苦于自身公司的人手限制和经验不足,所以他们会将这一块业务外包给一些公司或者团队去运营。负责人们最苦恼的一个问题是,业内的运营代理商水平参差不齐,经验丰富的运营代理商报价很高,报价低的运营代理则通常存在大量水分。
第三种是全球500强的国际化企业的市场部,这些企业基本都是家喻户晓的品牌。在国内社会化媒体兴起的前期,他们的社会化媒体运营很多都是由4A广告公司的数字营销部门负责,但是后来发现这些4A不但报价高而且不给力后,他们会选择一些创始人有着4A背景的本土代理商。
这些品牌的社会化运营部分一般都是由市场部的数字营销团队或者公关部负责,细分一些的品牌则会有自己独立的社会化媒体部门。这些甲方通常都是最好“伺候”,但又是最难“伺候”的。好“伺候”是因为他们基本明白社会化媒体的运作规则,所以提案的时候代理商不必大费口舌就能表述清楚;难“伺候”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比代理商更懂社会化媒体的运作规则,在可行性方面总会鸡蛋里挑骨头。
不管遇到哪一种甲方,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希望品牌能通过社会化媒体产生一定的效果。在初次接触或者提案的时候,品牌主和代运营可能是甲乙双方的关系;但是一旦确定了双方的合作关系后,更像是友好的小伙伴关系。虽然双方会有小争执或者不愉快的事发生,但是当大家站在同一阵线去对抗其他品牌的时候,是最为融洽和友好的时刻。
行业的开放和分享
首先谈谈理论派吧,在我这几年对社会化媒体行业的观察中,发现理论派中也存在很多不同的种类,咨询顾问,专业讲师等等。这一群人基本上就是社交达人,他们每天活跃在各种的线上或者线下的论坛聚会传授知识,也可以称他们为“职业传教士”。其中,专业讲师大都有自己的一套营销理论,而这些理论通常都被称之为价值过百万或者过亿,一般情况下常人是不能轻易获取,除非交钱听他们的课程。
职业讲师可以说是在整个行业中赚钱赚得最多的且最快的,因为他们一个课程动则上万。他们也是对行业贡献最大的人,因为他们担当起了教育市场的艰巨任务。没有他们开班授课,估计也不会有那么多人意识到社会化媒体的重要性。
这个行业有很多人眼红职业讲师,说他们总是拿着别人的案例出去忽悠更多的人,而我恰好有一些不同的见解。职业讲师们虽然大多数都缺乏实在的执行,但是他们的理论也并非完全没有可取之处。撇去小部分纯忽悠赚快钱的讲师,大多数讲师在传授知识或者分享见解前还是会做足功课,最起码他们分享的东西都会有实际的案例去支撑。存在即合理,别人能够做成功的案例,总会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虽说实践出真知,但是不停地去实践而缺乏总结,容易会在同一个地方摔多几次跤。理论派的人正好起到了帮助实践派的人梳理经验,理顺策略的作用。如果根据自身的经验你觉得有可取之处,不仿借鉴一二,如果觉得荒诞无趣,那大可不必理会。有人擅长做执行,有人擅长做总结,各有所长罢了。不过,对于初涉行业的人而言,还是建议首先去听听实践者的建议,不然你会在这个行业里面迷失自我。
说说从事社会化营销的实践派,实践派的人大致有广告出身和草根出身两种。广告出身的基本都是从事广告行业多年,身经百战的,对广告和营销都有一套自身的独到见解或者成熟的营销体系。草根出身的则是做微博大号或者做事件炒作然后转行做营销的,他们没有受过正规的广告学培训,但是他们大多数都有广告人缺乏的网感,对网民或者网络事件都有着很好的把控力。
实践派除了会和理论派的人有争斗外,他们内部也会有小范围的争斗。部分专业广告人觉得草根出身的人很低级,老是用一些三俗无趣的内容来炒作品牌。而部分草根则觉得专业广告人很装逼,动不动就拿STRATEGY或者BIG IDEA来吓人。除此之外,他们又互相敬畏,专业广告人会学习草根的一些接地气的做法,而草根则会总结专业广告人的成熟体系。
以前从事社会化营销的实践派大都敝帚自珍,见面无非就聊聊最近那个仁兄或者大姐又跳槽到哪间4A了,谁谁谁的团队最近又走人了。最近同行之间出来社交大多开始谈论自身的营销经验或者分析总结某个案例,这种开放互相学习的氛围让这个行业变得越来越有趣了。
记得曾经拜访过一家从事社会化媒体数据分析的公司,这家公司的理念至今让我记忆由新。不断学习,共同进步,开放分享是他们的基本理念。这家公司的创始人认为,社会化媒体工作是一个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工作。今天你学到了一个新知识,说不定明天就已经过时了,所以在这个行业没有谁是谁的老师。大家都需要共同进步,甚至是CEO本身,都有机会成为你的学生。
除此之外,开放分享是也是他们的精神理念,只有善于分享才能更好地成长。所以他们会定期内部分享会,每个人都需要将自己近期的一些发现告诉大家。他们还有专业的知识储备部门,负责将最先进的思想和大家分享。在分享自己见解的过程中不但能帮到别人也能帮助自己梳理调整,是一个双赢的行为。
开放分享,学习更替。对于一个新行业而言,无论是理论派还是实践派,互相扶持,共同进步,何乐而不为?
每一次转变都是创新的开始
不知不觉,已经是13年的夏天了。从接触这个行业开始,三年多的社会化历程,看着国内行业的不断变化。而我,也从做个人草根微博运营,成立工作室服务小客户,踏足广告圈服务500强品牌,到现在进入互联网技术圈为品牌提供创意的技术整合服务。
每一个时代总有那个时代的策略和机遇,无论是草根微博时代,企业官微营销时代,还是大数据下的社会化时代。每一次时代的转变也都是创新的开始,包括最近传得火爆的微信5.0大改革。转变不是终结,而是新的开始。秉着开放学习的心态,大家共同进步吧!
备注:文中部分配图来自网络。
-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