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配送能否有新模式?

5ls
30 评论 14948 浏览 78 收藏 17 分钟

每个都市人几乎都离不开外卖,每当饭点时,即使外卖小哥“跑断腿”努力配送,仍然会有各种问题发生。本文作者基于现在外卖的配送模式,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一、引言

在《国富论》这一经济著作中,亚当·斯密最早提出了分工理论,在亚当斯密的理论中,无论是国际贸易的进行,还是经济的发展,其基础就是不同行业的劳动分工。

他提到:以制针业为例,在制针厂里,一枚针的制造要分为18道工序,1名工人只负责一道或两道工序,假设工厂只雇佣10个工人,那么一天可以造出12磅针,每磅有4000枚,这10个工人每天就可以造48000枚针,也就是一个人一天能造4800枚针。如果每个工人需要独自完成所有工序,那么无论他们怎么努力,一天也不可能造出20枚针,甚至连1枚也造不出来。

这就是分工的作用。

二、配送模式

对于现在的外卖商家配送模式,不论美团还是饿了么,大致分为以下几种:平台专送、众包、快送、商家自配送。

商家需要去对配送模式进行筛选,选出最符合自己的配送模式进行配送。对于这几种配送模式,我们来大致了解一下,因为本文的重点并不在于此。

1. 平台专送

平台会有一个专门的站点,平台专送是属于平台自建或者加盟人员承接商家有订单,骑手为全职人员,有固定的营业时间,配送范围3公里为主。

平台的配送范围和商家是固定且无条件配送。至于落实到细节,究竟是怎样划分这个范围的,不去深究,因为本次的讨论主旨不在此。

美团专送的平均时效是35分钟,最迟配送时长是43分钟。就是43分钟之内必须要送到顾客手中。

蜂鸟专送的平均时效是42分钟,最迟配送时长是50分钟,就是50分钟之内必须送到顾客手中。

2. 快送

能极大程度满足较远的消费人群,快送是介于专送、众包之间的产物,是平台为了缓解外卖订单高峰期配送压力,配送人员为兼职配送形式,商家发单后众包骑手抢单,有时会存在溢价,营业时间24小时,快送的时效平均在45-60分钟,配送范围最大5公里左右。

3. 众包

所有的用户都可以是众包,利用社会兼职人员的力量,帮助商家进行配送的形式。营业时间24小时,配送范围最大5公里左右。

4. 商家自配送

商家自配送,是商家依靠自有运力或者第三方众包运力进行产品配送的形式。

5. 总结

这些是外卖的基本的四种配送模式,当然还会出现混合配送的模式,其实这些都是浮于表面的东西,网上的资料也是鱼龙混杂,而且每个相比对都有很大的出入,我们只说这种大的框架概念,因为这些并不是本文的重点。

说了这么多,对于这四种配送模式的共性,我们要明确的就是,整个外卖的极其基本的业务流程:骑手取餐→配送商品→送达商品。

1)外卖商家的配送范围

当然,外卖商家也是有配送范围的,这个跟专送的范围如出一辙,外卖的配送范围一般是由外卖平台的业务人员为商家设定的,细节上的调整,商家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与平台沟通的。

对合理的配置方法,必须能够将同一配送难度的区域划分到一起,让配送范围尽可能达到一定的曝光量,让商家有一定的新用户的接入量,才能达到外卖的合理配送范围。

配送范围落实到细节也是一件蛮复杂的事情,往往要考虑很多,道路的限制、实际的运力成本、配送难度等等。

但是我也是在某平台上见过七十多公里还可以送的情况,这个外卖的配送范围就不细展开了,我们明确有一个商家配送范围的概念就行。

2)骑手接单

在说真正的正文之前,我们需要简单的明确另一个概念,就是骑手是如何接单的。

3)专送

专送是有自己的配送范围,在这个配送范围内,是“站长派单+系统派单”的模式。

这张图片,蓝色线的范围,就是专送的配送范围,骑手在固定的区域送餐。根据地方性质的不同,可能有些地方大部分订单由系统自动分配,少部分由站长分配,有些地方则反之。

4)众包等

众包一般由骑手自己选择熟悉的区域选择配送,一般都是由自己抢单,其实抢单的模式推测应该也是由系统根据多种条件筛选下来,推送给一个合适范围内的骑手进行抢单。

4)系统分配订单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简单说一下,这就涉及到多种因素和多种计算方式了,都是由大数据完成,会刻画骑手、用户、商家的用户画像,比如商家的位置、楼层、出餐速度,骑手的轨迹、偏好、熟练度,用户的类型、楼层、配送难度,商圈的天气、路况、交通管制,当然还有语音交互等等。

还会进行一系列的复杂的计算,最终进行分配订单。当然还有很多很多我没提到的东西,小弟实力是真的有限,就不胡乱说了,还好本文的重点不在这里。总之总结一下,就是整个系统牛逼!

三、关于外卖配送的思考

首先先声明,这个是我关于外卖配送的一些思考,这个想法有可能是错误的,也有可能半对半错,也有可能都是错的,我现在只能提供一些大的框架概念,并不能提供细节上的东西,要是落实到细节也可能会有很多错误,总之希望大家多多理解。

就像引言说的,分工合作的效率是可以肯定的,那就让我再次明确一下上文提到的基本概念:骑手取餐→配送商品→送达商品。

那么是否存在把整个基本流程拆解,进行解构,进行优化升级?

我的思路是,把整个流程分为多个人共同完成,那么一个骑手总共就会有三种属性,第一种属性是负责去店铺提取商品,第二种属性是负责转运商品,第三种属性是负责配送商品至用户。一个骑手可以有多种属性,也可以只有一种属性。

那么整个业务流程就是:首先由具有第一种属性的骑手去提取商品,之后由n个具有第二种属性的骑手负责转运商品,最后由第三类骑手负责去负责配送商品至用户。

继续照着这个流程走下去,转运商品就需要中转站,那么就要引入新的概念“驿站”,驿站的显性作用是转运商品的中转站,驿站的隐性作用是让地理位置相近或相同的商品合理地进入下一中转驿站或终点驿站,那么在理想条件下(商家、用户也就是配送终点均匀分布),驿站在地图的分布如下图:

红点代表驿站的位置,所以有的驿站连起来,就变成了n个正六边形,每个正六边形的中心点也可以是驿站,六边形可以接着拆分,变成n个三角形。我所想表达的是,驿站在图上是网状分布的,每个驿站都和周围的驿站是有联系的。

这个是在理想的状态下的驿站分布,实际情况肯定不是这样,用户和商家肯定不是均匀分布的,具体的分布是由具体情况而定的。

在实际情况下,商家和驿站肯定是分布不均匀的状态,所以并不是所有驿站都承载驿站的每个功能(接收商品/转运商品/配送商品/分配商品),有的驿站可能只有转运商品,有的驿站可能只有配送商品,这时候就可以对驿站进行优化,把驿站分为实体驿站和虚拟驿站,实体驿站可能承载驿站的所有功能,那么实体驿站可能就会是某个具体的店铺或者说是场所。

而虚拟驿站可能承接驿站的部分或者单个功能,那么虚拟驿站有可能类似快递柜这种虚拟的点。

到目前位置,我们已经明确了所有的概念及定义,可以完成的描述整个配送的业务流程了,如下图:

假设:我们需要A区域的商品配送到B和C区域(1、2、3、4、5、6表示驿站名称)。

首先B区域在图的西侧,可以负责接收商品的驿站有2号驿站、3号驿站、4号驿站,这时候需要系统去具体判定,2、3、4号驿站哪一个较为空闲、驿站是否有合适的空间暂时存放、驿站是否有在此附近的接收员等等一系列因素。

我们用2号驿站举例子,2号驿站接受到了商品,之后系统要做相似的判定是要把商品转运给1号驿站还是3号驿站,只不过在判定过程中接收员变成了转运人员,有可能所有商品都去了1号驿站,也有可能这时候就把B和C区域的商品区分出来,B区域的商品去1号驿站,C区域的驿站去3号驿站,经过一系列的转运,最终商品到达B区域。

这个例子比较简单,但实际过程可能更加复杂。商品的配送不再只是点对点的配送,而是变成了区域对区域的配送,骑手不再负责一个商品配送的完成流程,而是负责其中的某一环流程,骑手是有可能三种属性都具有,但是都不可能去完成同一个商品配送的全部流程。我们暂定这种模式叫做“分工模式”

所有的概念和业务流程都说完了,现在来说说这种模式的优势在哪里?

时间和效率的提升:

分工合作的时间和效率的提升是肯定的,在整个业务流程中,首先节省了外卖接收商品的等待时间,其次如果负责送达商品的骑手足够了解区域,那么他会更快的送达至用户手中。

“分工模式”同时可以极大的扩展商家的配送范围。

在很多地方,某些办公场所骑手是不能进入,只能在门口等待用户过来取餐,如果在这个地方设置一个虚拟驿站(类似快递柜),那么这不仅仅节约了骑手的时间,也节约了用户的时间。

现在的大多数小区也是不让骑手进入,因为小区根本就不能控制骑手,会有各种各样的骑手配送商品。如果送达商品的人员是固定的,那么是否可以跟小区的物业或者公安备案,让骑手将商品送达至用户手中,而不至于再让用户下来取餐。

可以标准化规范流程:

首先在一般的外卖配送模式中,外卖平台并不能合理的优化和控制骑手,只能做到让骑手尽快送达至用户手中,在搜索引擎上搜索外卖,人们也大多都说专送的骑手的素质会好很多之类的话。若运用“分工模式”,则每个骑手只负责某一个流程,那么平台就会更好的制定标准化的流程叫骑手去执行。我所说的标准化并不局限于此,其更多的地方可以进行标准化的约束,外卖平台也不不用再去区分专送众包。

预估订单的可能性:

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可以预估一个商家的每天出餐的商品数量,和大概的配送终点位置,预估之后,商家可以在没用订单的时候就制作商品,先让商品在整个配送网络中流转,待有订单时,商品其实里用户已经非常近了,这时候商品匹配订单信息,就可以立马送至用户手中。对于用户而言,可能我点餐刚过十分钟,商品就送到了。

承接企业团餐的可能性:

企业团餐其实并不属于外卖的范围,因为量实在太大,往往都是企业主和商家签订协议,由商家进行配送。在“分工模式”中,已经有了整体的外卖配送网络,那么每一个在平台的商家都可以去承接企业团餐。对于企业来说有了更多的选择,对于商家而言又多了一种新的赢利点。

驿站进化为店铺合集的可能性:

在整个外卖的环境下,都是由商家作为主导,饿了么和美团都只是提供了一个商家联系用户的平台,在“分工模式”下,驿站体系如果足够成熟,那么是否存在由平台开始主导,平台通过大数据计算,分析某个区域的外卖信息,由平台把商品汇聚到驿站,驿站就相当于一个商家集合,共用户去选择,用户选择完成,驿站就可以完成瞬间的配送。

四、结语

综上,这就是我的一些思考,只说了优点,并没有说缺点,缺点也有一大把,包括成本、运输、人员等等。

我在所说的都是一些大的框架,落实下去可能也会有很多错误,关于细节真的没法说,也没有数据之类的,啥都没有,所以只能泛泛而谈。

也有可能这个模式一开始就是错误的,希望大家多多包容。能够具体去思考的落实的可能也只有美团或者饿了么吧。最后感谢大家能够看到此,谢谢!

 

本文由 @5ls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作者从零售物流网络搭建逻辑嫁接到外卖配送还是值得点赞,有收获。
    两个网络主要不同的地方:一是客户对即时的需求,二是配送品类易损耗程度。所以外卖配送网络的设计还是会尽量减少节点和中转,包括智能排单系统也是顺路模式。
    零售物流网络适合在部分场景,需求集中,配送难度大的站点,比如写字楼。目前行业有接驳,也有外卖餐柜,来提升效率和满足客户需求。

    来自中国 回复
    1. 看到是2年前的文章,多一个赞

      来自中国 回复
  2. 其实,有些地方已经有了。, 我看到过, 有些办公楼, 他在底下有个桌子 ,外卖员把东西放到桌子上,扫码付款1元, 然后就走了, 后面会有大妈送上去。

    来自广东 回复
  3. 请问怎么私信呢

    来自江西 回复
  4. 其实现在第三种属性已经自然而然剥离出来了,比如现在办公楼骑手很多都是送到楼下,用户去取。在办公楼可以成立,一是有足够的流转空间,而是有值守。第三属性可以用机器人替代,省掉用户下来取这一步,挺好的呀。

    来自上海 回复
  5. 不要忘记那是菜,不是日用品,转来转去还能吃吗?找不出任何理由要这样做!

    回复
  6. 评论正文都学习了

    来自广东 回复
  7. 就那么点外卖,几公里来回倒腾,你根本就没有商业思维,成本增加不说本身就是脱裤子放屁的方式

    来自天津 回复
  8. 这不就类似快递物流了么,取货,中转,派送,其次也要看派送距离,本身就是一公里的派送,如果为了分工而分工反而会耽误时效

    来自广东 回复
  9. 边际效益。正如文中提到亚当斯密制造针的例子,如果再请10个人把工序再细分,也未必可以造出翻倍的针来。

    来自广东 回复
  10. 感觉人员配置和时效性不能够保证,在每个驿站都需要有人值守,对于外卖小哥的人员配比可能直接就成倍数增长,那订单的配送金额是不是要升高呢?如果只是单一路线可能还好规划一点,地域复杂度存在,下单时间不均匀,站点之间的订单分配一定是不均匀的,每一天可能还有差异,这样如何保证每一单能够最快速度的到达客户手里而不是在驿站中因为人员配比的问题导致被滞留?而且万一出现问题,整个流程中经手人过多,责任的划定难度就更大了,这是我个人想法可能也有些局限了,但是还是为你的敢想点赞~

    来自中国 回复
  11. 重复运送过程的增加,交接过程的增加,同时管理难度上升,不一定是提高效率的捷径

    来自福建 回复
  12. 类似于京东的八大发货仓库,但是存在边际效益问题,京东的运营成本就非常高了

    来自山东 回复
  13. 其实在实操过程中这个方法并不适用,我们提出过这样理念,最后用中心站形式替代了原有想法

    来自山西 回复
  14. 问题确实存在,行业也有升级的空间,但此方法可能还有待验证。作为餐饮商家,外卖订单主要集中在饭点,尤其是一线城市,对配送时间要求特别集中;个人观点是餐饮资源的不协调,试想月租三五万店的,要同时服务到店的订单还要服务外卖订单,其实是非常不划算的;专门且集中的外卖门店可能更能提高外卖订单效率;例如一个片区有一座美食城,里面全是10平方的操作间、这样的话,骑手都是从一个点取餐出发、通过系统派单骑手可以顺带2-3单;商家成本也降低了,骑手赚的也多点。目前外卖的订单绝大多数都是一对一订单的生产、配送。(个人认为这或许也是好一些美食城的发展路线,外卖平台上的菜品,这些店都可以制作出来。)现在的外卖是街铺干不过专门的外卖品牌、外卖品牌干不过连锁品牌;导致大部门餐饮门店堂食生意不好想增加外卖渠道、结果外卖做不好堂食也做不好。

    来自广东 回复
  15. 协作是有成本的。之所以采用专业化协作的原因,是整个流程中的每一步,都是在之前的一步上做了增值。专业化的效率所带来的增值,抵消了协作的成本。
    而如果整个环节没有任何额外的增值工作需要做,而是同一件事的不断重复,那么就最好让同一个人负责整个环节,从而避免中间环节的协作成本。
    有句话说,物流的成本不在路上,而在中转站上。说的就是交付太多,导致速度变慢。干线上都是一样的车一样的高速路,顺丰比韵达快不了多少。顺丰快的,就是到了支线后的周转效率。

    来自北京 回复
    1. 这个解释很赞

      来自广东 回复
    2. 非常认同

      来自福建 回复
    3. 来自北京 回复
    4. 非常赞

      来自湖南 回复
    5. 质量很高,有收获

      来自中国 回复
  16. 分工的目的是提升效率!不能为了分工而分工。站点的做法能否提升配送要率有待验证,作者的这个想法我曾经也思考过!

    来自四川 回复
  17. 必须规模化才行,要是能整合市面上所有配送一起做还可以,否则很难发展起来

    来自江苏 回复
  18. 不错

    回复
  19. 有创意 工程量很大

    回复
  20. 从工序上来看,造针需要经过拉丝-校直-切断-磨尖-制鼻-磨鼻-热处理-研磨,每一步工艺都相差较大,所谓术业有专攻,反观外卖配送,流程间重复程度极高,拼的是车技和车的随机事件了吧哈哈

    来自山东 回复
    1. 就是,不知道作者看没看过一个阿三运沙土的视频,一个人铲上推车,第二个人推两步倒出来,第三个人接着铲,真是非常好的分工模式呢😂。作者自己都说了配送范围3、5公里,骑车不过几分钟的事情,门牌号那些骑手比我一个本地人都清楚,等餐需要那么久更多的是餐烹饪本来就需要时间,主要问题不在骑手身上

      回复
  21. 我们在与服务于大众,而时间非常短,没有时间自查

    来自黑龙江 回复
  22. 难点在于责任划分,只要有其中一环出现问题,很难追责。这种模式其实很有创意,只是个人感觉,落实之后不好管理。

    来自黑龙江 回复
  23. 有创意

    来自重庆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