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医疗健康领域的“领英+大众点评”

13 评论 13267 浏览 49 收藏 18 分钟

编辑导语:​随着互联网以及医疗行业的发展,医疗健康领域早已开办了社群平台和交流网站;比如丁香医生在今年疫情被大众所了解,线上问诊在也逐渐被人们运用和接受;本文作者详细分析了医疗健康领域的APP功能对比,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在医疗健康行业,社群平台是互联网最早切入的领域之一,早在2000年丁香园就创办了医学知识分享和学术交流的网站;随后市场上相继出现了众多面向各类医疗专业人士以及癌症、肝病等专病患者的社群平台应用。

本文中,笔者选取丁香园、微医生和梅斯医学三个以临床医生为服务对象的APP进行功能对比,来探讨在服务医生端APP的功能现状及发展方向。

一、APP功能概述

1. 丁香园(ios 8.30.0)

丁香园旨在成为生命科学专业人士的专业交流平台,APP功能分为学术圈、公开课和知识库三大版块。

学术圈的内容分为“关注”、“版块”、“热门”三个类别:

  • “关注”页签展示的是用户所关注的丁香园平台中的自媒体发布的内容;
  • “版块”则展示了用户关注的话题版块中的最新内容和动态;
  • “热门”页签下用户可以查看到近期平台中的热门内容。

公开课版块共有临床、科研、医考三个方面的线上课程,其中平台还针对临床科研提供了包含科研课程、会员优惠、互助社群等内容的“科研会员”产品。

在此基础上,丁香园也采用直播课堂的形式来吸引用户免费试听部分课程内容,进而引导用户购买相应的付费课程。

知识库提供了各类临床决策工具和学习资料,用户还可以通过丁香病例库的功能分享和讨论临床病例。

电子书功能提供了医学领域的各类电子书供用户在线阅读,书籍阅读的权限与用户在平台上的会员等级直接相关。

2. 微医生(ios 4.1.5)

微医生是微医互联网医院的医生端工作平台,同时也拓展了学术交流、健康号等社群交流的功能。

核心的工作站版块可以让进驻微医线上诊疗平台的医生进行接诊、写病历、开处方及检查、回答付费问题、团队管理等各项工作,用户也可以在此功能版块中查看微医生平台制作的各类操作攻略。

在通讯录版块,医生可以添加平台中的医生用户为好友,也可以创建或者加入群聊。

在患者方面,医生可以生成二维码名片,供线下患者扫描注册微医APP后在线上报道,从而将医生和患者在线上建立关系。

医生可以在APP中对患者进行分组管理、群发消息、制定随访计划,患者有需要也可以直接预约医生进行线上就诊。

健康号页签是在医生端为开立的健康号进行内容编辑和运营管理的功能入口。

医脉功能版块下,医生可以发表学术交流的内容,也可以在“玩转微医”和“医闻趣事”两个话题中分享生活和工作中的趣事。

3. 梅斯医学(ios 5.9.0)

梅斯医学以临床科研为重点,提供了各类临床工具、科研工具以及医学资讯,致力于打造临床医生的发展平台。

在临床工具方面,虚拟医疗功能将临床的教学案例设计为虚拟的就诊场景,让医生能够直观的在线上模拟看诊的经过。

影像图鉴和心电图功能中集合了各种疾病的影像和心电图资料供用户学习和参考。

此外,用户可以通过医学计算器、用药助手、检查库等工具来辅助提升临床工作效率,还可以通过查询疾病知识、临床指南和临床路径来帮助规范临床诊疗工作。

科研工具方面梅斯医学的功能更为齐全。

基金助手功能中,通过对用户输入的研究疾病、核心病理机制、干预方法等研究信息进行智能分析,能够快速得出对于研究课题的现状分析和研究建议。

通过样本计算功能,用户可以根据不同的统计方法计算出临床试验所需要的样本量。

用户还可以通过影响因子的功能查询各个学科领域中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审稿周期、投稿命中率等信息。

资讯功能版块中,笔者认为比较有特点的功能,一是可以查询近期计划举办的医学生物学术会议的“会议”功能,二是可以发布临床试验资讯和患者招募信息的“患者招募”功能。

二、功能对比及新场景探寻

横向对比三款APP的功能我们可以看出,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以及发展定位,三款同样以医生为主要服务对象的APP呈现出了各自明显的特点。

丁香园APP的关键词是“交流”,在学术交流、线上学习和自媒体平台方面功能十分完善,而且沉淀了大量的优质内容。

微医生致力于打造医生“线上工作平台”,在线上诊疗和患者管理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而且也在尝试建立医生的社交平台。

梅斯医学则借助强大的科研专业背景,在临床知识库和科研工具两个方面的功能十分齐全。

三款APP基本涵盖了目前在市场中医生端APP的主要功能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目前医生移动端应用的主流发展方向。

随着各个APP功能的拓展,相互之间的功能也愈发相似,而且目前医疗健康市场的关注度集中在互联网医疗,医生端应用的行业重视程度和功能创新都比较少。

下面笔者尝试从线上+线下医生助手、社交+内容分享、点评+本地医疗三个方面来探寻在医生移动端能够创新的服务场景。

1. 线上+线下医生助手

从目前医生端APP的功能来看,无论侧重哪个方面,本质上都定位为医生的工作助手,而且功能集中在临床和科研的辅助工具层面。

以医生助手为定位,笔者认为更深层层次的服务场景应当考虑如何更好的连接医生和患者。

在线上环节,微医生APP的线上诊疗和患者管理功能就是比较好的代表。

随着互联网医疗的快速普及以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完善,会有越来越多的医生选择尝试开展线上诊疗服务,具备线上诊疗功能的医生端APP无疑会抢占越来越多的医生流量。

同时,在辅助工具方面的功能相对比较容易复制,即便在用户体验上有所差别,也很难使用户为了某个工具再下载和切换使用另外一款APP。

某种程度来说,笔者认为今后在线上诊疗领域的医生流量,会直接影响医生端APP的用户量和活跃程度。

与线上相比,目前医生的绝大部分时间还是用于照护线下医疗机构的患者。

就当前医疗机构的信息化建设水平而言,只有少数的医疗机构具备了在移动端应用中查看患者医疗记录和进行患者管理的能力。

受制于各个医疗机构信息化水平和数据标准差异的影响,医疗机构的移动端应用大部分都是由医疗信息化厂商单独定制,很少具备临床和科研工具方面功能。

因此,笔者认为从医生助手的定位来看,理想的医生的移动端应用应当同时具备为以下场景服务的能力:

  • 线下医疗机构患者医疗记录的查看及修改;
  • 支持开展线上诊疗服务;
  • 支持同时对线上及线下患者进行随访等患者管理;
  • 具备针对不同专科医生设计的临床及科研工具。

2. 社交+内容分享

现今谈及移动端应用,离不开在社交和内容分享方面功能的讨论。

在社交方面,目前市场中医生端APP主要以类似线上论坛的形式分享前沿咨询、进行病例讨论和学术交流。

其中,微医生设立了“医闻趣事”这样分享日常生活和工作的话题版块,在APP中也上线一些供用户之间添加好友及建立群聊的功能。

在内容分享方面,最初是将线下的课程及学术会议内容转为线上直播及学习资源,随后像丁香园和微医生分别以丁香达人和健康号的形式开始建立自媒体平台。

整体而言,目前医生端APP的功能都偏向医学领域的内容分享,而在社交方面的功能则明显不足。

像微信、微博、抖音这样成熟的社交和内容平台,可以通过社交功能为平台带来大量的用户和流量,用户通过平台发布的内容又能不断吸引新的用户,不断新增的用户又为平台产生更多的优质内容,社交和内容分享形成了相互推动的良性循环。

反观目前的医生端APP,普遍在社交方面功能的缺失,使得平台上的用户只局限于内容层面的互动,无法建立更加深层稳定的互动关系。

而对于医生社群来说,由于有着明确的职业群体的属性,又无法参照传统的陌生人社交的玩法。

笔者认为,借鉴领英的模式建立医疗健康领域的职业和学术交流平台,同时叠加求职招聘的产品功能,是比较可行的发展模式。

新注册的用户可以不需要强制进行医疗健康领域的专业执业认证,以便扩大用户群体和内容关注度。

在内容质量方面可以通过对用户加V认证的方式来区分专业和普通的内容。

内容范围方面可以在职场交流的基础上增加针对医疗健康领域的学术交流和前沿资讯等内容,使平台更具有专业领域的吸引力。

在社交方面可以相互添加好友,相互进行专业技能的认可,同时将类似丁香人才网的专注医疗健康领域求职招聘的功能也融入APP中。

再加上目前已经比较完备的临床和科研工具、线上诊疗和患者管理的功能,医生的移动端应用也就可以从单纯的医生助手升级为专注于医疗健康领域的职业社交、求职招聘和内容分享的工作平台。

3. 点评+本地医疗

上文中笔者认为不应该将非医疗健康领域专业人士的普通用户排除在外,一方面是因为普通用户也应当可以分享平台中的内容,与专业人士建立联系,提高平台的知名度和活跃度;另一方面,在集合了诊疗和随访等医疗服务健康场景之后,患者或者更为广义的医疗健康服务体验者,他们的选择和评价是提升医疗健康服务体验的最为直接的动力。

每年诸如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等权威机构都会发布全国性质的医院及各个专科的排行榜,每次发布都备受社会关注。

榜单本意是想帮助医院清楚自身的位置和差距,引导医院建设和医院管理的发展方向;但客观上此榜单也成为了患者就医的指南,导致患者和医疗资源过度的向榜单中TOP100的大型医院集中,并不利于分级诊疗的开展。

从另一方面来看,也反应出大众没有渠道了解自身区域内医疗机构的水平情况,通过搜索引擎搜索或者参考一些商业化机构的排名,更有可能误导患者的选择。

在医疗健康领域,我们似乎有了全国性质的“米其林指南”,却缺少针对本地各类医疗机构的就医指南。

笔者认为,本地医疗机构的就医指南,评价维度方面应当排除目前复旦排行榜中的声誉和科研的权重,单纯的从医疗水平和体验方面进行评价。

评价者不应当是进行全国医院排名的权威机构,而应当由切实有过当地医疗机构就医体验的患者进行评价。

大众点评APP中目前已经有了对医疗机构评价的功能,但是评价的维度比较单一,只有对门诊就诊进行点评的功能。

笔者建议,应当尝试针对门诊、住院、急诊各个就诊类型以及各个专科的就诊服务,基于大数据和算法设计不同的评价体系,从而得到更具实际参考意义的评价结果。

从评价范围来看,也应当尝试扩展至医疗健康行业的各类公立和民营机构,从对机构的整体评价拓展为对具体的医生、护士等服务提供者的评价和排名。

这样的评价排名体系的建立依赖于社交和内容分享平台的用户和流量,同时本地医疗的评价排名体系又可以为平台的各项服务提供客观的评价和认证支持,从而在线上和线下能够不断探索全新的医疗健康服务场景。

移动端的应用平台的用户可以进一步由医疗健康服务提供者延伸至有医疗健康服务的需求者,从而升级为本地医疗平台,驱动医疗健康服务体验的提升,帮助缓和紧张的医患关系。

 

作者:吴之猫,健康管理小硕,医疗健康产品汪+文艺猫。微信公众号:有不知

本文由 @吴之猫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海报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我目前在给医院做这一块,对于医院数据的采集,其实his厂商是最方便的,笔者有了解过his厂商转型做互联网医疗的吗 ? 目前没有发现哪家做的比较好的,比如说金蝶软件,我看到在西京医院的公众号下有集成,是h5页面集成的。西安地区的话智慧好医院app的c端做的不错,但不是专门的his厂商,应该是跟西安交大一附院有合作,能拿到院内就诊数据,这家比较看好他,最终这个领域还是要看his厂商的产品,院内数据才是重点。

    来自北京 回复
  2. 我目前在给医院做这一块,对于医院数据的采集,其实his厂商是最方便的,

    来自北京 回复
  3. 我体验了下微医、丁香(有两款,一个丁香园篇科普另一个丁香医生偏医学行业内使用)、平安好医生、梅斯
    丁香其实就是做自媒体科普,还有就是医生一对一付费咨询,梅斯的话完全就是医院前沿领域了,这个竞品其实很少。
    平安好医生和微医是同一类,有付费咨询套餐之类的,挂号的功能有,但是开放的医院很少,为什么这样我也不清楚,我去了我常去的医院看了下一个科室有没有开放,相反这个医院的预约挂号反而是在自己的公众号上。感觉医疗领域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探索整合

    来自浙江 回复
    1. 医疗是我觉得复杂度最高的行业,没有之一,你的问题可以参考一下我之前的文章。p.s. 你这ID名可以的

      来自浙江 回复
    2. 我没做过医疗行业,粗浅的了解过。医疗目前涵盖的业务大致有售卖药物、知识付费(大多是科普),在线医生付费咨询、中小医院挂号渠道。但是整个医院的内部业务链目前还没有互联网公司能做得到,这个可能和医院本身不对外开放有关系。我常去的医院有自己的公众号,从挂号到最后的处理结果都能看得到,这个才是线下医疗所需要的的,也是未来互联网医疗的方向,不过很难统筹,里面敏感的东西太多了,灰色地带也很多

      来自浙江 回复
    3. 赞同,没做过都有这么深刻的认识,很厉害了~

      来自浙江 回复
    4. 还好,个人比较向往医疗互联网,再加上我身体不好老去医院所以比较有体会,如果互联网医疗切入不了三甲医院的内务业务链,说个不好听的那医疗app在to c领域就是个卖药的。ps:搜了你公众号,发现是山西老乡=。=

      来自浙江 回复
    5. 哈哈哈,那欢迎关注,现在在上海了~

      来自浙江 回复
    6. 正常,我在杭州

      来自浙江 回复
  4. 个人觉得类似丁香园这种医生交流学习平台,可扩大内容分享、公开课中的kol群体声量,建立按科室分的社群,吸引不同层级的医生加入
    另外招聘这个功能,还有个小小的看法,医生这个群体是不是大多很少变动?分析:1、医生群体是不是有很强的地方属性,不愿意轻易更换地点2、大多是不是很少在职业生涯中有工作的变动

    来自北京 回复
    1. 嗯,公立医疗机构医生之间很少变动,但加上外资和民营,医生转做医疗健康行业的其他工作,事业编制的逐步取消(这个扯远了),需求是越来越迫切。所以认为用户对象不能限于医生,医疗健康行业的从业人员范围还是很广的。

      来自上海 回复
  5. 有个疑问,分析的几款产品,本身都是服务于医生的。如果是建议吧普通用户诉求也放在产品架构中,是不是与产品本身冲突了。
    像是医院点评这种针对普通用户或是患者的功能设计是不是在阿里健康或者以上几个他们的c端产品(丁香医生、好大夫)中更合适

    来自北京 回复
    1. 边界是自己定义的,不站在甲方爸爸的甲方爸爸视角设计功能场景,甲方爸爸永远认为你不懂他。

      来自上海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