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摊超40元/月、涨幅数百倍,相互宝做错了什么?

4 评论 4692 浏览 3 收藏 13 分钟

编辑导语:相互宝,是2018年10月16日在支付宝App上线的一项大病互助计划,也是全球最大的互助社区 。根据“一人生病,众人分摊”的理念,符合条件的成员加入后,如遭遇重大疾病,可申请获得30万元或者10万元的互助金,费用由所有成员分摊,共担大病风险。然而,问题逐渐浮现,分摊超40元/月、涨幅数百倍,相互宝做错了什么?

最近看到一些自媒体在热烈讨论“相互宝单月分摊突破40元,涨幅达数百倍”这事,其实这不是第一次。

2019年7月相互宝分摊达到 1.48元,对比2019年2月份,涨幅已近50倍;今年3月老年防癌互助计划单次分摊超过20元,算起来已经超过40元/月(1个月分摊2次)。

那么,为什么之前没有爆发参与者的集体担忧呢?

之前有聊到过相互宝的支付体验《美团互助1分钱事件引热议:谈谈网络互助的代扣支付》,这可能会使参与者对分摊上涨的反应时间被拉长和推迟、激烈程度被削弱。

一、大家在担心什么?应该担心什么?

大家的质疑集中在三点:

  1. 大病互助分摊金额从几分几角到如今超过4元/期,老年互助分摊超过20元/期,增速之快让参与者担心会成为“无底洞”;
  2. 质疑案例的真实性,平台或患者可能存在骗取救助金的行为;
  3. 质疑平台透明性,希望公开更多案例详情与财务收支明细。

大家想搞清楚的是:分摊金额是否合理?存不存在弄虚作假的情况?互助还值不值得继续参加?

简单说下这几个问题。从统计原理看,目前的分摊金额是合理的,而且还会继续上升。很多人开始质疑相互宝,怀疑平台造假以及可能存在故意骗保情况。

首先平台造假的可能性不大,也没有动机这么做;骗保或者说审核问题即使存在,比例也会很低,那互助还值得继续参加吗?

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即使分摊较高并继续上涨,也建议继续参与,互助仍是性价比最高的保障形式之一。即使随着帮助人数增多、每月几块几十块会让人感到“肉疼”,与买同等保障水平保险需要付出的成本,还是相当经济的。

相比“分摊超40元/月”,更令我在意的是“涨幅数百倍”,因为这更多牵涉平台自身的一些东西。

二、为什么会出现“涨幅数百倍”的情况?

分摊费用百倍上涨,其实是有逻辑可循的。

1. 分摊上涨百倍是必然

从统计原理来看分摊上涨到百倍的情况一定会出现,首先我们从逻辑上推导一下,来看分摊成本有什么决定的(以年为单位时间):

为方便理解和计算,人均筹款金额近似可以理解为“人均互助权益金额”;长期来看“度过等待期人数”近似等于“参与总人数”;在理想情况下“患者人数”等于“需要互助的人数”;“平均发病率”可以参考国家公布的癌症发病率。

大家的互助权益是确定的(平台规则有约定),一个人群的发病率也相对确定,也就是说分摊金额是有一个相对稳定的价格的,而这个价格不会是几分几毛,比如:相互宝应该是200元/年左右,所以设置了分摊上限188元/年。

过去几分几毛的分摊费是偏虚低的,是发展过程中的一段时间情况,“平时1毛钱大病30万”的预期会被逐渐打破;现在逐步上涨,才是走向正常的分摊水平。

这对大多数人来说,想要完全理解没那么容易,道理是一回事,大家能否理解与接受又是一回事。所以,涨幅过快、参与者普遍难以接受也需要从平台自身找找原因。

2. 用户预期与实际成本存在较大差距

在加入之前,包括相互宝在内的很多平台宣传时都在有意无意的误导,诸如“平时1毛钱大病30万”“9元加入享30万保障”等;加入后,没有进行及时的相关引导和说明,前期分摊低谷期甚至仍在加强“误导式宣传”;直到患者人数上升、筹款金额暴涨才发现大家不能接受。

这些让参与者产生了分摊金额比较低的预期。所以,面对申请互助人数暴增、分摊远超心理预期值并且还会持续上涨,大多数人感到不理解,很多人开始考虑是否退出。

误导式运营、对参与者缺乏预期管理、平台预前风控不到位以及整体运营计划缺乏前瞻性,这些导致了如今参与者普遍质疑的局面。

3. 涨幅过快是矛盾爆发主要原因

既然分摊上涨百倍是必然现象,那么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让参与者理解与接受了。

具有前瞻性、合理把握运用节奏并通过合理的运营手段让分摊平稳上升,同时在过程中做好参与者教育和引导,我认为这应该成为平台运营的逻辑。

然而事实是分摊费持续大幅增加,绝对值虽不多,但是涨幅已经让很多人开始心慌。网上有很多人开始质疑相互宝到底是个坑,背后的重要原因是互助平台运营节奏的缺失。

其实面对分摊上涨质疑,相互宝也多次式回应。对于分摊金额的增加主要是很多成员过了等待期,随之有资格的患者人数增加;同时受限于调查审核流程的不成熟,赔付审核效率较低,导致案例积压。

与平台上线初期相比,相关数据大幅度增加。反而言之,其实平台本可以在这些方面合理运营,避免分摊费用大幅增加的。

所以,涨幅过快是引发矛盾爆发的主要原因,而运营平台要为此负大部分责任。显然相互宝也没有做好。

二、支付宝的野心与相互宝的“不走心”

我们知道,蚂蚁一直对外宣传相互宝是不赚钱的民生项目,并牵头发布《网络互助白皮书》、制定首个《网络互助行业标准》。

一切都显示,相互宝要把网络互助行业挑在肩上,引导其往健康有序的方向前进。

1. 行业定位与践行责任的不匹配

相互宝想做行业老大的心思,显而易见。无论是从规模、投入还是影响力上,相互宝也的确做到了行业第一,而且优势巨大。

但令人失望的是,除了以自我为中心制定了一些行业标准、白皮书,相互宝并没有肩负起相应的责任。

我们没有看到相互宝在市场教育上负责任的引导与努力,更不用谈赋能整个行业。甚至还带头拖后腿,互助与保险混售、诱导参与者产生刚性赔付预期、混淆使用术语等这些广为诟病的地方,相互宝也难辞其咎。

2. 以保险逻辑运营互助

目前大多平台的互助业务主要负责人都是保险从业者出生,在认识上和实际运营中难免陷入保险的经营逻辑。

在很多从业者眼里网络互助平台就是一个保险公司,它的互助计划就是一个个保险产品,然后像卖保险一样把它推给更多的人。亦或这就是一个赠险服务,尽可能多的获客,如果综合成本不高于其他渠道中最低的,那就是巨大成功。

在战略逻辑、产品逻辑、运营逻辑、财务模型等方面很大程度都在保险公司的业务经验和思维模式里面。比如,产品上互助计划存在过度考虑公平与风险的情况,导致规则过于复杂、保障人群边界过度收紧,反而失去网络互助本身的特殊价值和优势。

互助与保险的很大不同之一在于互助兼顾爱心与公平,这也反映在产品和运营决策之中,这也符合普惠的逻辑。

以保险公司的逻辑来运营互助,不能说不对,可能结果难免让人失望。

3. 相关方存在利益冲突

保险公司与投保人之间是一种博弈关系,而网络互助则不是。

互助模式的关系构建和原理决定网络互助平台与参与者之间是利益共同体,而不是直接的博弈关系,互助平台不用像保险那样与用户对赌。

而相互宝似乎不这么认为,至少在一些运营逻辑上平台是站在用户的对立面,与基础服务商有利益冲突(比如调查服务商)。

很典型的是服务费收取方式,相互宝开创了行业收费服务费的先例并约定服务费为筹款金额的8%(最初是10%)。从逻辑上讲,这与参与者的利益是冲突的,因为参与者讨的钱越多相互宝拿的越多,虽然我相信相互宝不在意这部分钱。

4. 行业发展预期偏差

很多从业者对用户对价格的敏感程度、市场成熟度、用户教育速度与难度甚至发展方向可能过于乐观。

蚂蚁集团研究院发布的《网络互助行业白皮书》称2025年网络互助平台实际参与人数将达到4.5亿人,这样的发展预期让我觉得过于乐观。

最直观的,2020年5月相互宝参与人数为1.05亿,截至目前(9月底)相互宝实时参与人数为1.08亿,中间甚至出现负增长的情况。

市场成熟度也在告诉我们耐心一点,拿案例审核来讲:一亿规模的参与者,一年案例审核与调查的量将在20-30万量级,这样的基础调查服务量是从没遇到过的,短时间内也难以很好满足。

我们也看到相互宝在变好,规则的调整(规则改变这事本身褒贬不一)、上线“相互帮”等都在展示自己对互助的深入理解与探索。

三、写在最后

我们应该看到,支付宝入局网络互助这件事本身对这个行业已经是巨大的贡献,其积极影响无可估量。因为相互宝,网络互助正在成为一场几亿人的社会保障教育实践。

摆在我们面前的是,该如何解决参与者的认知形成及市场教育难题。

 

作者:陈志恒;微信公众号:陈志恒,欢迎交流与讨论~

本文由 @陈志恒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反正越扣越多,最初的0.01到现在每次4.17,不知道后买还有多少,果断退了,还不如直接买保险划算

    来自浙江 回复
  2. 很多互助类保险都被叫停了,但是相护保在没有资质的情况下还能生存下来,这个我就看不懂了

    来自北京 回复
    1. 网络互助不是保险,也没有被叫停,银保监做了一些风险提示以及规范提示。作为一种具有保障功能的形式,有待规范,相关部门也在积极研究,预计不久会有一些动态

      来自上海 回复
    2.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相互宝就不是保险 也不需要什么拍照片类的保险资质 它这个是底层类似于保险共摊风险的互助计划 水滴互助轻松互助什么的都是类似的
      滴滴小米什么的互联网公司都在做这类业务

      来自北京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