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那些变了味的共享经济
编辑导语: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共享经济崛起。共享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随着其不断发展,共享的产品和服务开始渗透至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打破了原有商业模式。在共享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随之出现了不少的问题,本文作者就为我们盘点了那些变了味的共享经济。
近一两年,曾风靡一时的共享经济虽然还没有完全淡出人们的视野,但互联网创业者、企业家、风险投资者对他们的热情已远不如共享经济刚开始的那两年。
甚至有些人把共享经济跟P2P平台、微商等同起来,认为是经营不下去的互联网骗局,而共享经济爆雷的事件——虽然不如P2P平台那样几乎是全行业溃败——也时有发生。
共享经济真的是地雷吗?
当然不是,共享经济的本质是盘活闲置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国家在7月15日出台的两份意见中有好几段内容提到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等,这与共享经济的本质如出一辙。可见,共享经济并不是地雷,只是我们还没找到更多的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
一、厘清共享经济
要盘点现有那些变了味的共享经济,需要先厘清共享经济这个概念。
据说共享经济源于这样一个再简单不过的小故事:
皮特打算购买一套价值五百美元的工具修剪整理自家的花园,但他的妻子认为工具并不是每天都在使用,购买这样一套工具并不划算,似乎也没有必要。而他的邻居迈克恰好有一套这样的工具,经常处于闲置状态。
于是,皮特的妻子建议他向迈克借用这套工具,每次使用都支付一定的费用。迈克接受了这个建议,并制定了一个合理的价格。
外国人不像我们中国人这样讲人情,邻居之间借个东西还要花钱。
但正是这个不讲人情的实例体现了共享经济的几个显著特征:被共享的资源必须是闲置资源,且该闲置资源原本为个人或组织自身使用,在没有处于使用状态或被占用的状态时,通过让渡资源的使用权,获得一定的报酬。
二、盘点国内现存的几种主要共享模式
像传销一样,共享经济由国外传到了国内,也多少变味了,当然没那么离谱。
1. 共享出行
国内最早也是最成功的共享平台非滴滴共享出行莫属。不过近两年随着越来越多的专职滴滴司机的出现,滴滴的共享经济变味了,几乎是打着共享的名号,做着出租车的生意,抢出租车司机的饭碗。
以前出租车司机的份子钱,现在都进了滴滴的口袋,只有少量顺风车和兼职网约车还看得到共享经济的影子。
而其实有相当数量的顺风车干得也是出租车的活,一趟车搭4名乘客,再趁机以不走高速公路为名“勒索”乘客,让乘客好歹加一些价,这样来回一趟,不少司机都觉得比开出租车更赚钱。
2. 闲鱼二手交易
闲鱼的二手交易平台虽然自称“真正的共享经济”,但之前从未有人将二手买卖当作“共享经济”看待。其实它勉强能算作共享经济,它毕竟盘活了闲置资源,但与真正的共享还是有一定的差别。
因为闲鱼的二手交易存在所有权的转移,而共享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是使用权的转移——这一特征是写进了共享经济的概念中的。
3. 共享单车的廉价租赁模式
许多人对共享经济的理解不是从滴滴共享出行开始的,而是从共享单车开始的。
不过这一共享模式从一开始就不属于真正的共享经济,且随着一些平台爆雷,越来越多的人都认识到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共享办公空间等所谓的共享经济其实就是廉价的租赁经济。
共享单车之所以一开始被认为是一种共享经济的商业模式,是因为它强调的是“共享”而非“盘活闲置资源”。一些人认为它们可算作共享经济2.0。
可是,只要某项或某些资源不是单独归某个人或某个企业所拥有并且只有它们才能够使用,只要资源能够被公众使用,均可称为“共享”,如公共图书馆、公交车、公共停车场等等,不计其数的例子。
显然,如果共享单车能称为真正的“共享经济”的话,那所有的经济型酒店都可以称为共享酒店了。
如果共享单车以这样的模式运营,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共享经济:即个人将自己的单车让渡给其他人使用,且每次使用收取一定的费用,不过这一方式显然并不可行。
4. 共享员工
今年疫情期间出现的大量共享员工可以说是给共享经济点了一把火,各大媒体纷纷报道这一新型的、基于企业间的共享经济。
但它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即随着疫情得到全面有效的控制后,共享员工的需求——包括供应方的闲置员工输出需求和使用方的员工输入需求——都不如疫情期间那么强烈。
一阵激情之后,共享员工业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当初的几个共享员工平台几乎无人问津了。
企业并不想花费太多精力去招聘那些无法确定的员工,他们仍然喜欢原有的用工方式,通过招聘渠道或者劳务派遣公司,尽管共享员工能为他们省下为数不多的几个钱,但过于麻烦的操作反而会让企业得不偿失。
5. 知识共享平台
以知乎、百度知道等为代表的知识共享平台的崛起,展现了共享经济的另一种面貌,即知识等无形资源也能被共享。
其实,几十年前出现的品牌授权就可以看作共享经济,它完全符合共享经济的定义。
比如迪斯尼授权许可商生产销售带有米老鼠图案的产品,它拥有米老鼠的知识产权,但它自己的核心业务并非生产和销售,而是动画、乐园、电影等。将知识产权让渡给其他企业使用,能为它带来最大效益。
它只需要照顾好自己的核心业务,让米老鼠等知识产权长期地、深入地印在消费者的心里。
但知识共享平台推出的“付费问答”以及其他一些付费模式并未能给知识拥有者带来显著收益,倒是迎合了人人都有的那种“好为人师”的喜好。
一些人即使没钱也喜欢发表几句,这样造成了几个恶果:第一不够专业的答案让提问者无所适从;第二助长了人们不再付费的习惯,转而从网络上寻求答案;第三破坏了市场应有的生态。
百度的收费文库在这几点上还算做得不错,除了不少文章的质量真不怎么样之外。
知识共享平台要形成真正的共享经济,可能需要几个大平台联合起来,共同打造行业生态圈。
6. 企业级共享经济
还有许多平台在从事企业间的资源共享方面的业务,意图打造企业级共享经济。
然而,由于缺乏对共享经济、盘活闲置资源等基础概念的深刻理解,目前这些平台仍在摸索当中,并未能给企业带来显而易见的价值。因此,其发展壮大之路仍不容乐观。
要从事共享经济,无论是创业者,还是风险资本,都需要将共享经济这个概念厘清。如果第一步都走错了,根据“选择比努力更重要”的互联网商业法则,后续的努力、投下的资本都白费了。
本文由 @李庆植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可以研究一下真正的共享:共享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