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科技的节与劫:搞事太贵,无视又废
编辑导语:在过去的几年中,法律行业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法律人见证了以法律互联网、法律大数据、法律人工智能等技术为代表的法律科技的兴起。法律科技的快速发展也催生了大量的致力于“技术驱动法律”的创新企业。看似安全无忧的法律职业被推上了法律科技大潮的风口浪尖,法律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法律服务市场的格局也正在重新洗牌。
一、C端进化
2009年的时候,我的一位亲戚经历了人生当中的第一场诉讼,让我想想办法。那时是我还个很单纯的理工男,几乎没有找律师的途径。
在我们朴素的观念里,只要有理这官司就能赢,另外传说中高昂的律师费也让我们望而却步,所以干脆我就自己翻法条准备出庭,而我正好也认识一位懂法律的非律师朋友,信心满满的委托这位朋友以公民代理的身份和我一起出庭,最终胜诉。
多年以后想起这件事时除了感谢朋友的鼎力相助之外,一直庆幸当时上帝没有计较我的无知无畏,在一场足以对一个家庭伤筋动骨的诉讼中没有为难冲向风车的唐吉可德。
后来细想,可能上帝没有为难我的原因是他盯上了比我更加无畏的被告。
时针拨到2019,我老家同村人经历了一场交通事故,他的亲属想请律师时已经能非常熟练地查找律师并且丈量出广告粉饰的厚度了。
上面两个小案例在一定程度上能代表C端类型的委托人,这十年,他们在进化。
二、B端进化
2015年 8月28日,河北省律师协会主办了一场关于诉讼可视化的公开课,其中一个案例是通过图表分析表达复杂案件,堪称惊艳。
iCourt与天同在这一领域对行业的启蒙功不可没,“科技驱动法律”的理念也开始广为人知。
之后这几年我经常参加iCourt的课程,也时常听到一些律师朋友们通过大数据报告、可视化展示签下来大客户的案例,但最近一两年听到类似的成功案例少了。
换位思考,如果我们是大客户甲方,当我们第一次看到大数据报告时可能会深受触动,但iCourt已将法律人的整体展示技能统一拉高;当我们看到众多送至案头却千篇一律的大数据报告之时,我们的内心还会再澎湃一下吗?
超前形式可能会掩映真知,但当一个按钮已经可以帮助多数人完成专业化操作时,这意味着巨人的肩膀已经降低为及格线。
B端类型的客户也在进化。大数据和可视化理念本身是很好的,我们需要的是在好的基础上进化出科技思维和数据深加工的技能,洞察到裁判文书数据库中隐藏的关联和奥秘。
三、前浪后浪
法律圈的人都知道案源的重要性,我们都在思考怎样才能让客户更直接地找到我们。
很多人都在做着类似的努力,在委托人的进化中,律师朋友们分别经历了网页、网站、自媒体、竞价、信息流、小程序、视频、直播等传播方式在客户心智中“山头林立”的时代,只要标注上年份逐一道来,这就是互联网某一细分领域的编年史投影。
客户需要信息,法律人在创造信息,头部互联网企业在创造信息的连接方式,我们都在依靠工具,工具背后是科技的支撑,科技每天都在迭代,那些固守一城却又幻想一劳永逸的人都悄无声息的不见了。
2020年11月16日,以 “律师电话”为关键词在百度搜索,合计有信息约8780万条。
如果做一个时间限定就会发现,十余年前,2009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之间创建并留存至今的网页可被检索出的数量已不足210条,排名靠后到可以忽略不计。
如何在海量信息中脱颖而出,一些互联网厂商早已有了方案,百度系的产品矩阵有观星盘、基木鱼、创意中心、百度统计、爱番番、广告投放等平台,头条系和腾讯系产品不再一一列举。
每一个产品都暗藏玄机,每一组产品矩阵的组合都能创造出更加巨大的推动力。
科技的迭代和创新使得相应从业人员在自我擅长的领域再难偏安一隅,知识和技能早已变得连通且立体。商业的竞争逐步变成了技术和资本的双重角力:要么放弃要么驾驭,驾驭不成人仰马翻。
四、信息还是信仰
截至2020年10月,微信、抖音、快手、百度、头条、UC浏览器APP平均日活人数分别为9.93亿、6.40亿、4.37亿、4.08亿、3.42亿、1.90亿。
流量聚集的地方必定是商业角逐的地方,上述每一个平台都有对应的广告系统。
我们可能会有这样的感受,从上述平台上所看到的律师广告大多都千篇一律:醒目的照片、夸张的文案、相同的业务、贯耳的案例、急迫的收集,似乎只要流量足够就可以容忍品质瑕疵,管它是否雷同,量大者胜。
外包团队在技术中寻找捷径,内容团队追热点自说自话,而律师以精湛的专业为委托人解决难题、在最高法胜诉、被最高法收录为典型案例、影响民众认知、思维觉醒、产生立法参考价值、甚至在某一范围影响经济与其他格局的案例却鲜被提及。
故事人人可讲,专精却有上下。法律服务本是很高端的行业,但急功近利的广告呈现方式生生将其做成了电线杆儿上的小广告,四个二拆成了三带一。
与其向公众推送信息,不如向公众传递信仰。
五、另一条路
仅以征拆业务为例,委托人多以个人为主,竞价与信息流目前还是较为有效的办法,盈利模式透明简单,极易复制。
但是市场没有明显增量、广告平台所受监管日益严格、宣称主做征拆业务的团队却日益增多、资本的介入又大幅拉升了获客成本、恶性竞争造成恶性循环,广告平台成为最终受益者,很多律师精力和收益被越来越多地双重挤压,苦秦已久。
在绝对实力面前,技巧就显得过于单薄。
我们在勾勒别人的画像,别人也在画象中勾勒着我们。我们今天能挖掘出的自以为是神来之笔的关键词和推广技巧,可能隔天连带配套的验证数据就出现在了同业人员手中。
推广平台具有上帝视角,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具有鼓动客户合纵连横相互压制的动机、勇气、能力和先例。
如果不想在资本的层面血拼,我们需要换一个赛道。因为只拼资本的背后暗含着另一个逻辑,那与我们所坚守的并不相符。
只有体量相当的情况下,技术的优势才更明显。
赛道不同了,枪响重新计分。越来越多的开放数据,越来越多的科技算法,合法且精准的获得市场关键信息还是很困难的事吗?有些先机就差临门一脚的事儿。
六、世界的轮廓
六天前,也就是2020年11月12日,新华社有篇文章(http://www.xinhuanet.com/2020-11/13/c_1126734308.htm)曾提到了张謇。
张謇曾有一句名言留世:“一个人办一县事,要有一省之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之眼光;办一国事,要有世界之眼光”。
眼光与胸怀,同代罕见。我们以这样的眼光,看看世界、看看别人、看看我们。
2019年12月,司法部主导的世界律师大会在广州举办,第二分论坛以“科技发展与法律服务”为主题,国内外12位演讲嘉宾提及人工智能85次、区块链36次、大数据21次、文本分析12次、机器人应用11次、自然语言理解技术4次。
截至2019年10月,北京互联网法院立案申请100%在线提交,在线庭审率99.36%;庭审平均用时46分钟,平均审理期限45天;裁判文书电子送达率达95.56%、一审服判息诉率97.85%、当事人自动履行率97.21%。
上海法院借助“移动微法院”和上海市“一网通办”系统实现了全天候不间断和跨域诉讼服务,已与京、津、苏、浙等八地法院实现跨域立案“全线贯通”。
2019年全年人工智能类业务公司新成立数量为36538家,2020年仅至10月新注册量已达130147家;2019年全年法律科技类业务公司新成立数量为74880家,2020年仅至10月新注册量已达124345家。
谷歌、微软、阿里、腾讯、百度等知名公司均已开放了自然语言处理API,BERT在情感分析、问答、句子相似度等多个 NLP 任务上取得的成绩可圈可点。
很多科技公司都已经可以提供技术支持帮助其客户创建和训练智能机器人,为线上访客提供初级应答服务,离商业化还很遥远的司法要素精确抽取也已有组织前仆后继的探索。
浪花淘尽英雄,逝水依旧汹涌。有谁又能想到有一天一觉醒来忽然发现,长江还是那个长江,东方还是那个东方,但是河道怎么突然就变了。
七、先行者
打开招聘网站,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到其他律所或者法律科技公司在想什么、做什么、找什么。
- 2020年11月18日,金杜,数据工程师,数据分析和挖掘,持续完善业务数据模型;
- 2020年10月19日,无讼科技,高级运维工程师,线上业务的日常运维、优化、容量管理;
- 2020年11月17日,公富信息技术公司(理脉),数据抓取工程师,抓取开发和页面内容提取;
- 2020年10月21日,某征拆业务律所,CTO,负责公司产品技术研发规划与管理工作,把握行业产品发展趋势,主导系统架构设计,重构、优化现有技术架构。
- ……
其他的不一再一一列举,哪一条赛道都有先行者。
八、照镜子
现在让我们自我审视盛廷律所近几年的科技进程:
- 2017年6月20日,大数据采集系统搭建完成;
- 2017年9月15日,alpha上线;
- 2018年6月2日,智能会议室上线并投入使用;
- 2019年4月26日,律所启动各业务流程系统的定制开发,委托人档案、CRM、大事记、渠道运营、疫情防控、资产管理、密码监管、访客问卷等模块相继上线;
- 2019年6月26日,六网合一正式上线。手机端、PC端、微信端、微信小程序、百度小程序、支付宝小程序对外展示统一调用律所后台数据库;
- 2019年10月9日,完成公域与私域流量的汇聚整合,提高案源线索处理效率;
- 2020年2月1日,完成律所内文件服务器搭建,所内品牌资料已可实现远程统一管理和留档,避免分散存储调阅不便与遗失风险;
- 2020年2月20日,区块链电子合同正式上线,第一份合同发出,并在北京互联网法院天平链中存证;
- 2020年3月7日,区块链律师函系统正式上线;
- 2020年9月9日,完成咨询电话的实时文本化项目,为将来训练机器人深度学习积累素材;
- 2020年9月25日,通过多平台公开大数据的采集与深加工,初步探索出获取精准潜客线索的方法。
还有,我们已经有意识在探索,是否将来有一天可以通过VR或者全息投影的方式使我们的律师和委托人跨越千里实时相见。
九、王者意志
截至2020年11月19日,北京地区科技人员的平均月薪(以下单位:元):
数据分析师约为24000、Python开发工程师约为26000、区块链开发工程师约为28000、AI研发工程师约为32000,管理层的薪资水准多是面议,已很难再统计出具体的数据。
通常,某些研究类的项目往往一人很难独立完成,需要一个团队协作落地。创新研究具有持续性,并非完工即完成。
从论证到立项、设计、开发、频调、验收、上线、培训,再到长期持续运营与迭代,单位每天就像“地下城与勇士”游戏中的“红眼”角色,无时无刻都在自然掉血,他要做的就是尽快通关,因为如无回血技能,跑得慢都意味着比队友更迅速地逼近死亡。
上面的情况还算可估可控,而试错的代价才是真正的黑洞,它无限趋近于沉没成本。
外包似乎也是一条可以考虑的路径,毕竟每天3000~5000元的研发费用及清晰的工期可以给人短暂的安全感,但是外包方通常只考虑具体功能的实现方法,不太可能介入业务逻辑的论证与未来走向的扩展预设,极易埋雷。
所以只是一种隐患暂时替换了另一种隐患而已。竞价与信息流推广、文章撰写、视频创作同理。
所以,一个商业主体,尤其是组织结构相对松散的合伙制律所,可以长期进行短期不见效、法律弱相关、失败率极高的前瞻性研究其实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
因为决策层承担了难以想象的风险,也可能做了数不清次的力排众议,同时持续做着巨大投入,这需要怎样的意识和意志。
道阻且长,一不留神先驱即成先烈。不管是已经倒下的,还是依然屹立并且日益强壮的我们,每一位先行者都值得由衷敬佩。
十、忒休斯之船的最后一块木板
人事人事,人在事前。人是源头,是达成一切目标的开端。人没选对,一错全错。
人选对了,协作的方式不对,一加一小于二,内耗丛生,事倍功半。对自己的和他人的专业均心存敬畏,以最大的善意去理解与相信我们的同事。内心无墙,明月照江。
开眼看世界,持续进化。欲无聚凝,同床异梦。上下同欲,不驱自动。
每个组织都有自己的气息和坚守,我们把它称之为文化,它看不到摸不着但却又能被真实地感知,它应该是忒休斯之船换下最后一块木板之后,依然能剩下的东西。
十一、路径
C端、B端客户一直在进化,这要求我们进化得更快;不仅要驾驭单一技能,还要能驾驭工具体系;不能仅能驾驭工具体系,品牌与营销还应注入灵魂。
虽有必要在竞价的红海中继续厮杀,时刻掌握一线的作战技能,但时代已到了另辟捷径的节点。
科技不应仅仅止步于营销,我们更应盯紧世界在向哪里奔涌,了解我们的优秀的同业律所和法律科技公司怎样与时代同轨。
我们总结盛廷自2017年至今在科技领域中做了哪些项目,以使我们时刻保持清醒,继续前行。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的组织承担了巨大的风险与投入,也以了不起的魄力扛起了担当,希望我们的团队能更加团结强悍,也希望盛廷的文化每一天都能更好地传承。
十二、探索之心
送给大家一段摘抄自网络、我个人很喜欢的小文:
刘慈欣有一部短篇小说名为《朝闻道》,这部小说说的是,人类建好了一座环绕整个地球的超级加速器,叫做“爱因斯坦赤道”,人类正要启动这台加速器的时候,一个外星人突然出现阻止。
外星人告诉地球人,这部加速器能量太大,可能会导致真空衰变,毁灭整个宇宙,他的任务就是监视全宇宙的智慧生命,排除这种危险。
地球人问:你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注意到地球的?排险者的回答是:37万年前,当有10个原始人仰望星空的时间超过了预警的阈值,对宇宙表现出了充分的好奇的时候。
地球人问:不是说,只有当有产生“创世能”级能量过程的文明出现时,预警系统才会报警吗?
排险者的回答是:当生命意识到宇宙奥秘的存在时,距它最终解开这个奥秘就只有一步之遥了。
比如地球生命,用了四十多亿年时间才第一次意识到宇宙奥秘的存在,但那一时刻距你们建成爱因斯坦赤道只有不到四十万年时间,而这一进程最关键的加速期只有不到五百年时间。
如果说那个原始人对宇宙的几分钟凝视是看到了一颗宝石,你们后来所谓的整个人类文明,不过是弯腰去捡拾它罢了。
本文由 @李永卓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学习收藏了,今天就当一回课代表吧。搭建私域流量运营,当然必须要有工具。给大家推荐一款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起点课堂】旗下独立研发的私域流量运营工具——粮仓·企微管家。粮仓·企微管家是一款基于企业微信的一款营销型SCRM系统。集裂变获客、留存促活、销售变现、客户管理于一体的私域增长闭环系统。覆盖企业客户运营的生命周期,助力企业私域流量运营,提升售前/售后服务能力。还可以免费开始使用哦~ http://996.pm/M0A06
写的很好,逻辑很清晰,感谢
你到底想表明什么?单纯记个流水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