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腾讯医典看医学科普如何找到“对的人”
编辑导语:如今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医疗在这几年也慢慢发展起来,并且由于疫情的冲击,网上问诊的用户增长了很多,不少平台也开始做互联网医疗产品;本文作者分享了关于从腾讯医典看医学科普如何找到“对的人”,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互联网医疗领域中,除了医疗健康平台、健康体检、问诊就医、社群平台这四大类APP之外,在各个细分垂直领域也有众多的服务者不断地拓展互联网医疗的服务场景。
其中,腾讯医典致力于向大众提供科学可信的医学知识和易于理解的科普解读,从2017年开始一直在医学科普领域进行着探索。
这篇文章中,笔者通过对腾讯医典APP和微信小程序端的功能对比,来谈谈对医学科普的一些看法。
一、APP端功能分析(ios 2.4.3)
在APP端,腾讯医典以提供医学科普内容为核心,笔者将其功能归纳为医典搜索、精选内容和专题内容三大类。
在核心的医典搜索功能中,用户可以通过输入疾病、症状、药品和医院等信息来进行搜索。
疾病和症状的搜索结果包含了由临床医生编审的疾病和症状的医学内容、医学科普视频和图片、推荐的就诊医院和医生、相关的权威科普文章以及由腾讯医典审核通过的相关专家问答内容。
此外,通过AI智能分析,搜索结果还列举出了相关的并发症的内容,方便用户快速查找。
通过搜索药品,用户可以查询到药品的适应症、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禁忌症、相关的科普视频等众多内容。
搜索医院名称则可以查询出医院简介、医院电话、医院路线和医院评价等信息。
肿瘤防治是腾讯医典在内容方面重点耕耘的领域,内容分为“知识”和“社区”两大区域。
在“知识”页面,用户可以查看肿瘤百科、前沿进展、抗癌故事等肿瘤防治相关的知识内容,还可以通过“费用小工具”预估不同肿瘤疾病在各地区的治疗费用以及医保报销比例,对比各类抗肿瘤药物在各个地区的价格。
“社区”功能则希望通过患者之间问答交流的形式建立肿瘤患者的交流平台,目前腾讯医典的“社区”功能已经建立了面向乳腺癌、宫颈癌和肺癌患者的交流专区。
腾讯医典的医典视频的功能包含了大量的权威医学教育内容,而且将视频按照常见疾病进行了归类,很大程度的方便了用户查找。
二、微信小程序端功能分析
在APP版本的基础上,腾讯医典率先在微信小程序端进行了功能升级,进一步丰富医学科普的内容和场景。
在首页中,腾讯医典新增了“在线咨询”功能,用户可以通过科室或者疾病查找相应的医生进行在线问诊。
腾讯医典设立了精神心理专科、男性专科、口腔专科三个线上专题科室,但目前腾讯医典中的提供线上问诊服务的医生数量还比较少。
“心理测试”功能提供了一系列的线上心理测试问卷,用户可以自行完成想要的测试并获得一份完整的个人心理评估报告。
用户还可以通过腾讯医典中的“健康自测”功能找到各个专科的评价量表来测评自身的健康状况。
与AI技术相结合,腾讯医典在小程序端推出了“体态评估”和“拍照报告解读”的功能。
通过“体态评估”功能,用户仅需要上传自己的一张全身照,就可以智能评估出是否有高低肩、X型腿、O型腿等体态问题。
“拍照报告解读”支持用户将检验报告单拍照上传,系统自动识别图片中的报告结果并进行报告解读,而且用户可以将报告的结果保存到腾讯医典的个人中心。
针对新冠疫情,腾讯医典在小程序端上线了“发热地图”和“孕产地图”的功能,方便用户快速查找附近设有发热门诊的医院、新冠疑似或确诊孕产妇产检和住院分娩的定点医院。
同时,腾讯医典还在上线了一款“收拾新冠病毒”的减压游戏,但对于有密集恐惧的用户可能反而会引起不适。
在医学科普的内容方面,在小程序端也紧跟趋势推出了视频直播的形式,而且邀请众多医疗专家在平台上开立了专栏。
在常规内容分类的基础上,用户可以自己添加关注的疾病,时刻关注最新的内容动态。
“圈子”是腾讯医典在小程序端首页上新增的主页签,用户可以选择加入感兴趣的医学科普圈,在圈子中进行提问和发帖,参与圈子中的话题讨论,还可以直接将喜欢的文章转发给微信朋友。
在圈子中进行讨论和发帖不需要进行专业背景认证,可见“圈子”的定位是面向大众的健康问题交流平台。
除以上功能之外,腾讯医典也开始建立自身的会员体系,用户可以通过每日签到和健康任务积累元气值,在元气商城中兑换元气好礼。
为了吸引用户,增加用户粘性,腾讯医典还联合腾讯视频共同推出了连续签到7日送7天腾讯视频会员的活动。
三、版本功能对比
腾讯医典在APP端的功能比较单一,主要围绕专业性和丰富性两方面来完善平台的科普内容,然而直接与行业专家及权威知识库共同合作建立医学科普内容的成本较高,在缺乏足够收入支撑的情况下,无法长期维持这样的模式。
平台中大部分内容专业性都比较强,大众的可读性较低,在成为“专业医典”与“为大众而生”的定位之间产生了一定的矛盾。
在交互设计上,大部分内容依赖于用户主动搜索获取,而医学又是专业性很强的领域,大众用户通常难以进行准确的描述和总结,导致大量优质的内容无法服务到有此需求的用户。
这样的情况下,腾讯医典希望通过小程序端的功能升级来解决老版本面临的问题。
第一,在保证平台内容的专业性方面,腾讯医典在小程序端由直接的内容生产转型为专业医学科普平台,设立了专家入驻的专家专区,帮助平台上的医学科普服务者打造个人品牌,通过品牌运营获得更多的用户关注,进而吸引更多专家入驻平台提供服务,形成良性循环。
第二,在拓展内容丰富性方面,腾讯医典在小程序端特别推出了“圈子”功能,为具有相同关注点的大众用户提了供经验分享和问题讨论的平台,从而由专业的医学科普服务进一步向大众医学科普社区拓展。
第三,针对医学科普的场景,小程序端进一步拓展了视频直播、短视频、视频课程等形式,而且同时推出了在线问诊的功能。
在线问诊功能在新版本中单独占据了一个主界面功能页签,由于新冠疫情以来在线诊疗数量的激增以及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和京东健康的相继上市,腾讯也有意在在线诊疗再度发力。
此次优先在微信小程序端进行版本升级,也透露出腾讯医典想要借助腾讯生态下微信、QQ、腾讯新闻等渠道巨大的用户流量,扩展医学科普内容的传播半径,探索更多的服务场景。
腾讯医典的会员体系的建立也与腾讯视频和QQ音乐进行了合作,也进一步透露出腾讯希望协同腾讯生态的力量来助推腾讯医典的发展。
四、如何找到“对的人”
在2020年11月的腾讯医学ME大会上,腾讯医典宣布启动医学科普官计划、大众科普官计划、内容开放计划三大计划,分别围绕医生创作者科普创作共建、患者互助共筑圈层、API开源形式开放输出能力,构建社交化和场景化的医学科普3.0时代,由“人找内容”向“内容找人”模式进化。
借此契机,笔者也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对医学科普服务进行了梳理:
1. 需求者与服务提供者
在需求层面,笔者认为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对于特定疾病的相关知识和病患交流社区的需求,二是对于特定专科(口腔、整形、儿科、皮肤、心理等)科普内容的需求,三是对于特定健康服务相关内容的需求。
医学科普的服务者可以分为:包括医生、护士、药师等在内的以疾病治疗为主的医疗服务提供者,包含健康管理师、体重管理师、营养师等在内的以健康促进为主的健康服务提供者,以及各类科普社群的意见领袖。
腾讯医典的医学科普官计划和大众科普官计划,主要面向医生和社群意见领袖,忽视了医疗服务中护士、药师等其他角色以及各类健康服务的提供者。
2. 需求产生的时间
需求方面另一个重要维度是需求产生的时间,笔者认为医学科普有“需要时”和“必要时”两个时间点。
当“需要时”,用户会通过各种渠道寻找需要的内容,也就是腾讯医典提出的“人找内容”,目前大多数医学科普平台都集中在这个场景提供服务。
但是笔者认为在这样的场景下,用户对于内容和服务的需求往往是相伴而生的,比如用户在网上查找HPV疫苗的相关知识,往往伴随的是想要接种疫苗的意愿;搜索“皮肤红肿瘙痒”来了解引起此症状的原因和治疗方法,其实快捷的问诊服务更能帮助用户快速的解决问题。
而且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由专业人员进行医学科普教育,比用户自己查找更有针对性且容易被用户理解和接受。
我们可以看到腾讯医典在小程序端的新版本中也上线了线上问诊的功能,而且设置为主界面功能页签进行推广,开始尝试构建线上医疗健康“内容+服务”的闭环。
但目前线上服务只局限于医生在线问诊,而在互联网医疗热捧的当下涌现了众多互联网医疗平台,优质医生资源的竞争十分激烈。
笔者建议在线上服务方面也可以尝试引入其他各类角色的医疗服务者和健康服务者,丰富在线上医疗健康各个领域的“内容+服务”。
在“必要时”,需要医学科普内容“主动”在合适的时机提示和帮助用户,医学科普内容需要从应用软件延伸到日常生活中的各个环节;比如在新闻客户端、天气预报APP等应用软件中添加相应的医学建议和提醒内容,或在智能家居设备和可穿戴设备中集成相应的医学知识库,结合设备自身的功能打造全新的服务场景。
腾讯医典的内容开放计划正是以应用软件和智能设备为主要对象,通过API开源来实现医学科普知识的可触达。
同时,腾讯医典也在近期推出了健康日历的产品,在每天的日历中都有一则生活建议供用户进行“打卡”,尝试将医学科普内容附着在日常生活所使用的各类工具中。
3. 如何找到“对的人”
想要真正做到“内容找人”,而且让“内容”找到“对的人”,还是会面临不小的挑战。
首先,渗透到生活各个角落的医学科普容易让用户感觉到疲劳和反感,反而会影响用户对应用软件和设备本身的喜爱程度。
这就需要科普内容的推送和提醒能够实时结合用户的健康状况分析得出,但目前健康数据测量的技术和设备,还无法支撑这样的服务场景。
其次,大多数疾病控制和健康管理方法都需要对抗人的本性,比如“管住嘴,迈开腿”的道理大部分人都明白,但只有极少数人能够有强大的自制力做好自我管理;即便在生活的各个角落和各类设备中布满了各样的科普提醒和建议,缺少行为改变的动机和方法,最终的效果可能也微乎其微。
而且像康复训练、血糖控制和体重控制等项目,需要由专业人员基于用户个体健康状况的变化不断调整方案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实现“内容找人”,如果只是将海量的医疗健康知识粗略的展示在生活的各种场景中,带来的可能是用户对于医疗健康知识的疲劳和反感,不仅不会升级为医学科普的3.0时代,更有可能倒退到1.5时代。
笔者认为,在没有相应的健康数据采集能力以及医学算法支撑的情况下,可以先从实现“服务找人”入手,将各类医疗健康服务通过各种技术和设备延伸到用户的生活当中;由相应的专业服务团队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日常健康指导和建议,让“服务”指引“内容”找到“对的人”。
作者:吴之猫,健康管理小硕,医疗健康产品汪+文艺猫。微信公众号:有不知
本文由 @吴之猫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