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B,输入法的下半场

0 评论 6038 浏览 42 收藏 14 分钟

编辑导语:大家是否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在微信聊天过后,一打开其他APP就出现了相应的广告,自己的隐私赤裸裸的被侵犯了。1月19日晚,在2021微信公开课Pro版的微信之夜上,“微信之父”张小龙表示,接下来微信将灰度测试输入法。输入法的下半场,或许离不开To B。

或许在许多人的认知里,输入法还属于纯粹的“C端”产品。

市场调研机构艾媒咨询却在《2020中国第三方手机输入法场景应用专题研究报告》中给出了这样的洞察:人工智能技术优势持续释放,输入法功能朝智能化、个性化方向发展,To B潜能不断释放。

可以给出的解释是,在产业互联网的渲染和熏陶下,越来越多的产品开始在B端另起炉灶,试图将C端积累的技术和产品力向企业级市场渗透和赋能,To B和To C之间的边界正在逐渐消失。

但第三方输入法似乎有一些特殊,作为互联网世界中最基础的入口,输入法常常被归类为工具类产品,同时市场格局也近乎板结,百度和搜狗组成的双寡头已经存在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属于缺少新故事的垂直赛道。

To B当真是第三方输入法的新方向吗?

一、重读输入法

艾媒咨询的报告是否存在刻意造势的嫌疑,需要先厘清输入法当下的产品业态。

“微信之父”张小龙在2020年的微信之夜上抛出了一个重磅消息,微信团队将开发一套专属于微信的定制输入法,并将在不久后进行灰度测试。在百度、搜狗和讯飞早已培养了忠实用户习惯的背景下,微信输入法逆势破局的机会并不乐观,却也为平静的输入法市场丢进了一颗石子。

顺着张小龙激起的涟漪重新审视输入法,其实早已不是许多人印象中的输入工具。

根据艾媒咨询在报告中披露的数据:第三方输入法的应用场景主要分布在社交、购物、在线办公、游戏等领域,其中社交场景的占比高达60.1%,涉及语音输入、方言输入、滑行输入、表情包等功能;购物场景的占比达到43.3%,包括智能预测、快速评价以及海淘时的多语言输入和AI翻译……

和大多数工具类产品不同,输入法在“输入”的功能外已经延伸出了多元化的服务,并与互联网应用的高频场景进行了深度绑定。

以办公场景为例,第三方输入法推出的多语言输入及混输、长语音转文字、翻译、多语种自由说、语音速记等功能,正是锚定了办公场景中的会议纪要需求。

针对用户行为最为高频的社交场景,第三方输入法推出了AI助聊功能,基于自然语言处理和知识图谱技术,可以在提高用户输入效率和准确性的同时,提升表达的丰富性和趣味性。

何况输入法有着典型的排他性,用户通常只会选定一种输入法,很少会同时使用两种以上的产品,加上输入法在用户连接互联网时的不可或缺,第三方输入法往往有着超精准的用户画像,并且形成了一种微妙地正循环:用户使用某个输入法的时间越久,越能匹配用户的输入习惯,继而形成了牢固的护城河。

确切地说,第三方输入法已经属于有别于传统工具的新物种。

特别是智能语音、文字识别、自然语言理解等人工智能技术与输入法融合后,第三方输入法开始扮演起“粘合剂”的角色,帮助用户在特定的场景下有着更好的用户体验,早已跳出了工具类产品的局限性,奔向工具和服务融合的新业态。

遗憾的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媒体和资本市场都低估了第三方输入法的价值,甚至被贴上“缺少想象空间”的标签。

尽管微信官方并未辩解推出定制输入法的动机,却成功将外界的注意力吸引到了第三方输入法市场,背后隐藏的商业价值和潜在空间,也在一步步被外界所发现。

二、“战场”在B端

第三方输入法市场可能远没有表面上那么平静,湖面下正在上演新一轮的较量。

正如艾媒咨询在报告中提到的:“随着第三方手机输入法功能不断强大,C端应用发展走向成熟,行业也逐渐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平台开始转向B端挖掘和扩展新需求,市场竞争格局也将迎来新的变化。”

一个直接的例子:智能硬件的爆发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环境,可能五年前占据我们注意力的还只有电脑、手机等数量有限的终端,当下则呈现出了屏幕无处不在的态势,小到随身佩戴的智能手表,客厅里的智能音箱,出行时的车载屏幕,乃至于为了凸显产品的智能化,冰箱等家电也开始有了屏幕。

同时,改变的还有人机交互机制。就像传统电视的内容是单向传输的,用户只需了解遥控器上的几个简单按键,就能找到想要看的频道。

可当电视有了智能化的操作系统,用户可以搜索自己想要的内容,也就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假如缺少符合用户过往习惯的输入法,一个简单的词组都需要几秒钟的时间,用户体验势必将大打折扣。

好在百度、搜狗等第三方输入法及时作出了行动,目前已经适配了Android、iOS、Windows、Mac、Linux等操作系统,覆盖了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手表、汽车等应用场景,基本满足了不同终端的输入需求。

棘手的问题恰恰在于产业端,诸如银行、政务、电力等线下机构纷纷开始智能化转型,智慧柜台逐步取代了传统人工坐席,本以为是降本增效的必然,却在无意中增加了中老年用户的焦虑感:常见的拼音输入不符合老年用户的习惯,手写输入常常出现识别故障,仅在输入环节就将中老年用户和智能化隔离。

这大抵也是艾媒在报告中断言输入法To B潜能不断释放的原因。

“AI+输入法+产业场景”的组合模式已经在金融、教育、医疗、车载等需要专业化输入需求和专业词库特征的行业存在庞大的需求,也将成为输入法产业应用的新阵地。

以百度输入法和中信银行的合作为例,后者在智慧柜台中引入了柜台专用的输入法控件,针对金融业务场景定制了拼音、自由手写、语音等满足不同人群使用习惯的输入方式;同时基于业务办理需求定制了专用词库,基于高频输入地址的需求支持全国行政区划联想,极大地提升了用户的输入效率。

类似的场景似乎并不复杂,却为第三方输入法指引了新的方向:相较于市场规模逐渐饱和的C端市场,针对B端的差异化诉求输出定制化的解决方案,不无可能成为第三方输入法的增长路径,战场正在向B端转移。

三、走进下半场

输入法可以说是互联网商业的活化石,但属于第三方输入法的下半场才刚开始。

对第三方输入法的功能进行拆分的话,可以细分为三层:最上层是输入工具,包括词库、键盘、剪贴板、快捷语录等功能;中间层是个性化功能,比如不同风格的皮肤、emoji和IP表情包等等;最底层是AI创新功能,涵盖语音输入、智能预测、智能纠错、文字识别、AR等底层技术。

C端市场的争夺主要集中在输入工具和个性化功能,并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第三方输入法的同质化。而当B端成为第三方输入法的新战场,输入工具和个性化层面的模糊地带将不复存在,等待玩家们的将是一场底层技术的较量。

目前第三方输入法在B端的探索主要集中在三个方向:

  1. 定制版输入法:比如针对在线教育、在线办公、政企等不同领域的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通过词库优化、专业词汇、语音识别等功能与企业需求的融合,解决在特定场景下的输入痛点,以提升企业的办公效率;
  2. 核心能力输出:比如单独将手写引擎输出给保险公司,以降低文本审核的校对成本;多语种识别、离线识别等能力赋能给外设硬件产品;通过沉淀了几十年的流行词挖掘技术,为企业提供专属词库定制方案;
  3. 定制化的终端:就像前面所提到的百度输入法与中信银行的合作案例,类似的场景还有很多,比如为吉利、福特等车企提供定制的车载输入法,为智能电视厂商提供定制的电视输入法,提升用户的输入体验。

也就是说,人工智能已经成为第三方输入法的最大变量,输入法终归只是新战场的前线,技术硬实力直接关乎后备的粮草。沿循这样的逻辑,第三方输入法的下半场可能并不对等。

百度输入法背靠的是百度的整个AI体系,将输入法作为企业赋能的入口也符合百度To B的战略逻辑;即便是市场份额稍弱的讯飞输入法,也有着破局的可能,毕竟科大讯飞已经在企业级市场深耕了几十年;不确定性恰恰在于被腾讯收入囊中的搜狗输入法,与腾讯技术体系漫长的磨合期,加上微信自研输入法的挑战,可能会分散搜狗的注意力。

不管怎样,第三方输入法进入到To B的语境下,原本板结的市场格局正在出现裂痕,不排除市场被重构的可能。

四、写在最后

再来回答文初留下的问题,答案已经逐渐清晰。

2017年第三方输入法的用户增长率为5.5%,到了2020年这一数字已经下滑到3.6%,即使不考虑外部环境的驱动,第三方输入法也已经到了求变临界点:要么和人口红利一道停止增长,要么寻找新的增长空间。

所幸,产业化应用为第三方输入法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能否抓住赛点深挖B端场景,直接关系到下一赛段的站位。

#专栏作家#

Alter,微信公众号:Alter聊IT(ID:spnews),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互联网观察者。专注于移动互联网、智能硬件、电子商务等科技领域。独立的自媒体人,走在创业的路上。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