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选择一款工具的理由是什么?

0 评论 3768 浏览 16 收藏 9 分钟

编辑导读:随着短视频越来越火爆,不少人已经不满足于仅仅当一个观众,他们更希望能够自己拍摄剪辑视频。但是,专业的PR软件对于初学者来说难度较大,因此市面上出现了很多适合短视频的“傻瓜式”剪辑软件。本文作者对两者进行了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01 你选择一款工具的理由是什么?

“大家都在关注剪映与快影等APP之间的竞争,我更加在意它们对于工具市场的弥补,以及不同层级定位的产品思考。”

年前因为更新抖音的原因,尝试了一下剪映的PC版本,操作了十分钟就放弃的我,依旧有一些关于剪辑工具的话,想要唠嗑唠嗑。

故事是这样子的。

我用PR做了一个视频,但是还没添加字幕,懒惰又促使我不想反复听N次音频去手打字幕,再手动对准时间点添加到视频里。重要我还不想花钱,不花钱的“网易见外”字幕功能贼难用,同时不花钱的Arctime 也属于难用系列(上述两款服务,均属于字幕智能生成工具)。

对,我就是传说中的白嫖党!所以一听到剪映有WINS版本,就抓紧去体验了一下“智能识别字幕”功能。当然当前版本也是有一些难用的,比如存在无法精确到帧的时间控制,无法框选多个素材同时移动等缺陷。但即便10分钟就放弃的我,依旧看好剪映、快影、喵影此类工具。并且想推荐给身边的朋友们。

以上,可以提炼成几个问题点:

  • PR作为资深工业级产品,依旧没有在产品内解决字幕的痛点
  • 因为一个字幕添加功能,作为资深影视人,我产生了从PR,转战剪映的用户行为
  • 我用着工业级PR产品,却更加愿意给大家推荐剪映

所以,带着上述的问题,我们一起思考下短视频剪辑工具的出现,对标准影视农民工的影响是什么?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又有什么值得思考的地方?

以下,工业级剪辑工具统称PR,短视频剪辑工具统称剪映。

01 场景决定工具的选择

在这之前,我们一直认为是用户群体,决定了工具的发展。PR对应专业剪辑人员,剪映则将技术解放,门槛降低,为普通创作者提供便民的工具服务。因此围绕对于剪辑技术掌握的深浅,划分了工具的用户群体。但真实上,却是场景在决定着这一切。

工具的本质,是提高效率。判断使用哪一款工具,应该是围绕着最大限度高效率完成目标的方向去选择。而目标,往往拥有着明确的场景。比如,同样是剪辑一个短片,一个的场景目标是发布到抖音,一个则是发给客户做商业推广。

你以为,你是因为剪映简单,所以选择了剪映,其实,你是因为你的需求,是发一个没有标准质量要求的短视频。

所以,尽管我们在对工具的选择,都是为了“完成剪辑”这个行为,但因为有了后续的使用场景需求,导致了我们会根据不同的场景去选择不同的工具完成目标。用PR做一个炫酷的抖音相册可以吗?可以,但是剪映更高效。用剪映,做一个甲方广告片可以吗?也可以,但是PR也“更高效”。用一句形相似但意有偏差的话形容,就是杀鸡焉用牛刀,但是对于影视人员来说,菜刀牛刀都要会。与其研究到底学习什么工具,不如研究下,什么工具完成这个需求更高效。

02 为人服务,还是为事服务

我一直认为剪映、小影的出现,是对剪辑工具市场很好的弥补,以至于我经常吐槽PR,为什么没有字幕识别,为什么没有“剪同款”等等。但想通用户对于这两种工具的心理预期后,就不难理解了。

使用剪映的人,心理大多数是“我想要这样的效果,我就要快速出这样的效果”,而使用PR的人,更多的思考的是“我要什么?我要怎么做”。

这样的差异,其实就是解决方案的不同。

  • 剪映提供的是效果解决方案,帮助用户快速实现他们想要的东西。
  • PR提供的是创作解决方案,提供用户实现他们想法的工具。

如果我们把一个剪辑需求诞生,到需求被满足,罗列成:

需求诞生-收集创意-素材剪辑-音效处理-特效添加-导出视频这个几个行为路径

剪映希望的是从需求诞生,直接跳到导出视频。

而PR希望的是你在素材剪辑,进行深耕,创作,深耕,创作。

而这种差异的本质,则是服务对象的不同;便民级产品,服务的是人,工业级产品,服务的是事。

这是因为剪映服务的是单个人,PR服务的是一群人。单个人的需求,只要自我满足即可。而一群人的需求,则变成了某件事。唯有事,才有可能是一群人的共同目标。

所以为什么PR没有“剪同款”?因为使用PR的人,更多面临的,是一群人的协作,一个工业流水线的推动。如PR与AU(音频处理软件),PR与AE(特效处理软件)。

这种服务对象的差异关系,像不像To B产品与To C产品的差异呢?

03 生态是连接,产品闭环则是扼杀

PR与剪映这样的问题,让我换了一个角度,去重新看待生态,跟闭环(这里的闭环,仅指单个产品内的行为闭环)。

生态,是以行业级解决方案出现的闭环圈。他的关键词,是连接。PR连接的是整个影视工业化流程,从素材管理,到剪辑、音频、特效,都有单独一个垂直的工业级产品去承载。再者,如内容生产的工具,与内容分发的产品连接。剪映跟抖音,企鹅号与QQ、微信。这个相信大多数人能理解。

小闭环,则更多指产品级内循环的解决方案。他的关键词,是扼杀。扼杀一切有可能跳出产品之外的用户需求。比如最前面讲到的,我因为PR无法识别字幕,我就会重新去寻找另外一种解决方案。在这期间我这个用户就有可能被剪映抢走。回头看看所有的单产品开放平台,开放,意味着更多可以为用户提供与自身强关联需求的小产品,有官方入驻的机会。那其实也意味着,对小产品有需求的这部分用户,不会再去我们产品之外的地方寻找这些产品,而是变成了在我们“开放平台”下搜索“应用”。

所以,现在我们能尝试的去理解,为什么微信会有小程序,为什么WPS要为你提供文档模板了吗?

除了商业化的考虑,还有的是打着生态闭环的概念,阻止你看外面的大世界。

害!都是渣男!

 

作者:Zach,商业化产品运营,曾就职YY、金山、腾讯,自由摄影、产品汪;公众号 : jiandaolive

本文由 @四把剪刀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