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回家,爸妈的网瘾比我还大

0 评论 5317 浏览 2 收藏 18 分钟

编辑导读:在刚刚过去的春节中,不少年轻人发现,自己已经不是爸妈的“亲亲小宝贝”了,手机成为他们的新宠。根据数据显示,50岁及以上网民群体占比为22.8%,差不多每4个网民中就有1个是中老年人。中老年人上网喜欢看什么?会遭遇到什么陷阱呢?本文作者对此展开分析,与你分享。

今年春节回家,不少年轻人都发现,互联网早已不是年轻人的自留地,中老年人也早已触网,成为网络世界不可或缺的存在。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50岁及以上网民群体占比为22.8%,差不多每4个网民中就有1个是中老年人。

中老年人在上网过程中,或笨拙,或如鱼得水。使用微信是最基础的技能,许多中老年人已经开始拍短视频、玩消消乐、求人“砍一刀”和蹲点看直播带货了。

和读书时在父母的严防死守下仍然见缝插针地上网的年轻人一样,如今许多中老年人也成了“网瘾老人”,如此一来,中老年人和子女的相处模式也开始变化。

父母不再和子女“没话找话”,而是逐渐把注意力从子女转移至手机。

“你有没有发现父母没有以前那么粘人了?”

“对,我妈说手机比我更好玩。”

中老年群体和互联网世界的融合日益加深,成为互联网企业的重要增量来源,但网络之于中老年人,犹如一把双刃剑。中老年人的网上冲浪,不仅有不亦乐乎的时候,也有被套路锁定的瞬间。

01 通讯社交是硬需求

通讯社交是中老年人上网的基础需求,对于高龄老人来说,几乎只有这一种需求。和家人或朋友沟通,排解孤独和维系感情,是高龄老人们上网的主要目的。

徐秀梅家住东北农村,年过七旬的她,和互联网时代严重脱节。2015年,家里人为徐奶奶配备了一台智能手机。

以前使用非智能老年机的时候,徐奶奶还算得心应手,换了智能手机之后,她并没有能力探索其他功能,对手机的使用依然停留在接打电话层面。

家人也有教过徐奶奶使用微信以及如何发起视频通话,但徐奶奶害怕操作失误,从未自行使用过微信。

互联网的“快”如何兼容银发赛道的“慢”一直是个值得思考的社会问题。去年年底,工信部宣布将于今年开展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行动。目前,已经有部分国产智能手机和APP推出了适合老年人使用的UI (用户界面),以减少老年人认知负担和操作流程。

但也有部分老年人能够自行使用微信。女白领武静告诉「新熵」:“我爸大年初一和20多位老同学视频群聊,但我发现他不会将摄像头反转,起初摄像头竟然一直对着家里人。他的同学貌似也不太会用微信,因为不了解静音功能,所以群聊声音十分嘈杂,谁也听不清其他人讲话。”

“但我爸的学习能力还是很强的,今年他用抖音制作了一个拜年小视频发给了大家。”武静补充道。

不过能够熟练使用微信的老年人们,却难以应对网络世界的种种套路。

现年76岁的陈忠国老人,在子女的耐心教导下,很快就学会了使用微信聊天,还会组建微信群聊、发朋友圈等功能,但这也让他的儿子感到担忧,“我时不时就会检查一下我爸的微信,发现我爸的好友列表里时不时会出现一些陌生人。我爸说这些微信号是他去药店、超市等地方买东西的时候,工作人员让他扫码添加的。比如药店的店员,朋友圈里会发一些保健品广告,逢年过节还对我爸嘘寒问暖,有诱导老人消费之嫌。”

除了各种营销手段,诈骗团伙也盯上了中老年人这一群体。

去年年底,有一个人自称是某集团市场总监的人,钟某,加了张喜培老人的微信。起初,钟某每日对张大爷嘘寒问暖,和张大爷分享生活感悟。

不久之后,张大爷被钟某拉进了他所建的微信群,群内有三百多人,群友每天发一些正能量语录,其间穿插着钟某的直播课链接和钟某自己的商业项目的资料。钟某还每天私聊张大爷,讲投资趋势,并诱导其投资自己的项目。张大爷心动了,准备投资十万元。

所幸张大爷的女儿向父亲要了项目资料,但发现纰漏百出,极有可能是诈骗项目,于是果断阻止父亲给对方汇款。

张女士赶到父亲家中查看父亲手机,发现钟某所建的微信群中,几百个群友每日所发内容十分机械、雷同。“这个微信群内除了我爸,都是诈骗团伙控制的机器人微信号。”张女士肯定道。

对于能够无障碍使用智能手机的中老年人,如何防范针对他们的营销和诈骗行为,需要家人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对老人进行切实地监护和指导。

02 刷视频、K歌、玩游戏也上瘾

如果你的父母或爷爷奶奶突然关注了你的短视频平台账号,不要惊讶,他们每天刷短视频的时间可能比你还长,粉丝比你还多。

极光大数据发布的《2019年老年群体触网研究报告》显示,老年网民互联网人均使用时长达3小时,有6.4%的老年人每天上网时长在7个小时以上。

媒介表达形式,正在从图文向更简单直接的视频形式转变,短视频对日常生活的入侵程度也日渐猛烈。

以前闲暇时,70岁的李淑贞老人会坐在村口边晒太阳边听墙角八卦,现在她更喜欢戴着老花镜玩手机。

李奶奶手机里有儿子帮她安装的十几款热门软件,但她平时最爱用的还是抖音和快手,看到“身价500万的保洁阿姨不会告诉你的5个家务妙招”“穷小子用一张鸡蛋饼换了个老婆”这样夸张的标题就会忍不住点开,她最喜欢的主播是抖音里的农村搞笑博主罗姑婆。

如今,抖音和快手早已不是单纯的短视频平台,也在社交方向不断发力。抖音于2020年上线了“朋友”tab和“日常”功能,加速了社交化步伐。发力社交,其实是短视频平台基于用户使用情况的顺势而为。

孔美丽就是将短视频的社交功能发挥到极致的典型人物。孔阿姨退休后迷恋上了跳广场舞,随后开启了舞蹈自学生涯,经常是白天出门跳,晚上回家跟着视频学习,学会新的舞步就赶紧出门向舞友炫耀一番,很快从“舞渣”进化成了领舞。2020年开始,孔阿姨开始把自己的练舞视频发到抖音上。

每当发布完一条短视频,孔阿姨总是会重复欣赏十几遍,然后反复打开抖音,看看有谁给她点赞评论。对于孔阿姨来说,拍抖音的最大动力在于,能收到现实生活中熟人或半熟人点赞或评论。比起陌生人,她更注重与熟人之间的互动交流。

无论是快手还是抖音,社交属性在过去一年都得到了明显地强化。

在招股书中,快手阐述的平台定位是内容社区和社交平台。在一二线城市,可能内容社区属性更强,但是在下沉市场,社交属性则更加突出。抖音CEO张楠也在一则公开信中提到了抖音的社交数据:每天有一半用户会在抖音看到朋友的内容,跟他们互动。这意味着,抖音正在从一种娱乐方式变成一种社交方式。

除了短视频,中老年人们也在向更多的文娱产品渗透,例如,全民K歌近些年也成了中老年人的自嗨聚集地。“怎么也飞不出,花花的世界,原来我是一只,酒醉的蝴蝶”,在K歌平台,快乐和唱歌水平无关。

家里做烟酒百货生意的罗大爷今年64岁,生意不忙的时候他喜欢在全民K歌上唱歌,通常,一首歌他能录十遍以上。

罗大爷觉得,全民K歌的等级制打分系统很友好,只要唱得不是特别差,都能获得较高的分数。相比去KTV任人指点,全民K歌更好地维护了用户的自尊。

全民K歌的全民适配性很高,不仅迎合年轻群体,也知道什么是中老年人的心头好。在林林总总的K歌房里,有一大分类是“戏曲”,包括京剧、越剧、黄梅戏等等。欢唱的人数不多,但里面的狂欢是属于中老年人群体的。

此外,“60后K歌房”“邓丽君专区房”“卓依婷专区房”,这些带有年代感的房间名,简单粗暴地表明了娱乐圈层,昭示着这里是中老年人的乐园。

除了视听方面的娱乐,中老年人群体也开始玩游戏了。例如开心消消乐,成功开拓了中老年人游戏市场。这样一款简单消除游戏,已经横扫国内消除类游戏市场。

截至2017年底,开心消消乐中40岁以上玩家占比超过21.9%,而2019年OPPO发布的手游报告显示,60后玩家的充值金额是00后的3倍。中老年人正在成为网游氪金的重要力量。

作为目前游戏圈的老大,腾讯也很早就嗅到了中老年人市场的发展潜力和增长机会,通过微信这一入口强势导流,造就了《欢乐斗地主》《欢乐麻将》《天天德州》等诸多爆款游戏。如今,中老年人对游戏的痴迷程度已经不亚于年轻人。

总之,中老年人的快乐正在被各种互联网产品承包,以后,针对中老年群体的娱乐产品会越来越细分,精准到各个垂直领域,以求在日益饱和的存量市场获得更大的增长空间。

03 老年人也疯狂网购

新时代下,子女孝顺的标准被重新定义,包括但不限于:点赞、转发、砍一刀。

拼多多里的拼小圈功能,能让用户看到关注好友所购买的东西。为了查看父亲的购物情况,孙灵在拼多多上关注了父亲。去年年底,孙灵的父亲曾一星期内狂下17单,商品价格从几毛钱到15元不等。

孙灵表示,“自从给老爸的支付宝和微信绑定了银行卡,他就像开启了新世界的购物大门,往家里买一些可有可无的东西,例如手机支架、抽纸盒、魔力贴、削水果神器等小物件。”孙父认为,买回家用不用是一回事,但有便宜必须得占。

孙灵供图

无独有偶,58岁的赵秋阿姨被家人调侃为“拼多多十级资深玩家”。入坑3年,赵阿姨每天签到、抢红包,乐此不疲。

如今,赵阿姨已成功在拼多多上拼成功了近20件包邮的免费商品,领了1000多元的现金红包,家里的净水器、饮水机、热水壶、储物盒等物品都是她发动亲朋好友一刀一刀砍来的,其“战斗力”令人汗颜。

赵阿姨以自身经验计算过,一件百元出头的品牌热水壶,在每人每天只能砍两刀的情况下,自己大概需要发动60个人砍价,如果是华为P40手机,可能需要发动大约500人。

在这场砍价博弈中,赵阿姨身边的亲朋好友一个都难以逃掉,如果哪天发动了一圈人还不够,她就会拿起手机去村里随机“抓人”,逢人便寒暄几句,然后掏出手机拜托对方“砍一刀”。最疯狂的时候,全村人都绕着她走。

赵阿姨还最近迷上了直播带货,已经在抖音和快手主播的直播间里买了20多件商品。下单的过程往往是冲动的,一套20元的秋衣她给全家四口每人买了一件,但买回来之后,儿子、女儿、老公没有一个愿意穿的。但她还是觉得很划算,“4套衣服才80元!”

近两年迅速崛起的直播带货,已经开始从年轻群体向老年群体蔓延。已经有MCN公司开始孵化老年人网红,准备打造老年人届的“薇娅”“李佳琦”,但针对中老年人的带货直播,充斥着各种噱头和套路。

梁大爷去年也爱上了观看直播带货,尤其喜欢看珠宝、字画等商品的直播,只要看见了心仪的宝贝,就买回来。梁大爷认为,珠宝、字画这类商品具有收藏价值和投资价值,是保值的,买到手稳赚不赔。

这种原始的消费和投资理念其实并没有错,但最大的问题是,收藏品市场鱼龙混杂,多数老年人并不具备辨别能力,容易上当受骗。果不其然,梁大爷的子女很快发现,父亲所购买的玉石翡翠物件,品质十分低下,并不具备收藏价值。

为了摸清珠宝直播间的套路,梁大爷的儿子梁启蹲守了父亲常看的直播间,并发现了直播间的奥秘:“直播间的灯光非常明亮,会显得玉器十分通透,从而迷惑消费者。再加上主播反复强调买到就是赚到,老年人很难不信以为真。”

在翻看父亲的直播带货购物记录时,梁启发现父亲还购买过一些“伪高科技”保健产品,例如“防癌手串”“驱病鞋垫”等等,套路之低级宛如电视购物。可见,即便是到了新的媒介时代,通过烘托健康焦虑向中老年人兜售保健品的套路依然奏效,能够让中老年人乖乖缴纳智商税。

人们的通讯、社交、娱乐和购物习惯正在随着互联网世界的发展而飞速改变,中老年人们也不得不奋力追赶互联网这辆高速行驶的列车。

对中老年人来说,网上冲浪是一场便利、愉悦、诱惑和风险并存的挑战,在银发一族的触网过程中,子女方和社会层面的帮助和监督不可或缺。

协助中老年群体更好地适应互联网时代,支持互联网基建适老化的全面改造,不仅是为了现在的中老年人,更是为了未来的我们自己。

(本文徐秀梅、武静、陈忠国、张喜培、李淑贞、孔美丽、孙灵、赵秋、梁启均为化名)

 

作者:于松叶 侯敏,编辑:明非

本文由 @新熵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