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车充电宝齐涨价,共享经济沦为巨头附庸

0 评论 2452 浏览 1 收藏 10 分钟

编辑导读:前段时间,共享充电宝涨价的消息甚嚣尘上,网友们对此都很是不满。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共享汽车等共享经济在前几年快速发展,在经过几轮的大浪淘沙后,还剩下几家互联网巨头。本文作者对共享经济进行了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没想到,曾经被用以畅想经济效益革命、商业美好未来的“共享经济”,在中国市场的首次成功验证是“能成功就吃翔”的充电宝。

3月13日,随着怪兽充电递交招股书,共享充电宝的财务状况第一次被完整披露。根据招股书,怪兽充电2020年营收为28亿元,净利润率为2.7%——虽然净利率下滑幅度堪忧,但好歹证明了共享充电宝是一门能独立造血的生意。

更出乎意料的是,在怪兽递交招股书后,共享充电宝这个一度被质疑、被嫌弃的小赛道,又掀起一阵大波澜——大幅涨价、加码地推,市场争夺进入了全新阶段。

一边收割用户,一边补贴商家,被视为“小而美”的共享充电宝模式在怪兽上市前夕奇异变形。这一变形同样发生在共享单车赛道,在哈啰出行上市传闻甚嚣尘上之时,共享单车再掀涨价潮。

单独看共享充电宝、共享单车的逻辑,已经很难为两个赛道统一步调的诡异发展找出合理的解释。只有将其放在本地生活的大语境里,放在阿里巴巴与美团的鏖战故事线里,才能理解共享经济企业上市、涨价、抢夺商家的现实意义。

这也是最出乎意料之处:怪兽、哈啰的上市讲述的不是共享经济的成功案例,而是共享经济沦为巨头附庸的故事。

一、背后的巨头之争

一轮又一轮堪称惨烈的共享经济烧钱大战之后,怪兽充电递交招股书、哈啰出行被传上市在即的消息,似乎说明着站在两家公司背后的阿里系,将在共享经济混战中拔得头筹。

阿里巴巴对共享单车的布局由来已久。2017年,在共享单车的资本大战最激烈之时,阿里巴巴做出两手准备,一手重押当时的明星企业ofo,另一手由蚂蚁集团出资押注当时还处于焦点之外的哈啰。2018年、2019年,蚂蚁集团四次参与对哈啰的投资。

再到共享充电宝领域,今年3月,怪兽充电进行上市前最后一轮融资时,阿里巴巴以领投者的身份参与。虽然入局时间较晚,但阿里巴巴抢下了较大的占股比例,据怪兽招股书披露,阿里巴巴是其第一大机构股东,持股16.5%。

如果说,阿里巴巴在2017年投资哈啰,还是出于对共享经济的期待,那么在2021年通过资本力量切入已经较为成熟的共享充电宝赛道,则完全是从本地生活这一大战略出发的考量。

从口碑、到饿了么、到支付宝,阿里巴巴想做好本地生活的决心显露无疑。但是,美团在本地生活领域的优势,给予了阿里巴巴较为沉重的压力。

压力之下,阿里巴巴讲出的是这样一个新故事:以支付宝打头阵,聚焦服务业数字化,立下“未来三年,携手5万服务商帮4000万服务业商家完成数字化升级”的目标。

围绕着这一目标,除了将支付宝转型为数字生活开放平台、向商家灌注更多流量之外,阿里巴巴还做了诸多布局。

首先是在去年,阿里巴巴先后收购了SaaS解决方案提供商,如客如云、美味不用等,二者都是为了能够助力商家的数字化转型,为商家提供涵盖餐饮、消费全流程的效率提升工具及服务。

其次,共享充电宝也是阿里巴巴布局本地生活领域的重要一环。近日饿了么与怪兽充电的合作,核心价值之一就是会员体系的建设,在这一场景中,用户使用店铺内放置的共享充电宝和商家的精细化会员运营之间,有了进一步整合的可能。

共享单车从风口跌落之后,也成为了巨头本地生活布局的一块重要补充。在本地生活业务生态中,两轮的共享单车、共享电单车是城市出行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可与“到店”业务相连接,串连起吃喝玩乐等各种消费场景。

同样是本地生活领域,美团的布局和阿里巴巴非常相似。SaaS层面,美团领投奥琦玮、收购屏芯科技、入股哗啦啦;共享充电宝层面,美团在去年五月重启充电宝业务;共享单车层面,美团收购摩拜,将其内化为美团单车。

当然,在各个细分赛道里,美团和阿里巴巴都面临着更多参与者的竞争,比如街电、青桔等,但双方真正的对手还是彼此,这是一场围绕着本地生活展开的,包括外卖、到店、出行等场景,涉及用户教育、地推、商户数字化升级等各维度能力的全面竞争。

以本地生活业务生态的整体视角来看,共享充电宝、共享单车如今的走向都有了合理解释。共享充电宝向商家让利,为的是将商家纳入包含共享充电宝、SaaS在内的数字化生态之中;而共享经济近一年间风云又起,则与美团和阿里巴巴的竞争叙事密切相关。

二、共享经济走入“宿命”

故事的主逻辑已经变了:跟巨头在本地生活领域的角力相比,共享经济的TO C财务模型显得不再那么重要。简而言之,共享经济变成了本地生活大战的棋子。

而这样的走向,似乎早有预兆。

2015年至2017年,也就是共享经济最火热的日子,ofo和摩拜合计完成了至少15轮融资,腾讯、阿里巴巴、滴滴等巨头纷纷出手,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令人咂舌。在规模化的前景面前,市场普遍认为,烧钱是企业抢占市场的必经之路。至于盈利,那是扩张之后再思考的问题。

回顾往昔,无论是出于增长还是竞争的诉求,共享单车天然就是要背靠大资金的生意。即使是避开了行业双雄冲突、从下沉市场后来居上的哈啰,能顺利存活也得感谢蚂蚁集团的资本力量。到了“后ofo时代”,弹药充足的滴滴、美团入局、行业竞争重燃,哈啰更要贴近巨头。

和共享单车相比,共享充电宝本身的财务模型更具优势:不用投入人力反复搬运,也不担心产品风吹日晒加速折旧,回本周期短。一切似乎都很美好,但由于准入门槛不高、产品同质化,一旦行业竞争出现变量,渠道成本抬升,帐也会越来越算不过来。

美团就是那个变量。

去年5月,美团在全国各地开始大力布局共享充电宝业务。当时的线下商业正被疫情阴影笼罩,共享充电宝行业同商户一起遭遇打击。美团的入场如同一场准备已久的“偷袭”,完全改变了潮水的走向。

基于已有的线下商户资源,美团的业务拓展天然比纯粹的共享充电宝企业更快捷。为了争夺线下有限的优质点位,相关企业能做的是发力地推、给予商户更高的入场费和分成。这都意味着成本费用的增加,原本跑通了的财务模型,面临着新的不确定性。

竞争进入新阶段。共享经济相关企业需要弹药、需要新的增长曲线——不同于美团能够直接为自身业务输血,哈啰和怪兽作为独立运营的企业,上市融资能为未来的战事储备粮草;而天生的本地生活服务属性,又让共享经济相关业务成为新老巨头的投入对象。

巨头一直都身处共享经济纷争中,只是从幕后资本方走向前台。所有的一切,与共享经济最初许诺的未来,越来越南辕北辙。

 

作者:婷婷、鸿键,微信公众号:深响

本文由 @深响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