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黄车ofo在引起资本热潮之前经历了些什么?

0 评论 15514 浏览 14 收藏 15 分钟

从构想到现实,ofo创业项目的落地与发展过程构建了一幅清晰的图景:那些忽然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新鲜事物是如何被打造、如何从0到1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的。

今年下半年,资本寒潮下共享自行车成为投资界黑马,各大风投基金与投资人纷纷将视野转向这个被号称为出行领域最后一块大蛋糕的自行车风潮。

而在这股风潮中,小黄车ofo作为先锋者,凭借出色的创业团队与明确的运营方向,更是赢得了联动半个TMT(Technology Media Telecom)创投圈的资本方关注。那从北大校园1.0到面向全国数百所高校的项目落地2.0,至今,进军城市服务领域的“大城市共享”3.0,小黄车ofo经历了些什么?这个现象级创业领域的先行者团队是如何实现“大干一票”的目标并引领了全国街头新风尚的?

等等,你说什么?小黄车是什么?

嗯,对于处在繁华商业中心的广州高校学子,至今骑行过小黄车的并不多,尽管在今年十月中旬,小黄车已经布局21省市,落地超过200所高校,包括广东地区的广州大学城(如广工、广中医、华农),以及深大等。

从官方创立时间而言,小黄车ofo共享单车是全球首个以无桩停放方式实现单车共享的出行解决方案。小黄车ofo单车共享项目由北大创业团队发起,从北大出发,布局全国高校,到11月中旬正式面向城市公共服务领域,以环保、共享理念为基础提高校园及城市最后一公里出行效率。

对于普通使用者而言,ofo最直观的互动方式便是:只需下载一个不到10 M的APP,交99元押金(随时可退),成为用户,在遇到小黄车并想使用的时候,扫二维码获得使用密码,便可拥有每小时1元的单车使用权(校园内暂时2元封顶);当然,如果你是自行车分享者,那你是可以享受终身免费使用权的。

回归本文意在分享的主题,如此现象级资本界宠儿是如何练就的呢?接下来我们将围绕创业团队与项目带你走进认识这个引起新一轮街头风潮的ofo。

ofo由3名北大硕士生发起,现核心成员为5名北大学子。这5位北大学子来自不同学院包括光华管理学院、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经历:2009年加入北大自行车协会。因为对自行车运动的热爱,几位北大学子结缘相识。2014年,他们在双创热潮下选择了以自行车为内容的创业项目。

不过现在ofo呈现出来的单车共享模式并不是一开始就确立下来的。2014年ofo初创之时,基于团队在青海支教时发现自行车骑行与旅游结合的可能性,团队首先选择了做骑行旅游项目,但是骑行旅游项目有两个明显短板:第一、装备资源需要团队自行筹备;第二、项目的受众市场相对狭窄。初创骑行旅游项目期间团队尝试过开拓热门旅游路线,到台湾岛骑行环游、在青海湖期望做一个爆款骑游项目等。直到骑游项目将初创期投资方的100万资金耗尽,仅剩400的时候,团队开始重新打量项目方向。

轻描淡写不意味着重新打量方向是一件简单事情,过去一年卖力付出期望有所建树的项目似乎即将付诸流水,这几位优秀的北大学子内心当然不愿止步于此,他们掩住内心的部分失落,从现实的挫败中回过神来,专注讨论共享单车的项目方向。

接下来的6月份,就出现了以下两篇一时成为北大校园圈热门话题的公众号推文(当时也经校园官微推送):

2

从构想到现实,有多远

他们以“借”来的100万资本进行了项目的转型,基于自己的单车容易丢失甚至被偷及找车不容易的事实考量,在校园进行了数据调研后,团队确定了现有的共享自行车解决方案。从北大校园出发,团队向师生们征集2000辆自行车,以提供校园3万师生使用。征集的自行车会被统一改装、上牌号、重新上黄色油漆标志,贡献出自行车的师生们可终身享受免费使用权,而其他师生只需象征性付费(每分钟0.01元,每次使用2元封顶)即可使用小黄车。

干一票大的、以北大人改变北大人、让北大人随时随地有车骑的口号充满着热血青春的意气,2000辆自行车及合理的痛点切入,让小黄车迅速在北大走红:自投入使用后不到40天,便有超过20,000北大用户注册认证。然后,小黄车陆续攻下人大、北航、农大、北交、矿大、北科、地大等七所高校,2015年12月ofo订单量接近2万。

在北京高校成功落地、运营,小黄车获得新的资本青睐。因此ofo在经历了创业初期商业模式的探索后,进入第二阶段,成功商业模式的复制。在2016年春节之后,获得A轮融资的ofo将业务向北京20余所高校拓展,并延伸至武汉、上海等城市校园。

然而春节之后四个月的拓展并没有获得实际的订单增加,团队成员发现了一个战术失误:多学校投放,但每个学校投放量并不多,导致每辆自行车使用频率较低。

200辆车的时候,1天1辆车只被用两次,500辆车的时候,1天1辆车就能被用4次,相当于200辆车一天只有400单,500辆车就有两千单。

因此他们转而将重点放在8所学校,集中投放自行车。今年五月,ofo凭借由2万订单量上涨到8万订单量的项目成效斩获B轮融资。

借高校开学季之好时机,向全国各大区进军,9月份ofo日订单量达到40万,至今在21省市200多所高校落地。值得一提的是,拓展业务期间,武汉地区落地,团队成员考虑到武汉大学坐落在山上有安全问题,因此一度将湖北大学作为突破口,但后来发现“农村包围城市”的战术效果并不理想,最终决定以名气更大的学校出发:正式在武汉大学投放自行车。后来成都落地时,团队首选在电子科大投放自行车。

今年8、9月份共享自行车领域已成为明显的风投热点,至今ofo项目正式启动“城市大共享”计划——从面向校园到面向全国各城市的服务计划,并进入创业项目第三阶段:产品迭代与服务优化,解决项目短板阶段。

滴滴方的加盟,使得ofo加速前进;当然在同台竞技的mobike和后来新玩家的攻势下,ofo唯有专注而用力地前进才有可能成为最后一统国内共享单车界的“滴滴”,进而实现主要创始人之一戴威口中的目标:

终有一天我们的ofo会像google一样影响世界。

什么?下一个google?ofo创始人戴威的信心来自哪里?

嗯,单纯看ofo自行车共享项目,它最初解决了校园两个小而大的痛点:

  • 小,是因为它提高的1公里之间的效率,小得轻易让人觉得这是一个不能够用更多行动去改变的状态;
  • 大,是因为它不仅覆盖了百万学生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问题,还有助于提高校园低利用率或僵尸自行车(闲置资源)的效率。

至今已将服务范围延伸到城市领域的ofo,有望影响千万市民(而且集中在最活跃、注重生活质量的消费群体)的最后一公里出行,解决全国3亿低效使用的自行车存放问题(ofo有部分自行车是回收改造的,现在个别地方政府也有类似行动)。ofo乃至其他共享自行车平台可与各地政府的PPP项目(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实现政府逐渐退出供给,市场供给模式成为公共自行车的大趋势。(当然,同台竞技的mobike与其他新玩家会不定额分羹)

两个痛点,加上天时(现在大家养成了利用移动互联网解决线下问题的习惯)、地利(政府总体鼓励支持)、人和(短途代步需求大),可以引起资本方的关注,而之所以成为热门,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共享自行车联网后,自行车将成为低成本的流量入口(使用自行车1元/小时)与高效的消费者信息收集渠道。(当然资本方不排除刷PR及其他目的的)

3

最活跃的消费群体信息,LBS数据掌握在手

无论是ofo本身,还是其他竞争对手,基于地理位置系统分析获得的消费者(未来消费主力军的大学生群体、现在的高消费活跃群体城市白领等)日常作息时间点、娱乐倾向等数据,都将成为商家后续服务推荐的理想分析源。

以上看来,共享自行车平台可以实现的不仅可以带动骑行代步的潮流回归,更有数据资本撬动沉寂已久的自行车行业、衣食与健康领域的新一轮合作契机。

那ofo这个明显带有共享经济生态效益的项目是哪些资本界“伯乐”捧起来的呢?

直接看图:

4

A轮时间做了修正,来源:凤凰科技

事实上,ofo以骑游为核心产品的创业项目首先也是从唯猎资本(Willing Hunting Capital)获得第一笔投资的。作为北大校友,天使投资机构唯猎资本创始人肖常兴为骑游项目投入了100万。2014年末,项目周转中资金已被耗尽。抓襟见肘之际,团队再次向唯猎资本寻求融资。而第二次获得100万融资之后,戴威团队重新进行了项目打量,决定从自行车共享方向去做。

自2015年9月起,ofo开始了升级打怪兽模式,在新投资的助力下,加速攻下各高校市场。

上图创投机构不认识?不要紧,对比一下这些创投机构与投资人的历史成功项目,你就知道他们的阵容有多强大了。

比如说金沙江创投,其合伙人之一朱啸虎(对接ofo项目的投资人之一),业界称其为“独角兽捕手”,曾领投滴滴、51talk、饿了么、小红书等真格基金,嗯,创始人为新东方合伙人徐小平、王强等,曾投资世纪佳缘、聚美优品、大姨吗等;中信产业基金曾力挽狂澜支持饿了么与美团的烧钱补贴大战;美对冲基金Coatue Management今年5月参与了滴滴30亿美元的融资计划;王刚经典数据标签是三年将80万变为100亿的滴滴投资人;Yuri Milner(尤里·米尔纳)更是重量级中的重量级投资者,他低调但仍光芒万丈,被誉为硅谷投资圈的最亮明星,成功投资Facebook、美国团购平台Groupon、Twitter、Airbnb、阿里、小米、京东等。

惊叹以上投资阵容的同时,回顾这些资本方成功投资的企业是如何改变我们现有的生活方式,不难想象ofo及其同台玩家们引领的共享自行车平台将在未来两年对整个社会出行方式可能产生的影响。

从构想到现实,ofo创业项目的落地与发展过程构建了一幅清晰的图景:那些忽然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新鲜事物是如何被打造、如何从0到1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的。

5

ofo创业团队

无需太多复杂模型,热爱生活,寻思改善生活的方式,决心去做,说不定下一次“干一票大的”,而不仅仅是“2000名北大学子”。

 

本文由 @Danbchpk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