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读 | “会议一体机” 七大交互策略(上)

0 评论 5597 浏览 14 收藏 9 分钟

编辑导语:在会议中,我们会经常用到“会议一体机”,用于开会的投屏、远程会议等。作者分析了其优劣势,并分享了一些交互设计策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大家好,我是白琳。欢迎来到白琳产品成长笔记。作为产品界的一颗野草,今天跟大家一起聊一聊“会议一体机”。

一、什么是“ 会议一体机”

通俗点讲,就是用来开会的设备!可进行书写演示,投屏,远程会议等操作。

从外观上看,会议一体机与电视机相似,都是大屏设备。

常见尺寸有55吋、65吋、70吋、84吋、98吋。不同的是,电视机一般使用遥控器,为远距离遥控操作,用户移动范围小,且一般为壁挂及台式。

会议机直接触屏操作,相当于放大版的平板,用户移动范围大,一般为壁挂及站立式。

从操作上看,会议一体机与平板相似,都是触控设备。用户使用平板一般为近距离观看,屏小,且内容更聚焦;会议机通常在会议厅使用,用户观看距离更远,屏尺寸大,内容聚焦性更差。

从使用频率看,会议机与电脑相似,同为大屏办公设备。电脑更多为公共中的私人设备,使用频率高;会议一体机为公共设备,使用频率相对不高。

二、“会议一体机” 在硬件上有什么局限呢?

1. “会议一体机”的痛点

超大屏触控操作,由于屏尺寸够大!更多时候除了手,我们还需要用上手臂、眼球或头部转动,走步来查看屏幕内容,移动范围大,来回操作容易产生疲劳。

  • 移动范围大:遇上键盘,来回输入,一个轮回下来,砸机!
  • 视觉区域差异:挂壁及站立式会议机,设备高度无法完全适应不同身高人群。而且大屏操作者,离会议机近,操作时本身的可视性就降低,与观看者最佳视觉区域也有一定差异。
  • 局部预览/决策效率低:超大屏可以展示更多内容,以及更多的操作选项,这样用户眼睛就无法同时抓住所有内容,选择变多,决策的效率就相应降低。
  • 低频设备:会议机为公共设备,用户使用的频率并没有那么高,绝大多数用户是首次使用。所以容易出现不知道如何操作的问题。
  • 隐私外露:超大屏尺寸大,反而成为保护隐私的劣势。小屏幕像手机还有防窥膜,在大屏上操作,如果你想锁屏,输入密码时后面一览无余。
  • 多点误触:超大屏触控灵敏度高,身体容易多点误触。特别在大屏单人书写时候,手指写着手肘也一起来了。只要它不尴尬,尴尬的就是你了。
  • 大型设备:设备大,物流要求高,安装移动,携带便携性较低,需要多人操作才能完成。

2. “会议一体机”的优势

首先,会议机集投影、幕布、电子白板、广告机、电脑、麦克风、音箱等功能于一体,办公室不杂乱,一台设备就可以解决现在企业本地讨论,远程会议等需求。

其次,支持多设备投屏,不同系统的手机,电脑,平板等设备,都可以直接投屏进行演示。支持反向触控操作,大小屏互控。以及同时投多屏,一屏多显,不要太方便了。

第三,会议机在展示大数据可视化,游戏娱乐等领域,开阔的屏幕空间和真实的实时动效变化能带来更沉浸式的聚焦体验。

知道了设备的优劣势,我们就可以针对性的去做产品设计了。

二、“会议一体机” 交互设计策略

1. 策略一:设置最佳操作区

会议机作为办公助手,主流用户为上班族。

国标成年人机尺寸分析,人体站立功能下不屈膝手可触及的纵横向高宽应在静态下应降低22mm,以垂直于地面的65吋会议机为例,屏幕尺寸875*1485mm横向放置,距离地面900mm。

默认会议机整体最佳高度可设计为 1.8m 。根据不同地域身高差异,在支架设计上,预留多个孔位,方便调整高度使用。

2. 策略二:设置最佳视觉区

国标最佳眼睛转动区域人机尺寸分析,人在集中注意力的时候最佳视角是30度,以65吋对应距离为基准,触控者最佳内容显示聚焦区域为机高1.2-1.6m。

眼球运动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不转动头部情况下,最佳视觉区域面积为650x420mm,设计时需确保用户看到最重要的信息集中在最佳显示区域。

且展示有速度的内容时,人的集中注意力的视角会变为原有的1/2,因此在设计屏幕信息时,适当留白,内容聚焦,尽量避免操作和信息的跳跃,减少用户“大幅度”的移动。

3. 策略三:使用更自然的手势和及时的触屏反馈

会议机由于大屏尺寸优势,点击区域相对更宽松,不需要精准操作,交互手势更为放松,触控时也会有更强烈的压力,需提供及时且显眼的触发视觉反馈。

触控手势可借鉴手机,平板用户操作习惯,例如左滑右滑返回,解决大屏返回痛点。

五指抓取,就可回桌面主页。避免过多的滑动设计,反复上下滑动操作导致手臂疲劳,在页面需要大量滑动浏览情况下,可长按按钮进行快速滑动,或配合硬件智能笔进行操控。

手势设定尽量手指可单独完成,不需调动手臂,如双指可捏合缩放,单指旋转,多指漫游等等。

三、最后

今天的“会议一体机”交互策略先讲了部分, 请关注我的下一篇“交互策略(下)”哦。

读完这个,相信你已经基础入行了,看会只是第一步,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到你们。

 

本文由 @白琳产品成长笔记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海报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