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国策变了」,而是「浪潮来了」
编辑导语:互联网的发展瞬息万变,风口频现,挑战也随之而生。这就要求互联网人洞察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从而更好地把握机会,迎接挑战。未来互联网将走向何处?产业互联网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趋势。本文作者就互联网的发展浪潮做了解读,一起来看一下。
变局,格局,破局。
前不久,跟某老友聚餐,他一边吹着啤酒一边侃侃而谈,尔后送了我这6个字。这叫「三局论」,他说。
我就笑笑,没说话。
可现在想来,「三局论」还真挺有用的。
当下的很多行业形势,都适合用它来拆解。比如互联网,比如制造业。
说这些,源于几件事。
近段时间,互联网、教育培训、房地产等行业的日子都不太好过。
「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的话题,重回舆论圆桌。「重大国策转向论」,在网上热传。
当此之时,识变局,有格局,知破局,很重要。
前不久,清华产业转型顾问委员会主席黄奇帆指出当前消费互联网领域存在四个问题——烧钱扩规模以取得行业垄断、利用人性弱点设计产品、利用垄断地位采集信息侵犯隐私、互联网杀熟等。
在他看来,这类盈利模式行不通,「今后十年是产业互联网时代」。
种种迹象显示:浪潮来了。
01
变局,已是有目共睹。如很多人所见,风暴已至,变局已来。
将时间倒推到5年前——
移动互联网现象级风口迭出,K12在线教育趁着线下教育培训机构饱和之际崭露峥嵘,2016年被认为是「1998年以来中国楼市最火爆的一年」。
那现在呢?
现实将「水逆」两个字,拍在了三个行业的脑门上。
互联网被反垄断、网络安全审查点了穴,在线教育被「团灭」,戴在房地产行业头上的紧箍咒一道接一道。
这些情形,只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江河里溅起的浪花。
水面上,是这些行业在自身发展周期里的奔流激荡;水底下,是外部形势和舆论生态的激流汹涌。
事情在起变化。不是小变,是剧变;不是缓变,是激变。
当此之时,拿着旧地图观察新大陆,显然已经OUT了。
02
格局,还得打开。任泽平的那段话,就被许多人当成了指南针:
什么是大势?就是降低房地产、金融、教育、互联网等的利润和垄断,以及由此引发的过去长期对民生和实体经济的挤压和成本,大力发展制造业、硬科技、实体经济、新能源、资本市场等。百年未遇之大变局,也是百年未有之大机遇。看清这一大趋势,至关重要。
经济学家陈李路抛出的「基本国策转向论」,又把这层意思给上升了几个高度。
说中国「已经抛弃了‘美国道路’,转向了‘德国道路’」,称「重制造、轻服务」是趋势,是真·格局爆炸。
平心而论,他说的不尽确切:仅凭几个行业的受挫,就断言「重大国策转向」,武断了些。
「重制造」未必就得「轻服务」,高技术制造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做大,智能化现代服务业也得做强,这不应是互斥关系,而应是并行关系。所谓德国道路,也不只是「重制造」。
但重新认识实体经济价值,确实很有必要。
原因有三:
- 制造业重要性凸显。
- 制造业日子不好过。
- 我国制造业有短板。
无「工」不强,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在大国博弈、经济转型的背景下,其重要性愈发凸显——很多国家提出「制造业回流」计划,竞相布局高端制造业,就是佐证。
如今,尽管中国已成全球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可芯片被卡脖子的痛难消。制造业里的高附加值创新领域,还需「补短板」。
这就指向了两点:为制造业降本增效;助制造业转型升级。
03
破局,得向变革要答案。就眼下看,制造业变革的路径,其中一个要素是「数智化」。这也催促着互联网下一幕的到来——产业互联网。
「横向增效」和「纵向升级」,产业互联网正是从这两个维度发力,用新引擎新动能掀起了制造业大变革的浪潮。
产业互联网的典型特征就是,实体产业跟互联网会紧密嵌合。这跟消费互联网是两种玩法。
某种程度上,消费互联网的发展模式是一道「大锅菜」,以某个通用模式作为飞轮后,就可以大规模复制,最终平台靠打败别的平台盈利。
那产业互联网就是炖一碗碗「小锅菜」,产业链上的各环节更个性化、精细化,其价值是为产业提高效率、节省开支,帮制造厂家商家获取更多利润。
正如黄奇帆说的,进入产业互联网时代,不同于消费互联网可以沿袭全盘推进、形成规模效应再追求流量的模式,产业互联网必须通过降低成本,产生产业链企业的降本效应,提高效率,资源优化配置,产生1+1>2的效益。
这里面,利用互联网的方式将供应链上的 「支柱流」——物流、商流、现金流、信息流打通,实现供给侧、需求端与供应链的深度联动与高度协同,将信息差抹平、时间拉短、空间扯平,是产业互联网的重中之重。
有了「深打通」「强互联」,制造业才能在「腾云驾数」中实现质效跃升,「浪潮」才能加速涌来。
04
「深打通」「强互联」的要求,显然更是对物流产业互联网的召唤。以物流创新为依托,实现物流、商流、信息流互通,打破条块分割的梗阻,让实体产业加载「快响应、短时间、平空间」三位一体的产业供应链运营模式,既降本又升级,太有必要。
经过近20年的发展,中国快递业诞生了不少上市公司,但传统快递的服务,更多的是面向消费互联网。在红海内打价格战、向规模要效益,是常见的竞争策略与发展模式,整个行业「卷」在一块,但跟实体产业的连接又不够。
只面向消费互联网,处处是红海,在存量市场内分蛋糕在所难免;面向产业互联网,到处是蓝海,可以在增量市场做大蛋糕。
对物流行业而言,需要的也不是多一家快递企业,而是拥抱实体经济、服务实体产业的数字化产业互联网。
这就是黄奇帆说的产业互联网模式。而在物流业,有人已默默做了多年。
05
物流产业互联网要做的,就是帮实体产业更好地实现两点:降本增效;转型升级。拿降本增效来说,有两大着力点:
- 创新技术方式,降低运输、仓储、货代等环节的成本;
- 用物流驱动商流,解决制造业的信息不对称、产能决策不适配痛点。
举个例子,国内很多制造企业都是商品「全球卖」,但跨境物流的两大难点——时效慢和透明度低,会成为制造企业出海的现实掣肘。
对外国消费者来说,以往在线买中国商品,物流费贵不说,还很慢,路上走个1个月是常态,且相当于「盲递」:物流详情缺失,破损丢失多发,消费者连包裹到了哪都不知道。这归根结底还是确定性问题。
习惯国内快递包邮的国人,或许觉得不可想象,但这就是事实。
有义乌内衣女商人就说,海外客户反馈「女友都换了,但内衣还没收到」。类似吐槽太多,让很多国内制造企业很糟心。
但物流业的技术与服务模式创新,让痛点迎刃而解——阿里巴巴牵头成立的菜鸟,就提供了增量创新方案。
它从2018年开始就和海关合作,将传统的线下报关变为线上操作,并在订单、支付单、运单数字化后,首创「秒级通关」,让跨境通关包裹数从一年最多100万件做到1天可以1000万件。非但如此,依托技术创新推出的「一单到底」,让跨境包裹全程可视;「5美元10日达」产品的推出,则树立了确定性的标准服务。
这就是典型的降本增效:跨境物流的时效和透明问题,都得到了解决。国内中小企业可以只用一杯咖啡的钱,就在确定时效下参与国际贸易,物流成本低于市场30%。
截至目前,其全球物流服务日均处理订单超过500万,助力70多万家中小商家出海。
在各项成本不断上升的今天,中国制造业的整体优势从何而来?就是这样通过技术与服务创新一点点「省」出来的。一个结构性创新,就能让无数制造企业受益。
物流创新,价值还在于「用物流驱动商流」。
供应链管理中有个词叫「牛鞭效应」,指末端需求的小幅变化会在供应链中逐级向上放大,主要原因包括多重需求预测、批量采购和生产、价格浮动和促销、非理性预期。供应链管理的最大难题,就是克服信息不对称,以最优成本满足需求。
《人民日报》曾报道这样一起案例:江苏扬州的曙光牙刷厂,已有40年历史,长期以外贸销售为主,2020年初受疫情影响,海外市场萎缩,到了生死存亡之际。但这家牙刷厂却绝地逢生,「疫情期间,我们做到了没有主动辞退一名员工。」
怎么做到的?答案就是:菜鸟推动反向定制产品和高效供应链,让这家工厂获得了30%的国内电商销售占比,这对冲了其海外市场的损失。
一头连着消费需求,一头连着生产供给,中间连着物流行业,菜鸟作为物流产业互联网公司,让物流、商流、信息流等合一,让产业供应链深入研发引导、需求预测等层面,就是对「服务实体产业」的极佳诠释。
全球物流、产业供应链,这些都是传统快递企业较少涉足的领域。依托菜鸟数智化技术能力和敏捷供应链解决方案,很多制造企业解决了更多环节数字化的问题,将产业中精细化流程标准、供应链多重场景设计等用数字化落地,最终实现转型升级。
06
说到底,物流创新之下的产业互联网,可从两大方面助力制造业:横向,用数字化推动供应链优化,助其降本增效;纵向,用智能化带动全环节现代化,助其转型升级。这也对应着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到的两点要求: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与「产业链现代化」。
接下来,互联网以更多要素创新盘活为基点,以A(人工智能)B(区块链)C(云)D(大数据)i(物联网)5G等为工具,把产业各环节全部数智化,形成新的产业协作、资源配置和价值创造体系,提高全产业的流转效率,提升其价值链和全要素生产率,是大势所趋。
这就需要,更多互联网大厂跟实体产业嵌合共生,从「线上平台」转向「产业中台」,从「流量入口」变成「数字化接口」——服务实体经济,要「嘴上说要,身体也很诚实」。
07
眼下,制造业变革的浪潮已来。
变局来了,那就格局跟上、破局唯新。
对包括物流在内的许多行业来说,这是摆脱内卷、跨越旧周期的时代风口。
方向已经很明晰:以产业为核心,服务实体经济。
毕竟,互联网的下一幕已开启。
作者:佘宗明
本文由 @数字力场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P话太多,搞那么多乱七八糟的词,不如踏踏实实把事情讲好
这样就显得你很没格局
你当大家都是傻子哦,adj讲那么多没人看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