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人设与复杂关系丨微信社交压力的一点浅见

1 评论 2124 浏览 6 收藏 9 分钟

编辑导语: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线上社交成为人们的重要交流方式,然而社交压力也随之而来,以微信朋友圈为例,在发朋友圈时,你是否会担心自己的内容不受欢迎、更在意别人的看法?那么,当下微信是如何缓解这一压力的?未来是否可以有更多解法?本文就此进行了解读,一起来看一下。

“社交压力”是很多人提到的一个高频词汇。为什么会这样?本文将围绕微信朋友圈,探讨三个主题:社交压力的来源、现有解法的利弊、其他解法的可能。

察觉到自己对发朋友圈越来越谨慎,内容范围逐渐缩小到“值得晒的内容”,发布频次也不断下降。调研一圈发现这是个普遍的现象。

从平台视角看,这会造成“发表率下降、品类缩窄、时长缩短、用户分享欲得不到释放(给竞对带来机会)”等后果。

一、社交压力的来源

我认为社交压力的来源有二:「精致人设」和「复杂关系」。

1. 精致人设

我们每次看到其他人精致的朋友圈时,暗中都会产生一股压力,促使自己的朋友圈也向精致发展,对大盘而言是类似“劣币驱逐良币”的一个逐渐精致化的过程。

这种内卷,历史上在instagram也出现过。

精致人设与复杂关系丨微信社交压力的一点浅见

也许这也是微信不去做滤镜和挂件这样功能的原因,它不希望加速形成内卷,暗中提高发布门槛。

2. 复杂关系

随着使用微信时间的延长,其中沉淀的关系链复杂程度也与日俱增。由于我们针对不同关系表现的人设往往有所不同,随着关系的越发复杂,不同人设间的交集越来越小,不设分组可见的话,能发的朋友圈最后只剩如晒猫这样的「绝对安全内容」

微信的解决方案,也可以从这两个角度去解读。

二、现有解法的利弊

1. 弱化人设

1)历史可见范围

历史可见范围能起到2个作用:

  1. 不展示较久远的朋友圈;
  2. 类似story的一定时间后自动不再可见。其中月/半年可见更偏作用1、3天可见更偏作用2。

它能够减轻一部分创作的压力(3天之后就消失、不用担心半年后的自己觉得现在的自己傻……),还不用改变任何的用户习惯,是个很符合用户需求的Feature(当然,也可能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如profile的缺失影响新关系的建立等等)。

但我发现,在设置了半年可见之后,我对朋友圈仍然焦虑,发布频次并未显著提升。

精致人设与复杂关系丨微信社交压力的一点浅见

2)时刻视频

时刻视频的形态和ins的story很相似。story这一解决方案,在snapchat和instagram上已经验证。它的核心是“内容一定时间后不可见”+“特殊入口”,不光是不会长期影响人设和造成稀缺,更是造成生产消费双方的“不那么精致”和“更真实”的预期。

换句话说,相当于心照不宣地约定了“story是我的真实、不精致的一面,可能更可爱,所以请不要用这里的内容judge我”。

精致人设与复杂关系丨微信社交压力的一点浅见

理论上时刻视频应该能够奏效,但微信全量发布后又将其下线了(或许数据不及预期)。以我自己为例,发的视频动态仍然全是安全内容—猫,虽然可能是没那么精致的猫。

“弱化人设”不太奏效,原因可能是微信裹挟的关系过于复杂,尤其是混杂了工作与生活关系,仅弱化人设并不能消除我们的顾虑。

这一点上我们与国外生活工作关系分开的习惯并不相同。如果我在同事面前一贯冷静睿智,那即使是时刻视频也不敢发恶搞鬼脸的内容。或许“简化关系”才能直击问题的根本,但实现起来却很难。

2. 简化关系

朋友权限

标签系统是应对复杂关系的一种手段,能完美满足“对不同人群展现不同内容”的需求,只是管理起来过于复杂,身边没有多少人在用。

微信还提供了一种简单的管理手段—只区分能看or不能看,现在这个设置已经被放到加好友的必经步骤中。这个方式快准狠地解决了来自“不怎么熟”甚至“讨厌”的人的压力,覆盖率不低。但“不让他看”的人在好友中终究只占一小部分,社交压力的问题还需要继续探索解法。

精致人设与复杂关系丨微信社交压力的一点浅见

三、其他解法的可能

那还有什么可能的手段么——或许可以迭代标签功能,引入推荐算法。

不考虑用户成本的话,标签是种完美的解法,遗憾的是用户成本过高,管理标签的成本还会随着关系的逐渐复杂而越加膨胀。我理解关系链的复杂化属于一种信息爆炸,而信息爆炸往往意味着可以引入推荐系统。

之前合作的算法同学曾经给我介绍过一种【社区发现算法】。可以通过寻找节点子集合来划分出一个个的【社区】。如在腾讯同一个部门、在同一个大学专业、是亲戚关系……等等。甚至还可以考虑用关系强度给【至交好友】分出个组。

精致人设与复杂关系丨微信社交压力的一点浅见

为用户推荐一些标签及内包括的人、选中标签后为用户推荐其他可能想选的人、新加好友时为用户推荐使用某些标签……应用推荐算法之后,应该会有很多的场景可以使用。

从我的角度,如果能维护出「同事」「长辈」和「亲密好友」等几个标签就能解决很多问题。

只是这个方式可能会让用户感到不适——“微信是怎么知道我想给这个人这个标签的?”,这种隐私的被侵犯感是致命的。

怎么解决?或许可以尝试以“黑科技”的形式去包装,将开关赋予给用户;以用户可理解可接受的推荐理由解释,如“共同群数X”等,或许能够寻找到一个平衡点。

本文更多是从自己的需求出发,提供一些想法和可能性,希望与各位探讨。

 

作者:shiweidong,腾讯PCG社交平台部产品策划

本文由 @腾讯大讲堂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为什么微信没有分组呢?

    来自上海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