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中年投资人贩卖焦虑,才是真正的财富密码

1 评论 3629 浏览 4 收藏 12 分钟

编辑导语: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有不同的焦虑。年轻人焦虑的是他们的未来,那么中年人呢?本篇文章中,作者将通过对中年投资人的行为分析,与你分享互联网投资的秘诀。

前几天我跟一位券商分析师朋友喝咖啡,他突然问我:“喂,你觉得B站、泡泡玛特和元宇宙,有什么共同点?”

我猝不及防,一时被问愣了。反复思考之后,感觉除了“估值很高、深受资本市场追捧”之外,以上三者没有太多的共同点。好吧,我承认自己远离投资机构圈子有一段时间了,是不是它们最近又搞出了什么新概念?

分析师朋友哈哈大笑:“B站、泡泡玛特、元宇宙,都是很典型的向中年投资人贩卖焦虑的公司。中年基金经理、投资总监、投委会主席,最害怕的就是看不懂年轻人在想什么,最不希望被时代潮流扔到后面。你越是跟他说‘年轻人喜欢这个’,他就越会在恐惧趋势之下,用钱投票、大举买入,把相关公司的估值炒到天上去。”

我仔细一想,还真有道理!遥想两年前,我还在当分析师的时候,去大型公募基金路演,最沉迷于“云游戏”“MCN”等热门概念的,恰恰就是中年基金经理;忽悠他们简直不需要任何技术含量,只需要反复强调“这是未来的新趋势,你不懂的”即可。

相比之下,年轻一点的研究员、研究助理,反而很不好忽悠,因为他们懂的太多,而且自己就是年轻人,很容易把你怼回去。所以资深的券商分析师都养成了习惯:直接找投资总监,就是那种喝茅台、抽电子烟、开特斯拉,但是不玩游戏、不看短视频、对元宇宙闻所未闻的,一忽悠一个准。

稍有常识的人就知道,投资圈的权力主要是掌握在中年人,尤其是中年男人手里的。这个“中年人”,可不是现在90后自嘲的“25岁以上”,而是40岁甚至50岁以上。正规投资机构都有森严的等级制度和晋升次序,研究生毕业加入一般就25岁了,当上基金经理的一般三十多岁,资深基金经理和投资总监往往就45岁往上了。

其实,不仅二级市场如此,一级市场也如此;不仅中国如此,欧美也是如此,毕竟这个世界归根结底是由中老年男性统治的。

中年投资人有权力、有财富、有社会地位,但最缺少时间。他们同时受着工作和家庭两方面的重压,精神脆弱,心乱如麻。他们如果玩游戏,最多也就玩玩《王者荣耀》这种全民级游戏;如果看视频,一般也就看看眼下最火的综艺和大剧。他们显然是敬业的,是爱学习的——可是除了读财报、做调研、听路演,还哪里有时间精力去向现实学习呢?

像这样掌握着资源、却没有时间学习新鲜事物的中年投资人,最害怕的就是:看不懂年轻人,被时代淘汰。这种焦虑在脑海中挥之不去,被烙在了骨头里面。过去十多年,他们看过太多“因为不懂年轻人而被淘汰”的例子了:

  • 腾讯的市值超过了三大电信运营商之和,当年那个卖QQ秀的公司成为了全世界最值钱的中国公司。
  • B站莫名其妙的超过了爱优腾,后三者准备的“超级IP”“头部作品”被前者的PUGC打得落花流水。
  • 国产二次元游戏从2016年打开局面,到产生《明日方舟》《原神》这样的原创大作,只用了3-4年时间。
  • 泡泡玛特从一家在购物中心里通过自动售货机赚钱的公司,到千亿估值的独角兽,也就用了5年多。
  • 元气森林、钟薛高……这些新国货快消品的崛起,在一瞬间就完成了,甚至没给人留下学习的时间。

整个世界都在变化,但是中国变化的尤其快。“世代更替”在发达国家或许要花二三十年,但是在中国只用三到五年。就拿过去十年来说,中国的PC互联网红利才走到一半,移动互联网红利又出现了;

移动互联网红利尚未耗尽,回归线下的“新零售”“新消费”又被炒热了。因为风口变的太频繁,风速又太快,在这样的环境中能保持呼吸就很不容易了,谁还有时间去判断风向?

与互联网和IT圈比起来,投资圈已经算幸运了——前者流行着35岁失业,年龄往往变成负资产;后者至少没有35岁失业的普遍现象,50岁左右的管理层大有人在。

不过,投资圈的内卷化也很严重,因为好的资源、好的岗位都被分完了,新一代的年轻人又在不停地挤进这个行业。想在投资机构高管的位置上退休,不是容易的事情;这就足以构成焦虑。

我很早就意识到:中年人的焦虑,比年轻人沉重百倍、厉害百倍。年轻人最大的资本就是年轻,有无数的可能性,能卖力气、能熬夜、能牺牲个人生活,也没有被各种无形的社会关系绑住。

而中年人,这一切都没有,失去社会资源就失去了一切。“被时代潮流抛弃”,是他们负担不起的代价,不堪回首的噩梦。

别以为只有一二级市场投资机构里的中年人才有这种焦虑,在互联网大厂做战投的人也一样,甚至到了公司高层也一样。据说某互联网大佬每天晚上要听一小时的网络小说广播,据说另一位互联网大佬每星期要让人教他玩一小时游戏——我求证了一下,好像两件事情都是真的。你可以想象,与他们年龄相仿但是职位低几级的人,又会焦虑到什么地步。

何况,在中国当代特有的社会格局下,中年男人虽然是公司与家庭的顶梁柱,却是比较缺乏自信的:

  • 对自身的消费能力没信心,所以有“中年男人的购买力不如狗”的段子(有趣的是,这个段子是中年男人编的);
  • 对自身的文化品味没信心,所以不敢站在消费者的主观视角去评判内容产品和品牌消费品;
  • 甚至对自身的专业能力也没信心,尤其多见于投资圈,朝不保夕、日暮途穷的心态很常见,而且很容易传染。

当然,在市场上也有一些“对中年人友好”的消费赛道,例如白酒;但也只有白酒了。其他的消费细分行业,从游戏到短视频,从美妆到运动装备,从精品咖啡到连锁奶茶,无一例外地对中年投资人不友好。你也可以选择不去碰这些赛道,但代价可能是你无法承受的。

很多人不理解,为何投资人总要对“自己不懂的事情”早早下结论、一窝蜂地冲进去,而不是在场边静观一段时间。凡是在投资机构做过的人就知道,专业投资人其实是没有资格选择“靠边站”的:在二级市场,基民斤斤计较的是季度乃至月度排名,甚至一个星期排名不好就会被万口唾骂;在一级市场,如果你投不出去,那就没有管理费可收,下期基金的募集也就无从谈起啦。

一个多月前,我跟一位一级市场投资人聊起现在“新国货”“新消费”行业的高估值乱象,他无奈地叹息道:“大家都知道,投资业绩提成这个东西,从来只有人听说过,很少有人拿到;至于管理费,则是大家都拿得到的。我哪怕投几个最贵的、最不靠谱的项目,也比不投项目强。”

上面这位投资人是看透不说透的。更多的投资人则是“看不透”的,尤其多见于二级市场。其实,二级市场的焦虑往往更有影响力,因为它可以向上传导到一级市场。

最典型的例子是2019-2020年的MCN概念,本来是在一级市场烂大街、已经被判了死刑、基本无人再投的商业模式,却硬生生被一批A股上市公司给炒活了。正在进行的元宇宙概念也是如此,早在四年前就在一级市场过了热度的VR设备厂商,纷纷再次出马谋求高估值。

无论你是创业者、天使投资人还是中介机构,当你坐在一间宽敞舒适的会议室里,面对一个或一群掌握着大量资源、仪表堂堂、微微皱着眉头的中年投资人时,你应该看得见他们眼中的焦虑,以及他们骨子里的不自信。你应该理解,“错过下一个腾讯/B站/泡泡玛特/元气森林”将是他们的噩梦,而你就应该最大限度地利用这种恐惧感。

这时候你只需要说:“我们公司是年轻人最喜欢的,Z世代拼命在我们这里消费,反正你们不懂,那就拿钱吧!记住,如果你们现在不投,几年之后就会以十倍的估值哭着喊着要投。”

至于你的公司真能活到几年之后吗?鬼才关心。

 

作者:怪盗团团长裴培;公众号:互联网怪盗团(ID:TMTphantom)

本文由 @互联网怪盗团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Pexels,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中年男人的购买力不如狗”实在是谦虚呀哈哈哈哈, emmm除了白酒 还有小鹏这种 华为这种 电子烟等 不都买成国货之光甚至好多上市了 男装上市的可比女的多多了

    来自广东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