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平台治理的一些想法(下)

1 评论 4383 浏览 18 收藏 7 分钟

编辑导语:如何进行平台治理呢?本篇作者通过自己对平台治理的一些实践心得,梳理总结了四个对平台当前重大问题的场景解决方案,一起来看一下。

最近实践了一些平台治理的思路,实践出真知,分享一些不错的“想法”。

一、平台的管理对象应限于订单的履约质量,非用户本身

平台治理是管理者视角,而管理是反规模效应的,管理边界扩大后沟通成本和人力成本会明显增加。

1个人管理的幅度是7个人,人数再多精力就不够了。同理,如果平台对动辄数十上百万的用户进行细化管理,那么光投入的管理成本都会导致商业模式不成立。

作为中介类平台,确定清楚管理对象是订单的履约质量而非用户本身,避免缘木求鱼。不能良好履约的应该停止合作,而履约质量正常的不应过多干涉。

可以保持这样的原则:管理好订单的履约质量是原则,其它的不用过于干涉,一是管理成本很高,二是人本性并不想被过多地约束。

二、用户不能被运营,只能做“交换”

对于中介类平台来说,用户是来搞钱的,与搞钱无关的运营并不是他们的需求。

那么在不管理用户的现实下,我们如何运营,以及用户对被运营的感受是什么?

就这个问题,专门请教了张亮老师,老师指出:运营是一种交换。

想业务规模扩大,就要先去扩大用户规模,可以通过手段和方法达成用户规模和业务规模的扩大,这些手段和方法是“运营”。

所以无论用户喜不喜欢,平台为了自身的发展,都会持续运营下去。如果平台将大部分的运营规则化产品化,用户进入产品后自转起来,那么这就是最高效省事的运营。

有朋友提到,谈恋爱是最高级的用户运营,1对1的触达和沟通到位就能产生爱的火花。

优秀的运营手段永远是从用户需求、用户痛点出发,通过解决问题为用户创造价值。把【产品、服务、价格】做好是所有商业模式成立的底层逻辑。

三、用户无法被教育,只能被引导和被打击

人是没有耐心、不爱学习、懒惰的,APP场景下大部分的教育都会失效。想想你现在打开APP看到弹窗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反正我是直接关掉的。

如果想通过视频或图文形式的内容教育用户,使其达成良好的习惯,我们应该反问一下自己,能不能坚持1个月每天运动?

以为通过教育就能让用户变成平台期望的样子,是一种天真和对人性的不理解,9年义务教育下来腰间盘突出的人依然那么多……

我们的每一个好习惯,都来自于好的引导和深深地被摩擦。好的引导是结合场景下的点对点教育。而被摩擦是被现实无情打击后,为适应环境做出的改变。

比如超六成00后相信自己毕业10年后能年入百万,现在我们说再多人家也不信,等他们出社会被摩擦两年后自然就懂了。

四、中介类平台已能很好地进行撮合,撮合的尽头是供应链

宇宙的尽头是公务员,互联网人的尽头是开滴滴,那么中介类平台的尽头是什么呢?

中介类平台首先要区分谁是需求,谁是供应。对于需求要好好呵护,对于供应不断追求提升供应能力和服务水平,甚至能进一步给需求提供全站服务,即供应链。

供应链的概念可以参考国家提倡的供给侧改革:淘汰水平差的供应,将全链路的供应聚合在一起形成供应链,将供应链在空间维度聚合可进一步形成产业链。

对于信息撮合类车货匹配平台,做好信息撮合后,下一步是成为服务平台,提供优质/标准的服务给用户,再往下是往大平台方向走,满足用户的其它诉求,如运满满提供汽车后市场服务和金融服务。

最后,是建立完善的供应链基础,供应链里的各角色单点成线,再成面,相互补位,最终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现阶段供应链优劣由资源决定,资源的背后是人。商业模式已鲜有大的创新,未来供应链更多是数字化、技术能力的比拼。当下最火的物联网、电动车、自动驾驶都与这个行业息息相关。

最好的平台是成为生活方式里的一个渠道,当然这有点理想化,但不妨作为一种追求,将平台定位于用户的柴米油盐,成为基础设施。

#专栏作家#

小河运营笔记,微信公众号:小河运营笔记,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物流平台运营专家。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很好

    来自上海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