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堆涌入“慢病管理”赛区,互联网医疗们看见了怎样的未来?

0 评论 4245 浏览 14 收藏 13 分钟

编辑导语:互联网医疗赛道上亦不缺乏玩家,随着人们对自身健康的愈发关注,以及慢病患者规模可能愈发加大,互联网慢病管理平台也成为医疗赛道玩家们的聚焦点之一。那么该行业的玩家们都有什么样的发展?后续该行业可以拥有更好的发展机遇吗?

医药健康领域或许从来不缺踏浪前行的追梦者。

从最初的医药电商,到一步步向着互联网医疗深水区进发,医药健康玩家们的打法演变似乎成为互联网医疗领域的一部缩影。

值得一提的是,在近日的进博会上,百度健康、平安健康这些国内互联网医疗平台均与阿斯利康宣布正式达成战略合作,主要将针对慢病管理展开深度合作。

无独有偶,在此之前,京东健康、百度健康、阿里健康等也曾针对慢病管理推出了相应服务。

在经历了2020年新冠疫情这一黑天鹅事件后,互联网医疗领域从站在风口等着起飞到如今的快速发展,似乎已逐渐在风口中寻找到一些新的突破口。但互联网医疗平台不约而同的瞄准慢病管理领域,这背后又在说明什么?

一、互联网医疗赛道上,3亿用户筑成行业新风口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内人均收入不断提高,人们生活水平随之提升,但包括高血压、糖尿病等在内的慢性病却处于一个高发状态。

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国内已有超3亿慢病患者,2019年,我国因慢性病导致死亡的人数占比高达88.5%,比1991年的73.8%上升了近15%,慢性病已成为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头号杀手。

未来,随着国内人口老龄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慢病患者规模可能还将增加。数据显示,预计到2050年,慢性病死亡占比将达到90%以上。

不过,传统慢病管理具有难持续、难预防以及专业性差等痛点,从长期患者治疗效果来看,并不是很理想。相比传统方式,互联网慢病管理提供的线上复诊随诊、用药指导、健康科普等各项服务,弥补了传统慢病管理的不足。

特别是受2020年新冠疫情的影响,慢病数字化管理的市场被进一步教育,互联网慢病管理平台或将成为患者解决常见病、慢性病的优先选择之一。

今年初,亿欧智库推出的《2020年中国互联网慢病管理白皮书》就指出,目前,国内互联网慢病管理尚处在起步发展阶段,但市场潜在规模巨大,2020年,国内互联网慢病管理市场规模达到268亿元,渗透率为11%,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就将超过2300亿元,渗透率增长至37%。

此外,在政策以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推动着互联网医疗平台打通线上慢病管理全流程。从2019年开始,国家医保局就发布文件,明确规定互联网医疗纳入医保支付的原则,之后几年,又连续发布数项公告和规定,扶持线上慢病管理行业的发展。

站在市场的角度,国内互联网医院及线上线下医疗一体化体系的爆发,为慢病管理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截至目前,国内建成900多家互联网医院,远程医疗协作网已覆盖所有地级市的2.4万余家医疗机构,有5500多家二级以上医院提供线上服务。

不仅是慢病患者,用户在获得互联网医疗服务的途径也在逐步完善,包括送药上门、指标监测、不良反应干预等等,在多方势力的资源加持下,线上慢病管理迎来新风口。

但对于互联网医疗赛道来说,行业尚处早期阶段,更何况线上慢病管理这个新型风口,还需要不断探索,当然也给予了这些互联网医疗领域的玩家更多的发展机会。

二、群雄逐鹿,优势各异

目前,互联网医疗行业已经形成两种派系,一批源起同行业的初创公司;另一批则是背靠互联网大厂崛起的互联网医疗平台。

微医、阿里健康、京东健康、平安健康等算是凭着此前积累及资源,成为互联网医疗的知名玩家。

如今,线上慢病管理被发掘,对于此,各家打法各有优势。

说到慢病管理,就不得不提到微医。微医成立至今已有十一年,在数字慢病管理领域,早有建树。

2019年,微医便在山东省泰安市开展“互联网+医保+医疗+医药”慢病管理创新服务。这是微医依托互联网医院打造互联网慢病医联体的首次落地实践,也是全国首个城市医保部门直接购买数字慢病管理的模式创新。

这一模式涉及慢病管理线上线下全流程,形成慢病“防、诊、治、管、健”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闭环,为患者提供慢病复诊、购药、报销、数据管理以及数字化干预处置等服务,并通过数字化、规范化的全流程管理,强化了医保监管和控费。

仅1年时间,当地慢病患者单次人均就诊时间就从2-3小时减至30分钟,单次处方金额同比下降12.7%。与阿里健康、京东健康这些互联网医疗平台不同的是,微医一直在坚守医疗行业“慢”节奏的属性。在笔者看来,未来在慢病管理这一领域,微医的发展空间依然有着不低的天花板。

早期的阿里健康是以医药电商业务为主,通过天猫平台为患者提供药品零售等服务,随着业务的成熟以及版图的不断完善,逐渐向互联网医疗深水区出发,试图构建线上线下一体的互联网分级诊疗体系以及布局数字医疗领域。

2020年,阿里健康从战略、组织架构到业务逻辑做出全面调整,把业务重心从“药”转向“医”,为此还把名字从“阿里健康”改为“医鹿”。2021财年报披露,医药电商平台年度活跃用户超过2.8亿,平台年度GMV超千亿元,可以说阿里健康转型调整后,是取得一定成效的。

随着慢病管理布局的加速,阿里健康也已经先与科伦药业、欧佳隆、拜耳达等实力药企达成合作,进一步拓宽自己在慢病管理的版图。

作为互联网医疗平台快速崛起的另一玩家,京东健康自拆分以来,只用近一年半的时间,就在港交所上市,市值高峰时突破6000亿港元,超过当时的百度。作为拥有线上销售渠道的平台,与阿里健康相同的是,京东健康的主营业务也是医药电商。

凭借着京东带来的先发优势,京东健康组建了一支超过11万名全职医生和外部合作医生组成的医疗团队,加上既有的供应链优势,造就了京东健康的核心竞争力。如今,京东健康向着互联网医疗深水区出发,布局线上线下医疗体系,2020年,搭建互联网医院,成立中医学中心、呼吸中心、全科中心,推出家庭医生服务,深入互联网医疗服务。

可以说,凭借着细分医药电商赛道,为京东健康、阿里健康带来了超百亿的收入及过亿的活跃用户,加之二者分别背靠京东、阿里,深入慢病管理行业,后期仍然有值得期待的点。

而背靠平安集团的平安健康也已拥有了海量的保险资源和企业客户资源,在慢病管理行业同样具有一定的想象力。而且,平安健康的核心打法是“健康险+健康管理“的模式,也刚好契合当下慢病管理的需求,能为慢病患者带来更多的选择及服务。

近年来,平安健康不断通过自身积累的优势,发力互联网医疗体系的布局。2020年,通过整合线上线下资源,以家庭医生为切入口,有效补充院外服务缺口,融合在线随访、慢病管理、药效跟踪等健康管理服务,而在慢病管理领域,除了与阿斯利康达成合作外,宣布深化战略2.0,推出“1分钟诊所”,为慢病患者提供更优质服务。

百度健康名声虽然相对较弱,但目前已联合顶级医疗资源,构建健康知识服务、在线医疗咨询服务、健康商城服务、慢病管理服务及互联网医院服务五大体系。截至今年7月,日均用户已经超过1亿,能够满足超过日均2亿次精准医疗健康相关搜索。

同时,背靠百度,能够为其带来一定流量资源,2020年,百度健康就推出在线问诊服务平台、糖尿病中心、百度健康医典等产品,打造互联网医疗新生态。

不过,话说回来,尽管这些平台在不断完善自身在互联网医疗领域的业态,但要在慢病健康领域去做到很深的造化,这不是一个容易的课题。毕竟,医疗本身是一个具备“重”属性的行业,需要长期的线上线下的资源积累。

况且,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征求意见稿)》,对互联网医疗平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其实对整个互联网医疗的规范化发展肃清了道路,对微医这些专注于严肃医疗的平台带来了利好。

事实上,除了文中我们提到的这些平台,腾讯健康、字节、美团健康、丁香园、好大夫等也在都紧锣密鼓地向慢病管理靠拢。

但不论任何一家医疗平台,对于整个互联网医疗领域而言,在慢病管理成为行业新风口的背景下,都是一次新的发展时机。

 

本文由 @港股研究社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Pexels,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