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去日本做陌生人社交产品?

6 评论 5139 浏览 16 收藏 12 分钟

编辑导语: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如今社交也转变了方式,多采用互联网社交模式,市面上也出现了很多陌生人社交产品。本文就陌生人社交产品展开讨论,从经济、环境、需求来探究日本的社交市场。推荐对陌生人社交产品感兴趣的用户阅读。

最近,在研究日本几款社交 APP,尤其是日本市场最火的婚恋平台、Match Group 旗下的 Pairs。

这款软件已经有 1500 万日本本地用户,离日本老牌“交友”平台 Happy mail 的 2700 万还差一定的差距,但收入已经是全球 Dating App 的 Top3。

可惜,奈何我使用了各种办法,大陆手机 IP 还是登录不上。

不过根据笔者拿到的消息,Pairs有一个功能很赚钱,类似探探之前下架的黑钻功能,不过很坑。

既然没有办法深度体验 Pairs,那我就聊聊日本的社交市场。

为什么笔者这么关注日本的社交市场?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探日本市场,重点放在第二点“日本的社会环境”。

  1. 可观的付费能力;
  2. 日本的社交环境;
  3. 社交产品缺新玩法还是新市场。

本文很多思考来自于2ch、访谈、相关文章和读物。

一、可观的付费能力

移动数据分析平台 apptopia 在 9 月份公布过一组数据显示,2021 年上半年全球收入最高的交友平台中,有三款 APP 主攻日本市场进入了 Top10,分别是 Pairs、Tapple 和 With。Tinder 在日本的收入与 Tapple 相近。

我要去日本做陌生人社交产品?

除了 Tapple 在其他市场有“可以忽略不计的量”,Pairs 和 With 直接扎根本土,只做日本市场。

这三款 App 在 2021 年上半年的收入超过了 Bumble!

也就是说仅日本婚活市场就超过了 Bumble 全球市场的收入

仅仅是婚恋市场!(Pairs 属于恋活+婚活,With 和 Tapple 属于婚活)可见,日本的整个社交市场规模不容小觑。

不过大家的疑问就是:既然日本市场如此被看好,那为什么只能在社交排行榜上没看到中国公司的身影?

如果有,百度的 Gravity 算是做到了,榜单末端笔者也看到了米哈游自家的游戏社区 HoYoLAB(类似国内的“好说”)和探探的身影,但他们只存在下载排行榜上。日本畅销榜单上几乎没有中国社交产品的身影。

如果再仔细查看一下,Tapple 的母公司是日本老牌互联网公司 CyberAgent,With 的母公司是日本上市互联网公司 IGNIS,Pairs 则是 Match Group 的日本本地团队 Eureka 在运作。

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在日本当地的运营非常重,且非日本本地用户不能在“外部”注册登录,铸造了如此高且纯粹的护城河。

我要去日本做陌生人社交产品?

百度在日本也运营多年经验,目前感觉他们没有特别重视婚恋平台,或者没想过去做。其实我看到 Gravity 里关于“恋爱星球”的热度最高,参与者的人数也最多。

二、日本的社交环境

社交产品是一个比较简单的形态,相反,人与人的社交关系却相当复杂。

日本社会有着很清晰的社交关系界限。

例如通信工具 Line,在日本的地位和微信差不多。

非常有趣的是,我们在微信上加了很多人,有不少好友是没见过面,甚至没说过几句话。这在微信上是常态,但在 Line 不同。

日本当地人只有在 Line 上添加与自己非常亲密关系的同事、朋友和家人。如果不太熟悉或者关系一般,即便是生活上朋友也基本不会添加 Line 交流。

其次,日本用户很少在 Line 上使用语音发送消息,具体原因不展开说了。

通常情况下,日本社会主流的交流工具仍然是 email 和 Facebook。

这里会出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即便 Line 和微信在自己所属市场覆盖率最广,但是 Line 在日本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熟人工具微信在国内则是熟人+半熟人。

碍于熟人社交工具的局限性,用户更是需要的陌生人社交平台来交友。这里面有很多细节可以挖,研究了日本用户一段时间后发现还挺有意思的。

我要去日本做陌生人社交产品?

根据一份关于日本未婚率的报告,日本男性的未婚率将会一直走高,2040 年会逼近 30%。

App Annie 也称 2019-2020年,日本用户在 dating 平台上的支出增长速度非常快,是前两年的两倍。从侧面也进一步验证了市场需求的在增加。

根据笔者的研究,日本用户希望找到“认真”的关系,交友方式大概有以下几种:

  1. 现实生活中的搭讪;
  2. 联谊;
  3. 语言交换;
  4. 婚介所;
  5. 线上交友。

其实在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基本都会存在这些交友途径,只不过有些具体细分上的区别。

我认为线下场景前移到线上并不会出现本质上的区别,因为笔者也对日本市场的用户做过一些调研,虽然不是很多,但我发现了需求确实是与国内没有太大差异。

我要去日本做陌生人社交产品?

无论是“恋活、婚活、牛郎、妈妈活、爸爸活……”日本社交市场的入口也是“无聊、孤独、荷尔蒙”,只不过垂直赛道更丰富且更有趣。

例如妈妈活,这里面要求肉体关系的女性不多。

看了一些妈妈活专用的APP,里面有不少提供服务的男性都是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等名门私立大学的学生。

对于妈妈活中的年长女性来说,比起脸,似乎学历才是最重要的。

另一方面,我认为日本市场有很多国内的社交产品可以尝试。就像我前面提到的,重运营是必不可少,又加上语言差异、疫情等因素,如何建立用户信任问题等等,阻力着实不小。

关于日本整体的社交气氛,外面看似一个非常传统的国家,实际上各种社交关系比其他周边国家更开放和成熟。

日本在前几年才开始普及线上支付,你没看错,虽然日本的游戏产业非常成熟,而互联网社交并不像国内这样丰富。

我要去日本做陌生人社交产品?

日本线下社交场景丰富,线上才开始刚刚有爆发的迹象。笔者认为机会不少,收益高低与搭建平台的难易程度成正比。最近我也有了解到有几家比较成功的中国出海社交产品正准备进入日韩市场,拭目以待。

三、新市场 or 新玩法

当我随意翻看了 App Annie 中东市场的畅销总榜后,惊呆了——有80%的产品是来自中国或与中国公司收购的,其中有一半是与社交相关。

在Yalla还未进入公众视野的时候,中东还算未被挖掘的新市场,如今“内卷”非常之严重。中东土豪再多,也不够这么多产品分得。

所以笔者看到,相对比较容易打入的市场已经没有什么可以新挖掘的机会,高壁垒的市场仍然鲜有问津。到底问题出现在哪里?

1. 同质化严重

就以目前中东地区的社交产品为例,YoYo、Mico、Yalla都是相互借鉴玩法、活动、功能等等,同类在产品在卷同类,没有想过新的切片,包括新出的产品也是一样。显然现在不是5年前的海外,那时候海外一片蓝海市场,随便一款社交产品洗洗量就能够赚一笔。

2. 喜欢赚快钱

这是目前笔者看到最严重的现象。

无论公司大小,都喜欢赚快钱。产品急于求成,没有全面实地调研用户,真正考虑解决一部分切片用户的需求。我相信大部分用户喜欢使用陌生人社交产品不单单是为了荷尔蒙,这其中掺杂着很多开发者并没有重视还未被发掘的因素。

现在大家还是只想着图如何提高ROI、增加Arpu值。堆积一些产品功能来达成数据指标。

3. 心理障碍

笔者现在越来越感受到大家做产品都会有一个心理上的屏障:当我们看到难以逾越的高门槛市场的时候,当产品人看到某市场自认为机会渺茫的时候,当我们总认为产品力不足的时候,我们就默认了失败。

笔者对社交产品的拆解都是基于实证,而不是基于功能。这里并不是不关注功能层面,而是更要关注用户的需求变化。

笔者一直也希望大家从用户角度去挖掘需求。

四、关于拆解社交产品

没有商业化,过少活跃的女性用户,我实在想不出来该怎样去拆解。

这次拆解失败,下次换个“社交+”的产品。

 

本文由 @社交产品笔记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专栏作家

社交产品笔记,微信公众号:社交产品笔记,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某独角兽社交产品公司行研,拥有多年海外产品经验,对于社交行业有一定的研究和洞察。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注意别中招了

    来自湖南 回复
  2. 去做个附近的人

    来自北京 回复
  3. 看完这篇文章让我对日本的社交市场有了一些了解,之前真是一点儿都不知道哈哈哈。

    来自江西 回复
    1. 就像文中所说,日本表面是个传统的国家,但实际上是个性开放、高欲望的社会

      来自北京 回复
  4. 建议去日本做个“soul”,感觉能成

    来自浙江 回复
    1. soul之前推广海外,日本是他们最重要的战略市场,但是并没有做得很好,真正理解当地的文化,本土化运营才是这类产品的壁垒

      来自广东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