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配送如何重新定义“最后一公里”?

8 评论 2511 浏览 1 收藏 14 分钟

编辑导语:无人配送领域已经引起了众多玩家关注,随着外卖业务亟需转型,巨头们开始将目光转向无人配送技术,以实现降本增效,甚至试图为末端配送领域撕开一个口子。而这项技术又可以为末端配送行业带来什么样的变数呢?

近日,毫末智行获得近10亿元A轮融资,成为国内智能驾驶行业中又一只独角兽。据天眼查APP查询显示,这是毫末智行今年获得的第三次融资。而值得注意的是,最近的两次都有美团战略投资部的参投。

在笔者看来,美团对无人配送的投资并非追逐风口,而是深思熟虑。

今年7月美团对外发布公告,腾讯以4亿美元的价格认购美团1135万股,并说明资金将主要用于无人车、无人机配送等前沿技术领域的研发,这次投资毫末智行A轮正好是将7月份公布的计划进行落实。

此外,美团年内还先后向深耕AI+智能工业机器人解决方案的梅卡曼德、行内大热的人工智能视觉处理芯片研发商爱芯科技等抛出橄榄枝。

为何外卖巨头会花如此代价投资自动驾驶和AI领域?无人配送技术走向成熟,又将为末端配送行业带来哪些改变呢?

一、外卖业务的“救星”

即将结束的2021年,是外卖行业经受重大考验的一年。受到海运成本增加、环保等因素的影响,食材成本普遍增加,使得下游餐饮店和外卖平台的利润空间都在变小。

另一方面,有关部门正在要求平台为骑手交社保,对外卖平台来说,这将意味着要增加一笔很大的开支。

据美团2020年报披露:“截至2020年末,共有950万名外卖骑手通过美团平台增收 。”而饿了么今年4月发布的《2020饿了么蓝骑士调研报告》中显示,饿了么平台骑手总数也超过300万。

“为950万骑手、300多万骑手交社保要花多少钱?美团和饿了么都不敢想象”,在社交平台上,有网友发出这样的感叹。

餐饮外卖是美团最关键的收入来源,食材涨价、骑手社保等因素导致成本上升,如何降低成本,守住平台规模?是美团、饿了么等外卖平台亟需解决的问题。

事实上,外卖平台已经开始了更加精细化的运营。不论饿了么还是美团,都对21点以后的深夜凌晨订单进行了阶梯式计价,美团甚至把距离加价细化到了每100米一个价格的维度。但即使这样,外卖涨价的趋势依然难以控制。

据美团财报披露,2020年每笔餐饮外卖业务订单的平均价值48.2元,同比增长7.0%。有不少网友表示,外卖都吃不起了。

总之,外卖行业迫切需要一场降本增效的转型,而最有效的办法只能是设法减少对骑手的依赖。

因此,在笔者看来,外卖巨头美团对自动驾驶企业的接连投资,目的是为了更快发展无人配送,以尽快扭转当前的困局。而通过布局无人配送,用配送机器人逐步替代配送员,可以说是外卖平台最有希望的“救星”方案。

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曾感叹融资困难,“我们见过100多个投资人,最后真正投我的只有三两个,王兴就是其中之一。”由此也可以看出,美团对自动驾驶领域寄予很大的期望。

事实上,除了外卖平台,对末端配送业务有依赖的企业都表现出对无人配送的极大热情。

在去年3月,美团、百度、京东、菜鸟等企业牵头发布“培育壮大无人配送行业倡议书”,其共同的诉求是,就无人配送落地过程中政策、法规、产业、标准四大维度发出倡议,希望合力推动无人配送的创新发展。

多家企业联合倡议下,有关部门也在积极配合。2021年5月,北京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采取类似于德国的“车辆自身+运营区域”双审核认证制度,率先向美团、京东物流、新石器三家企业颁发国内首批无人配送车车辆编码,并开放了部分路权。

9月23日,由京东物流研发的无人快递车,在海南琼海市嘉积城区道路上试运行,美团的自动配送车魔袋20,也在北京的公开测试道路试运营,阿里的小蛮驴也进驻多所高校开始运营配送,京东也在今年推出第四代无人配送车,用于其末端的物流配送业务。

在笔者看来,无人配送之所以有吸引力,不仅仅因为它带来未来各种商业模式的想象力,场景相对Robotaxi更简单,更容易落地。更重要的是,它能够解决现有末端配送行业面临的诸多困境。

在这个意义上,无人配送的推广可以有效解决现有末端配送所面临的人力成本高企的严峻问题,对于有末端配送业务的大型互联网企业有着重要的战略价值。

二、重新定义“最后一公里”?

物流配送过程中,“最后一公里”是客户接收货物的最终环节。电商时代的到来,使得“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成为连接电商平台与客户的关键纽带,因为“最后一公里”的配送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首先,“最后一公里”虽然距离短,但配送的成本占到整个物流配送成本的30%以上。其次,它是配送过程中与客户直接沟通和接触的环节,这个环节的服务质量和效率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客户的满意度。但事实上,极为关键的“最后一公里”配送却存在着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第一,无人配送可以提供更规范、更高效的配送服务,同时有效避免用户隐私泄露。当前的人工配送充满了许多不可控的人为因素,导致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且存在用户信息泄露问题。

据新京报报道,有网友反映,因为在外卖平台上订过一次外卖,他所住的酒店地址、房间号码、联系电话等信息被泄漏,从此不断接到骚然电话。记者起底多个“电话销售”群发现,有卖家专门出售电话姓名、订餐地址等客户信息,每条信息的售价不到一毛钱。甚至就连平台普遍使用的用户虚拟手机号也不够安全。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有用户曾投诉外卖平台,怀疑虚拟手机号只是“虚设”,用户退款后受到商家多次电话骚扰。

笔者认为,末端配送的服务模式存在许多不规范的地方,其中一个原因是配送员普遍没有经过专业的岗前培训,专业程度和职业素养参差不齐。

其实传统的邮递行业也是末端人对人服务,遵守行业业务规定(信件、报纸、杂志的保管)、严守员工职业道德(不私拆信件、包裹等)都是对邮递员基本的职责要求。配送员在上岗前本应该也要接受统一培训、规范其服务标准,达到与传统邮递员相当的职业素质。

但是,在快速兴起的配送行业中,需要大量配送员维持平台的规模,而必要的岗前培训意味着时间成本和经费成本,在当前配送员有大量用工缺口、人员流动性又很强的背景下,有人配送的服务质量、信息安全等问题难以解决。

整体来看,陌生人配送难以规范化有两个原因:一是提高服务质量所需成本太高,二是配送服务用工缺口大。对于用户而言,既希望能够送货上门又担心个人家庭住址等隐私泄露存在的矛盾无法解决。

从这个意义上看,无人配的“最后一公里”就显现出了优越性。

比如,今年4月,毫末智行和美团共同研发的“魔袋20”,其载重量达到150kg,一次性可配送10单,而且能适应24小时运营需求。京东物流无人车4.0拥有1024L货箱容量,可进行远程接管,应对恶劣天气和夜间行驶等场景。

不难想象,用不了几年,无人配送车的运力配合上平台集约化的运营管理,将对“最后一公里”的服务质量和效率带来很大的提升。

无人配送的规模化落地意味着,用户直接接触平台直接控制和负责的机器人,很容易实现统一标准下的规范化服务。另一方面,随着以后无人配送车的规模化落地,其边际成本也大大降低,配送成本问题、配送用工缺口问题也能一并得到解决。

第二,末端配送的大量包装与低碳环保的理念相悖。快递行业伴随电商迅速生长,是浪费最为严重的行业之一。据统计,仅2018年,全国快递业共消耗包装箱约143亿个、编织袋约53亿条、塑料袋约245亿个、胶带约430亿米、封套57亿个。

环保是笔大账,而在市场竞争条件下,企业要贯彻环保理念,首先要受到成本的掣肘。

比如,使用生物降解塑料包装袋,成本将高于现有包装;为了避免物品碰撞受损,起防震作用的气泡膜、塑料泡沫也必不可少。对看重派件效率的物流企业来说,如果要追求环保的包装,配送效率难免会降低,成本也要增加。

因为气候与环保的原因,“碳中和”的目标是目前国际社会的共识,这个目标的实现过程将会长期伴随我们的生活与生产。比如有的餐饮企业开始使用纸质吸管、苹果公司为了环保新品iPhone手机都不送充电器了,但这些都是比较小的改变。

从全社会的宏观角度看,要解决C端高频消费过程中的浪费问题,减少末端配送的包装量是关键。

据美团对无人配送的设想,未来可以逐渐采取循环塑料箱的配送模式。随着无人配送规模化发展,传统人工配送所必需的纸箱、塑料袋、胶带等包装用量有望大幅减少,从而减少整个行业的碳排放量。

第三,覆盖到更广泛的末端场景。现有的末端配送似乎已经很便利,但其实有些地区还难以覆盖到,需要无人配送来弥补。

比如,一些高档住宅区、办公楼宇、学校等为了规范管理,不允许配送员进入;去年因疫情禁足期间,医院、风险区域等特殊场所需要防止病毒传染扩散,也不适合配送员进入,这时候无人配送车就能发挥出优势。

总之,末端配送行业伴随消费互联网行业的繁荣而兴起,已经成为一个体量很大但许多方面都还不够成熟的行业。随着无人配送的落地,有望实现确保用户信息安全、环境友好、覆盖更全面的“高质量最后一公里”配送服务。

 

作者:郑开车;公众号:谈擎说AI

本文由 @谈擎说AI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海报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疫情之下的无人配送很方便,但那时大家时间都比较充裕,而点外卖本身就是为了节约取到食物的时间,无人可能又在无意中拉长了时间

    回复
  2. 餐饮外卖跟物流快递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无人配送感觉近5年内都难以普及实现

    来自广东 回复
  3. 无人配送可能还意味着,未来从事此类的人工少了,

    来自江苏 回复
    1. 有多智能后面就有多少人工

      来自北京 回复
  4. 无人配送的规模化落地意味着,用户直接接触平台直接控制和负责的机器人,很容易实现统一标准下的规范化服务

    来自安徽 回复
  5. 还没有见到过无人配送,表示有些期待++希望能发挥优势

    来自江苏 回复
  6. 无人配送在很多场景不适用,且技术发展难以成熟。人+产品+场景 的纽带必然会持续性存在。无人配送无法代替

    来自浙江 回复
  7. 无人配送如果大范围的普及,真的很方便,尤其在疫情之下。

    来自山东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