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大厂裁员,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8 评论 3756 浏览 1 收藏 17 分钟

编辑导读:临近年关,陆陆续续有互联网大厂传出裁员消息,更有甚者说部分业务部门被裁员90%。本文作者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一起来看看吧。

年关将至,互联网行业正上演一出裁员过冬的戏码。

继教育培训、社区团购之后,互联网大厂裁员消息不胫而走,百度爆出游戏部门300多人接近全部被裁,直播业务被裁员90%;爱奇艺大规模裁员,裁员比例在20%到40%;

而腾讯在年度员工大会表示,PCG事业群将开始大规模人员优化,此外,字节、阿里、携程等一众互联网企业,都开始削减支出、裁员过冬。

有的人愤愤不平,背负巨额房、车贷,离开了劳累多年的企业,投身下一场“栖息地”;有的人在裁员边缘担惊受怕,带着焦虑与不安,被时代洪流裹挟;也有人选择沉默,以互联网人所谓“得体”的方式,离开了昔日荣光的互联网圈子。

转身向背,他们是这个时代缩影下的一隅,也是经济周期性的一个注脚,身在大厂里的人走向了天平两侧,一侧是享受福利加权,在飞轮持续转动下继续提供动力,另一侧是提前被系统优化,掷入市场被动等待选择。

在过去的几年里,裁员已然是互联网末班车上的新标记,拉闸的互联网大厂,命运刻度里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01 周期性运转:被“绑架”的工人

15世纪的英国,一群农民正对着贵族势力提出控诉,理由是这些人用欺骗、暴力占有他们的牧场,强行夺取住宅、田地和果园。为了圈占土地,不惜将农民投入监狱,毒打致残甚至杀害。

这是新航路开辟后,英国爆发的圈地运动,这场运动将大部分农民赶到了城市,从此,被捆绑进入社会机器熔炉里的人,有了全新的身份标签-工人。

资本家因此获得大量廉价劳动力,对生产成本(主要是工人工资)压低,投入扩张再生产,手工作坊在城市得以发展,完成资本原始积累。

从农业生产到机器运作,一座座工厂随之拔地而起,数以千万级工人在工厂内由生疏新手,慢慢变为操作熟稔的优质工种,摆脱农业时期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户外环境,取而代之是经年累月蹲守在冰冷机器旁的统一手势、统一步调,工人被环境驯化,话语权也随之剥夺。

这场被迫进化的生产关系,促进了社会财富极速增长,却没能强化工人幸福指数。劳动时长拉满,节假日几乎没有,工人的主要食物是土豆和面包,有时满足温饱也艰难。

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描述道:“用来做衣服的料子非常不合适,无论是在女人的衣橱里或男人的衣橱里,都几乎没有亚麻布和毛织品”。

付出与收益不对等,是资本体系下劳资结构的必然,工人享有的福利仅在于微薄的薪水,而薪水的决定权不在于生产产品的价值,也不在于社会的需求总量,而在于雇主的利弊权衡。

工业革命后的工人,最终的归宿只能是工厂,被剥夺回归农业生态权力的工人,命运也与工厂捆绑在一起。

除了微薄的薪水外,工人们还需时刻担忧被雇主解雇风险,在雇佣市场上,处于底层的工人只有被选择的权力,仅靠社会的舆论以及雇主们的怜悯,他们的命运被少数人掌控。

工人的命运沉浮,不仅仅停留在西方历史里,在经济改革腾飞的中国,也同样出现过。

上个世纪末期,被赋予“金饭碗”称谓的国营职位,在体制格局转变之际,也没能跳脱出周期性被“释放”的命运。

国营向民营转型,大批工人面临下岗潮,有人转型下海经商,寻找新出路,有人暗自退场,提前下岗退休。

危卵之下岂有安巢,在时代面前,体制内的他们依旧被潮水裹挟前行,面对突然的“失业危机”,工人们对抗风险时的抵抗力,在大涛大浪中显得卑微且无力。

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高度发达,早期的经济改革完成城市化基底任务,转向了信息技术革命。

新一代工人们由单纯的体力劳动向脑力输出过渡,蜷缩在办公室对虚拟世界规则进行维护,劳作环境虽有了质的转变,但劳作体制仍延续着旧制。

国内互联网行业高速发展持续将近20多年,网络通信、互联互通代表着的新潮现代化生活,是一场切切实实的信息技术革命。

互联网大厂借时代列车,改变了大众消费习惯、生活方式,甚至于舆论走势以及思维范式。

不可否认的是,互联网巨头吃透了经济腾飞的时代红利,进入大厂,是当代求职者们眼中引以为傲的黄金圣果,高薪酬、高福利、高荣誉吸引一波接一波优秀人才涌入大厂,层出不穷的财富故事,刺激底层民众渴求财富自由的敏感神经。

如今,社会经济周期性运转,大厂也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当中,个体对自我安全保护意识也愈发强烈。

无论是拥有大厂光环的打工人,还是依附小厂生存的小职员,对当下的担忧、对未来的困惑,以及社会、家庭所赋予角色的责任重担,不安全感如影随形。

被裹挟的工人,始终没能摆脱周期性被捆绑的命运,或许,唯有抓在手上的,才是最安全的。

02 制度与决策权博弈:修正资源错位

从这次裁员风波来看,互联网大厂在用人方式上,多少有些刚柔并用的韵味。一边是大开大合裁员,不留余地缩减开支,一边是加大福利杠杆,稳固大盘军心。

为给存留员工吃“定心丸”,腾讯、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大厂陆续推出员工福利计划。

12月14日,阿里在内网公布“暖心计划”,包含多项员工福利升级,除了延长产假、新增育儿假外,还推出了7天全薪陪伴假、20天全薪长期服务假。

今年11月,腾讯推出“提前退休”政策,升级员工“职业里程碑”福利方案,在腾讯工作满15年的员工,可以提前申请退休,并领取一笔不菲的回报。

波动的背后是制度与决策权之间的博弈,企业选择裁员缩减开支,更多是对以往快速扩充版图、资源错配的修正,今年以来,教培行业、社区团购整顿,反垄断政策承压,企业开始摸清边界。

互联网行业历经20年的指数级增长后,用户增速明显放缓,C端流量遇上天花板、模式红利逐渐消失,业务增长飞轮失效,企业内卷加重。

不过,即便是在严冬,赚钱的部门依旧是互联网大厂们的“心头肉”。某大厂员工在求职交流平台上曝出,某游戏公司项目组年终奖会比往年更多。

拉勾招聘数据研究院近日发布《互联网人年终奖期待调查报告》,报告显示,有71.1%的互联网人在去年拿到了年终奖,其中,年终奖金额为1-2个月薪资的占比43.9%,不足1个月的占比22.8%,4个月以上的15.8%,整体分化巨大。

互联网大厂上演的两种剧本,对内是对边缘性、不盈利性业务进行重组,对外是资本对盈利要求发生转变。

此外,外部环境也逐步趋紧,整体来看,社会开始对资源错配进行修正。首先,国家加强对互联网公司反垄断监管,企业开始反思业务边界,过往只图市场争夺、大力招人、业务扩张的思路不再奏效;

其次,受国内外政策缩紧,互联网中概股股价普遍暴跌,“股王”阿里巴巴股价年内一度跌至历史低点,市值蒸发近3000亿美元,腾讯年内跌幅也超过20%,市值较年初蒸发过千亿美元,投资者重新审视互联网企业实际价值,去虚向实;

最后,从财报数据来看,大厂表现也不容乐观,截至2021年前三季度,京东净利润同比下滑93.6%,阿里净利润同比下降33.8%。第三季度,百度净亏损166亿元,爱奇艺净亏17亿,亏损额比去年同期扩大41%。

反垄断的背后,是倒逼巨头们寻找新领域发力,在科技技术创新上布局,相比于虚拟经济,硬核类科技更值得投入,被“卡脖子”领域更需要企业去打破。

例如在芯片领域,阿里巴巴成立平头哥半导体有限公司,入局AI芯片领域,腾讯投资燧原科技,专注于AI芯片商用落地,而字节跳动也在自研云端AI芯片和Arm服务器芯片。

在消费层级,国内手机大厂华为、OPPO、VIVO、小米纷纷开始加入研发芯片阵营。虽短期内难看出直接竞争优势,但从长期来看,打破卡脖子困境并非不可能。

受宏观经济环境、监管政策和反复的疫情影响,进入后互联网时代,企业不仅仅作为盈利单元,更是国家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打破垄断主义、脱虚向实,一方面,有利于中小企业充分发挥创新优势,在商业大环境中得以成长,对于人才的流动也是均衡式匹配;

另一方面,企业不仅仅摆放在国内市场竞争,更需要脱离开“政策温室”保护,拿出硬核技术作为支撑跳板,自发内生增长。

03 大象转身:致命的“微创新”

1899年,美国专利局局长Charles H Duell 声称,人类已经把能发明的东西都发明出来了。

也有人认为:人类的基础科学本身在上世纪中叶陷入了停滞,最近的五十年都在积累量变,已经很久没有核心技术的突破,除非有理论上的突破或创新。

进入21世纪,基于原有的基底,大厂们构建起一座座商业大厦,众多的科技创新,彻底改变人们生活方式以及意识形态,而高维度的创造,往往改变束缚于特定环境下人类的历史进程。

例如交变电流的发明,让人们摆脱黑暗的束缚、地域的限制,因为互联网技术,从此地球互联互通、打破间隔。

近些年,互联网的确造就了众多奇迹,将众多过往不能连接的空间载体,用网络的形式串联在一起,发生了聚合反应。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恰巧是时代应运下的必然。

在过去的二十年间,消费应用层得到指数级增长,人口红利、需求缺口、消费升级等红利刺激下,国内互联网企业搭上腾飞列车,在层出不穷的应用、年年更替的风口、日日迭代的需求,让无数下海创业的企业家们,看到了几乎所有场景可互联网化重构的可能。

从电子商务到信息搜索,从熟人社交到虚拟游戏,一切变得大有可为,诚然,互联网开篇之初,就如同一张待绘制的空白图纸,任何创新的商业化尝试,都在这个极度渴求被满足的市场,迅速消化。

走过这段征途,互联网大厂们似乎又陷入到左右博弈当中,在以往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层面,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业务耦合程度越来越高,在已经跑通的增长逻辑中,商业模式不需要重复验证,企业最终比拼,往往集中在些许差别的“微创新”上。

本质来讲,微创新是对现有服务做深耕,寻找到最优解,这是微创新魔力所在,但同时也是互联网企业的致命陷阱。

凯文·凯利在《失控》一书中提及到“边界突破”概念,传统的机会都存在于核心区,而未来拥有更多机会的地带将是边界。

谨小慎微的微创新,固然能够在服务层慢慢强化业务。但实际的微创新其实是在消磨资源,需求瞬息万变,阻碍了更应该变革的行业前行,例如工业、制造业、航天航空业等。

当人才、资本、技术以及市场资源汇聚在一处,用短期盈利规模来衡量一个项目的潜力,无疑是短视且无知的。

柯达固守胶片时代的盛景,错失了向数码时代转型,诺基亚固守传统手机阵营,对智能机后知后觉,被时代抛弃。

只在基础上做微创新,无疑固步自封,毕竟,未来的商业走向并不是一开始就设定好。商业化如同背后操控的无形之手,左右着创新决策,在资源、技术更为集中的大厂身上,格外明显。

诚然,企业的本质是创造利润,但并不妨碍赌对未来,看似更遥远、更长线的探索,是为未来增添一个可能。

如今,由消费层助推起来的互联网巨擘们,也在第二增长上遇上瓶颈期,在业务侧,除了相互进攻对方领域,将边界扩大外,几乎无大的创新思路。

在中小企业眼里,横亘在“创新”面前的互联网巨擘,是一座座难以逾越的高山,毕竟,在商业容错率上,中小企业几乎无优势。

而大厂的内部创业,如今来看,更像是“临危受命”的指令,只有当竞争对手威胁到自家产品时,才会有孤注一掷的勇气,如果当年QQ固守自家小院,恐怕便没有微信这座大厦。

我们需要好的消费级产品体验,但我们更愿意看到,有人在为星辰大海谋划未来。

 

本文由 @零售商论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互联网真是 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

    回复
  2. 付出与收益不对等,是资本体系下劳资结构的必然,裁员也走向必然了

    来自江苏 回复
    1. 不可避免的困局

      来自广东 回复
  3. 还是要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站住脚跟!不可替代!

    来自江苏 回复
    1. 居安思危,人人内卷

      来自广东 回复
  4. 放长线,钓大鱼。提高自生抵抗风险来临的能力,同时要做个复合型人才,降低自己的可替代程度。

    来自安徽 回复
    1. 中年人表示,复合型人才打造精力难支哈哈哈哈

      来自广东 回复
    2. 哈哈所以要从娃娃抓起嘛?

      来自安徽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