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观察丨未来 10 大科技趋势预测全解读(上)

4 评论 3414 浏览 5 收藏 14 分钟

编辑导语: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的生活已经与科技密不可分。科技的不断发展,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那么未来的科技优惠发生怎样的改变?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呢?本文围绕未来 10 大科技趋势展开了讲述,推荐对此感兴趣的伙伴阅读。

近年来,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局势深刻演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继续发展。

新冠疫情起伏反复,人们比任何时候都期盼依靠科学技术战胜疫情,依靠科技创新来推动经济复苏。随着 5G 进入商用时代,人工智能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已经与科技技术密不可分,但未来科技世界正面临着多技术、多趋势、多重压力共同出现的全新局面。

那么,未来五年的科技究竟会如何影响我们的世界呢?本期海外观察编译自 Scott Belsky 的文章,将分享未来五年的十大科技预测,以及这些科技技术将对世界带来的深刻影响。

*注:本期将分为上下两篇发布,本篇为上篇。

“未来的 5 年,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将以何种物质形式发生变化呢?”每当我观察到技术和文化的发展趋势时,都会思考这个问题。我一直激励自己分享那些前沿且具有突破性的洞察,而不是分享那些已有明显趋势的事情和赢家。所以,我将在以下内容中用一些公司做案例说明,这些公司案例来自于我自己的投资组合,或是来自我为创意世界构建的一部分产品。

以下是上榜的前十名:

  1. “推荐”杀死“收藏夹”:人工智能驱动的“推荐”已超越了你在过去的首选项。
  2. 下一代顶尖人才将拥有“一夫多妻制职业”,并改变我们已知的企业世界。
  3. 沉浸式体验的兴起将成为 3D 创作的主流。
  4. “利益相关者经济”将重振新兴品牌和本地企业,成为对抗互联网巨头和全球市场的最具颠覆性的力量。
  5. 我们将开始选择性加入广告(个性化体验)。
  6. “把权力交给人”即服务。
  7. 企业的每一项功能都将成为多人参与的完全沉浸式体验。
  8. 下一代人将有十年游牧形式的生活和工作,并且会喜欢它。
  9. 反向特许经营模式和“Eduployment”(教育就业)将促进小企业的增长和恢复力。
  10. 多重身份时代:我们发现、拥抱和表达多重自我。

一、“推荐”杀死“收藏夹”

我们都听到过对“人工智能将取代人类工作”等问题的担忧,但我认为,在日常生活中第一个会被人工智能大规模取代的是“收藏夹”功能。当人们回首往事时会意识到,自己搜集编撰并反复运用“喜欢”列表,是一种颇为慵懒且自我满足的生活方式,这种方式让人们沿着偶然发现“喜欢”事物并发展下去,而不是通过“推荐”功能贸然拓展自己的品味。

最近我意识到自己有一些惊奇的转变,与其强迫性地保存我在 Spotify 上新发现的和喜爱的播放列表,我已经开始向算法投降了。在我的音乐世界里,“个性推荐”已开始取代“收藏夹”,原因是广播电台的“猜你喜欢”功能,使我相信任何我喜欢的歌曲都会引出一个近似的播放列表,所以这些播放列表总是会变得动态地更符合我的喜好。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种情况还会在哪些地方发生呢?比如你最喜欢的旅行经历能否能通过“个性推荐”给你超越谷歌搜索或旅行社的建议?

或者是作为设计师的你以前使用过的字体,或是你画布上的任何字体,能否会为你在其他特定项目中提供字体推荐?我个人认为,你一生中所爱过的一切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你,无论是你最喜欢的歌曲、最喜欢的餐厅亦或者是最喜欢的酒店……这些偶然的发现成为了我们的最爱,也消耗了我们的注意力,如此一来我们就没有机会尝试那些新的、更好的体验。

人生苦短,我们越是把自己限制在“最喜欢”的东西之上,就越不可能发现更好的体验,不过人工智能正在打破这一局面

二、下一代顶尖人才将拥有“一夫多妻制职业”

我们的大脑、兴趣和潜力从来都不是单线程的,我们也不局限于单一的兴趣或技能。然而,自工业革命以来,传统劳动市场的规则驱使我们每次只能做一份工作,一次做好几年。从大学招聘、医疗保健系统到领英个人履历和年度纳税申报单,整个系统都是为“一夫一妻制”的职业服务的,这个系统也没有针对当下高度数字化的新一代人群进行优化和迭代。

我曾尝试过在几十年间朝九晚五的只做同一份工作。在经历了一段曲折的职业生涯后,我又在一家大型公司担任过创始人、作家、风险投资家、活跃的天使投资人和产品主管,然后我开始相信两件事。

第一,当我的兴趣和技能在职业生涯中和个人生活中能得到充分利用时,我会非常愉快。

第二,在当今这个高度网络化的世界,人们能广泛接触到激发不同兴趣的内容,这使得我们很难再被单一概念所定义。

我坚信,职业成就感将越来越多地让人们感受到被充分利用的价值。绝大多数进入职场的下一代人才将选择我所说的“一夫多妻职业”。从多个项目中获得收入和成就感的愿望能够增加员工留存率、提升工作效率,并帮助许多项目和公司聘用原本遥不可及的顶尖人才

无论你是设计师、工程师、销售人员还是是投资人,你的职业都将发展成一个组合项目。但同时这些变化也带来了许多问题。

在分布式世界里,哪些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设定和衡量客观的关键结果和绩效呢?如何在保护公司的商业机密和网络安全的前提下,培养出一支充满活力的员工队伍呢?一些变革性的产品和技术将支持“一夫多妻制职业”的兴起。

比如个性版领英 Polywork 可以根据颗粒度更细的项目和成就级别(非工作级别)编写个人资料,如“代码推送”“更新 iOS 应用程序”“大会上的发言”都是“获得工作”的新方式。在一夫多妻制的职业生涯中这些里程碑更为重要的。

另一家令我感到兴奋的公司是 Braintrust,它是一个去中心化的技术人才市场,任何公司都可以通过 Braintrust 聘请一群自由职业者,在雇佣决策中削减中间人。我对未来的希望是,越来越多的人可以享受“深度投入工作”与“自由离开工作”的好处,这样一来,世界就会被更协调的人和事推动。

三、沉浸式体验的兴起将成为 3D 创作的主流

“元宇宙”的出现,意味着人们将更多地实时地在完全沉浸式的虚拟空间中玩游戏、联系亲友甚至与同事协作。在元宇宙中你将拥有所见到过的最大电影屏幕,有很多违背物理定律的事物支持你探索梦想。

虽然目前还未定论哪些“元宇宙”设备将在学校、公司和家庭等场景中成为主流,但沉浸式的虚拟体验正在到来,我们会像以前刚开始使用手机那样都参与进来。

然而,有一件事我可以肯定:如果虚拟体验中没有丰富的、引人入胜的、三维的、具有互动性的、个性化的内容,那么这种体验将会非常乏味。引人入胜的内容能够释放新媒体的潜力,沉浸式的内容也不例外

唯一的问题是 3D 内容是出了名的难制作,在过去,构建仅用于体验的 3D 对象,就需要复杂的建模程序和大量的数学知识,同时需要用一整套其他产品进行渲染。

四、“利益相关者经济”将重振新兴品牌和本地企业

品牌已经变得去中心化,并且越来越多地被大众的想法、内容和日常交流所定义。下一代以社区为导向的项目和企业都在走向去中心化——新的区块链驱动的组织结构,会将所有者和客户转变为利益相关者社群。

我一直在思考这种去中心化的融合怎样才能有利于新兴品牌和本地企业,这些新兴品牌和本地企业很有可能成为全球市场中,对抗那些统治世界的互联网巨头最具颠覆性的力量。

品牌现在由大众生成的内容共同决定,而不是由创意机构和广告投放定义。今天,除了世界上最具标志性的品牌外,品牌的好坏与否和新鲜程度都取决于人们产生的内容和对话。你的朋友所说的话,甚至是陌生人真实表达他们的满意或失望,这些似乎都比超级碗广告更具影响力。这是因为我们仍然渴望在品牌声誉基础上建立起消费者的信任,因此个人在社交媒体上的实时分享是非常强大的。第二个颠覆性力量是去中心化组织的构建,将企业的客户(和员工)转变为所有者。

许多人所说的“web 3”实际上只是一种区块链驱动的模型,用于管理、治理、赚取和交易下一代平台和企业的所有权股份。

我不禁想象,在未来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同样的技术也会被应用到那些由社区驱动或依赖社区的长尾企业中。想象一下,如果您最喜欢的在线出版物、电子商务品牌与您所在城镇的小企业能够无阻碍地(指不需要 IPO 或庞大的基础设施来管理)将所有权分配给每个利益相关者。小公司集体所有制的优势会成为大公司的威胁吗?

如果这些企业中的每个利益相关者都被激励去帮助建立、改进、营销和光顾这些品牌,这是否会成为对抗大公司的竞争优势?“多对多”的业务模式,是否会超越“一对多”的企业?

在未来,也许我们都将拥有经常光顾的企业的一小部分,比如我们最喜欢的当地餐厅、冰淇淋店和咖啡馆等等。你的 newsletter 的每个订阅者都将同时成为读者和利益相关者,这又会对病毒式营销产生什么影响呢?当你喜欢某个品牌或服务时,你可以购买代币或通过以明确定义和可衡量的任务形式来贡献劳动力赚取代币,你甚至可以在商店里用这些代币买冰淇淋。

*本文是未来科技 10 大预测的上篇,下篇将于明天发布,敬请期待。

编译过程中有所删减。

 

原文作者:Scott Belsky

本文来源:https://medium.com/positiveslope/10-forecasts-for-the-near-future-of-tech-61e73b51647c

本文由 @神策数据 翻译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大数据推荐是真的厉害,还有点玄学。

    来自广西 回复
  2. 未来的顶尖人才势必是多种职业技能的整合者,每个人的兴趣和技能都会在时代的快速发展中得到新的发展

    来自广东 回复
  3. 作者分析的对!想起我看了推荐后,几百年没看过收藏夹了吧

    来自广东 回复
    1. 收藏夹的作用定位可不是只是喜欢的归类,还包含像日记的记录,是明确性,也会有向标记笔一样的心理预设的需求

      来自广东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