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辈压力、父母催婚、人言可畏……年轻人过个年能有多焦虑?

14 评论 5481 浏览 1 收藏 19 分钟

编辑导读:随着支付宝的“集五福”再次走进大众视野,过新年的脚步又近了。曾经的“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发展至今日因疫情而倡导的“就地过年”,新一代的青年们不由开始思考:过个好年,究竟如何定义?本文结合时下热点,以青年人“回家过年”or“就地过年”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为出发点,探讨其中所衍生出的社会现象。推荐感兴趣的朋友们阅读分享~

经历过2021年的就地过年,年轻人去哪里过年开始各有想法。

想回家的年轻人,可能是小镇青年,很多人两年没回家,他们给出了必须回家的理由:

“我妈早就给我准备了她自己做的牛肉丸,准备给我寄过来,可是北京的水煮不出福建的味道。”

“我妈视频说我胖了,我想她一定是怕一个人过年孤单,让我回去证明一下”

“只有回家,我才知道原来我也是个被喜欢的人” ……

不准备回家的年轻人,也有很多理由来证明:回家过年并不会提升幸福感,

他们怕被陌生人打量、被亲戚盘问、被夺走手机尬聊、被催婚催小孩催二胎、被拿来和“别人家小孩”比较……

一到过年,社交恐惧症也更加高发。

而且回家过年,除了各种“家庭聚餐”之外,和寻常日子并没有区别,需要靠长辈的提醒才能记起“以前如何过年”。

无论在哪里,经历了各种压力、崩溃、高兴、焦虑的2021年,每个人确实需要在这个春节,好好善待自己。

年还是要过的,只是当代年轻人们各有各的过法。

一、不同年代年轻人的过年撒欢史

为了让年轻人们安安心心的过年,今年各个城市和企业也是操碎了心,发钱发券、免房租、景区门票齐上阵。

合肥开展“留肥红包”派送行动,每人1000元;各地的运营商争相赠送10~20G流量包;多家快递企业宣布“春节不打烊”,控制涨价范围;电影院排片间隔,限流两手抓……

其实不同时代的企业和城市在年轻人们过节这件事上同样用心,建国初期是“一颗红心两手准备”。

建国初三十年的春节,是唱着《东方红》、看着《铁道游击队》连环画长大的那一代人的青春回忆。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过年穿新衣服,成了一件极具仪式感的事情,而如今无论是奢侈品还是快时尚品牌都能在春节档口给年轻人各种新衣穿搭。

那时候并没有买一件成衣的说法,父母要到供销社给子女们裁一件新衣服,过年期间最吃香的不是什么服装品牌,而是街角小店的裁缝。

不仅如此,年货也是限量供应,长辈们要早早地排着长队凭票换取。领回家的年货做成一桌年夜饭,就是一年之中最丰盛的一顿饭,也并没有预制菜、线上外卖生鲜的说法。

如果说如今的年夜饭讲究吃出多种体验,那么以前的年夜饭“观赏性”大于可食用性,毕竟鱼肉得留给远方串门的客人。

而那时候的娱乐活动也相当具有时代气质,爸妈的单位就是如今年轻人的“爱奇艺”“腾讯视频”,单位会免费发票让一家人去看电影。

到了八九十年代,“改革春风吹满地,中国人民真争气。”

春节也更有突破性,改变也从春节的“吃”开始。

1979年的春节,蛋香饼干、巧克力棍糖等等11种新产品安排生产供应,而当代年轻人的“精神快乐水”可口可乐正式进入中国,成为第一个进军中国的外企。

除了吃之外,开放的春风继续全方位地席卷着中国的春节,喇叭裤、蛤蟆镜,手提一台松下录音机成为当下年轻人春节新造型的首选Look。

烫个时髦的头,也成为了女同志们过年打扮的新风潮,这也是为什么有如今“你妈春节必烫头”定律的根本原因。

而关乎春节,一件最为鲜明的事件影响了当时的一代年轻人,1983年,中央电视台举办了第一届春晚,从此改变了年轻一代的过年方式。

此后的30年,春节和春晚结成了牢不可破的联盟,谁家能在百货百货大厦买一台黑白电视看春晚,谁就是大院里的“凡尔赛青年”。

而到了90年代,年轻人们的“春节军备竞赛”再度升级,BB机别上了他们的裤腰间,有线电话开始在家庭安装,电话拜年成了新时尚。

时间来到新千年前后,那时候阿里巴巴还是一个一岁的婴儿,中国互联网还处在蹒跚学步的阶段,还不能网上买年货。

于是乎从腊月二十左右,大街小巷人头攒动,满是置办年货的人,而刘德华的那句“恭喜你发财~~~”24小时无限循环,如耳朵虫一般刻进90后的DNA里。

而年轻人们春节玩的梗大多是“春晚梗”而非“网络梗”,“忽悠~接着忽悠~”“我想死你们了”这类是必备的过年问候语。

那时候的年轻人们还没被亲戚长辈们逼婚和“查户口”,但他们却是长辈们的“红包现金流中转站”,上交红包是常规操作。

2002年,随着移动和联通握手言和,就像如今的互联网巨头们的反垄断生态互通,移动和联通开始可以互发短信,从此短信拜年成为了新潮流。

特别是在年三十,手机甚至会从早震到晚,春节热闹纷繁,而后随着互联网巨头们搭着技术的火箭飞速成长,年轻人们的春节也逐渐玩出了新花样。

从短信到彩信再到微信,祝福的表达越发及时,形式越发饱满.

在2015年的春晚,一晚上人们拿着手机“摇一摇”一共要了72亿次,最高峰时一分钟甚至高达8.1亿次。

“集五福”继“摇一摇”后,成为社交新密码,挨着人问“你有敬业福吗?”成了年轻人间的新“年俗”。

如今,30年前的春晚依旧是那个春晚,只不过年轻人们不再是因春晚哈哈大笑,而是纷纷扎堆微博,看段子手们吐槽春晚哈哈大笑。

七大姑八大姨也成了“户口检查员”,年轻人们逐渐开始害怕回家,宁愿在“大厂”里再加七个普普通通的班。

瓜分几十亿红包,程序员守着电脑以免出bug,电商不打烊,快递小哥在爆竹声中送货,他们似乎成了14亿零一人中的那个一。

“宁愿拿命换钱,也不愿回家过年”。

他们纷纷晒出飞机、动车的退票截图,以城市为中心构建留京”“留沪”“留深”抱团取暖群,所以年轻人们的年味是越来越淡了吗?

二、回家的年轻人患上“社恐”

如今小年轻们的过年进化出了什么样的面貌呢?

春运,这场世界上最大的人口迁徙活动正因为疫情逐年放缓。

在微博,“多地倡导就地过年”登上了热搜,已经有2.5亿次阅读,1.3万讨论,“就地过年”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词汇。

疫情下的第三个春节,一份去年的调查报告显示,有23.83%的人没有回家过年,更有27.73%的人两三年没回家过年。

对比往年春运数据会发现,大家对就地过年都表示了理解和支持,2019年全国春运旅客的发送量达到29.9亿人次,但2020年疫情后仅有不到15亿人次。

而去年,仅在上海的留守打工人就超过680万,其中大部分为年轻人,“春节=回家”的恒等式被年轻人们用脚投票,不断被证伪。

对于年轻的90后来说,新闻中中那些千里走单骑,长途骑摩托回家的情感属于上一辈,是陌生的。

对年轻人来说,回家过年的开心,甚至比不上抢到联名款手办、新款的AJ,或者买到刚上市的智能手机。

交友软件上认识的好友,比儿时的家乡的玩伴亲密得多。

就地过年滋生了无数都市留守青年,春节最重要的主题就是研究怎么玩出新的含义。

选择回家过年的人群是割裂的。

一面是城市回归的年轻人褪去大量传统习俗,他们并不在乎传统节点,更关注收入、喜好和自我;一面是小镇年轻人承接了父辈传统风俗,希望按照传统习俗完成各种仪式。

许多居住在农村的小孩已长成了青年人,在外务工一年后在年三十急急忙忙地赶回家里,按照过年的传统习俗一样样准备好。

返乡的年轻人,沾染了大城市的习性,比起过年,对他们来说还是创收更为重要,年节显然是个非常好的时机。

在过年的时间里大家忙碌的不是如何准备年货、清扫房屋、整理一年的生活,他们可能会为家乡直播代言,南方的花卉、东北的豆包、潮汕的牛肉、西北的羊肉……

年三十夜隆重的晚餐、燃放烟火、守岁等等都不再重要。

手机,解救尴尬的年轻人。

社交恐惧症的年轻人,在过年不得“被迫营业”,和许多一年只见一次、甚至叫不上来的亲戚social,然后各自捧起手机。

在人人紧握手机的当下,聊天总是容易陷入冷场,手机给了大家合理的逃避社交的理由,一年聚在一次的机会成了大家难挨的任务,走亲戚的意义被消解了。

奔赴一个又一个的饭桌成为年轻人过年的主旋律。

过年的席位将家庭的分工鲜明地区别开来,年轻男人杯酒间交换着各自的财富密码,年轻女人则一般说着自己喜欢的明星、热门电视或者其他八卦。

三、城市“留守青年”,他们很会玩

在过去,农村的春节里总放着鞭炮热火朝天,而像上海、深圳、东莞这样的人口密集城市却变成了“空城”。

而如今,这样的形式将会有两级反转的趋势,在农村“过年不催婚,不催生,不催孩儿往家里奔”“车票省了给爸妈,不用相亲苦哈哈”。

在城市“一人承包一座城”的冷落景象恐将不再复返,部分年轻人们都在城市“留守”,不少行业也能撑着春节“回血发财”。

过年的小伙伴开始操心起自己的生活。

豆瓣上“你为独自过年做的准备”成为热门话题,已经得到924.7万次浏览,大家开始分享各种美好的规划。

异地过年催热“预制菜”。

就地过年,年轻人们的头等大事就是吃,来自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前11个月餐饮收入总额为42053.8亿元,同比增长21.6%,与2019年同期相比稍有增长,涨幅为0.38%。

疫情让年轻人们就地过年的就餐习惯得到培养。

为拯救青年吃货于水火,目前品牌们都已经摩拳擦掌,一人食、云过年花样繁多。

在某电商平台上,不少商家的预制菜产品月销量均已过万。而为了不少将留京过年的年轻人,北京诸多餐厅也纷纷推出年夜饭套餐的预制菜。

据某外卖平台的数据显示,对比去年同期,预制菜订单量涨幅超50%。

留守青年去哪里吃年夜饭?

一些餐饮品牌也打算在春节期间继续营业挣钱,但相反的是原本的三四线城市的年夜饭生意很可能熄火。

一家线下连锁餐厅负责人指出,集团旗下的两个偏远县城分别有30%和50%的年夜饭遭到退订。

但另一边零售巨头的业绩将受到提振,美团买菜、京东到家、叮咚买菜、每日优先等纷纷喊出了“春节线上不打烊”的口号,势要分一杯羹。

除夕半成品年夜饭的销售额在2021年春节黄金周中增长最为强劲,高达400%;其次是外卖线上平台,同比增长200%,而商户的销售额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同比增长130%。

很多年轻人即便回家过年,也发现年夜饭饭桌上都是各滑各的手机,团聚感并不明显。

而恰恰是不同空间的异地年夜饭,反而更拉近了彼此。

西安工作的吴磊,因为西安疫情第一次在外地过年,他打算除夕夜和家人视频吃年夜饭。

虽然不能回家,但他反而更加期待,觉得“有种仪式感”。吴磊还计划,如果条件允许,他还打算尝试通过视频带家人“云游西安”。

经历过疫情,吴磊觉得“异地过年,虽有遗憾,但重要的是一家人齐齐整整,心在一起”。

比起同一个屋檐下各过各的日子,和家人的那种相互依赖和陪伴感,或许才是“团圆”的意义。

年轻人在平行时空过年。

小张和他的室友已经早已做好过年的吃喝流程计划,大年三十到初三,预制菜、煮羊肉、叫外卖轮流上,剩下的几天还能慢慢吃剩菜。

过年活动也没啥户外活动,无外乎一张床、一根网,旅游撒欢成了难事。

赛博时代,网线就是小张的氧气管,输送着新鲜的娱乐氧气,也是伸向世界的触手,延伸了年轻人对过年的定义。

互联网开发了关于年货的想象力,不少人在过年大概有这样的经历,春晚成了单纯的背景疗愈白噪音,下意识的就点开了《原神》《王者荣耀》《和平精英》。

或许悄无声息中,过年打游戏早已成为了春节的一部分,少了走亲访友的流程,大家都将更多的时间相约开黑。

线上游戏迎来了新年开门红,各种手游端游也将迎来在线人数和消费的巅峰。

有数据显示,在疫情之下71.29%的受访者愿意就地过年,过年不能回家难免有些遗憾,但过春节的另一面却是“过春劫”。

疫情阻挡了年轻人回家的脚步,但过年的基本礼仪,比如发红包就能剥了年轻人们的一层皮,辛辛苦苦发的年终奖,说来算去还不够分给几个亲戚家的小孩。

不同年代的人,对于春节的理解不一样,过年的方式也不一样。

老一辈的人,何时做菜做卤,何时除尘置办物什,何时放鞭炮,何时吃饺子,都有老一辈的讲究,严格如谨遵农时的庄稼把式,不容一丝错乱。

新一代的人,打着游戏等零点,不吃饺子吃火锅,或是趁春节假期出游而不是回家,怎么随心怎么来,懒得再守着些古旧的规矩。

有些人各种抢票、交通工具换乘,只为赶在除夕之前,回到父母身边过年。 也有另外一群人,或主动、或被动选择不回家,就地过年。

是否回家过年,理由各有不同。

但过年的理由只有一个:不想稀里糊涂地和过去说再见,也不想糊糊涂涂地迎接新年。

 

本文由 @互联网那些事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过年真的非常恐惧父母提工作恋爱婚姻什么的,压力非常大,又不想与之发生争吵,最终只能自己消化情绪。

    来自广东 回复
  2. 过年的最大意义就是陪父母吃饭,还有家族的年夜饭,餐桌上基本不会讨论工作、对象的事情。

    来自内蒙古 回复
  3. 不是年味淡了,而是过年开心的不是我们这一代人了

    来自山东 回复
  4. 过个好年的意义也许就在于,在外旅途一年,回家与父母好好充充电,开启下一段旅程

    来自北京 回复
  5. 表情包放假回家等着被“指指点点”就很形象

    来自广西 回复
  6. 真的很不喜欢回家过年,尤其是回老家,真的就一点意思都没有,还是想留在家里

    来自海南 回复
  7. 在我眼里,小时候有红包才叫真的过年,现在这么尴尬的年龄,还要给别人发红包呜呜呜

    来自海南 回复
  8. 社恐真的害怕过年啊啊啊啊,最不喜欢一堆人一起吃饭了,一点都不开心

    来自海南 回复
  9. 有一说一,还没有一个人过年,有一点点想尝试,或许尝试后就不期待了。

    来自四川 回复
  10. 感觉现在过年越来越没有年味了,经常和父母在一起,也就不在乎是不是过年。

    来自四川 回复
    1. 很好奇,你以前的年味是什么样的

      来自湖北 回复
  11. 就是说,过年父母会催婚,会有相亲。但种种烦恼,也抵不过回家的快乐。

    来自四川 回复
  12. 压力年年都有,但还是很期待新一年的到来,年年皆如此,我亦盼年年。

    来自云南 回复
  13. 不论是就地过年还是回家,都要好好地得去去年告别,怀抱期望地拥抱新年

    来自广东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