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网就被全监控,打工人哪有匿名吐槽的权利

1 评论 4472 浏览 2 收藏 26 分钟

编辑导语:在我们享受大数据带来便利的同时,它们也在监控着我们。在社会、企业利用技术来监视人们的同时,也要思考一下“监视”与“隐私”的界限在哪?本文据此,展开了论述。一起来看看吧。

请注意!当你连上办公室WiFi时,你就有可能被监控,微信、QQ也不例外。

甚至连你在个人微博上吐槽下996,都有可能被约谈。

在工作时,老板要求你的每一分钟都需要献给工作。

但在私人时间、私人账号讨论公众话题,难道也要被监控?

在“全景监狱”场景中,观看是一种权力,被观看的人只能选择服从管制,进而演变成自律性约束,最终导致自闭。

一则不断发酵的网络事件,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环境。

原来,我们中的很多人一直以来都“很傻、很天真”,电脑上的软件、手机里的App、空气中的WiFi信号、墙角沉默的摄像头,所有这些数字设备再加上算法加持,都能够无情地监督或监视我们的工作。

当我们享受着网约车、外卖、扫码支付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硬币的另一面,技术也正成为最严厉的“监工”。

在被管理和被尊重之间,社会、企业、打工人之间需要找到价值观的共识。

一、花式被监控

《IT时报》记者调查发现,企业通过各种各样甚至极具创意的方式完成对员工的“深度了解”,在技术空前丰富和发达的今天,员工无处可逃。

1. 迟到1小时,有n种扣钱阶梯

即使握在手中的是自己的手机,辛迪(化名)也还是要夹起尾巴做人。

“谨言慎行”是她的职场第一要义,和小伙伴的悄悄话绝不能对着手机说,因为里面安装的手机工作平台开启了录音和定位权限,上班时间要求员工保持至少9小时的在线状态。

差之毫厘,就会受到无情的惩戒。

“如果我不小心掉线了,首先我的领导会收到短信,他会来提醒我,掉线时间长了,我的直属领导也会一起被罚款。”

从事销售工作的辛迪日常需要外出跑客户,有手机工作平台在线“盯人”,她和同事已经无所遁形,“有同事跑完客户后顺带去商场溜达了一圈,结果就背上了处分”。

规矩多,罚款多,恐怕是辛迪离职前最“肉疼”的记忆了。

就拿每晚9点前必须发送的“总结日志”来说,刚入职时还没有人告知过她,见老同事到了晚上开始陆续发日志,她才决定跟风,然而彼时距离规定的9点已经超时3分钟,辛迪就这样被扣了100元。

“很多东西确实提前定下了规矩,但我就是不太懂,企业和员工之间的这个度是怎么掌握的?我也不知道该说这是一种压迫,还是我们员工自身的问题。”辛迪无奈地说。

据媒体报道,在一家外资电子设备制造公司,一位工人去洗手间的时间超出规定时间3秒,月末结算时就被系统扣了50元工资。

类似“黑色幽默”的规章制度,安妮(化名)也遇到过。

身处管理岗的她辗转过多家企业,在为一家内地私企打工时,令她感触最深的就是老板在企业制度和惩罚上花的心思,“可以细节到你迟到一分钟到一个小时每个时段上怎么扣钱,也可以细节到你在办公室说了几句话,上厕所用了几分钟,怎样惩戒,却不太在意员工的工作完成度和完善情况。”

说到监控,安妮向《IT时报》记者透露,在台资企业的工位和操作台上都会安装监控摄像头。

这么做的初衷其实不难理解,可以防止流水线上因操作失误造成大批量不合格产品的现象,同时监管部件丢失的情况。

“作为企业,‘防’是有必要的,但确实有人事部门还会用它们来监管员工是否偷懒。公司会隔三岔五看看监控敲打一下员工,老板会说哪个人最近不像话,上班坐姿不好等。如果员工反驳,就把监控视频甩给你看。”

安妮发现,现在很多公司的监控几乎涉及办公室每个角落,道理也许和监控工厂、仓库等重点工序一样,只是被用坏了而已。

2. 监控方式五花八门

管理者和打工人,是一对矛盾体,前者似乎天然有一种对后者的不信任感。

2020年11月,浙江某科技公司就给每个员工安设了智能坐垫,美其名曰“为了收集心跳、呼吸、坐姿以及疲劳度等数据”,实际上员工何时离开工位、何时情绪激动,HR通过坐垫都一清二楚,令员工感觉被“扒光”。

2020年12月,某车企基地办公室的员工桌位下方被曝安装了许多人体红外传感器,美其名曰“为了便于员工预约会议室,更好地满足共享办公”,实际上传感器可通过智能算法判断员工使用工位的时长。

2019年,南京、成都、杭州多地的环卫工都配备了智能手环,美其名曰“为了保障环卫工的安全和健康”,实际上能够对环卫工精准定位,原地停留20分钟还会响起“警钟”,像不像一副催人干活的“手铐”?

智能座垫 图源/网络

曾任职于多家国内外大型企业的资深软件工程师、MegaEase创始人陈皓(微博@左耳朵耗子)指出,监控员工的需求通常都来自大公司,对小公司而言就显得既费钱又不讨好了,不如干脆“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但大公司的员工太多、层级太多,需要防止机密信息外泄,也想知道整个组织的运作效能,所以采取了监控员工的方式”。

3. 永远不许打瞌睡的店员

当这种职场上的不信任感渗透到日常生活中,人们如今已能在随处可见的便利店里看到监管摄像头的存在。

在AI盛行的年头,具有人工智能的摄像头最先应用到零售业,美其名曰被叫作“智慧零售”。

智慧零售不仅能对顾客的行为进行分析、记录,也能应用于店员行为的监测。

“要识别有没有戴口罩,有没有睡觉、玩手机,就需要带AI的摄像头。”上海一家智慧零售服务商客服表示,这种“慧店”模式依托AI技术(人形算法)能发挥监控员工行为的作用,如工作时间有人擅离职守,系统立即报警至相关管理负责人进行处理,将脱岗、睡岗等行为全都记录下来。

该客服表示,具有AI功能的摄像头单个售价1000~2000元,普通的便利店装两个就能满足需求。

如果客户提出个性化服务,供应商也可以训练AI使之达到相应要求。除了零售业,餐饮业也是智慧零售的绝佳应用场景。

4. 工具人 VS 机器人

“外企虽然有很多公司监控员工,但员工对所有监控都是有知情权的。

电子邮件、对外电话、上网行为、会议室等办公区域,录像和采音的监控都有,入职时就需要签订相关的同意条款。”陈皓说道。

刚开始被这样监控时,他确实感到非常不习惯,毕竟电脑上有一个监控程序,有一种被人怀疑的感觉。渐渐地,也就习惯了不要用公司电脑访问私人邮箱、查看账单了。

值得一提的是,他发现涉及社交言论时,国外互联网企业和国内企业是两种态度:

“当时我在Amazon工作时,觉得公司有很多好的东西,应该告诉大家,就想去公网上发个帖。然后经理就跟我说不准发,因为我的观点应该保持中立,这才是我的影响力所在,如果和公司绑定了,那就有了撇不清的利益关系,说公司好也没人会相信。”

因此,即使离开了这家外企,陈皓也始终记得这一课:

公司的影响力不需要员工来推动,解决了难题、做出了成绩,那公司的影响力自然就来了。

反观国内企业缺少知情权的监控行为,尤其在利用员工社交媒体上的个人影响力来为公司打Call方面,陈皓认为是一种要员工“卖艺又卖身”的表现。

他坦言,如果不相信员工,那去做这些监控系统又有什么意义?

今天的企业似乎只想知道员工有没有努力工作,而不是他们创造了多少价值。

比监控更进阶的,是依靠算法来评定的工作量和绩效。

陈皓觉得,靠脑力吃饭的程序员如今也成了劳动密集型工种,而非知识密集型,就好比快递小哥送件越多赚得越多一样,资本家正在通过经济手段来让打工人不得不加班。

安妮也很心疼身边那些做IT的朋友们,每次和他们聚餐都只能约在晚上9点以后,因为加班已经严重裹挟了他们的生活。

“眼里都是代码,赚钱是多了,可身上几乎都是毛病。项目上线通宵是家常便饭,而且可能连着两三天都这样。因为缺乏休息,一个普通感冒也会反反复复一个多月好不了。”

每天9点下班,十几个小时的工作时长已经成为这群打工人必须遵守的隐形规则。

二、以“安全”之名

近日,某滴滴司机群里,流行着这样一张截图“安全行为分析”,包括车速过快、分心驾驶、未按规定减速、疲劳驾驶等维度,底下还有危险驾驶行为公示:

“刘××,驾驶时打瞌睡、闭眼,暂停服务4小时”“郭××,分心操作手机,暂停服务1天”……每周,这个名单都会在滴滴司机部落App上更新。

图源/受访者提供

1. 六大维度检测司机驾驶行为

“前两次超速驾驶,我收到了警告,第三次,直接被扣了12分服务分。平时我每天的流水有700~800元,那天只有200多元。”上海滴滴优享司机若风(化名)告诉《IT时报》记者,“我们的服务分满分是130,如果扣到115,就会面临末位淘汰。”

若风向记者展示了滴滴的“服务解析”雷达图,提示他“驾驶要安全”“送达不绕路”两项需提升。

若风的车内,并未安装桔视记录仪。

这是滴滴强制要求部分司机安装的录像设备,近日在“东莞滴滴司机艾师傅为救婴儿连闯三红灯,家属却拒绝作证”事件中,成为协助警方调查的证据之一。

若风猜测,没有桔视记录仪的情况下,滴滴是通过大数据与AI来监测司机安全行为的。

图源/IT时报

其实,“秘诀”是滴滴2017年自主研发的安全产品“滴滴护航”,它通过综合分析手机传感器、陀螺仪、GPS等信息,从疲劳驾驶、超速、急加速、急转弯、急刹车、分心驾驶六大维度检测司机的驾驶行为。

例如,行车时打开其他App,手机屏幕会提示“分心驾驶”。

《IT时报》记者发现,在去年12月9日生效的最新版滴滴司机《个人信息保护及隐私政策》中,驾驶行为信息与录像信息均在信息收集范围之列。

虽然安全行为监测与桔视记录仪增加了行车安全性,但司机对此的态度却分为两派。

有司机表示支持,也有司机担心空车时仍被监视,他们并不清楚,车内录像仅在接单时开启。

最重要的是,他们担心这类监控会影响派单。

虽然滴滴客服表示派单与接驾时间、距离等多种因素有关,但多位司机表示,服务分是影响派单的最主要因素。

“扣分容易涨分难,那次扣分后我只能每天向乘客邀好评,每个五星好评能加0.3分。”若风表示。

2. 多平台接单不安全

2019年起,滴滴逐渐将服务分调整成口碑值,衡量维度扩展到出行分、服务分和加分项。

为此,许多原本只要维持高服务分的老司机不得不开启“扫马路”模式,和新手司机拼单量。

“为了完成出行分,我今天早、晚、夜三个高峰期都在出车,刚接了一个小哥去植发,一撩自己的头发,才发现发际线不知什么时候变高了。”不到30岁的厦门滴滴小哥林雨(化名)说。

图源/受访者提供

不仅如此,如果被滴滴监测到多平台接单,口碑值中的加分项——150分安全分将被一次性扣完7至30天。

去年9月,口碑值348分“城市英雄”等级的蒋师傅一夜之间只剩下100多分,一下子接不到单。

青岛的高师傅则对此愤愤不平:

“多平台接单,流水可以达到600多元,单干滴滴,一天在线时长12~13小时,流水只有400多元,剩下的时间就要闲着。我们是合法合规司机,凭什么不让我们多平台接单?”

不仅如此,在扣分的时间段内,司机派单将比原来更少,直接影响收入。

有司机曾尝试用2台手机入驻不同平台接单,但依然逃不过滴滴的监控。

一位司机的规则截图显示,滴滴明确对“多平台接单”定义:

“一个或多个手机,同时接多个平台订单、一个平台停止接单后用另一个平台继续接单等行为,均认定多平台接单。”判断多平台接单的方式则是安全员抽样打车和乘客投诉。

滴滴表示,出于安全因素考虑才采取了对进行多平台接单的司机取消加分奖励的措施。但我国《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并未对网约车禁止多平台接单做出规定。

对此,有律师认为,滴滴安全加分本意也是为倡导司机安全驾驶,接受防疲劳监管,并未采取措施禁止司机在其他平台接单,并不违反相关规定,没有损害其他经营者或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因此难以认定网约车平台构成不正当竞争。

不过也有律师持反对意见,认为为了所谓的安全问题,滴滴在一定范围内限制合作严重干扰了市场的公平竞争,即便滴滴与司机用户签订有合作协议,也不能代表滴滴可以采用扣除安全分等措施“威胁”司机不得与其他平台合作。

三、联网即“裸奔”

“作为某上市公司曾经的IT,警告大家不要在公司里使用公司电脑或网络做任何私人事情,不然全部都会监控到!全部!”谈及拼多多员工因在网络社区匿名发布不当言论而被劝退的问题时,网友老沉(化名)给出了这样的警醒。

1. 办公室里没有秘密

不光如此,老沉还坦言,各种聊天(包含收费加密版本)、收发邮件、上传文件、上网浏览记录、发帖回帖等所有操作都可以被记录下来。

为了证明这不是危言耸听,老沉向《IT时报》记者提供了一张监控软件的后台截图,从这张截图上,记者能看到微信、QQ这些常见的即时通信工具的实时监控内容,包括对话双方的账号以及对话的内容。

图源/受访者提供

事实上,办公监控的市场蛋糕早已形成,尤其是在成熟的台式机办公领域。

“只要在网关部署一台上网管理AC设备,电脑终端安装插件,就能对员工上网进行监控,包括监控内容。”国内一家主流办公监控公司的员工表示,这个插件可以自动下发,“员工上网时需要经过认证,认证时就会提示要安装插件,如果没有下载安装,就上不了网。”

上述公司官网显示,网易、百度、京东、新浪、今日头条、科大讯飞、万科等,都是这家公司的服务客户。

不管是处于内网还是外网,这套监控系统都能知道员工究竟是在认真工作还是划水摸鱼,比如记录你刚刚在电商平台浏览的商品,和朋友交流哪家餐厅好吃以及在社区论坛上所发的匿名帖。

除了监控,上述员工还表示该系统能对单个功能做管控和离职风险管控。“比如可以用QQ聊天,但是传送不了邮件或者文件。”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对员工的“离职意向监控”也成了部分企业HR的常规工作。

“通过安全网关技术和企业级Wi-Fi,就能定位员工的IP地址,监测员工登录的求职网站。”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2. 一套监控系统,几万至几十万元不等

上述员工透露,根据终端数、带宽、内外网等不同,这套监控系统的资费也不相同。

以内网上网行为监控为例,100M带宽、200台终端,资费只要几万元。

带宽达到1G后,就要几十万了。这些都是一次性收费,软件升级和硬件维护需另外收费。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监控系统能实现对传统PC端的全局监控,但并不能复刻到手机等移动端,而监控移动端的前提是手机加入办公Wi-Fi。

“就监控手机等移动端而言,我们能监控到上了哪些网站,使用了哪些应用,但像QQ、微信等聊天内容是监控不到的,只能监控行为以及账号。”

不过据上述员工透露,它们公司针对手机等移动端的监控已经在研发之中。

“所有的聊天工具,甚至你在电脑上的所有操作,人家都可以录下来。”老沉建议,如果想要彻底避开公司的监控,那么只有用自己手机做热点,用私人笔记本电脑处理私人事情,不要连接公司网络。

3. 私人社交账号也要管

陈皓记得,以前在国内某头部互联网企业工作时,所有员工在社交网站上的发言都可以被公司追踪到,因为员工的电脑和手机上都被要求安装监控软件。

从技术层面上来说,一旦上述手段介入,员工的聊天记录、键盘上每个按键的轨迹乃至电脑画面的实时录屏均可实现。

移动端并不会比PC端保险多少,因为就安全级别较低的安卓手机而言,授权之后员工的地理位置和通话记录等隐私信息都能一目了然。

最夸张的一次,是陈皓在个人微博上发过一则关于996的吐槽帖之后。即使帖子中没有点名公司,他还是很快被自己的上级主管约谈了。

“以后不要再发类似的话。”对方如是说。

这还不是干预员工言论自由的终点,基于“左耳朵耗子”不俗的粉丝数和影响力,公司还曾要求他用个人微博发表赞扬公司产品的文章。至于吐槽公司的文章,当然就不能发了。

“那么你到底让我在社交媒体上讨论公司还是不讨论公司呢?”陈皓对于公司的“双标”也很迷惑。

四、记者手记:职场不应成为“全景监狱”

20世纪法国哲学家福柯曾提出“全景监狱”理论,传承自英国哲学家边沁所提出的“圆形监狱”。

描述了一种环形建筑空间,其四周被分成多个囚室,中间是一座瞭望塔,监视者站在塔上即可监视囚犯,囚犯看不到监视人,心中却认为其在场,就会不自觉地接受外在的控制并约束自己的行为。

在“全景监狱”场景中,观看是一种权力,被观看的人只能选择服从管制,进而演变成自律性约束,最终导致自闭。

如今的某些职场环境不应演变成活生生的“全景监狱”。

每一个技术拥有者都要时刻告诫自己,不能利用技术奴役人,或者说得好听一点“过度管理”人类。

这同样也是法律工作者的新课题,未来法律如何有效保护人们的隐私,技术无孔不入,技术本身没有“道德心”。换个角度来说,如何约束拥有技术的那群人的权力和行为。

回归初心,每一个人都应该被尊重,何况他或她还是一个创造着价值的劳动者。

 

作者: 李玉洋 李蕴坤 钱奕昀,微信公众号:IT时报

本文由 @IT时报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一分钟都不能偷懒,直接让机器去干得了,绝对不会耍心眼儿。

    来自河南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