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是把“洛阳铲”
编辑导语:从李子柒到张同学,乡村题材内容似乎迎来了一个发展高潮,越来越多人在短视频、在直播中展现或看到乡村内容,也由此,“乡村”的另一面被更多人发现了。本篇文章里,作者就短视频及乡村的结合做了解读,一起来看一下。
“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乡土中国》的开篇,费孝通先生这样写道。
这句话的外延是:从乡土中可以读懂中国。
但前些年,在主流视野里,乡村的存在感并不强。城市占据C位,农村处在边缘。
乡村的乡也是家乡的乡,可对很多人来说,“回不去的是家乡”。乡村的高频关联词,往往也是“空心”“凋敝”“沉沦”。
著名社会学家李培林就说:村庄悄悄地逝去 ,没有挽歌 、没有诔文、没有祭礼,甚至没有告别和送别,有的只是在它们的废墟上新建文明的奠基、落成仪式和伴随的欢呼。
“悄悄”二字,格外扎心。
好在,情况正在起变化。
在短视频平台上,乡村的能见度越来越高——农村生活类视频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追捧。
有人喜欢李子柒的唯美画风,有人喜欢张同学的粗粝写实。
有人喜欢康仔农人视频里的炊烟柴火,有人喜欢华农兄弟镜头下的不事雕琢。
去年11月,凭着40多条原创视频在抖音圈粉1500多万的张同学火到出圈,就是乡村短视频热的标志性事件。
他的走红,还带动了家乡营口市松树村的旅游热度——很多人为了探访张同学而前去打卡。
有人记录,有人关注。乡村,于是被更多人看见、走近和讲述。
正如有人所说:那根细细的“乡土中国”的红线,一头牵着都市CBD的格子间,一头牵着村头的风土人情。而短视频就像一扇任意门,将无数人带回了故乡;像一架时光机,将无数人拉回了童年。短视频还是一面双向玻璃,消解着城乡之间的隔膜,将完成脱贫攻坚战、迈入乡村振兴时代的新农村的红红火火的日子,告诉更多的人。
到头来,通过短视频,很多人重新“发现”乡村。
一、原生态村播内容受追捧
新周刊曾将乡村短视频分为六种:分享屠龙技;热梗挖掘机;没才也是艺;土味剧场迷;创业进行曲;正能量传奇。这些乡村镜相,多少有些迎合猎奇心的“底层土味物语”味道。
如今,在短视频平台上,比起“城市凝视”下自我客体化的村味视频,更受追捧的,是许多“天然去雕饰”的村播内容。它们展示的,是秀美山川、独特风俗,是喂猪逗狗、砍柴生火,是斑驳的红砖房子、掉漆的柜子,是渔夫的赶海、菜农的种菜,是乡村大集,是人间烟火气……本质上,这些就是大美乡土中国的一个个剖面。
透过这些剖面,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地域特色鲜明的风俗,看到许多别致的农家院落,看到闾里乡间的淳朴民风,看到熟人社会里的邻里互助……
这些大山里的美景美食美物,会不时“冒”出来,向人们的探知欲招手,撩拨着人们的心弦。
“凡心所向,素履所往”,由此而来的,就是“乡村游”的蔚为风行。旅游目的地选项栏里,不再只是国内外的著名景区,还有小桥流水人家;美食攻略里,不光写着“咖喱肉骨茶印尼九层塔”,还写着各种农家特色美食……已成为不少人当下的旅游新趋向。
抖音2月14日发布的《乡村数据报告》就显示:过去一年,抖音乡村相关视频增加了3438万条,获赞超35亿次。
据其统计,78万人发布了“乡村游”主题视频,视频累计播放63亿次;全国网友累计打卡了122万个村庄。说“乡村游”成了新潮流,毫不为过。
这里面,许多人与其说是去旅游,不如说是去感受——感受乡间山水人情之美,感受乡土文化之韵。
“乡村游”成热潮,让人想起文化学者贝拉·迪克斯的断言:许多当代文化展示,已从官方的仪式性形式描绘转向民间,以往那些“房前屋后”的琐事现在取代了盛况与辉煌,获得了新的大众魅力。
很多乡村短视频,看起来是记录乡村生活点滴,实则是社会学意义上的“乡村文化记忆的意义再生产实践”,亦是文化展示。
它们不同于那些寓于标语、口号中的宏大叙事,所做的就是通过声色光影的生活化、场景化再现,让乡村意象“活”过来,让乡土文化魅力复现。
得看到,很多乡村物象的另一面都是文化符号。这些文化符号往往是先“入目入耳”,再“入脑入心”——人们的“旅游凝视”会通过联想与共情,将符号进行情感转化。
在短视频上“游目骋怀”的人们,看到云南元阳的梯田,经常会想到美丽图卷;看到江南的小桥流水,经常会想到柔媚少女;看到一蓑烟雨,经常会想到山河故人……这会撩拨人们的乡愁,也激发人们的向往。
二、短视频“元叙事”在挖掘乡村文化
“乡村游”热了,很多村庄火了——这本就是个正向循环:在短视频平台,“传播-打卡-再传播-再打卡”的增强回路,会让不少村庄在自来水式传播中走红。
在抖音上,新疆布尔津禾木村、安徽黄山宏村、四川凉山悬崖村、黑龙江漠河北极村和四川甘孜下则通村,位列最受关注村庄的Top5。
禾木村,有原生态的美:夏季木屋旁盛开的野花、秋日弥望的金黄色白桦林、冬天积雪掩映下的袅袅炊烟。宏村,有青砖黛瓦马头墙的徽式古建筑。悬崖村,有峡谷、溶洞、温泉、原始森林。北极村,有“漠河舞厅”,有“极光出现的村落”。下则通村,有丁真,有美景。
不能说,没了短视频,这些村庄就火不了,但毫无疑问,短视频助推了它们的火。
乍看起来,它们的火,各有各的因由,但相通之处就摆在那——短视频让它们被低曝光度遮蔽的光点显露了出来。
那些光点,能让人看到乡土之美,更能抚挠人们内心深处的乡愁。正因如此,原本沉寂的禾木村,能在抖音上获得2.8亿人次的关注。
这些光点映照的,是中国村落文化的底蕴与风貌。
三农问题专家朱启臻说过,中国的村落文化不仅表现在山水风情自成一体,特色院落、村落、农田相得益彰,形成的独特村落景观,更主要地表现在村落所具有的信仰、道德,村落所保存的习俗,村落所形成的品质和性格。他说,“当我们戴着审视村落文化价值的眼镜走进村落时,你就会发现村落是一座文化的宝库,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人们的一举一动,都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意义和乡土情怀。”
短视频平台上那些反映乡村原生态生活场景的“元叙事”式创作,就是在挖掘村落文化这座“宝库”。
最终禾木村、宏村、悬崖村、北极村、下则通村被发掘出来了,张同学在的松树村也被发掘出来了,成了“乡村游”热点目的地。
短视频就是那把“洛阳铲”。
三、越来越多人重新“发现”乡村
乡村被重新“发现”,不啻为对全面乡村振兴的助攻。
被“发现”本身,就是抵御忽视和遗忘的力量。
它意味着,乡村可以从主流视野的边缘地带走到中心位置,保护村落文化与推动乡村发展的议题能得到更多的关注。
更何况,短视频还能绘制出乡村振兴“锦绣图”。
保护遗产、助力发展,是“短视频+助农”DNA的双螺旋。
揆诸现实,不少拥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原本藏在深山人未识,人去房空、日益破败。
但短视频对其古风古韵的呈现,让它们被外界知晓,古村也得到了更好的保护。
如聚族而居的古村落浙江丽水横樟村,村中有文物古迹20多处,古道、古桥、牌坊、古银矿洞、摩崖石刻等保存完整,传统建筑群古朴自然。
结果当地养蜂人在抖音上直播,“一不小心”就将古村风光带入网民视线,横樟村因此走红。很多网民前去探访,自发传播当地的古村落文物文化,增进了保护乡村遗产的共识。
跳出文化遗产保护的维度,从地方发展层面看,短视频带动的“乡村游”热潮,更给众多村庄带来了难得的新发展机遇。
河南新乡市小屯村,就是个例子:小屯村本来没什么知名度,但由于29岁的抖音up主@大新同学(尚勤杰)在村里建筑外墙上画涂鸦,一下子让之前凋敝的村庄爆红网络,吸引了几十万年轻人去打卡。
文旅先行,致富去贫。随之而来的,就是一段“用墙绘带动全村旅游与村民增收”的佳话。
值得一说的是,“乡村游”不是以粗暴的计划式产业导入方式,破坏这些地方的原生态文化。
它是以遵循乡村价值体系的“柔性助力”方式,涵养了乡村文化的活态性,并带来了“造血”效应,让乡村沿着自身价值谱系实现高质量发展。
朱启臻就曾表示,乡村振兴要以乡村价值系统为基础,善于发现乡村价值,探索提升乡村价值的途径,切忌把不可分割的乡村整体人为分割开来,就产业论产业,就环境论环境,就文化论文化,用脱离乡村价值体系的产业、项目破坏乡村生态系统。
就此而言,“乡村游”无疑是谋求可持续发展的乡村可以服下的一剂“药”。它能让乡村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共进。
诗人海子曾写道:春天,十个海子全部复活。
而今,短视频让很多个村庄也“活”了过来——互联网打开了一扇门,跨过去便是春天。
这对广袤的乡村无疑是好事。
毕竟,越来越多的人正重新“发现”乡村。
作者:佘宗明
本文由 @数字力场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CC0协议。
抖音很多乡村网红的爆火也是因为大家都很想念原生态的家吧。
大都市下打拼的人都向往宁静安详的乡村生活,现在实在太卷了太累了
乡村题材,不知道为什么想起了小森林,可能是因为现在的人都很向往乡村悠然的生活吧,就对这些感兴趣
内卷加剧的时代,必然会怀念乡村的悠然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