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还相信测评?

17 评论 2730 浏览 0 收藏 22 分钟

编辑导读:随着同品类的产品越来越多,如何在众多产品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款,很多人会选择相信测评博主。但是,收钱发虚假测评、专业知识不足、评测不客观等负面新闻让测评博主的可信度打上了一个问号,人们还能相信测评吗?本文作者对此进行了分析,与你分享。

老爸评测疑似翻车,Zealer裁员欠薪,315前的这一个月,测评行业过得很不太平。

还沉浸在百大UP主喜悦中的老爸评测,或许不会想到,一场打赢了的官司判决书,成了自己“疑似翻车”的导火索。

2月上旬,老爸评测起诉小红花测评侵害名誉权一案宣判,判决书显示,小红花测评直播言语中有商业诋毁之嫌,被处罚款10万元;但判决书中同时写道:小红花测评所陈述的老爸评测多款产品虚假宣传问题,法院认为“确有依据,不构成商业诋毁”。

这一消息很快掀起行业热议。而仅仅几天后,曾是国内三大数码测评之一Zealer,又被前员工在微博曝出裁员和欠薪,此时的前Zealer一把手王自如,早已跳槽格力数月。

不到一周的时间里,两个毋庸置疑的头部测评博主先后陷入争议,这也折射出当下测评行业的乱象,如果把时间线再拉长一点不难发现,过去一年里,测评博主们没少出“翻车事故”。

过去,将测评作为购买产品参考的消费者众多,而总能体验到各种产品的测评博主,看似也是一份令人艳羡的行当。转眼间,形势急转直下,人们似乎开始不再相信测评了。

测评行业为何屡陷争议,又是否能够重获用户信任?我们试图从下面几个问题,来剖析当下的测评行业:

1.测评近些年是如何发展的,过程中暴露出哪些问题?

2.测评博主们,都靠什么方式来维持运营和实现盈利?

3.身陷争议的测评行业,究竟还有哪些进步空间?

一、测评的初心与选择

“这是09年末的27英寸iMac,由香港购入。由于第一次做开箱视频,也没什么经验做视频编辑,所以有点捉襟见肘。请各位看官见谅。”

2010年3月14日,一个叫TechMessager的优酷账号上传了自己的第一个视频,在视频开头的Logo下,一行灰色的小字分外显眼——做中国自己的科技评论。这个账号的背后,便是如今已跳槽格力的前Zealer一把手王自如。

王自如的第一个开箱视频 图/网络

当时的王自如,还是一个在香港谋生的普通医疗公司员工,前一份工作卖保险因为无法完成KPI而被公司开除,每月一万多元的工资,光房租就要扣掉三分之二。

但对数码科技的热爱,让王自如在工作之余仍然坚持着开箱测评。仅2010年一年,王自如就更新了100多个视频,平均每三天更新一个。

这一年,也被视作个人测评的元年,除了王自如之外,如今的YouTube科技频道“一哥”Unbox Therapy,在苹果用户圈内颇为知名的魏布斯,都在这年上传了他们的第一个视频。

当时无论是YouTube、优酷还是B站,都没有如今的创作者收益,厂商也尚未注意到这一全新的领域,支撑这些测评博主做下去最重要的因素,无非是对产品的热爱。

不过这类早期相对纯粹的测评,很快被蜂拥而至的追随者,以及必然面对的生存压力所颠覆。

2012年,微信公众平台上线,标志着自媒体时代的全面来临,个人测评博主的门槛进一步被拉低。竞争者的出现,也标志着测评博主们开始面临更严峻的生存压力。

在这样的压力下,有测评博主宣布短期内停摆,寻找更合适的盈利模式;也有测评博主开始接受来自于厂商的投资。尽管接受投资的测评博主表示其独立和客观性不会受到影响,但这还是为测评行业的第一次“崩塌”埋下伏笔。

2014年8月,由于锤子手机T1的测评争议,当时颇具影响力的锤子科技CEO罗永浩和Zealer的王自如进行了一场视频辩论。

罗永浩王自如辩论 图/优酷

在辩论中,罗永浩虽多次有失风度地打断王自如陈述,却也将王自如接受多达四家厂商投资,难以保障“独立客观第三方”的关键问题公之于众。罗永浩还多次表示,王自如并非行业内人士,对行业不够了解,王自如亦数次承认自己的专业性和专业知识不足。

这场辩论两败俱伤,却暴露出当时测评博主的两大问题:其一是生存压力下接受投资的选择面极窄,中立性很难保证。其二是大部分测评博主只是行业外人士,其知识面和专业程度终归有限。

辩论结束后,厂商对测评博主的直接投资几乎消失,而专业知识不足的问题,却随着近些年来新平台兴起而进一步放大。

老爸评测近来的疑似翻车,便与其专业知识的局限不无关系。2015年,凭借对市面上儿童用包书皮的剧毒成分揭露,曾经的检疫局产品检测和化学品毒理评估人员魏老爸,以“老爸评测”之名成为众多宝妈粉丝信赖的测评博主。

起初,老爸评测的产品还局限在儿童使用的相关物品上,但很快,老爸评测的测评范围便扩大到日用品、电器、数码产品饮品、食品甚至药品,几乎称得上无所不测。

纵使魏老爸本人有着产品检测的经验,但其终究无法对所有品类全知全能。

在老爸评测之前的一个充电宝测评下,有专业人士指出其测评中对容量虚标的理解有误,且放错了点焊的示意图片;此前的防晒霜测评,也被一名美妆KOL质疑,使用PMMA板和紫外线探头时“操作方式业余”。

美妆KOL质疑老爸评测专业性 图/知乎@卷福酱

具有极高知名度的测评博主专业度尚且如此,随着短视频和种草平台兴起浪潮而诞生的一众个人测评博主们,其专业度更是可以预见。

除此之外,测评博主的主观喜好,也影响着测评视频中对产品的态度。

常年关注数码测评的王博告诉我,早先的测评博主,如Zealer,爱否科技,对苹果的产品测评时普遍会比较宽容;还有一些测评博主对华为/小米品牌各有喜好,便会在测评中对另一方的产品放大缺点,严加批评。

而数码产品等科技类物品的测评,至少还有着跑分等相对公认的评判标准,化妆品、服装等产品的测评,则几乎没有一个统一的评判标准。

与此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进入测评领域,测评博主们的生存压力相比以往丝毫未减。由于只有头部机构有望得到投资青睐,接受产品送测,并按照厂商的要求出测评,成为众多测评博主可选的道路。

二、“恰饭”的快钱与无奈

接受厂商送测产品,然后按厂商的指南发布测评视频,或在视频中对产品进行植入,这一行为被王博这样的数码测评观众称之为“恰饭”。

“如果你看到一个数码测评博主,在产品刚发布的当天或者是厂商的媒体解禁时间就发了视频,那他一定是拿了厂商送测的机器,这就是比较典型的恰饭”。王博告诉我。

而奇偶派(jioupai)观看了多个不同的测评博主视频,并询问了几位观众后发现,随着测评视频的火爆,类似的“恰饭”行为早已深入到不同行业的测评之中,且是当前测评博主们最主流的盈利模式。

例如去年的B站百大UP主之一先看评测,在3月17日晚荣耀Magic4 Pro发布时,便发布了该手机的首发评测,此时这款手机还处在预售流程中。

视频中,先看评测花大量篇幅描述了这款手机的高频PWM调光屏幕优势,而对手机的不足描述则相对较少。

去年的另一位B站百大UP主之一“老师好我叫何同学”凭借2019年的5G测评视频一举成名,在最新发布的一个自瞄准开灯视频中,何同学对科沃斯的X1扫地一体机进行了植入式推广;此前引发热议的何同学AirDesk视频中,植入推广的产品则是乐歌升降桌。

在化妆品测评视频中,厂商投放则多以个人推荐和红黑榜形式呈现。

个人推荐形式的“恰饭”相对普通,测评博主们往往从自己的体验出发,描述产品的色泽或是良好的功效,吸引粉丝购买。

某种草平台的防晒红黑榜 奇偶派截图

而红黑榜的“恰饭”则显得有些滑稽,时常浏览某种草平台的梁璐告诉我,去年夏天,她曾在平台上刷到两个不同测评博主发布的防晒红黑榜,其中有两款产品位列博主A的红榜,却上了博主B的黑榜。这种情况下,基本可以判定至少有一名博主接受了推广费用。

在汽车评测领域,车评人“恰饭”更是成了车圈主流的认知。

在一篇名为《车评人恰饭话术进修指南》的文章中,作者详细剖析了“外观大气”、“空间拓展性不错”、“新手也能轻松驾驭”等话术的隐藏贬义,而在我们看过的车评中,这些词早已成了高频词汇。

那么,为什么“恰饭”成了测评人最主要的盈利方式?

陈郁运营着一个以数码开箱测评为主的频道,公司人数仅有五人。他告诉我,如果不接受厂商的投放,一部旗舰手机的采购费用就在4000-8000元不等,一年下来光买机器花费必然超过十万元。这还不算耳机、平板、手表这些产品,以及每个月给员工开的工资。

但如果接受厂商送测,按照测评指南发布测评视频,陈郁的工作室不仅可以省去自行采购产品的费用,还可以获得3-10万元不等的合作收益。

这还仅是陈郁的小规模工作室报价,根据此前网络上流传的测评价格,作为国内头部数码测评机构,Zealer有王自如出镜的一期评测,收费高达80万。

此外,国内多款数码产品都有媒体解禁时间,往往是在发布会当晚,第一批媒体测评就会发出测评视频,抢占最热也是最有收益的一波流量。

如果等到产品正式发售,自行采购再走完整个测评流程,距离第一批测评视频发出已过去半个月左右,届时再发出的测评视频观看量和评论,很可能远不及第一批。

测评博主对于首发测评的流量颇为看重,即便是只有一天的差距,流量也有巨大差异。去年9月,苹果的iPhone 13系列,将B站多位测评UP主分为两批发布首轮体验视频,排在第二批的HotGuys等测评UP主,对此表示了强烈不满。

iPhone 13在去年9月21日媒体解禁,自购则需等到10月

在测评行业竞争激烈的当下,博主们自行采购产品的成本和拍摄成本巨大,仅靠自行发布视频获取的收益却很难对等;而产品掌握在厂商手中,要想获得最有价值的第一波流量,与厂商合作“恰饭”几乎成了唯一的途径。

不过,除了“恰饭”,也有少数测评博主选择另辟蹊径。

在数码产品领域,一位拥有93万粉丝的个人测评UP主选择自行采购手机测评,而其主要的盈利方式是开设淘宝店,售卖手机壳、贴膜等周边配件。此外还有测评博主选择开设数码产品回收业务,或是自行经营线上手机店。

在车评领域,近年来多个汽车媒体平台均有意招揽头部测评博主,以周期内独占形式进行合作。如国内知名的《38号测评中心》,就在2019年宣布与懂车帝进行48小时的独占视频合作,并宣布车评中心借此实现了盈利。

38号车评和懂车帝合作后实现盈利

然而,当我向陈郁询问这两个案例的可行性时,陈郁表示,通过配件周边来盈利,需要有相对庞大的粉丝基数支撑,像他这样的小工作室不仅变现需求迫切,就算卖配件或许也没有太多粉丝能买单。

而像38号这样的平台签约,是“搞测评里最厉害的那些才有的待遇”,像他们这样的测评博主,很难有这样的机会,也不可能指望这个去盈利。

三、测评想摆脱争议而不得

纵使如今“恰饭”测评已成主流,但对王博来说,他对测评博主仍保留着“有限的相信”。

一方面,作为数码发烧友,他自己有着一定的辨识能力,不至于完全被“带着走”,另一方面,即便是恰饭视频,里面仍然有着一部分有价值的信息和内容。

陈郁则告诉我,据他了解的大部分测评博主,在恰饭视频中并不会“颠倒黑白”,只是会按照厂商的要求主要陈述优点,缺点不会占据太长的篇幅,但“肯定还是会提一些”,在这一块,各个厂商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王博还告诉我,还有一些数码测评UP主,会在测评的简介中放入暗号,例如“HotGuys”未恰饭的视频在简介末尾会加入「本期没有恰饭」;“先看评测”此前为恰饭视频专设了「先睹为快」类别,此类别下的视频一律为恰饭视频。

有的测评博主会标注未恰饭暗号 图/Hotguys B站

不过,这些都是有一定辨识能力的人,基于所了解的信息和专业知识才能做出的判断。

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当一个并不了解,只是打算参考信息来协助选择的消费者,看到一个披着测评外皮,只讲产品优点,如同念参数的视频,其仍然有不小的概率被误导,甚至进行冲动消费。

因此,就算是为了生存而选择接受厂商投放的“恰饭”,想要长期持续发展下去,如今的测评也应当进一步探索“进化”的空间。

“恰饭”或许并不是测评被质疑的根本原因,“不用心的恰饭”、“标榜自己独立客观的恰饭”以及“缺少有效信息的恰饭”,才是让粉丝失去耐心的根源。

要想持续发展下去,首先,测评博主们需要做到投放的“恰饭”广告与非广告类别的自主测评视频数量和质量间的平衡,保障有价值的信息输出,长期的单一“恰饭”评测势必会消耗粉丝的耐心。

其次,是重视“恰饭”测评的趣味性和创意性,正如广告呈现的态势一样,硬广和软广皆不讨喜,但创意广告却能让人啧啧称奇,对于测评来说亦是如此。

其三,越完美的形象,在崩塌时带来的震撼也越大。测评博主仍需要保持“恰饭”与“不恰饭”测评中对粉丝的坦诚,最好不要进行不切实际的自我拔高和标榜。

毕竟,对于测评博主来说,变现、生存,其实和维系粉丝间的信任纽带,是同样重要的事情。

四、写在最后

理想化的测评行业,或许是《消费者报告》杂志的样子。这个成立于1936年的测评机构,既不接受股东入股,也不接受任何类型的广告。

如今,消费者报告拥有约800万订阅用户,是第三方测评公信力的象征。

《消费者报告》杂志 图/网络

不过,《消费者报告》订阅的年费价格为59美元,约合375人民币,这一略显高昂的价格在国内或许很难获得近千万量级的支持。

综合各种原因,我们见到的测评行业,少了几分理想,多了几分现实,消费者对测评的信任也开始被侵蚀。

有产品的地方,就会有测评,人们注定要不断地购买产品,对测评的需求也注定是旺盛的。频发的“测评翻车”事件,只是人们追求更好,更有价值测评的另一种表现。

从这一角度来说,争议下的测评博主们,想要完成自我革新与蜕变,显得既无奈又摇摆。

参考资料:

1.《Zealer发展史:王自如的月亮和六便士》,两个野人;

2.《从“拒绝”到“恭喜”,博主们找到了恰饭新姿势》,TopKlout克劳锐;

3.《一手“拔草”,一手“恰饭”,测评博主的终局,大概率是翻车?》,虎啸商业评论。

*文中王博、梁璐、陈郁为化名

 

本文由 @奇偶派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Pexels,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谁还相信?反正我是很难,得多看几个测评视频进行比较

    回复
  2. 测评一开始确实让人耳目一新,但时间长了发现测评也接广告,时间久了满屏全都是测评,难以选择了

    回复
  3. 我一般是看人的,我比较喜欢的博主我就相信吧,其他的人也就看一看,本质双标

    来自福建 回复
  4. 哈哈哈,我不知道谁还相信,但我自己,一直都只是看一半信一半,甚至一半都不信

    来自云南 回复
  5. 有些博主恰饭恰就恰,硬是不承认,博主们为了自己的信誉真诚一点吧。

    来自陕西 回复
  6. 以前我还挺喜欢看测评的,因为可以大量节省挑选商品的时间,但是现在怎么说呢,我还得测评这个人做的是不是测评

    来自河北 回复
  7. 这个行业开始良莠不齐了,有很多优质的测评,也有很多披着羊皮的狼,恰饭不寒掺,但是恰烂饭对作者对消费者都不好

    来自河北 回复
  8. 还要有很多良心测评的,主要大家要仔细甄别,不过现在的市场来看素人博主软广太多了!

    来自湖北 回复
  9. 测评中暴露了很多的问题,急需解决,完善好这些问题才有可能有一个良好的测评环境

    来自江西 回复
  10. 众多产品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款真的很难,虽然现在的测评都只能相信一半,但是也没办法

    来自江西 回复
  11. 我现在基本上很少看博主测评了,我觉得都是接的推广,更愿意看他们的妆容分享。

    来自中国 回复
  12. 争议下的测评博主们,想要完成自我革新与蜕变,显得既无奈又摇摆。对于测评博主来说,变现、生存,其实和维系粉丝间的信任纽带,是同样重要的事情。

    来自中国 回复
  13. 我也希望可以相信网上的测评,但事与愿违,只希望能加快整改,让测评变得真实

    来自江苏 回复
  14. 感觉无论是测评还是探店,越往后越像是虚假宣传。但是毕竟这些测评和探店博主都是要恰饭的

    来自广东 回复
  15. 真的是很无语,我以前很相信的老爸测评,也全都是为了钱把不好的说成好的

    来自江苏 回复
  16. 测评翻车的越来越堵,其实吧测评本身翻车的风险就大,何况还有广告夹杂

    来自广东 回复
  17. 网络上的测评变得很多都是广告,让人不敢相信。尤其是几个头部博主

    来自江苏 回复
专题
12311人已学习14篇文章
近年来,盲盒大量出现在公众视野,引起了一波又一波消费热潮。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解读盲盒营销。
专题
61163人已学习24篇文章
想要脱围而出,你必须学点实在的技能。
专题
12289人已学习16篇文章
栅格系统在页面排版布局、尺寸设定方面给了设计者直观的参考,它让页面设计变得有规律,从而减少了设计决策成本。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浅析栅格系统。
专题
64929人已学习17篇文章
每个网站或APP,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用户积分体系都是不可或缺的。
专题
62847人已学习14篇文章
你说你会写产品需求文档,我信!但是肯定写的不好,不服看看别人的。
专题
17939人已学习15篇文章
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Android和iOS在产品、设计、交互等方面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