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由主义被遗忘的历史》谈谈Web3

3 评论 1582 浏览 4 收藏 23 分钟

编辑导语:如果说Web1是通过网络读,Web2是通过网络读写,那Web3又是什么呢?本文作者结合《自由主义被遗忘的历史》这本书,分享了他对自由主义和Web3的理解,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一起看看吧。

今天是2022年3月21日,于昨夜打算录音发现一个人在房间里叨来叨去有些神神叨叨后,还是决定以文字的形式进行内容的记录。

主要想谈一谈最近看的一本书——《自由主义被遗忘的历史》,并结合着讨论一下近期互联网(或者说部分互联网)热门的话题——Web3。

从《自由主义被遗忘的历史》这本书开始说吧,本书主要描述了当今英美语序下自由主义被忽视的发展历程,其中很大篇幅是为很少提及的德法两国对自由主义的历史影响的正名。在书本后记中,作者也着重以历史视角的自由主义去批判当前陷入个人主义的自由主义危机(可以这么说吧)。

本书稍有偏颇,在英美自由主义历史层面有一定的反向倾斜,但其带有的历史深度有一定的宏观视野,可以更清晰提供一种探测方式去看待自由主义的朦胧轮廓。

在此并不打算全文复述,主要介绍一些自由的词源、自由主义的诞生和欧洲近现代自由主义的发展,以及自由主义与美国双双绑定。

一、自由的诞生

“自由”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的博雅教育,其词源本意为慷慨(liberality),指代合乎伦理并且宽容的一种状态,在当时的社会论调中,这种品格是促成社会团结和平稳的关键。

博雅教育的直接目的是培养精英阶层的男童成为一个态度积极、富有美德的社会公民,这种社会公民的“自由”状态不仅意味着有在政治生活中有给予和获得的权力,同时标志着公民必须要利于公共利益。

在这个时期,“自由”的概念与当今世界迥异,自由尚未关注于私人的财富,但自由也仅限于少数人手中。能接受博雅教育的人必然是贵族和精英阶层,自由是一种用于政体服务的高贵品质,可以说穷人和平民天生就是不自由的。

这种自由限于高贵的思想一直贯穿着自由主义的发展,甚至在近现代不减丝毫,但这个过程中,自由的话语体系也在不断向下渗透。

迈入中世纪,随着天主教的传播,慷慨一词被赋予了爱和慈悲的基督价值,自由的理念随着宗教的传播不断推广开来,但传统宗教的宣传并未将慷慨拉下君王和贵族的神坛,直至17世纪至18世纪的新教宗教改革,在新教的《圣经》中慷慨才被放大成一种普世的基督教精神。

如1630年清教布道者约翰·温斯罗普在达马萨诸塞湾殖民地发表了著名的“山巅之城”布道词,要求所有清教团成员必须展现超常的慷慨,这一布道词后来被用来佐证美国例外论,称美国自由慷慨的原则是世界指路明灯。

到17世纪,这种自由前身的慷慨,已经在欧洲大陆传递了两千年。

二、自由主义的出现

自由主义的出现伴随着精英阶层对当前政体问题的意识。

18世纪日内瓦哲学家卢梭痛斥博雅教育掩盖了社会腐败的现状,精英人群通过教育获得了渊博的知识,但也丧失了对公众利益的热忱。

18世末期,路易十六财政破产,人民要求改革,法国的贵族聚集讨论如何化解危机。拉法耶特侯爵与其他精英阶层在受到美国独立影响后,开始推崇“自由”之宪法,迅速在精英阶层中传播开来,并因而诞生了法国的《人权宣言》。

这种自由改革迅速传递过了整个欧美大陆,自由派无不欣喜,然而改革的背后面临着与天主教会和波旁王朝的斡旋,在冲突过程中激进人的群不断扩大,法国大革命发生,几十万人民丧生,路易十六被砍下头颅,旧王朝被新的共和国取代。

共和国的稳定并未持续许久,在国内保守势力和其他欧洲君主制国家势力你来我往的情况下,法国整个国家局面动荡不休,自由派内部波涛汹涌。

但对自由主义的发展来说,这段动荡的历史意味深长。自由主义在大革命后自由派对激进、极端主义的恐惧中诞生。自由派提出自由原则,精英阶层提倡捍卫共和国政府、防止反革命,防止任何阶层的极端主义,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了对公民平等、宪政和代表制政府的提倡。而随后的共和国政府破落,使得自由派进一步与其他势力碰撞,自由主义在这个不断动荡的过程中逐步从法国向外蔓延,成为一种全球运动。

自由运动并未取得全面成功,但这些自由运动造成的政治难民塑造了欧洲另一个自由主义网络的中心——英国。同时也引发了其他国家自由派对自由主义的进一步讨论,诸如德国。

三、近代德法对自由主义的探索

19世纪30、40年代,德法自由派在掌权后逐渐面临诸如贫穷、阶级矛盾激化等社会问题。在这里需要讨论两个重要内容:一个是民主,另一个是财产。

彼时自由和民主两个词还太过遥远。一如前文所述,自由一直是精英阶层的品质,部分自由派认为自由必须要先拥有财产,然后一个人才有闲暇的时间获得政治所需要的品格和知识。我们所说的民主,如果对标为普选权,大部分自由派会对此感到恐慌,他们认为民主必然使得道德低下的人滑向极端主义。

对于财产,自由主义内部一直存在分歧,多数自由派并不认为财产权是一种自然权力,而是一种社会俗成,因而受到社会约束。但对社会经济,例如关税和贸易等,自由主义内部争论不休,部分自由派倡导自由放任主义,而另一边强调需要政府干预。实际上掌权的自由派确实会干涉经济,然而这种干涉时常是有选择性的,只对自己阶级有利。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穷人问题激增,社会主义雏形出现,进一步加大了自由派的焦虑。不过大部分自由派不认为社会体系的病症是不正义,而是选择相信激化的革命背后是公众道德的崩溃。他们一致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需要教化公民。

19世纪50年代,欧洲自由主义开始结合自由和民主的表意,他们提出自由民主是一种特殊的民主,是一种通过宪法限制国家权力并保障某些基本个人自由的民主,这些自由包括宗教、教育、思想、新闻等自由,以摆脱民主的专制倾向。

在这个过程中也产生了对自由来源的讨论,部分自由主义者宣称“人类自由权力的真正来源是人类需要承担自我改善的义务”。

越来越多的自由主义者开始探索自由放任和社会主义之间的道路。德国的自由主义者与那种不关心公众利益的自由主义割席,纪德称之为“古典自由主义”。到了英国,越来越多的自由主义者偏爱政府更多的对穷人和进行干预,他们声称不仅要赋予人们自由,也要赋予人们实现自由的条件,自由派称之为“新自由主义”。

接下来的几十年,这种的德国思想对自由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自由主义在政治经济学中正式一分为二——古典自由主义与新自由主义。

四、自由主义和美国的绑定

19世纪末期,法国的影响力逐渐消散,德国思想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但这种深刻的影响也使得各国在立场变动时的快速割席。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接近,英美两国的自由主义者开始与德国区分开来,自由主义、民主开始逐渐与西方文明画成等号,而其中实力日渐强劲的美国成了这个称号的最佳代表,而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又让这个观念巩固了一分。

但关于自由主义的明确含依旧在自由派内不断争论。

奥地利经济学家路德维希·冯·米塞斯坚称,真正的自由主义与任何人道主义的目标无关,无论这些目标多么崇高。自由主义除了提高人民的物质福利外,别无他意。它的核心概念是私有财产权、自由与和平。

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认为,自由主义存在“两大流派”。一种是更加人道主义的,因此可以接受政府的干预和社会方面的立法;另一种则是为大工业、银行业和商业服务的,因此致力于自由放任。但他写道,美国的自由主义与自由放任毫无关系。“慷慨”依旧是美国自由主义的代表,这种自由主义含义在罗斯福执政时期占据了道德的高地。

自由主义在美国逐渐沦为个人主义的倾向要从1944年哈耶克出版了畅销书《通往奴役之路》说起,哈耶克说到“有一个不快的事实,那就是我们有重蹈德国覆辙的危险”。这本书复刻了人们对极权主义的恐惧,将自由民主中国家干预视为了缺陷。

在世界大战德国被视为非自由主义的源头之后,自由主义摇身一变成了美国的思想传统,且誓要与一切极权相关事物远离。这种思想的扭转逐渐演变成了新自由主义必将沦为极权主义的论调,在后续冷战的氛围中,针对自由主义的讨论已然将社会议题视为他者,转换为对个人权力的捍卫,自由主义丧失了对公众利益的追求,再一次被重塑为与道德和公众利益背道而驰的自私形象。

五、一些误区的解读

以上是整本书的主要内容,在看完后其实有个疑问:媒体经常批判的“新自由主义”,实际看起来似乎是一种比较值得探索的东西。后续查阅资料才发现其实是国内媒体翻译不实导致。

这里主要要明白new liberalism和neoliberalism的区别。前者就是我们提到的新自由主义,也可以称为社会自由主义,提倡一定的政府干预。而neoliberalism多是媒体评判的那个,可以称为“新古典自由主义”,被国内媒体简单翻译成了“新自由主义”,在政治经济学中可以部分理解成放任主义。二者在政治经济学中各有优劣,这里不做过多分析。

六、搞不清楚的Web3

结合上述对自由主义历史的了解,在讨论Web3之前,我们再来说说Web3又是什么。

Web3到底是什么?其实可以说的很多,有些人说Web1是通过网络读,Web2就是通过网络读写,Web3更扩大化,是生活在网上。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Web3要和元宇宙同时拿出来讨论。

在这个描述的基础上去看元宇宙反而要简单一些,如结合VR啊、虚拟场景啊等实例去说明,元宇宙可能就是一个非原子化的空间,可供人类进行各种行为交互,包括娱乐、学习、工作等生活全领域。

这是很容易想象的,一些电影也好,小说也好都给足了大家思考的空间。那么Web3呢?为什么把Web3和元宇宙分开呢?

因为多数人在描述Web3的时候都不知道其最终会是什么样的形态,发展成什么样的结果,包括我个人也是如此。大家在说的就是一件事:对互联网下一形态的畅想。让我不舒服的是这个畅想过程有点太口号化:

“快看!互联网要变化了!”

“变成什么样?”

“就是我说的这样,NFT、区块链……balabala。”

我们甚至不能按照产品中框架层和表现层的关系去理解Web3和元宇宙,就人们想想的那个元宇宙来说,在当前的网络雏形下诞生到底有又什么差异?差异又有多大?不好说。在此我们不能单纯以一个需求的实现去看待Web3和元宇宙,最好不要落入一些人的语境中,把两者的关联性想得很高。

主体说回Web3吧,人们当前讨论Web3时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技术,那就是区块链。

去简单描述区块链就是一个可分布的、无法篡改的数据库。这个东西有个好处就是去中心化并可理清数据所属的关系。因而虽然大家都不知道Web3到底会是什么样子,但大多数人的想法就是Web3的网络协议和用户角色会在区块链的技术框架下得以转化,每个人在互联网上的数据都所属自己,在Web3可以更利于个人资产的确定和交易,整个互联网生态更加自由。一些人把Web3等同于所有权。

这是有趣且宏观的未来描述,然而当前大多口号下对Web3的幻想太过狭隘,充满了精英阶层的自娱自乐,一个只能被贵族使用的产品远没有什么互联网精神,拿自由标榜自己反而显得格外嘲讽。

七、当前对Web3的幻想的不自由

我并非不期望一个理想的Web3生态诞生,但却也对当前一些金融、技术圈层去指定的Web3感到嗤之以鼻、当自由这个词从这些人的嘴中说出后,一如上述在自由主义被遗忘的历史中提及的“慷慨”一般,他们说着未来,结果做的事情和一个古代人没什么区别,甚至还没有什么发展的观念。

Web3就是所有权,这个概念没那么cool。

从两个方面来说说看吧。

1)所有权和资产

不可否认,资产所属是一个文明国度公民应该得到保障的权益,诸如当前社会中一些中小创作者对个人作品的维权难度大等,理想中的Web3可能可以更好地解通过网络转播的内容所属问题。

但需要明确地一点是,这种所有权所得到的保护并不可能是因为Web3的存在,其前提是公民背后的确有这个权力,且来自于国家等强力政府机关,否则所谓的网络中的权益也仅是一种约定俗成。

摘录阮一峰近期博客中的一段话:

NFT 绝对不会为你提供艺术品的版权、使用权或所有权,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法律承认 NFT。

你购买 NFT,实际得到的只是一张收据,其他什么都没有。NFT 的有趣之处是,它让你可以倒卖这张收据。

如果不去考虑实际中的国家和法律层级的权限,那就是小圈子的自娱自乐,更不要说什么人类的自由了,这很小家子气。

此外再结合资产来谈谈所有权这件事。所有权和资产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我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除了会警惕一种狭隘的个人主义之外,还在考虑互联网资产的霸权,即谁来定义这个互联网生态中的个人资产?

当前我们去锚定个人资产通常是比对法定流通货币,其通常具有价值稳定的特性,并不会出现快速的资产贬值、波动等现象。这个锚定很重要,当着眼于互联网时,虚拟资产的生产脱开一般人的劳动认知,具有着天然金融游戏属性,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其除了要关注于我拥有某个东西之外,不得不去警惕我拥有的这个东西价值几何?

带入现行法律的版权来看,版权保护无关作品的直接价值,在互联网中的内容就更难得到保障,这些资产可能会被市场定义无价之宝,也可能是一文不值。普通人不能错误地觉得所有权的确定就是资产的确定,这背后必须考虑谁来确定我们的资产。

2)所有权到可有权

我的态度偏向于社会自由主义,在《自由主义被遗忘的历史》中有一个概念我很喜欢:“不仅要赋予人们自由,也要赋予人们实现自由的条件。”

这种可拥有的状态更符合我心目中对互联网的一个发展倾向,互联网不应闭塞,而是让世界上更多的人可以自由接收到需要的内容。

从产品经理角度来说,我希望可以以更小成本满足世界上更多用户的需求,互联网是一个强有力的渠道。

Web3对所有权的过分渲染,甚至当做所有权的唯一解决办法,在我看来并没有真正考虑到广罗大众的需求。

按照这种思路来看:所有权面向的用户是哪些?用户群体有多大?用户组成是什么样子的?满足了哪些用户的哪些需求?有哪些积极影响?有哪些消极影响?可以说大部分互联网用户并没有被考虑在内,更不要说中国还有5亿人是完全不用互联网。

如果把所有权当做一款产品,把互联网的自由程度当做指标,那这个产品定位我不太接受。

在考虑Web3的互联网形态中,只去向我传达获得内容确权是如何厉害,但不解释在这个基础上如何去让人们更好的获得内容、评判价值,这种所有权的存在让我觉得更多是面向大型企业和资源拥者所服务的特权。它是否会进一步加重了互联网用户的可有权让我很怀疑。

八、简单总结一下

当前语境下的Web3与自由的关系十分暧昧,注意我不针对对美好未来的畅想,但我不喜欢这种充满金钱游戏和精英阶层“何不食肉糜”的互联网热潮,并且是以这种自由之名义传播开来。

在这个连自由还是什么都未上升到讨论空间的年代,企图以一个所有权就想当然地打造一个“自由”的互联网,告知天下这就是自由的出路,比单纯说出这只是场金融游戏还要令人讨厌。

不管是互联网还是原子空间里,不管是Web3还是元宇宙,在面临这种跨时代的技术迭代中,可以从更宏观的角度去畅想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环境,而非避之不谈,否则那打造的只是个小圈层的乌托邦而不是一个全人类美好的未来。

在对Web3的叙事里,需要更多的话语去讨论如何让更多人收益,如何在法律层面获得认可,如何把互联网变成基层服务,如何给虚拟资产一个衡量的锚点等等。互联网在迈向未来的阶段犹如自由主义在近现代的纷争,它不会四平八稳,也不应该只有一家之言,更不应该沦为一个阶层的玩物而走向一个已经让人失望的个人主义现状,这远非自由和互联网的终极定义。

 

本文由@叨叨石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这篇文章仅是以《自由主义被遗忘的历史》的阅读后对某些谈论web3的观点发发小牢骚,web3整体的概念和一些新技术的尝试个人非常认可,包括一些新兴的项目也更多的在尝试应用项目,如Mirror、RSS3等,但一些项目背后展现的宏观想象反而被浓厚的金融属性掩盖,显得格外小家子气,这种现象我个人不太喜欢。欢迎讨论。

    来自湖北 回复
  2. 之前看《自由主义被遗忘的历史》这本书就觉得不太好理解,现在看了,感觉懂了

    来自江西 回复
  3. 之前一直不清楚Web3是什么概念,原来这本书里面早就有讲过了,受益匪浅。

    来自江西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