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化身的社交叙事:想象空间没有尽头

Alter
5 评论 2772 浏览 7 收藏 18 分钟
🔗 产品经理的核心价值是能够准确发现和满足用户需求,把用户需求转化为产品功能,并协调资源推动落地,创造商业价值

编辑导语:随着互联网的进步,社交市场也在迅速发展,不断地有新社交产品的出现。如今,虚拟社交更是被推到了大众面前,那么,未来社交产品又会朝着什么方向发展?本篇文章将为您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

社交产品可以说是互联网进化历程中永不缺席的存在。

拨号上网时代就出现的BBS,在整个PC时代占据着统治地位的QQ,再到移动互联网语境下的微信和微博。中文互联网的每一次代际跃迁,都有着让人印象深刻的社交符号,承载了一代代年轻人的青春记忆。

坊间也由此流传着一个经验性的观点:社交产品常常是新风口的探测器,新的社交产品层出不穷,既是对技术革命的验证,也是对时代需求的检验,不断上演着新的想法、新的争夺和新的可能。

站在“下一代互联网”的酝酿期,似乎有必要讨论这样一个话题,即未来的社交产品将朝着什么样的方向演变?

一、所有的社交都始于“人设”

作为Blogger、Twitter等社交产品的创始人,伊万·威廉姆斯在谈及产品理念时总结出了一个心得:“研究一个人类的欲望,最好是千百年来始终存在的需求,然后用技术将达成这个欲望所需的步骤缩减。”

对中文互联网上的社交产品稍作盘点,威廉姆斯的观点同样适用。那些经过大浪淘沙的社交平台,无不解决了两个核心需求:一个是提供最基本的通讯能力,打通用户和用户间的关系链;另一个是帮助用户建立Avatar,中文常常被翻译为“人设”,旨在满足用户对自我形象和角色的设定。

过去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互联网社交正是在围绕这两个需求不断演变。

“通讯”出现了文字、图片、语音到视频的进化,有着典型的技术性周期,每一次技术革命的到来都伴随着社交产品的爆发潮。就像BBS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和文字沟通划等号,QQ和微信先后捧红了语音和视频聊天。

“人设”衍生出了卡通头像、虚拟形象等多种玩法。如果说通讯功能满足了用户对沟通连接的苛求,主动和被动赋予的人设则解放了用户自我表达的欲望,并且为不同的社交平台提供了差异化的创新和发展空间。

比如在BBS时代,不同的论坛有着各自的卡通头像,一些经典的头像至今都能掀起一波波回忆杀;腾讯借鉴SayClub的创意开发了QQ秀,让用户根据自己的喜好设定虚拟角色的发型、表情、服饰和场景,帮助腾讯打开了商业化大门;微信和微博看似缺少鲜明的虚拟形象,却将“人设”隐藏在了用户的日常行为中,用户的每一个头像、每一条状态、每一张照片都在塑造自己在社交网络中的“身份”。

即使是在微信主导了熟人社交的格局下,仍然有很多创业者试图通过Avatar寻找垂直赛道的生存空间,绞尽脑汁为用户打造个性化的体验。

2013年以专属卡通形象走红的脸萌,2018年凭借3D个性化人物蹿红的ZEPETO,再到近期上线的国内首个Avatar社交平台Vava,及其背后的技术服务方ZEGO即构科技,都瞄准社交虚拟形象的趋势展开动作。针对Avatar的创新,已然成为社交产品出圈的重要筹码。

也就是说,社交产品的形态看似在不断变化,可底层逻辑始终都没有改变,即利用通讯和Avatar为用户创造社交需要的虚拟空间。在通讯技术拉不开差距的局面下,Avatar所占的权重正越来越大,哪个产品基于“人设”构建的社交图谱越完善,对应的产品壁垒就越高,被用户青睐的机会也就越大。

二、数字时代的新“社交哲学”

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在《乡土中国》中刻画了中国人的传统关系网:“就像是投石入水的涟漪,一圈圈扩展,愈近愈密,愈远愈疏,形成差序格局。”既是对传统关系网的概括,也是对当下社交行为的诠释。

传统的社交是靠血缘和地缘维系的,有着鲜明的层次感和确定性,但互联网在内的数字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社交半径,不再局限于血缘和地缘,可以和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人建立连接,对人际关系的性质产生了深远影响。古老的社交边界被打破后,人们越来越多地通过兴趣、身份等方式聚集。

其中的矛盾点在于,数字技术跨越时空的同时也“阉割”了情感连接和沟通效率。

在面对面的沟通中,人们所能传递的信息不只是语言,还有语气、表情、肢体动作、注意力等非语言信息,我们可以从这些非语言信息中准确感知到对方的情感。然而现阶段的文字、语音、视频等沟通方式,都无法传达面对面沟通的信息量,这些折损不仅制约了沟通的效率,还可能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误解。

再加上中国人性格中的含蓄内敛,在中国的社交平台上,Avatar应用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超海外的同类产品。和QQ同时期的MSN,直到退出中国市场都未推出类似QQ秀的功能,用户选择头像的自由度也不及QQ,注定无法讨中国用户的喜爱;和微信同期的WhatsApp,至今在表情包方面都难以企及微信。

其实也解释了中国社交平台和Avatar深度捆绑的原因。在中国用户的社交行为中,Avatar承载了两重价值:一是个性表达的需求,头像、表情和虚拟形象的使用,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沟通效率上的缺陷,有时候一个符号的作用远高于长篇的文字描述;二是自我隐藏的需要,特别是在陌生人社交中,我们倾向于用虚拟形象隐藏自己。

两个看似相悖的行为,恰恰折射了数字时代的“社交哲学”:一面用虚拟形象隐藏真实的自己,一面用虚拟形象展现自己的个性。正如Avatar技术服务方ZEGO即构科技负责人在讲述Avatar时的说法:“用户希望塑造出和自己很像的虚拟形象,去缓解在真实社交场所中可能产生的一些尴尬场景。”虚拟形象被寄予的,是用户深层的想法和动机。

所以当Avatar等新技术出现后,社交产品往往是最早的应用场景之一,譬如AI捏脸、换装、表情随动等新功能,纷纷被社交产品帮助用户打造“人设”。只是目前Avatar主要服务于用户的个人形象,大多数产品仍然缺少实时互动的能力,还无法解决情绪表达、互动沟通等信息。

三、想象的空间远未到尽头

人们之于Avatar的期望和愿景,为科幻电影赋予了无尽的灵感。斯皮尔伯格在《头号玩家》中花了不小的篇幅描述虚拟空间,承载了人们的游戏、社交、工作等需求;美剧《上载新生》的脑洞还要超前,甚至打破了生死的界限,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到虚拟空间,并且和现实中的亲友建立联系。

著名人类学家丹尼尔·米勒也曾思考过相似的课题:“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本就是两个对等的空间,再不应该厚此薄彼。穿梭在线上线下的人们,不是在学习如何使用技术,而是在学习如何在这两个空间更好地生活。”

或许有些想法在短时间里难以落地,却在无形中成了社交产品的演进方向。

扎克伯格在FacebookConnect 2021上描绘了一个炫酷的未来世界,现实与虚拟无缝切换,每个人都拥有与自己的数字替身,可以随时进入虚拟的元宇宙世界,并与真实或虚拟的朋友们进行各种娱乐和社交活动。2021年12月份,Meta正式上线了《Horizon Worlds》,用户可以用虚拟角色进行工作和社交。

2014年上线的虚拟社交平台VRChat,目前已经是Steam和OculusRift商店中排名第一的应用,允许用户上传自己使用第三方3D软件制作的形象、场景、自定义游戏。不少玩家在里面Cos了原本只存在于屏幕上的形象,和朋友一起在虚拟空间中进行游戏、跳舞、观影、唱歌等社交活动。

尽管上述案例所能实现的功能还比较原始,却印证了社交产品的两个趋势:人们在虚拟空间里的停留时间将越来越长;Avatar将是人们前往虚拟世界的通行证和身份标识。

由此展开联想的话,Avatar+社交还有很多可以挖掘的新玩法。

比如在虚拟世界中和朋友一起看时装秀、听音乐会甚至是“面对面”搓麻将,“动物森友会”中出现的场景,有望在AI捏脸、实时渲染、表情随动、实时互动等技术的作用下被移植到沉浸感更强的3D空间。

再比如社交软件里的群聊不再局限于屏幕里,用户可以进入到一个个派对房间中,不同的玩家有着独一无二的虚拟面孔,现实里的神情、语气、手势等可以无缝同步到虚拟空间,体验到别开生面的临场感。

甚至可能在全息投影、增强现实等技术的配合下,虚拟空间和现实世界从隔离走向统一,哪怕是远隔千里的朋友,也可以将“虚拟化身“投射到真实空间中,让用户体验到比科幻电影还要科幻的社交体验……

诸如此类的“猜想”还有很多,以至于现在都无法断言五年后的社交产品将会是怎么样的形态。但可以笃定的是,Avatar技术将继续在人们的社交行为中继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相关的技术进展直接影响着社交产品的进化节奏。

同时Avatar被赋予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不单单是头像、形象等个性化的符号,而是用户在社交网络中的虚拟化身。特别是在虚拟技术赛道陆续涌入越来越多玩家的态势下,社交产品的想象空间远未到尽头。

四、虚拟化身的现在进行时

一个行业的爆发式增长,通常离不开两个要素的跃迁:第一是生产效率的提升,第二是应用成本的降低。这样的逻辑在三次工业革命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同样也适用于虚拟化身的社交叙事。

当前Avatar的生产效率并不高,想要实现细腻的拟人效果,需要进行大量的建模工作,想要做出表情动作丰富的虚拟形象,往往需要人脸定点采集才能实现。过高的生产成本,导致Avatar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影视和游戏领域,在社交场景中的应用则陷入了迷茫,不知道往哪个方向去做,也不知道怎么落地。

Avatar+社交的应用还处于探索期,整个行业还处于探索踩坑的阶段,却也不乏一些有价值的案例。

有意对标Meta的字节跳动,在东南亚地区上线了一款名为Pixsoul的应用,其中的主打功能就有Avatar,可以根据用户上传的照片自动生成3D形象。虽然在功能上还比较单一,却不失为降低生产成本的一种尝试。

前面提到的新兴社交平台Vava,使用的就是ZEGO即构科技的Avatar+RTC解决方案,除了通过自拍和捏脸的方式打造立体且直观的3D形象,一个重要的创新在于“Avatar+语聊”场景中借助虚拟化身来完成社交互动:通过前置摄像头对用户的面部表情进行捕捉,进而实现了虚拟化身的面部表情随动,让用户在聊天时能够依靠面部表情表达自己的喜怒哀惧。

再把范围扩大一些的话,不只是国内主打Z世代派对社交的Vava,海外市场流行的Itsme、VRchat,都是这条赛道上的先行者。可能现阶段还不足以对社交巨头们产生威胁,但不可小觑的所开拓出的新玩法,面聊、K歌、直播等迎合了实时互动需求的新功能,在用户体验上再次向前迈了一步,将为还在观望的玩家们提供更多的信心。

毕竟虚拟化身在社交环境下的探索是一个不断累积的过程,眼下仅仅是浇筑地基的阶段,需要锐意开拓的“先驱者”们持续进行各种尝试,不断沉淀经验和教训,最终将那些美好的愿景一步步变成现实。

可以看到,社交产品对虚拟化身的探索已经不缺少纵深和广度。纵深上渐渐和RTC、5G、VR等新技术相关联,广度上呈现出了不同理念的产品方向,同时像ZEGO即构科技这样的“卖水人”正在尝试给出即拿即用的解决方案,以降低虚拟化身在社交场景中的接入和生产成本。

种种利好消息的背后,预示着新物种正在破壳而出。

五、写在最后

身处虚实共生的技术浪潮里,社交江湖再次变阵的时间点并不遥远。

以Avatar为基础的虚拟社交产品,较于传统的社交平台有着更强的代入感和沉浸感,一旦用户被吸引进去后,所带来的用户感知和社交舒适度是不可逆的,注定会加速社交产品形态的演变。

而在最终的产品形态被市场验证前,既是传统社交平台进行自我迭代的时机,也为新入局者打开了稀缺的机会窗口。

#专栏作家#

Alter,微信公众号:Alter聊IT(ID:spnews),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互联网观察者。专注于移动互联网、智能硬件、电子商务等科技领域。独立的自媒体人,走在创业的路上。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虚拟化身从最初的展现个性化到现在越来越注重用户体验了,社交产品形态的演变在加快

    来自广东 回复
  2. 现在卖人设也可以赚钱,就是role person,也是一个可以突破的点。

    来自江西 回复
  3. 不会感觉养了一个电子宠物吗,就是之前还有一个虚拟对象的应用。

    来自江西 回复
  4. 虚拟人社交模式完美贴合元宇宙热潮,新型社交模式总是流行的。

    来自江苏 回复
  5. 时尚是个轮回 我现在又用气了好多年前QQ自带的头像 又普信又快乐

    来自广东 回复
专题
12738人已学习12篇文章
发觉用户本能的最好方式就是从用户的心理出发,利用人的本能做产品设计,用最“自然”的方式影响用户的行为。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产品心理学。
专题
15230人已学习13篇文章
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数据分析报告写作指南。
专题
15083人已学习13篇文章
作为一种软件开发工具,低代码平台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企业的软件开发效率,适应了整体的数字化发展趋势。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关于低代码的讲解。
专题
70271人已学习13篇文章
什么是产品的商业模式,不同类型的产品在商业模式上有什么区别?
专题
14323人已学习10篇文章
聚合支付作为对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平台服务的拓展,能够提供多渠道支付方式,简化商家的支付对接。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聚合支付的设计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