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周聃变身“知识网红”,学霸还能怎么走红?

17 评论 4453 浏览 5 收藏 17 分钟

编辑导语:近年来,“知识偶像”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地关注,不论是以高学历、高智商等标签为“卖点”的娱乐圈学霸,还是以“泛知识”为主要输出内容的自媒体,都迎来了流量的红利期。这篇文章从近期走红的潘周聃出发,和我们一起探讨了关于“知识偶像”未来的发展趋势,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潘周聃在抖音上火了起来,他是一个高学历学霸。

即使不了解潘周聃的人,也在抖音刷到过“有请潘周聃。潘周聃,29岁,硕士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这原是潘周聃参加节目时出场的介绍词,现在是抖音的热门bgm,“万物皆可潘周聃”的热潮下各类模仿秀层出不穷。

潘周聃的走红,是学霸进入互联网的又一种方式。从2021年至今,泛知识类内容风靡各个互联网平台,各种科普博主加崛起,“万物皆可潘周聃”的互联网奇观能持续多久?知识偶像还能如何走红?

一、万物皆可潘周聃

潘周聃走红片段源于节目《最强大脑》。主持人念到“有请潘周聃”时,潘周聃扭着脖子,侧过肩膀,整个人斜着站了起来,大步走向舞台。动作中充满傲气,又毕业于世界名校,网友称之为“狂拽转身”。

潘周聃变身“知识网红”,学霸还能怎么走红?

互联网上对潘周聃的模仿经历了两个过程。最初的模仿多用于不屑、傲慢等场景,带有对潘周聃个人狂拽形象的讽刺。后期的模仿场景逐渐多元化,演化为多种版本,狗狗甩头的拽系版、甩完头摔倒的丢人版、水杯接水时的抽象版。“大学生排队做核酸模仿潘周聃”登上抖音热榜,更多是搞笑、集体娱乐性质。

这种转变源于潘周聃发布抖音视频,回应“狂拽转身”。

视频中潘周聃戴着眼镜,穿着稳重,微笑着讲道,节目组是临时宣布全新玩法,自己作为选手有些瑟瑟发抖,并且是全场首发,“颇有中单首发C位打头阵的味道”。但自己两个肩膀埋在后排,“是以圣人后其身(置身于后)而身先”。

潘周聃还讲到,对于这段两年前的片段,自己没想到会以这种方式走红网络,并感谢网友“抬爱”。自称是第一次发抖音的萌新,回应视频也是连夜赶出来的。之后,继续发视频回应涨粉,没想到第一条抖音,涨粉数就到了“10.38个自然数”。

潘周聃变身“知识网红”,学霸还能怎么走红?

潘周聃回应视频截图

语速温柔缓慢,使用多句古诗词高情商地摆事实、讲道理,潘周聃与走红视频中的形象稍显不同。网友直呼“以为是个拽拽学霸,没想到本人温文尔雅,高智商、高情商”,一时间,潘周聃的格局、知识储备、表达能力得到网友欣赏,抖音粉丝数达到200多万。

人物形象的反转,加速了动作的走红。

模仿或出于动作的魔性,或出于对潘周聃的欣赏,有网友总结“只能模仿动作,模仿不了优秀”。至此,这场模仿有知识偶像力量的加持,也有情绪接力与行为共鸣,但最终都指向“流量密码”。

就像潘周聃所说:“走别人的路,走着走着就找到了流量密码;走自己的路,走着走着竟变成了那一串密码。”

同样以反差感走红网络的学霸,还有韦东奕——拎着一瓶水和两个馒头,穿着朴素的北大数学老师。虽然没有形成类似潘周聃的网络热梗、bgm,但和潘周聃一样以自身学识魅力引发大众的崇拜,被称为“韦神”。

潘周聃变身“知识网红”,学霸还能怎么走红?

韦东奕近期登上热搜,“90后北大老师韦东奕谈走红”“韦神高中老师称请让其静下心搞研究”等话题讨论度颇高。热搜源于网传6人博士团队4个月没解出的一道题,求助韦东奕后,很快被解出答案。

超越常人的才华,不同于这个时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韦东奕的走红不仅是自身形象的反差,也是他同这个世界的反差。

然而,5月13日,#韦东奕辟谣#登上热搜,3.5亿的阅读量让韦东奕再次成为舆论中心。韦东奕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确实没有这回事,这是假新闻”,并明确哈佛大学免考英语、破格邀请入学也是假的,“哈佛没有找过我”。

大众惊醒,原来反差感里的“大神”形象掺有外界人为捏造成分,但这并不妨碍韦东奕自身优秀、被网友追捧的事实。

二、知识偶像红利期

2021年是“知识偶像”在网络上颇受关注的一年,无论是以高学历、高智商等标签作为“卖点”的娱乐圈学霸,还是以输出泛知识类内容为主的平台网红,都迎来了互联网流量的红利期。

刺猬公社曾于2021年3月底发布过一篇题为《名校学霸涌入娱乐圈:退可知识,进可偶像?》的报道,深入探讨了此类现象。概括来说,知识偶像的红利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综艺节目寻求转型和差异化创新;二是新时代选秀经济和偶像叙事盛行;三是大众对于泛知识类内容的需求不断提升。

从历史发展看,知识偶像通过综艺节目中走入大众视野。而在综艺节目寻求转型和创新的道路上,知识偶像因其稀缺性和差异化成为娱乐工业市场中的“宠儿”。

早在20多年前,如《三星智力快车》等益智类节目就在全国风靡。随着地方台强势崛起,《一站到底》《最强大脑》等更具竞技性和娱乐化的电视节目收获极高收视率,节目中诞生了不少为大众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学霸、学神,将受众对于“知识偶像”的痴迷程度推上高峰。

潘周聃变身“知识网红”,学霸还能怎么走红?

图源《一站到底》

事实上,这正是电视节目制作方积极迎合娱乐形式后出现的进化结果,在节目收视的激烈竞争中,受众对于差异化偶像也发出了强烈的需求信号。

2014年,中国网络综艺史上首档原创节目《奇葩说》诞生,网综时代随之到来,综艺节目内容与形式变得更加多元丰富、天马行空,更多“高颜值+高学历”标签的素人在节目中反复亮相。2017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关于把电视上星综合频道办成讲导向、有文化的传播平台的通知》,鼓励制作播出星素结合的综艺娱乐和真人秀节目。这是一个新的分水岭,自此之后,素人知识偶像更加成为中国娱乐内容行业无法忽视的存在,在硬核知识与大众娱乐间不断徘徊。

从互联网叙事模式看,知识偶像在选秀经济和偶像化叙事中不断成长,拥有更大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某种意义上来说,很多综艺的设计形式都是“选秀经济”的变体,即便节目制作方的本意并非如此,但终归也会在节目、选手、市场的共振中走上偶像生产的道路。从给素人选手贴标签、立人设,到“炒CP”、设计成长线、安排戏剧化情节,综艺节目对人的关注怎么都不嫌多。而结果能够证明,一个“破圈”偶像或综艺明星的出现,为节目带来的传播效应和商业价值往往难以估量。

与此同时,大众对于泛知识类内容的需求也在提升,这种需求推动着各大互联网平台挖掘打造出更多有内容输出能力的“知识偶像”。

不仅是得到、喜马拉雅等知识付费内容平台与“偶像们”合作开课,如B站、小红书等内容社区也积极吸引知识博主入驻。去年,小红书开启了近两个月的“知识偶像大赛”,目标就是集结多个行业和领域的知识分享者,助推更多知识博主出圈,扩大社会影响力,甚至还组建了“知识偶像团”。大众可以明显感知到,2021年各内容平台泛知识类内容的产出不断加大,科普类、知识分享类博主越来越常见,越来越多样,越来越出圈。

三、知识网红“去偶像化”

偶像化叙事的问题也很明显。在知识偶像走红的数年中,过度营销、学历造假、人设崩塌等“翻车”事件屡见不鲜。

比如,在问答真人秀节目《你说的都对》、国民级综艺《极限挑战》中都曾出场的嘉宾陈锴杰,以“年仅20岁的美国NASA研究员”的标签让网友印象深刻,后来却被扒出“履历造假”,所谓的NASA研究员,只是参加过一个NASA举办的比赛。而《令人心动的offer2》的踢馆实习生何旻哲也在节目中承认了简历造假行为。

潘周聃变身“知识网红”,学霸还能怎么走红?

与此同时,随着“知识偶像”越来越多,这类标签也不再具有明显稀缺性。有造假就有打假,有造神就有更多人试图将其拉下神坛。

因节目《奇葩说》在网络走红的哲学教授刘擎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明确表示,他很排斥“知识偶像“这个词。“我们现在的文化里说要制造偶像,然后让大家形成对他们的狂热,就会有很大的市场,我对这个是抵触的。”刘擎说。在他看来,知识让人变得自主、独立和思考,而不是去崇拜。事实上,任何人都不值得崇拜。

另一方面,平台对于泛知识类内容的引导和挖掘,也助推了知识类博主去偶像化的趋势。知识板块成为内容领域的热门赛道,迎来了更多竞争者。大众们见的多了,自然开始对这类内容及博主提出了更高要求。无论是有着硬核知识分享基因的知乎、被调侃为“网络大学”的B站,还是持续加大知识类内容投入的百度、抖音、小红书等,内容社区和网络平台都使出浑身解数吸引高校教授、青年学者、科普创作者入驻,让这一赛道变得拥挤起来。

这些入驻者往往顶着高校名称的光环,具有天然吸引力。大众不仅希望从他们的内容中得到自己未曾了解的知识,也想透过他们的视频看到自己未曾到达的学府是如何存在的。于是,除了科普知识外,知识网红也发布Vlog讲述校园生活,例如“上XXX老师的课是什么体验”“北大的食堂”“哈佛的学习日常”等备受大众欢迎。进入这些高等学府的是少数人,知识网红成为名校与大多数人之间的连接者。

还有一部分知识网红隐藏在知识背后,从不会在视频中露脸,不介绍自己就读的学校、获得的成绩,视频中只有“知识”内容。在知识网红场域,这类博主也许不位于中心地带,他们距离偶像很远,却离知识很近,也依然吸引着大众。

一些MCN机构开始批量“制造”知识网红。一段具有个人特点的观点输出,是学霸成为网红的起始点。其次,透过一段段视频打造人设,或是“小镇做题家”,或是“严格自律的时间管理者”,或是“智商与情商兼具的完美者”,在个人简介写上高考分数,再加一句“小学成绩平平,初高中逆袭”。不同人设指向不同的账号内容定位,教你如何解题、教你如何成为时间主人、教你如何对外沟通。

同时,在泛知识的走红下,MCN机构打造的知识网红分属于各个细分垂类,房产、母婴、汽车等。而此时的知识网红不限于名校毕业背景或在职教授,他们是垂类里经验丰富的从业者、有一定变现能力的创作者,在泛知识里寻找属于普通人的红利。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知识网红,最终指向内容背后的“人”,就像小学生上辅导班喜欢经验资深、讲得好的老师一样。人们在互联网中“挑选”知识时也会考量输出者,此时的“偶像”标签能加几分也更加具有不确定性。

各种科普博主崛起、知识网红去偶像化的背景下,被注入梗文化的潘周聃热度在下降,被神话的韦东奕也需要平静的生活,知识偶像的走红方式不再限于签约机构、上综艺、吸流量,个人魅力成为保鲜剂。

在被动神话与自我造神的叙事模式下,是祈求不被打扰与奢求盆满钵满的两种结果。

 

作者:晓含、佳璇,编辑:园长

来源公众号: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互联网内容行业观察与研究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刺猬公社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海报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我也很喜欢看知识类干活类博主的视频,能学到很多东西,比刷一些娱乐性的视频充实的多

    来自广东 回复
  2. 突然通过搞笑火起来的,但人家可是真的学霸啊!

    回复
  3. 有知识真的很迷人,大家关注的不再是娱乐高校,希望同时能给自己带来提升

    来自贵州 回复
  4. 现在也有挺多知识偶像塌房的,当然说的不是潘周聃,我是天临两年受害人

    回复
  5. “知识偶像”不断走红,也说明了我们关注的焦点在不断更新

    回复
  6. 这些能火不单单是因为搞笑和鬼畜,还有学霸的学历,杠杠的

    回复
  7. 感觉我都不知道这个梗到底是咋回事,反正感觉还是很有意思的

    回复
  8. 学霸的走红离不开网络的话题力量,但这种走红也是实力的体现

    回复
  9. 这才是真正的知识偶像啊,潘学长很温柔,经常在评论区回答问题

    来自河北 回复
  10. 不得不说,我现在真的是越来越喜欢知识型的网红了,就感觉他们有时候才是我们的榜样,简直太棒了。

    来自河南 回复
  11. 潘周聃本身就是个高智商学霸,我感觉大家追捧知识也总比娱乐至死好吧

    来自河北 回复
  12. 学霸没有自己的账号,他们都是出现在别人的账号下。

    来自河南 回复
  13. 知识偶像,也对富含渊博的知识,伪造知识阅历高的假象必然走不长远。

    来自江苏 回复
  14. 在被动神话与自我造神的叙事模式下,是祈求不被打扰与奢求盆满钵满的两种结果。

    来自云南 回复
  15. 只知识偶像一定程度上也是大家对美好的向往吧,就是一种崇拜心理,我没有那么优秀,但看到别人那么优秀,真好

    来自云南 回复
  16. 关键人家潘周聃本身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学霸,知识偶像也是未来发展的人设

    来自山东 回复
  17. 最后一句话绝了

    来自江苏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