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里,为什么99%的新消费都会死掉?

8 评论 4863 浏览 27 收藏 21 分钟

编辑导语:随着流量红利的褪去,新消费的发展也遇到了壁垒。作者以“拉面说”为例,对新消费品牌的长期发展议题展开讨论,解析其存续与死亡的原因,一起来看看。

某知名品牌内部人士向自媒体《新腕儿》透露,拉面说方面多次登门拜访,谋求被收购,报价不足高点估值的10%。

尽管一折求收购,这位内部人士还是表示,“有现金流断裂风险,我们目前兴趣不大。”

这一消息多少有些令人诧异。再此之前,拉面说可谓新消费领域的网红品牌,2016年创立,2017年卖了1500万、2018年突破8000万、2019年达到2.5亿、2020年更是飙到了9亿。

当然,以上数据并非来自经过审计的财报,真实性存疑。比如在2022年4月,海豚社创始人李成东就在知乎上表示,拉面说2021年GMV达到10亿,相比2020年稍微有所下降。

如果按照统一口径,2021年应当是比2020年多了1个亿。销售额与GMV在这里各自表达什么意思,傻傻分不清楚。

但重要是的,李成东提到了一个关键性信息,拉面说在GMV有所下降的情况下,利润却多了不少。按这样来看,这家公司在2021年应当是赚了钱的。

那么,与那位爆料的内部人士“有现金流断裂风险”的说法,似乎有些相悖。

拉面说的真相,扑朔迷离。而对于一个消费者或是旁观人,它的存续与死亡其实也没那么大的意义。

而在这篇文章中,拉面说也就是一个“引子”的存在,为我们展开讨论新消费品牌的长期发展议题。

01

新消费崛起背后,其实有三股力量。

一是新一代年轻人群、二是2019年怀揣大把钞票却没有好项目的资本、三是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带来的新流量洼地。

借助流量红利和资本红利,新消费品牌渴望跑通一个增长链路:融资—投放—短期爆发—用户复购—规模效应下边际成本递减—利润覆盖成本—现金流正增长自循环—摆脱资本依赖。

这条增长链路,其实是资本支撑下的社交运动。

在此之前,它在流量明星的打造上屡试不爽。吴晓波在《知道鹿晗的请举手》中提到:

过往的明星制造路径,基本上延续了“演艺产品——大众媒体关注——话题营销”的三部曲。可是“鹿晗们”则大大缩短了发酵的过程,他们首先是在社交媒体里实现精准粉丝的聚集,而其渠道则是贴吧、QQ群、微信朋友圈、微博名人排行榜等等,在形成了相当的粉丝群体后,再反向引爆于大众媒体。

没办法,别的领域已经跑出了模型,你不这样做其他品牌也会这样做,内卷就此产生了。

但这个过程中,新消费品牌表现出来的运营节奏,太过于在意销售数据。

做一款高性价比、低定倍率的产品,找几个小红书kol秀大长腿的美颜照片,在通过李佳琦在直播间声嘶力竭地喊OMG,销量就做出来。

这是新消费走量三板斧,一个完全崭新的品牌,这样玩下来也能成为品类第一。

然后,品牌部就拿着这个“品类第一”的数据出去打广告。在新潮传媒、分众传媒承包的电梯间广告牌上,一串串数据上都加了*号标识,根据指引去看解释,人家所谓的品类第一,不过是在某单个平台比如天猫,某一段时间比如7-8月,和其他具体条件下的品类第一。

那些*号越多的标注广告,越体现出了自己没有底气。

抢占品类第一成为了新消费的门槛,你不这样搞,估计资本方都不答应。那是实打实给了你钱的人,听话,可能下一轮再给点。

听话不只是说按着资本的思路去做,更多还要有实际的数据。

我认识一个小食品品牌,几个人的小公司线下渠道铺开能出货1个多亿,这算是不错的生意了。但他花钱去做直播,花钱请外部团队帮忙做电商,尽管ROI垃圾得可怜。

为什么?因为他想做大,做大就要有资本进入,资本要看数据,而线下出货数据这种粗线条基本不合格。人家喜欢的,是GMV、是复购率、是品类第一。

没办法,性价比产品+小红书+直播,三板斧还得砍,想走得更远就多砍自己几刀。哪怕像一些化妆品品牌一样,卖货的钱70%都给了kol,但能够砍上市也就美美哒。

当然,这个套路下,能够最终上岸的品牌屈指可数。时间来到2021年,这样的上岸机会就更为渺茫了。

2021年末,甚至有资深业内人士发出感叹:“三年后99%的新消费都会死,明年就会先死一半”。

02

为什么转折点在2021年?因为流量红利和资本红利就早早消退了。

一是流量红利消逝。大量的品牌一头扎进了小红书、抖音,在资本的全面助力之下,曾经的流量洼地也变得僧多肉少。

二是资本回归理性。在这样的情况下,品牌营销增收的边际成本快速上涨,投资回报周期拉长,甚至看不到回报的希望。

然而,这个时候大量品牌还处在融资-投放阶段,他们“增长完全来自于疯狂投放,现金流基本完全来自于融资”。而“一旦融资出现问题,投放后继无力,公司增长就会失速”。

拉面说,包括完美日记,其实都是这个道理。

如此看来,支撑新消费继续运转下去的关键因素就只剩下人群了。

品牌回归理性,去思考生意的本质:如何为这群人创造真正的价值,成为了新消费品牌的突围关键。

围绕人群,品牌亟需再度思考几个问题:

1. 重新定位

市面上有很大一部分品牌,在创立之初都不曾是品牌逻辑,而是流量逻辑。所以他们的定位,大多是冲着流量去的。

比如不管天花板高不高,先抢占一个新品类,这样就能在流量平台低成本得获得品类流量。快速打造品类第一,获得心智加成之后,再去考虑品牌长久增长,做品类象限的拓展。

比如不管用户消费场景,先打造一款符合目标人群社交货币的产品,然后海投种草笔记,去活生生养成一个用户生活方式。

虽然大家都知道这种玩法不经济,但在有钱的情况下,它确实能够在一个平台上烧出一两个品牌出来。

只是停下投放就会发现,销售上不去,复购几乎没有。

这个时候,我们需要重新定位,足够精准的定位。

定位一个足够精准的人群,比如25岁年轻女性;定位一个足够精准的价格空位,比如客单价20-30元;定位一个足够精准的消费场景,比如单身宅家……

别担心我们定位得太过精准,有一个词叫做品牌溢出。在你在某一个群体中形成品牌效应之后,他们身边的人也会跟着去了解你的品牌。

嘉御基金卫哲就曾谈到:拿下25岁女性的产品金牌,打透25岁女性,你的品牌自然会溢出到其他人群。

具体而言,17、18岁的女孩子会仰视姐姐们怎么消费,希望自己成熟一点;30、40岁女性希望自己永葆青春,会俯视25岁女性;25岁女性离开大学3、4年,有自己的收入,开始交男朋友,生孩子,这部分人群不仅会向另一半男性溢出,生了孩子还会向孩子溢出,同时影响上一代。

2. 重新梳理价值链

只有我们定位得足够精准,我们未来要做的产品研发、渠道建设以及营销活动,还有靶点去打。

① 瞄准这个靶点,去做产品研发

当下不少新消费相信一个点,即中国拥有全世界最成熟的供应链体系,所以我们根本不需要再去自建供应链。

这成为了诸多品牌重营销轻制造的借口,悉数采取了贴牌加工的轻模式。

从理论上来说,这没有问题。真正的工业化时代,一定是进行了充分的社会化分工的,公司拿建工厂的钱进行品控反而效果更好。

只是,截止目前我们还无法解决两个问题。

  1. 代工模式会造成市场同质化竞争的问题。
  2. 代工模式很容易出现产品质量问题。

所以,我一直推崇品牌慢下来,自建供应链。上一个说中国基础设施完备的是拼多多黄铮,他表示国内物流已经很成熟了,完全可以分工协作而不是自建。

但很快,拼多多就催熟了一个快递黑马极兔。

对于供应链自建的重要性,我不止一次地提及。

在今天的新零售发展下,渠道的话语权未来也许会更强,品牌大概率会老化。更何况,品牌生意的本质上,不过是企业向用户收了品牌税,无非就是品牌税多少的问题。

但未来,在整个消费品领域将成为珍稀资产的,是上游优质供应链。不管电商平台、社群电商、内容电商等怎么发展,优质供应链一定始终是底层核心竞争力之一。

这是需要品牌去做的。

②瞄准这个靶点,去做渠道建设

定位年轻一代人群,就只做线上的说法其实很苍白。

消费品最终是零售生意,至少截止目前,零售生意都还处在渠道为王时代。

去做线下,是有必要的。

三只松鼠章燎原打算在2020年开出1000家门店时,曾解释了落地线下的逻辑:

第一,线上虚拟货架虽然可以陈列足够多的商品,但是用户在浏览时深度不够。他们一般只会精准选择那些比较火的产品,也就是爆款。只是一般而言,爆款利润更低,不容易赚钱。

随着SKU的不断增长,线上虚拟货架即使装得下,用户也不一定看得完。

第二,尽管都在打造极致性价比,但线上环境滋生了严重的比价心理。在这种线上环境下,其他低价产品也在影响用户决策,哪怕价格悬殊就0.01元钱。

第三,线上消费的快递成本不能覆盖。高性价比下引发用户消费,但低客单价势必会抬升物流费用的占比。

第四,消费体验难以保证。比如美妆行业,线下到店试妆的消费场景最为普遍。

毕竟,用户在线下能够更直观接触全SKU产品,毛利低的爆款效应淡化;体验得以提升,消费转化势必上涨;比价氛围得以稀释,用户还不用负担物流成本……

这是所有线上消费品牌奔赴线下的通用逻辑。

③ 瞄准这个靶点,去做品牌营销

营销方面一定要瞄准靶点做。我曾交流的一个奶茶品牌,为了迎合学生、白领、中老年等大众人群而在多个场景进行不同立场的营销,最终品牌态度传达参差不齐。

但总的来看,这其实有些贪多求快,在分散公司资源,只是在低水平位进行低效的复制粘贴。

找最小切口、饱和攻击,实现单点破局,才是解决方案。

正如华为任正非所言,任何一个企业资源有限,如果把最核心最主要的战略方向确定之后,那就要把所有精兵强将、资源调上去,饱和攻击,聚焦在一点上,现在这一点上取得突破。

03

在种种价值链的重构中,我们应当建立一个最本质的认知,即企业的目的就是吸引并且留住用户。如果不能吸引一定数量有购买能力的用户,企业就不可能存续。

由此延伸,企业经营实际上是经营用户价值,实现用户满意。周建波教授主编的《市场营销学》中,有句原话是:“顾客对企业的满意程度,是企业未来利润高地的最重要保证。”

其实,很长一段里,国内各行业的品牌都没有实现足够的用户满意,他们最多是提供免费服务,让整个消费过程显得体验不错。

但事实上,用户满意比用户服务的含义更广、更深。它包含很多因素,例如,所提供服务的类型、产品的质量、价格的可达成性等。

怎么去做?

首先,用户生命周期管理是在所难免的。

无论是抖音提出的O-5A模型,还是天猫提出的AIPL模型,其实都是在关注用户与品牌的关系。如何让用户看到你、对你感兴趣、主动搜索你、购买你甚至复购和推荐你?则其实考验品牌的能力机构。

这种能力结构,在初创时期看似并不重要。但3年之后、5年之后,乃至10年、20年,你就能发现其厚积薄发之势。

其次,产品生命周期管理。

用户为了解决自己的问题,总是有许多选择,他们购买的其实不是产品或服务,而是解决问题的方案。

所以用户生命周期管理的基础,是你的解决方案生命周期管理。

聚焦到新消费来看,更多则聚焦在产品:通过产品的打磨、需求的洞察,一方面尽可能延长货品生命周期;另一方面不断探索第二增长曲线,实现一个又一个的新品打爆叠加,跨越品牌增长的非连续性。

这背后最大的考验是供应链建设。

上游供应链的建设,不过两种,要么与上游成熟的产业链条合作,要么自己往上游延伸。

如何判定一家公司该不该自己搞全产业链?

当产业链不成熟时,也就是各个链条环节界面不清晰时,由一家公司来整合这些链条,效率会很高。

当产业成熟时,企业就应该只抓核心,把相关利润小的配套外包出去。这样的分工协作,才能实现高效。

如何搭建一条适合自身的供应链,这是新消费品牌下半场最应该附身去做的。

最后是组织能力在消费行业的地位,近年来越来越高。

贝恩公司全球专家合伙人、前可口可乐CMO鲁秀琼更是提出,消费品行业生意的边界,过去是由供应链、渠道来决定的,未来可能是由技术能力和组织能力决定的。

她曾在一堂混沌课程中表示,在今天的新组织当中,更重视快速决策的灵活小团队。

比如元气森林和KKV,两家公司都建立了标准化的数字系统,以消费者为导向,社交化地聆听消费者每周的反馈。

其中,KKV建立标准化的选品系统,一年的新品占销量1/3不止,从十大选品标准化体系开始买手初选,到三筛过会,然后再到内部测评,到正式的上新,一套完整的数字化体系。

另外,其更是用大中台(供应链全球采选、零售科学复盘)、小前台(运营各店长对本店P&L负责)形成了战略高层决策、战术前线决定相结合的模式。

小马宋之前提过一个观点,就是说就算现在可口可乐的盘子交给国内其他公司来做,他其实也是接不下的。有品牌、有配方,但可口可乐从品牌到终端900多万个网点的组织链接和管理,是其他公司不可能具备的能力。

消费品其实很难在技术、规模效应等方面构建壁垒,到最后组织能力成为了最深的护城河。

 

作者:洪志西;

来源公众号:深氪新消费,聚焦新经济,关注新消费、新零售等领域的商业进化。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深氪新消费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Pexels,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网红品牌不仅要靠营销 更要靠自身的实力

    回复
  2. 长久的发展确实不易,快节奏下,许多东西的生存周期真的都比较短,这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啊

    来自浙江 回复
  3. 我感觉可能现在每个行业都在动荡和转型期,真的是出现的很多真的很难在市场上活下来,其实还是大环境难。

    来自河南 回复
  4. “消费品其实很难在技术、规模效应等方面构建壁垒,到最后组织能力成为了最深的护城河。”这句话说得对

    来自江苏 回复
  5. 这么恐怖的嘛,全死光了,又会出现什么新消费呢

    回复
  6. 目前的新消费品牌还是靠的一时营销,想要真正发展下去确实难

    回复
  7. 用户生命周期管理的基础,是解决方案生命周期管理。

    来自广西 回复
  8. 很受启发!足够精准的定位对于产品来说确实很重要!

    来自上海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