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投顾行业的思考:机会与挑战并存

4 评论 12226 浏览 27 收藏 13 分钟
🔗 B端产品经理需要进行售前演示、方案定制、合同签订等,而C端产品经理需要进行活动策划、内容运营、用户激励等

自2015年起,“互联网投顾”这个词频频进入我们的视野,腾讯、网易、360、新浪、京东等互联网大咖公司也纷纷布局互联网投顾业务,而这个金融感很强、一点也不“性感”的互联网产物到底是什么以及现状如何,可能并不为大众熟知,而本人在这个行业做了2年多的产品,今天就以我的所看所想与大家聊一聊。

行业方面

线下成熟模式的互联网化

中国证券市场已形成25年,传统证券投顾业务已成熟运作并形成清晰的盈利模式:差别佣金收费、投资顾问费、投顾产品定额收费。在如今“互联网+”的浪潮下,投顾业务也逐渐线上化:以快速便捷吸引开户进而收取佣金、在线提供投顾服务和销售投顾产品收取费用。线下的成熟模式也让互联网化充满了想象空间。

让资金又爱又恨的 “肥羊”

中国投顾业务仅13年就实现营业收入25.87亿,且增速明显,是12年的2.26倍。可以看出市场规模庞大且发展迅速。

中国A股存在9000w的二级市场投资者,持有资金100万以下的用户更是占比97%,而这部分散户也都是投顾业务的目标人群。体现了庞大的用户规模。

目前线下有3w名投顾人员在为用户进行服务,但每个投顾1年拼死服务1000个用户,目前极限情况下只能覆盖3000w用户,仍有6000w的市场空白,而借助互联网渠道,每个投顾可以服务的人数完全可以放大不止10倍,来弥补这块市场空白。互联网投顾业务充满了机会。

这样的机会当然不会被创业者和风投放过,我们从下面一组数据可以看出创业者和投资者对这片市场的态度:(数据来源:IT桔子)

“雪球14年9月C轮融资4000W刀,公牛炒股15年4月A轮1000w刀,牛股王14年2月到15年9月仅1年半的时间完成从天使到C轮的数千万刀融资,牛仔网14年11月到15年5月半年完成了A轮和B轮的千万刀融资。”

然而,如此火爆的市场进入16年后,瞬间冷却,再没有公司得到风投资金的“青睐”,像红顾问、淘牛邦这些起步稍晚的公司只能依靠自有资金进行艰难创业。

除了遇到所谓的资本寒冬以外,风投不眷顾的原因可能也包括以下两点:

1.政策不完善,互联网投顾行业自身的风险大

面对突如其来的投顾业务互联网化,监管机构不能及时给出具体的监管要求,创业者在“凭感觉”而定的“合规”要求下,也是无能为力。备受关注的雪球在盈利模式上的探索频频受挫,14年风风火火的牛股王如今也只能“偃旗息鼓”。

2.盈利依赖股票行情,难以持续

通过上面的融资数据也可以发现,14、15年大量风投资金进入此行业,而这也是A股行情持续上涨、股民情绪异常高涨的时间段,只要是提前布局互联网投顾业务的公司都实现了用户快速增长、迅速扭亏为盈并且资金大量积累。然而,随着中国“大妈”开始进军A股,行情急速下跌、股民热情冷却,各家公司又面临用户流失、盈利艰难的困境。

这种严重依赖行情的模式,也许只有在每6到7年A股的强势上涨期才是行业的“春天”,而显然这不是创业者和投资者乐于见到的情况。

产品方面

同质化严重

如同所有互联网产品发展初期都经历的一样,同质化严重。就像电商、音乐、手游、小说阅读、视频直播行业,无论是商业模式、产品形态、设计风格都差不太多,看了一个就像是看到了整个行业。究其原因,可能是对行业和产品理解不透彻,又想快速抢占市场份额,一切都采用“照搬”的原则。

 产品思路清晰,变现模式健康

以投顾服务为切入点,可以延伸拓展行情资讯、开户交易、私募、资产管理等服务:以投顾服务内容为核心、辅助提供行情和资讯信息,以此大量积累用户后,作为流量入口与证券、基金、投顾公司合作,实现更进一步的流量变现。

和借助人口红利的互联网上半场不同的是,最核心的投顾服务模式即可实现盈利,维持产品的良性发展,而之后进一步的流量变现,更是针对高净值用户提供的高附加值服务。

 令PM无力的“三高”产品僵局

这个行业的产品有一个有趣的“三高”现象:高流量成本、高付费转化率、高消费额,这似乎意味着,作为PM只要不断进行产品优化迭代,满足用户需求、提升用户体验,提高注册转化率和复购率,就可以造就一款“伟大”的产品。

然而,在不断地进行尝试、长期观察用户的行为模式后发现:

产品层面的优质体验并没有什么卵用,顶多骂你的用户减少了~ 用户真正在乎的是提供核心服务的投顾,用户的增长与付费转化,严重依赖于投顾的服务内容。换句话说:产品的“命门”不在PM手上。

  运营方面

股票自身的风险带来的用户流失

股市有一句话:1赚2平7亏损。只有大概10%的人能够在股市中盈利,长周期来看,具有丰富经验的职业炒股人的收益率会相对较高。

对于炒股实践能力不强却又想要在股市中获取利润的人们,需要有职业炒股人进行指导,但没有人能够保证每战必胜,势必会出现部分充满幻想却运气不好的人发生资金损失而成为“黑粉”并流失;而对专业指导有正确认识,充分了解股市风险的这部分人,长期跟踪专业服务后,会得到更高的收益,并对投顾形成个人崇拜,成为“铁粉”。

“黑粉”由于资金受到损伤,承受了互联网环境下的最大伤害,将攻击矛头直指投顾和网站。“铁粉”享受了财富增加的快感,坚决维护投顾的利益,自觉承担鼓励投顾并反击“黑粉”的职责。两军对垒,场面好不“热闹”。

不管怎样,多数受到资金损伤的用户会流失,而这并不意外着提供的投顾服务不好,而是股票自身就带有高风险的属性,没有人可以避免。就像那句话说的一样:“炒股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用户“二八分化”严重

20%的投顾得到80%的用户和收入, 就如同16年火热的秀场、游戏直播一样,排名靠前的播主吸引了大量的用户流量,而排名靠后的播主几乎没有用户观看。

原因可以“归功”于投顾的发现机制:

1.人工推荐

通过运营手段向用户推荐优质投顾,多数以粉丝人数为吸引点,继而形成“羊群效应”:粉丝多的吸引更多的用户流量,粉丝少的无人光顾。

2.排行榜

除了运营人工推荐,也会对投顾服务以几个维度进行排行,作为客观性的推荐,用户对此也心领神会,慢慢又形成了“马太效应”:服务好的投顾服务越好,服务差的越来越差。

粉丝多的越多,服务好的越好。对于一些投顾而言是良性循环,而对于起步晚的投顾而言却是无法打破的“魔咒”。

 内容生产依赖投顾

就像上文提到的,投顾行业的核心还是投顾提供的服务内容本身,那么投顾运营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如今面临的主要问题:

1.投顾缺乏经验

刚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投顾服务的投顾人员,对于如何发布高质量吸引用户的内容、如何包装自己等方面经验匮乏,多在探索阶段。

2.投顾精力有限

投顾一方面要做用户运营,提高付费转化率;一方面要做专业投顾服务的输出,提高复购率。对于投顾的能力和精力要求都比较高。

这更适合团队化运作,而刚起步的投顾想要团队运作,又会面临资金、人员等方面的困难。

3.投顾控制力度低

投顾为了提高成功的可能性,会选择在多个平台开展投顾服务,在某一平台成功后就会主营此平台,而减少在其他平台服务的精力,或干脆放弃其他平台。虽然可以签署独家协议,但愿意承担“不红”风险的投顾也在少数。

更为致命的一点,拥有粉丝量越多的投顾会得到越多的平台资源倾斜,也拥有越重的话语权,当投顾利益与平台利益发生冲突时,可能会导致投顾放弃本平台而选择其他平台,同时带走大量的用户,而这绝不是平台方希望看到的。

个人观点

短期内不会出现像o2o和打车领域一样的合并收购热潮

原因:

  1. 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并未得到验证,资金不会再冒然进入。
  2. 市场空间足够大,并未形成市场垄断。
  3. 行业壁垒“低”。通过资本运作拿到牌照即可,投顾资源容易获得。

能形成健康生态,具有创新性的产品将冲出重围

运气好的用户留存,运气不好的用户流失,高成本拉来的用户像“割韭菜”一样,一波又一波,这显然不是一个健康的产品形态。

而这需要进行一些产品的微创新,也许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1. 投顾发现机制。解决“二八分化”的问题。
  2. 用户的风险教育和理性认知。这往往是用户最不重视的地方,实现更有难度。
  3. 去IP化。降低网站对于单个投顾的依赖,将用户对投顾的依赖转移到平台本身上。

 

作者:小小草帽,微信公众号:左眼皮跳跳(zuoyanpi-jump)

本文由 @小小草帽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说的好对,产品命门不在自己手里。。。

    来自北京 回复
  2. 清晰文档

    来自广东 回复
  3. 也不一定 产品在投顾中也有作用

    回复
    1. 产品在任何时候都有用

      回复
专题
31942人已学习17篇文章
你只知道它火了,却不知道它背后的内容营销秘籍。
专题
18014人已学习13篇文章
用户体验地图展示的是用户在体验一款产品和服务时的情感流程。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如何建立用户体验地图。
专题
36165人已学习19篇文章
新媒体运营,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专题
15249人已学习14篇文章
交互设计本质上就是设计产品的使用方式的过程,“如何才能做出合理的B端交互决策”是很多人都在思考的问题。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B端交互设计指南。
专题
13058人已学习13篇文章
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产品经理数据分析方法论。